间接抱怨论文-徐茜

间接抱怨论文-徐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接抱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抱怨语,间接指令行为,言语行为,会话分析

间接抱怨论文文献综述

徐茜[1](2016)在《会话分析视域下抱怨语的间接指令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Austin和Searle提出各自的理论以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学家对请求、道歉、拒绝等言语行为做了十分详尽的研究。但是,对于“抱怨”这样一个在语用学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研究课题,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关注得似乎还是不够。本文以会话分析为工具,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电视剧《离婚律师》中真实的语料分析,来证明我们日常话语中的抱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指令语(Directive),是Searle所说的“间接指令语”的一种,而不是所谓的表达语(Expressive),从而纠正国内外学者在抱怨语认识上的偏差与错误。研究表明:抱怨者的意图是想通过一定的言语方式要听话人终止一个正在进行中的行为,或修正一个已经发生行为的后果。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抱怨语是说话人个人负面情感的抒发;但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抱怨是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其目的是想要抱怨对象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后悔;想要抱怨对象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个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在实施条件上,抱怨者的意图是想要听话人实施一个行为;在方向的指向上,是从世界到语言;在会话结构上,抱怨语是一个前置序列。基于抱怨语的这些特征,我们认为抱怨行为在本质上是一个指令行为(directive)或请求行为(request)。对抱怨行为的这种理解,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抱怨者的请求得不到满足时会继续抱怨,导致抱怨升级,甚至演变成吵架或肢体冲突;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抱怨者会降低严厉程度,直至放弃。(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3-01)

刘星[2](2016)在《试论俄语间接抱怨语及其答语的常见表达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抱怨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恰当地使用抱怨语和作出合适的回应对于调节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支撑,集中探讨俄语间接抱怨语及其答语的常见表达方式,以期为俄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提供俄语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实现。(本文来源于《俄语学习》期刊2016年01期)

魏春燕[3](2015)在《间接抱怨行为的动态研究——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少学者将间接抱怨行为切分为实施条件、实施模式、语用策略等方面并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历来的研究割裂了间接抱怨行为作为一个连续行为集的整体性。界定间接抱怨行为,在Verschueren的顺应论的框架下对间接抱怨策略发挥功能的过程做出解释,注重对该行为过程的整体性与动态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施雅[4](2013)在《性别话语视角下中国青年职员的间接抱怨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抱怨在日常交流中屡见不鲜,但这一言语行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抱怨语分为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在抱怨言语行为中,直接抱怨语是指由于过去或正在进行的活动对说话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说话人表达不满、烦恼或责难以作为对该活动的反应,并且这一抱怨常常讲给对这一冒犯行为至少要负部分责任的受话人,直接抱怨语的受话人要对冒犯行为负全部或至少部分责任。间接抱怨语是说话人对自己或不在现场的某人或某物表示不满或不悦,受话人对这一冒犯行为不负直接责任。间接抱怨语不同于直接抱怨语,具有建立、保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功能。本文研究间接抱怨语言语行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公司青年职员实施和回应间接抱怨语的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职员实施和回应抱怨语的特点,论证男性职员和女性职员在间接抱怨语使用上是否存在区别。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有:1.男性职员和女性职员实施间接抱怨语是否存在共同点和不同点?如存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男性职员和女性职员回应间接抱怨语是否存在共同点和不同点?如存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哪些因素引起男性职员和女性职员在实施和回应间接抱怨语方面的不同?为什么?通过对问卷收集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间接抱怨有以下语用功能,通过实施间接抱怨,抱怨者可以:(1)向身处同一境地的人表达不满来寻求同意和同情;(2)可以向无关的第叁方抱怨征求建议;(3)实施间接抱怨作为一个对话的开场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4)间接抱怨作为严肃话题的润滑剂;(5)间接抱怨降低会话中的尴尬程度。1.在间接抱怨语的实施方面,(1)男性比女性表达方面更直接,还较多采用“谴责”这一策略,这一策略在女性的抱怨中很少见,只占13.9%。女性在进行间接抱怨的时候,通常采用温和委婉的方式。总体来说,男性在实施间接抱怨表达时的有些限制和保留,而女性则会加入更多的个人因素,会在间接抱怨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感。(2)男性采用“低于指责水平”(4.2%)和“表达不满或异议”(27.8%)的策略来表达抱怨比女性(7.2%)和(43.1%)少很多,男性抱怨比较直白,用“明确抱怨”(45.6%)和“谴责”(22.5%)来实施抱怨的情况要比女性多,而女性则使用“表达不满或异议”(43.1%)这一策略最多。(3)男性和女性在跟社会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抱怨时,相对于陌生人要直接很多,敢于采用直接的策略来实施抱怨,表述真实情感;在受话人地位比自己高时,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得比较礼貌,采用含蓄的间接抱怨语实施方式,相反,当受话人社会权利较低,抱怨者的抱怨策略则会比较直接。2.在回应他人间接抱怨的情况下,(1)女性表现得比较配合,她们带有感情的叹息或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抱怨者或抱怨事件的兴趣和支持。女性与抱怨者在对抱怨事件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时,她们会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很少提出反对意见。男性相比女性比较直接,在回应他人抱怨的时候,表现得不如女性有礼貌,男性不会轻易改变或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迎合抱怨者的心情。(2)男性通常以“提供建议”的模式来回应他人的间接抱怨,这一策略的使用占48.9%,而女性最常用的模式则为“表示同情或同意”,占50.8%。(3)在抱怨者和受话人社会距离较小的情况下,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得比较直白,多数的“反对意见”模式都出现在社会关系较亲近的抱怨中。社会距离较大时,因不了解抱怨者的真实意图,回应者通常比较慎重,采取诸如“提问”,“表示同情”类较安全的回应模式。面对社会权力大的受话者,男性和女性都减少了“提供建议”这个模式的使用,表示对高权力者的尊重。对方权力小于自己的情况下,回应者通常充当专家的角色,为他们提供建议。3.男性和女性在实施和回应间接抱怨语的不同表现是由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本文对实验数据分析,尝试归纳了导致男性职员和女性职员在间接抱怨语方面不同表现的可能因素,主要有叁个:(1)男性主导论,该理论首先由Thorne和Henley提出,关注男性权势和主导力,男性被认为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在话语中呈现有权势的风格,女性充当被支配的社会角色,表现得比较被动,谦逊。(2)男性和女性的不同亚文化背景,包括Maltz, Borker和Tannen在内的学者同意亚文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性别差异即是文化差异,跨性别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文化传统对男性和女性的语言行为有不同的期待,要求男性和女性各具不同的特质,男性比较直接,言语风格具有竞争性,而女性则比较合作,更关心他人,关注良好关系的建立和保持。(3)对于礼貌原则的不同态度。Holmes的礼貌理论关注男性和女性所遵从的不同的社会惯例,发现男性和女性对礼貌的理解存在不同,相比男性,女性更遵守礼貌原则,表现得也更有礼貌。本研究通过对公司青年职员使用间接抱怨语特点的分析和归纳,对间接抱怨语做了一定层面的研究,并对男性和女性使用间接抱怨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做了基本的比较和研究,希望此论文对促进男性和女性的沟通与了解,维护和谐关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3-12-01)

王娜[5](2013)在《汉语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它是一种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汉语抱怨言语行为和其他语言的抱怨言语行为有着共通之处,可分为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但相比其他语言的抱怨言语行为而言,又具有着汉语本身的独特性。从抱怨实现方式、抱怨策略和抱怨回应策略叁个方面分析汉语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从而系统地描述和解释抱怨这一语言现象,深化言语行为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梁琴[6](2013)在《从跨文化角度探析英汉间接抱怨语》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行为是奥斯汀在1962年提出,并由美国语言学家赛尔于1969年进一步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很多语言学家已经对道歉、恭维、请求和拒绝等言语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于这些已经很完善的言语行为,抱怨语,尤其是间接抱怨语在跨文化交际和语际语用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法、修辞和语用学这叁个方面,而对于跨文化视角的研究相对很少。因此,基于跨文化视角对英汉间接抱怨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项研究应该会有价值,值得进行。和其它研究不同的是,这篇文章基于跨文化角度对英汉间接抱怨语的实施策略和应答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总共有20位美国人和20位中国人参与了此项问卷调查,问卷涵盖了10项不同的情景。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数据,美国人和中国人在间接抱怨语的实施策略和应答策略中有相似和不同之处。结论表明中国人比美国人采用更多的间接策略。为了维护团队的和谐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国人更倾向于尊重对方,为对方留面子;而美国人则自己做决定,个人主义对他们很重要。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语境文化。这些原因在本文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就社会价值体系而言,美国人生长在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社会,独立自主很重要。这个社会的人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权利。但是中国人是群体人,中国文化被看作是集体主义文化。他们对自己的团体很忠诚,集体的利益至高无上。而就语境文化而言,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强语境文化。生长在这个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喜欢用“拐弯抹角”的话语来保持团体的和睦。但是弱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喜欢选取更为直接和积极礼貌的话语来交谈。总之,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更好的了解有助于恰当的实施抱怨策略。毫无疑问,对两个国家抱怨语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今后的语言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梁琴[7](2012)在《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间接抱怨语差异及其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跨文化交流及其言语行为理论,对英汉间接抱怨语的实施策略和应答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并分析了英汉间接抱怨语的差异根源。在跨文化交际时,改变人们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以减少交际失败(Pragmatic Failure),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差距或社会距离。(本文来源于《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杜小燕[8](2011)在《试论间接抱怨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抱怨语是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抱怨语可分为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本文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论证了英汉直接抱怨语的语用功能、情境变项、句法形式、表达策略以及应答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04期)

杜小燕[9](2010)在《中英间接抱怨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言语行为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语言学家们对具体的言语行为如祝贺,恭维,拒绝以及道歉等的研究日益深入,并进行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然而,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抱怨语分为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本文主要针对间接抱怨语的实施方式以及应答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本文以社会地位、社会距离以及说话人的期望值为变量,通过DCT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组调查对象的间接抱怨实施方式,即:汉语母语使用者和英语母语使用者。结果表明汉英间接抱怨语表达策略以及应答策略存在异同。在实施间接抱怨时,汉语母语使用者和英语母语使用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和说话人的期望值的影响,但是相比而言,汉语母语使用者对社会地位这一变量更敏感,而英语母语使用者对社会距离和说话人期望值更为敏感。作者通过具体语例,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袁炳宏[10](2006)在《试论英汉间接抱怨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抱怨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抱怨言语行为与感谢、祝贺不同,它不是要确立谈话双方的一致关系,相反它是一种典型的“威胁面子的行为”(Brown&Levinson)[4]。如何在合适的语境下进行适当的抱怨从而使抱怨者达到自己抱怨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对赞扬,感谢,恭贺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抱怨语的研究还是极少(只有赵英玲2002,2003;刘惠萍2004),本文试图从间接抱怨语的先决条件,情景变项,语用策略,语用功能,应答模式,对该语言现象进行描写。(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06年21期)

间接抱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抱怨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恰当地使用抱怨语和作出合适的回应对于调节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支撑,集中探讨俄语间接抱怨语及其答语的常见表达方式,以期为俄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提供俄语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接抱怨论文参考文献

[1].徐茜.会话分析视域下抱怨语的间接指令行为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2].刘星.试论俄语间接抱怨语及其答语的常见表达方式[J].俄语学习.2016

[3].魏春燕.间接抱怨行为的动态研究——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

[4].施雅.性别话语视角下中国青年职员的间接抱怨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5].王娜.汉语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梁琴.从跨文化角度探析英汉间接抱怨语[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梁琴.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间接抱怨语差异及其根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8].杜小燕.试论间接抱怨语[J].科技信息.2011

[9].杜小燕.中英间接抱怨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0].袁炳宏.试论英汉间接抱怨语[J].现代企业教育.2006

标签:;  ;  ;  ;  

间接抱怨论文-徐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