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在玉米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稀土在玉米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一、玉米施用稀土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塞,王登红,王伟,谭晓军,于扬[1](2020)在《稀土磷肥及含稀土磷矿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与前景》文中提出贵州织金存在一种低品位含稀土磷矿,难以合理利用。在综述稀土磷肥的研发过程及相关工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稀土磷肥的农用效果,以贵州织金含稀土磷矿为例,提出含稀土磷矿及稀土磷肥农业应用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稀土磷肥相比普通磷肥存在多种优势,施用稀土磷肥能大幅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其增产效果与施用肥料组合、作物品种、磷肥中稀土的含量、肥料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等密切相关,认为只要剂量适当,施用稀土肥料对农产品和人畜都是安全的。织金磷矿中稀土元素性质稳定且不易被植物吸收,需设计新工艺转化矿物的非活性稀土元素,生产出符合质量和环保要求的稀土磷肥,以解决含稀土磷矿综合利用的难题,达到科学利用含稀土磷矿这一自然资源的目的。

刘炳男[2](2020)在《稀土镧和铈对玉米幼苗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年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我国施用稀土的作物已达120余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用稀土作为一种微肥,有效施用可调节作物生长,促进作物增产,改善作物品质,增强植株抗逆能力。本试验以先玉696和天农9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稀土镧、铈不同施用方式(浸种、叶面喷施、浸种配合叶面喷施)及施用浓度(50mg/L、100mg/L、150mg/L、200mg/L、250mg/L)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同时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镧、铈不同施用方式及施用浓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稀土农用特别在玉米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得到试验结果如下:在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施用镧、铈混合溶液可以提高玉米幼苗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脯氨酸的含量,同时降低幼苗体内丙二醛的含量。叶面喷施150mg/L镧、铈混合液后,天农9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幅最大,较CK显着增加37.93%。叶面喷施100mg/L镧、铈混合液后,先玉696幼苗丙二醛含量降幅最大,极大限度地降低了植株细胞的过氧化程度;20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后,先玉696幼苗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最大,分别高达59.06%、74.45%。25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后,天农9脯氨酸含量增幅最大,达25.20%;15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配合叶面喷施后,先玉696可溶性糖增幅最大,达62.28%;天农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最大,达75.84%。一定浓度范围内施用稀土可改善玉米的穗部性状,提高产量。不同施用方式下,产量构成因子最大程度得到改善的最适浓度不同,且相同施用方式下,相对适宜浓度后产量构成因子得到改善的效果随着稀土混合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先玉696产量在15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配合叶面喷施后达到最高;天农9产量在20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配合叶面喷施后达到最高。先玉696穗长、百粒重、穗粒重在15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后较CK增幅最大,秃尖在15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配合叶面喷施后降幅最大,穗行数在叶面喷施150mg/L镧、铈混合液后较CK增幅最大;天农9穗长、百粒重在20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配合叶面喷施下后增幅最大,200mg/L镧、铈混合液叶面喷施后,秃尖降幅最大,穗行数、行粒数增幅最大。穗粒重则在200mg/L镧、铈混合液浸种后增幅最大。

张烨[3](2020)在《低温胁迫下稀土铈和水杨酸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因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被称为“北大仓”。玉米是黑龙江省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出苗后常因低温天气导致幼苗生长缓慢,严重时甚至会死苗,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及品质。而外源喷施稀土铈(Ce)和水杨酸(SA)对提高植物抗逆性有积极作用,可以缓解玉米因逆境受到的伤害,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研究提高玉米抗低温胁迫能力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先玉696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环境,分别设置昼13℃、夜4℃;昼15℃、夜6℃,对玉米幼苗进行2天、4天、6天的低温胁迫处理。低温胁迫前两天,喷施浓度分别为150、200、250及300mg/L的氯化铈(CeCl3)及浓度为50mg/L的SA处理玉米幼苗,喷施等量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比较分析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Cl3及SA对玉米幼苗丙二醛、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保护酶活性、根系生长活力等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而探究有利于提高玉米幼苗抗逆性的外源试剂及浓度,以期为提高黑龙江玉米幼苗抗低温胁迫能力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低温及低温天数处理下,不同浓度CeCl3及SA溶液处理均可降低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降低细胞膜透性,减缓低温的伤害,保证渗透压的平衡,其中SA处理效果最佳。浓度为200mg/L的Ce Cl3及SA对于提高相对含水量效果相似。(2)低温胁迫下,不同外源喷施处理保护酶活性均提高,4℃、6℃温度条件下,随着低温时间延长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A处理对于提高保护酶活性效果最好。(3)在低温条件下,不同浓度Ce Cl3及SA溶液处理使根系活力提高,保证根系为幼苗提供足够的养分。4℃、6℃低温条件下,随着低温时间延长,根系活力表现出递减的趋势。浓度为200mg/L的Ce Cl3对于提高根系活力效果最佳。综上所述,SA处理比不同浓度Ce处理更能提高玉米幼苗抗低温胁迫能力。

崔雯雯[4](2020)在《稀土元素和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途径包括优良品种的应用、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以及化控技术的应用。通过稀土元素和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调节冠层结构、提高作物光合性能,进而实现作物高产,对作物栽培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苗期结合生育后期试验,研究了三种稀土元素(氯化镧、氯化铈、氯化钕)和两种生长调节剂(GA4+7、6-BA)处理种子对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及GA4+7花期涂抹处理对玉米灌浆、衰老以及产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玉米种子处理以及密植增产的配套物化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氯化镧、氯化铈、氯化钕处理种子能促进玉米苗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增加玉米根总长、根表面积以及根体积,改善玉米植株根冠比,增加玉米单株绿叶面积和地上干生物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强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提高光合能力。氯化镧能增加生育后期功能叶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GA、ZR和IAA三种激素含量,使MDA和ABA含量显着降低,有效延缓了玉米的衰老,使灌浆期得以延长,从而提高产量。三种稀土元素均以800μmol·L-1处理种子玉米各生育指标影响显着,产量最高,400μmol·L-1处理表现次之,而处理浓度超过1200μmol·L-1则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2)6-BA拌种显着增加玉米苗期根平均直径,GA4+7拌种能显着增加玉米苗期总根数,从而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增加,促进根系对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吸收;同时合适浓度的的GA4+7和6-BA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PSII原初转化效率(Fv/Fm)、实际量子效率(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GA4+7和6-BA均能改变玉米株高、茎粗,改善根冠比及冠层结构,提高叶片的光合性能,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合适浓度GA4+7和6-BA能提高生育后期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增加单株绿叶面积,在生育后期玉米植株依然保有高水平的绿叶面积,延长叶片功能期,同化产物增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提高。GA4+7最佳拌种比例为20mg·Kg-1;6-BA合适的拌种比例范围是1-10mg·Kg-1,最佳拌种比例为5mg·Kg-1。(3)GA4+7涂抹玉米雌穗应用能有效调节籽粒中激素水平和穗位叶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籽粒中IAA、ZR、GA3和ABA的含量,提高玉米叶片衰老过程中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减缓丙二醛(MDA)在叶片中的积累速度,延缓玉米叶片的衰老,从而延长玉米籽粒的灌浆期,明显提高了玉米籽粒灌浆速率,促使籽粒灌浆充分,促进玉米粒重和穗粒数增加,最终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玉米穗柄和花丝涂抹GA4+7均以中浓度60mg·L-1对玉米籽粒灌浆和活性氧代谢的促进作用最佳,10mg·L-1GA4+7和120mg·L-1次之。研究表明GA4+7在改善农作物农艺性状提高产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振宇[5](2019)在《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为木兰科(Magnoliaceae)合果木属(Paramichelia)常绿阔叶高大乔木,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山白兰的繁殖方式还局限于播种育苗,自身繁殖能力不高,且周期相对较长,是限制山白兰的保护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优化珍贵树种山白兰的育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而添加稀土元素作为辅助营养元素或有益元素,是提高苗木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山白兰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2种稀土元素(镧、铈),均分别设置4种不同浓度处理,即:10mg/L、20mg/L、40mg/L、80mg/L,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生长形态、生理、养分等指标的影响,综合评价稀土镧、铈对山白兰幼苗的培育效果,为提高山白兰壮苗繁育技术和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浓度(≤40mg/L)稀土镧、铈有利于提高山白兰幼苗苗高、地径增长,促进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其中镧、铈均以20mg/L处理浓度的提升效果最佳;其次是10mg/L浓度处理组,对山白兰幼苗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同处理浓度下镧对山白兰幼苗的促进效果大于铈。当稀土镧、铈浓度过高(>40mg/L)时,表现出抑制作用。山白兰幼苗生长、生物量与IAA含量等内源激素相关性较强,与养分含量也有显着的相关性。2.稀土镧、铈对山白兰幼苗根系生长亦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剂量效应,20mg/L浓度稀土镧、铈可以最大限度促进幼苗根长,总根表面积,根系活力等,且山白兰幼苗根系对镧的响应更强。80mg/L浓度稀土处理会对山白兰幼苗根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3.低浓度稀土镧、铈(≤40mg/L)对山白兰幼苗的的生理指标有积极影响,其中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所提高。随着稀土元素浓度的升高,山白兰幼苗丙二醛含量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然后再降低的趋势,各指标主要峰值出现在20mg/L浓度处理组,其中保护酶活性响应顺序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高浓度(>40mg/L)稀土镧、铈会对山白兰幼苗生理指标产生抑制效果。相关性分析表明,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长、生物量与生理指标相关性显着,其中植株生长、生物量与叶绿素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正相关关系较强。4.低浓度(≤40mg/L)稀土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长素、赤霉素、玉米素生长促进类激素含量增加,生长素/玉米素、生长素/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玉米素)/脱落酸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山白兰幼苗内源激素水平的升高和激素之间的平衡共同作用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40mg/L)下幼苗内源激素表现出消极响应。5.低浓度(≤40mg/L)稀土镧、铈对山白兰幼苗地下部分氮、磷含量的提升高于地上部分,对幼苗吸收氮素能力的增强效果强于磷素。20mg/L质量浓度的稀土镧、铈是最适宜山白兰幼苗吸收养分的处理浓度,10mg/L和40mg/L浓度次之,80mg/L对幼苗吸收氮、磷养分能力产生抑制效果。综上所述,0~40mg/L的稀土镧、铈浓度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的形态建成、生理、养分等指标均优于未经稀土处理的幼苗,其中稀土镧、铈均在20mg/L的处理浓度时,山白兰幼苗综合表现最佳,其次是10mg/L,镧对于山白兰幼苗的促进作用强于铈。

王小玲,刘腾云,高柱,胡淼,余发新[6](2016)在《稀土元素对作物生长及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稀土作为一类有益元素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增产增质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分别从稀土元素在作物不同器官的积累、作物体与土壤稀土含量的相关性、作物对稀土元素的选择吸收等方面综述了稀土元素在作物体内转运;概述了国内外稀土元素对作物保护酶活性、营养元素吸收与光合作用效率等影响的生理效应,以及稀土元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和稀土元素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长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加强开展稀土对复合重金属和作物品质影响的分子机制,旨在为探索稀土纳米微粒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汪敬恒[7](2015)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酸氢铵(NH4HCO3.简称碳铵)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技术现状逐步发展起来的特有氮肥品种,其最终分解产物(NH3、CO2、H2O)都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长期施用不影响土壤质量,是环境友好型氮肥品种之一。由于碳酸氢铵存在着常温下易分解、养分单一、含氮量低(17.1%)等缺点,导致储存、运输和施用成本也相对较高。本文针对碳酸氢铵的缺陷,提出了改变碳酸氢铵理化性状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技术和产品,并进行了生物试验验证,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以碳酸氢铵为主要原料,通过配以适量NH4H2PO4、CaSO4·1/2H2O、MgO复合物等,采用一次成型冷挤压造粒工艺,研制出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该工艺在常温下进行,无需添加粘结剂或水,减少了烘干过程,具有流程简单、装备投资省、能源消耗低、生产周期短、无环境污染、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颗粒大小可调(Φ3.0、Φ3.5、Φ4.0、Φ4.5、Φ5.0、Φ5.5 或 Φ6.0mm 等),粒径均一,抗压强度高(≥ 19N),养分多元化(N、Ca、Mg、P、S等),有效成分较碳铵高(≥ 23%)、肥效期长(~100d)。产品具有便于贮藏、运输和施用,长期存放不结块、缓释、抗淋溶等优点,同时还克服了普通碳酸氢铵易吸湿结块或施用不当造成的分解流失等缺点。2、确定了促进碳酸氢铵氮素缓释的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复合物在物料中的比例为4%、2%、6%,依据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和遴选原则,该复合添加剂同时满足了对物料具有物理化学干燥作用,混合物的临界湿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混合后物料具有较好流动性和良好的粒化成型效果,材料价格低廉、不致产品成本升高,复合物组成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更使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增产作用。3、制定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产品标准(HG/T4218-2011),探索并确立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总氮及相关成分的检测方法,其测定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为产品的质量监督提供了依据。4、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缓释的机理研究表明,将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等复合物按一定比例和工艺方法与碳酸氢铵混配,经无烘干挤压成型工艺制粒后,通过混合物料间的物理化学过程,使物料中的游离水含量降低了 40.0%--49.8%,有效减缓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中氮素的释放速率。其机制可分为化学和物理两个方面,即新产生的物质(复合盐:NH4Mg PO4)和原碳酸氢铵晶体表面的游离水转化为结晶水[NH4MgPO4·6H2O(NH4HCO3)、CaSO4·2H2O(NH4HCO3)];范德华力或分子间力的作用;形成的分子较大的六水磷酸镁铵及二水硫酸钙包裹或覆盖于碳酸氢铵结晶表面,隔绝了空气与碳铵的接触面,抑制了碳铵重新吸收水分的可能性。5、通过在25℃和30℃下恒温培养,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和尿素在水溶液中的溶出速率表明,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两种肥料在水溶液中的氮素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在水溶液中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铵态氮积累量和氮素养分总积累量低于尿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缓释效果;在土壤中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铵态氮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始终低于尿素,表明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施入土壤后,无机氮素释放速率相对较低,从而达到肥料氮素缓释和延长肥效的效果。6、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小麦穗长和结实小穗比对照分别高10.9%和10.6%,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比对照分别高14.5%、10.0%和14.2%,植株叶片和根系内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MDA含量显着降低,同时发现该处理下小麦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在不同的生育期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均显着大于对照;研究还发现小麦不同生育期内氮和钾的积累规律相似,表现为逐渐增加,而磷的积累在灌浆期表现出降低趋势;成熟期小麦植株体内氮和磷的分布规律为籽粒>叶片>茎和叶鞘,钾的分布规律表现为茎和叶鞘>叶片>籽粒。7、玉米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和尿素处理的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叶片SPAD、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氮素积累均高于对照以及与之相比的其它氮肥类型,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高于其它氮肥类型。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比对照增产3595kg·hm-2,相对纯收入最高,每公顷达4352.9元。8、小麦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能显着提高小麦干物质、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小麦增产,最终提高氮肥利用率。在开花后同一时期,小麦旗叶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指标中的Fv/Fm、ΦPSⅡ、qP也均高于对照。不同氮肥类型对后茬作物(玉米)产量影响的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显着高于其它类型氮肥,主要是通过提高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加产量。几种不同类型氮肥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肥效高低顺序为:尿素>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有机肥(牛粪,基施)与普通碳铵>多元素碳铵粉肥>普通碳铵。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尿素之间差异不显着。与其他类型氮肥相比,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相对纯收入最高,每公顷达到2843.1元。综上所述,本论文开发了一种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技术,确定了促进碳铵缓释的辅料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复合物的比例;揭示了该复合物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作用促使碳铵长效的机制;研究了其氮素在水和土壤中的释放规律及其释放规律与作物(小麦、玉米)氮素需求的同步关系;突破了传统的《各种肥料混合施用表》中碳酸氢铵与其他肥料品种不可混配性的学说,作为一种肥效好、投入低、生态友好的新型肥料,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本研究对进一步开发碳酸氢铵的肥料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周丽君[8](2014)在《稀土肥效及其施用方法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稀土微肥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强抗逆能力、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良好作用。采取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稀土农用试验,考察稀土不同施用方法、施用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稀土微肥促生、增产效果明显。

王洪州[9](2014)在《玉米稀土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稀土、锌肥和玉米稀土锌对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硫酸锌、玉米稀土锌对玉米喷施均具有增产效果,两者配合施用效果优于单施,可以缩短玉米生育期,提高玉米的抗逆性,改善经济性状,而且施用方便,在大田生产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余海兵,王金顺,刘正,王波,韦文联[10](2013)在《农用稀土施用量、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稀土施用量、不同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用稀土施用量为200 mg.kg-1时,宽窄行配置为70+50 cm时,吐丝进程最快;皮渣比率、可溶性糖含量、籽粒粗淀粉含量、植株全氮含量均比较小;蒸煮品质即风味、气味,糯性等表现最佳。小花总数、受精小花数、结粒数随着农用稀土施用量增加而减少,且宽窄行配置70+50 cm时,为最大。在农用稀土施用量为600 mg.kg-1时,宽窄行配置60+60 cm时,鲜穗产量为最高,达11883.9 kg.hm-2,在农用稀土施用量为800 mg.kg-1时,宽窄行配置70+50 cm时,鲜穗产量为最低,为9355.8 kg.hm-2。

二、玉米施用稀土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施用稀土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磷肥及含稀土磷矿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磷肥的研发过程及相关工艺
2 稀土磷肥的农用效果
    2.1 增产作用
    2.2 经济效益比较
    2.3 促进作物生长、 促进早熟
    2.4 改良土壤结构
    2.5 防病虫害
    2.6 提高作物品质
3 含稀土磷矿及稀土磷肥农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施用稀土肥料的健康问题
    3.2 织金含稀土磷矿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问题
4 展 望

(2)稀土镧和铈对玉米幼苗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稀土农业回顾与现状
    1.3 稀土元素植物效应研究进展
        1.3.1 稀土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分布和存在状态
        1.3.2 稀土对植株营养代谢的影响
        1.3.3 稀土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4 稀土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作物
    2.2 供试试剂
    2.3 试验设计
        2.3.1 盆栽试验
        2.3.2 大田试验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叶绿素含量
        2.4.2 可溶性蛋白含量
        2.4.3 可溶性糖含量
        2.4.4 脯氨酸含量
        2.4.5 丙二醛含量
        2.4.6 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稀土镧和铈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1.1 叶面喷施条件下稀土镧、铈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1.2 浸种条件下稀土镧、铈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1.3 浸种及叶面喷施条件下稀土镧、铈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2 稀土镧和铈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2.1 叶面喷施条件下稀土镧、铈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
        3.2.2 浸种条件下稀土镧、铈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
        3.2.3 浸种+叶面喷施条件下稀土镧、铈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镧、铈混合溶液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4.2 镧、铈混合溶液对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低温胁迫下稀土铈和水杨酸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2.2 稀土的研究进展
        1.2.3 水杨酸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及方法
        2.3.1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2.3.3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3.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3.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2.3.7 根系活力的测定
3 结果分析
    3.1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SA对玉米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1 低温胁迫2天
        3.1.2 低温胁迫4天
        3.1.3 低温胁迫6天
        3.1.4 不同浓度Ce及SA处理下玉米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3.2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SA对玉米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1 低温胁迫2天
        3.2.2 低温胁迫4天
        3.2.3 低温胁迫6天
        3.2.4 不同浓度Ce及SA处理下玉米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3.3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SA对玉米幼苗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3.1 低温胁迫2天
        3.3.2 低温胁迫4天
        3.3.3 低温胁迫6天
        3.3.4 不同浓度Ce及SA处理下玉米幼苗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3.4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 SA对玉米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3.4.1 低温胁迫2天
        3.4.2 低温胁迫4天
        3.4.3 低温胁迫6天
        3.4.4 不同浓度Ce及 SA处理下玉米幼苗SOD活性的变化
    3.5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3.5.1 低温胁迫2天
        3.5.2 低温胁迫4天
        3.5.3 低温胁迫6天
        3.5.4 不同浓度Ce及 SA处理下玉米幼苗POD活性的变化
    3.6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 SA对玉米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3.6.1 低温胁迫2天
        3.6.2 低温胁迫4天
        3.6.3 低温胁迫6天
        3.6.4 不同浓度Ce及SA处理下玉米幼苗CAT活性的变化
    3.7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SA对玉米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7.1 低温胁迫2天
        3.7.2 低温胁迫4天
        3.7.3 低温胁迫6天
        3.7.4 不同浓度Ce及SA处理下玉米幼苗根系活力的变化
4 讨论
    4.1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SA对玉米幼苗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4.2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SA对玉米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3 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Ce及SA对玉米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稀土元素和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意义
    1.2 化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1 化控技术应用研究
        1.2.2 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1.2.3 化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3 稀土对作物的生理效应及其农用研究进展
        1.3.1 稀土元素对植物作用机理
        1.3.2 稀土农用国外研究进展
        1.3.3 稀土农用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氯化镧引发种子对玉米苗期生长、光合生理以及后期抗衰老机制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氯化镧处理种子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及光合的影响
        2.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2.2.2 三叶期光合性能指标
        2.2.3 三叶期荧光参数
        2.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2.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2.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2.2.7 苗期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2.3 氯化镧处理种子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1 大喇叭口期荧光参数
        2.3.2 生育后期玉米绿叶面积的变化
        2.3.3 生育后期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2.3.4 吐丝后玉米叶片光合色素以及光合指标的变化
    2.4 氯化镧处理种子对玉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1 吐丝后SOD活性变化
        2.4.2 吐丝后POD活性变化
        2.4.3 吐丝后CAT活性变化
        2.4.4 吐丝后MDA含量变化
    2.5 氯化镧处理种子对玉米吐丝后叶片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2.5.1 吐丝后IAA含量变化
        2.5.2 吐丝后ZR含量变化
        2.5.3 吐丝后GA3含量变化
        2.5.4 吐丝后ABA含量变化
    2.6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7 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氯化铈引发种子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氯化铈引发种子对玉米苗期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3.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3.2.2 三叶期光合性能指标
        3.2.3 三叶期荧光参数
        3.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3.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影响
        3.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3.2.7 苗期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3.3 氯化铈引发种子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1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相关参数的变化
        3.3.2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及绿叶面积的变化
        3.3.3 生育后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3.3.4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氯化钕引发种子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氯化钕引发种子对玉米苗期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4.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4.2.2 三叶期光合性能
        4.2.3 三叶期荧光参数
        4.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4.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4.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4.2.7 苗期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4.3 氯化钕引发种子对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4.3.1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相关参数的变化
        4.3.2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和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4.3.3 生育后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4.3.4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6-BA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6-BA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及光合的影响
        5.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5.2.2 三叶期光合参数
        5.2.3 三叶期叶绿素荧光参数
        5.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5.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5.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5.2.7 苗期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5.3 6-BA拌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5.3.1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相关参数的变化
        5.3.2 生育后期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5.3.3 生育后期玉米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5.3.4 生育后期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5.3.5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GA_(4+7)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GA_(4+7)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及光合的影响
        6.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6.2.2 三叶期光合参数
        6.2.3 三叶期叶绿素荧光参数
        6.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
        6.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6.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6.2.7 苗期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6.3 GA_(4+7)拌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6.3.1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相关参数的影响
        6.3.2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色素含量
        6.3.3 生育后期玉米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6.3.4 生育后期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6.3.5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GA_(4+7)涂抹对玉米灌浆、衰老生理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GA_(4+7)涂抹果穗柄及花丝对玉米灌浆速率的影响
    7.3 GA_(4+7)涂抹果穗柄及花丝对玉米籽粒中激素水平的影响
        7.3.1 玉米籽粒中IAA和ZR的含量
        7.3.2 玉米籽粒中GA_3的含量
        7.3.3 玉米籽粒中ABA的含量
    7.4 GA_(4+7)涂抹果穗柄及花丝对玉米穗位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7.4.1 玉米穗位叶SOD活性
        7.4.2 玉米穗位叶POD活性
        7.4.3 玉米穗位叶CAT活性
        7.4.4 玉米穗位叶MDA含量
    7.5 GA_(4+7)涂抹果穗柄及花丝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7.6 讨论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稀土元素简介及应用研究概况
        1.1.1 稀土元素简介
        1.1.2 稀土元素对植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1.1.3 稀土元素的应用
    1.2 山白兰研究进展
        1.2.1 山白兰分布及生态学特性
        1.2.2 山白兰培育技术
        1.2.3 山白兰施肥技术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与方法
        2.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4.2 养分含量测定
        2.4.3 生理指标的测定
        2.4.4 根系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苗高地径生长量
        3.1.2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物量
        3.1.3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壮苗指数
        3.1.4 小结
    3.2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根系指标的影响
        3.2.1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根系形态
        3.2.2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根系活力
        3.2.3 小结
    3.3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叶绿素含量
        3.3.2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丙二醛和抗性酶活性
        3.3.3 小结
    3.4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3.4.1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内源激素含量
        3.4.2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内源激素平衡
        3.4.3 小结
    3.5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
        3.5.1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总氮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总磷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总钾含量的影响
        3.5.4 小结
    3.6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6.1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长、生物量与根系生长相关性分析
        3.6.2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长、生物量与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3.6.3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长、生物量与内源激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3.6.4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长、生物量与养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浓度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各指标综合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长、物质积累差异
        4.1.2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根系生长差异
        4.1.3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生理指标差异
        4.1.4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内源激素变化
        4.1.5 稀土元素镧、铈处理下山白兰幼苗养分吸收差异
    4.2 结论
    4.3 展望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6)稀土元素对作物生长及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在作物体内的分布及运转
2 稀土对作物影响的生理效应
3 稀土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 稀土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5.1 稀土对复合重金属影响的研究
    5.2 稀土对作物品质影响的分子机制
    5.3 稀土纳米微粒开发利用

(7)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氮肥工业发展及现状
    1.2 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3 我国氮肥施用状况
        1.3.1 我国氮肥消费施用现状
        1.3.2 我国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1.3.2.1 氮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流失严重
        1.3.2.2 氮肥养分释放不可控
        1.3.2.3 氮肥养分施用不平衡
    1.4 我国独有氮肥品种—碳酸氢铵性能优劣分析
    1.5 合成氨与碳酸氢铵的生产与利用
        1.5.1 合成氨生产及其物化特性
        1.5.2 合成氨的利用与碳酸氢铵生产
        1.5.2.1 合成氨的利用
        1.5.2.2 碳酸氢铵的生产
        1.5.2.3 碳酸氢铵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1.5.2.4 碳酸氢铵的市场现状
        1.5.2.5 碳酸氢铵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
        1.5.3 研究现状、碳酸氢铵改性产品及存在问题
        1.5.3.1 碳酸氢铵改性产品
        1.5.3.2 碳酸氢铵改性产品存在的问题
        1.5.4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途径
        1.5.4.1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思路
        1.5.4.2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途径
        1.5.5 升级换代产品——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问世及特点
        1.5.5.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究开发
        1.5.5.2 提高碳铵稳定性的原理
        1.5.5.3 碳铵稳定剂的遴选原则
        1.5.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1.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社会与生态效益分析
        1.6.1 社会效益分析
        1.6.1.1 避免碳铵生产装置报废和人员失业的效益
        1.6.1.2 农业效益
        1.6.1.3 农业生产的直接效益
        1.6.1.4 提高氮素利用率和节约用肥的效益
        1.6.1.5 节约劳动力投入的效益
        1.6.2 生态效益分析
        1.6.2.1 节约大量煤炭消耗费用
        1.6.2.2 减少粉煤灰和煤渣排放的巨大贡献
        1.6.2.3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及对全球碳减排的巨大贡献
    1.7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及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目标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氮素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
        2.1.3.1 制备方法及其工艺流程
        2.1.3.2 复合稳定剂的遴选与配比优化试验
        2.1.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游离水含量比较
        2.1.3.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指标测定
        2.1.3.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性能比较
        2.1.3.6 产品技术指标及其变化
        2.1.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氮素测定
        2.1.4.1 测定原理
        2.1.4.2 测定方法
        2.1.4.3 测定结果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复合稳定剂的遴选与配比优化
        2.2.1.1 不同添加材料与碳酸氢铵混配后的物理状态变化
        2.2.2 制粒工艺选择优化
        2.2.3 制粒设备改制优化
        2.2.4 复合稳定剂添加工艺方法
        2.2.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游离水含量比较
        2.2.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性能比较
        2.2.6.1 稳定性比较
        2.2.6.2 溶解(缓释)效果比较
        2.2.6.3 肥效期(提高氮肥利用率)比较
        2.2.6.4 抗结块性比较
        2.2.7 产品技术指标及其变化
        2.2.7.1 产品技术指标
        2.2.7.2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的变化
        2.2.7.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长效碳铵、普通碳铵产品质量及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2.2.8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的测定方法
        2.2.8.1 对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的两种不同检测方法试验结果
        2.2.8.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总氮含量试验结论分析
        2.2.9 工业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2.3 讨论
        2.3.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研制
        2.3.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缓释机制
        2.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推广应用前景
第三章 室内培养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释放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中溶出率试验
        3.1.2 土壤恒温培养试验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水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3.2.1.1 水中铵态氮释放特征
        3.2.1.2 水中无机氮释放特征
        3.2.1.3 水中酰胺态氮释放特征
        3.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3.2.2.1 土壤中铵态氮释放特征
        3.2.2.2 土壤中无机氮释放特征
        3.2.2.3 土壤中酰胺态氮释放特征
    3.3 讨论
第四章 盆栽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方法
        4.1.2.1 氮磷钾含量测定
        4.1.2.2 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4.1.2.3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4.1.2.4 根系活力的测定
        4.1.2.5 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收获指数计算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植株体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膜脂过氧化影响
        4.2.1.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SOD、POD和CAT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2.1.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叶绿素含量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
        4.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植株根系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
        4.2.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4.2.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
        4.2.2.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氮素积累的影响
        4.2.2.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磷素积累的影响
        4.2.2.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钾素积累的影响
        4.2.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成熟期氮磷钾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
        4.2.3.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氮素分配的影响
        4.2.3.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磷分配的影响
        4.2.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钾素分配的影响
        4.2.3.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
        4.2.4.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群体变化的影响
        4.2.4.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穗数的影响
        4.2.4.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田间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方法及项目
        5.1.2.1 产量与植株全氮
        5.1.2.2 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测定
        5.1.2.3 SPAD值测定
        5.1.2.4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5.1.2.5 光合速率测定
        5.1.2.6 相关指标计算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5.2.2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的影响
        5.2.3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叶片SPAD的影响
        5.2.4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2.5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5.2.6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5.2.7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田间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生理特性、产量及氮肥后茬效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测定方法及项目
        6.1.2.1 产量及干物质重
        6.1.2.2 旗叶光合速率测定
        6.1.2.3 旗叶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测定
        6.1.2.4 旗叶SPAD值测定
        6.1.2.5 植株全氮含量测定
        6.1.2.6 参数计算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6.2.2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2.3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光合速率的影响
        6.2.4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6.2.5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
        6.2.6 不同处理对小麦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2.7 不同处理的后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经(待)发表论文及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
致谢
附件

(8)稀土肥效及其施用方法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稀土拌种用量设计
        1.2.2 稀土浸种浓度设计
        1.2.3 稀土喷施浓度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稀土对作物的增产效果
    2.2 稀土肥效与施用方法的关系
    2.3 稀土不同施用方法的适宜施用量
    2.4 稀土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5 施用稀土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9)玉米稀土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2.2 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10)农用稀土施用量、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鲜食糯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测定
        1.3.2 糯玉米品质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用稀土施用量、 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吐丝进度的影响
    2.2 农用稀土施用量、 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雌穗花数目的影响
    2.3 农用稀土施用量、 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4 农用稀土施用量、 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乳熟期的可溶性糖及全氮的影响
    2.5 农用稀土施用量、 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蒸煮品质的影响
3 结 论

四、玉米施用稀土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磷肥及含稀土磷矿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效果与前景[J]. 张塞,王登红,王伟,谭晓军,于扬. 中国稀土学报, 2020(05)
  • [2]稀土镧和铈对玉米幼苗及产量的影响[D]. 刘炳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低温胁迫下稀土铈和水杨酸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张烨.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稀土元素和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D]. 崔雯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稀土元素镧、铈对山白兰幼苗生长的影响[D]. 王振宇. 广西大学, 2019(01)
  • [6]稀土元素对作物生长及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王小玲,刘腾云,高柱,胡淼,余发新. 核农学报, 2016(06)
  • [7]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D]. 汪敬恒.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 [8]稀土肥效及其施用方法试验[J]. 周丽君.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08)
  • [9]玉米稀土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王洪州.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9)
  • [10]农用稀土施用量、宽窄行配置对鲜食糯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J]. 余海兵,王金顺,刘正,王波,韦文联. 中国稀土学报, 2013(01)

标签:;  ;  ;  ;  ;  

稀土在玉米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