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和经济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业用水,投入产出表,结构分解分析,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经济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婷,张倩,吴锋[1](2019)在《产业转型发展下北京市社会经济系统用水变化及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北京社会经济系统产业用水变动规律和决定因素,对促进区域水-生态-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3—2016年数据测度了北京市社会经济系统部门的用水量,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探究了2002—2007年与2007—2012年两个时段内社会经济系统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28个社会经济产业部门用水效率提升导致其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产业部门规模扩张驱动下完全用水量呈上升趋势。最终需求消耗增长拉动的规模扩张效应是产业用水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系统效率效应对产业用水增长的贡献较小。产业技术进步是降低产业用水的最主要因素,产业转型发展通过结构效应发挥了其对用水量减少抑制作用。鉴于北京市向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发展目标,建议根据产业发展特点、产业转型发展目标,从经济和行政手段两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利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金兰,何刚[2](2019)在《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选取表征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计算子系统的有序度;基于协同理论和集对分析,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为例,测算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市的水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偏低,但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度最高。蚌埠市和滁州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为0.50,处于最低水平。亳州市和宿州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较高,位居第二。(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蓓蓓,钟堃,李海玲[3](2019)在《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准则,采用熵权法、加权求和模型、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200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中度脆弱,并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不同类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差异化的演变特征,资源型城市和大部分城市群的脆弱性下降,省会城市由于极化效应面临着较强的风险胁迫;脆弱性指数自东向西逐渐增强,大地形单元作为自然环境本底对脆弱性分异具有重要影响,脆弱性热点区始终集中在青海省东部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脆弱性评价中的适应能力维度对该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最为显着,表明当前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已从促进经济增长转化为提高可持续性,突出表现为强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效益、调节城乡不均衡性和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周俊俊[4](2019)在《宁夏南部典型县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效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南部大部分县区作为限制开发生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期以来脆弱型自然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增长型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避免县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大规模摄取和破坏,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退化的关系,明确造成生态系统压力的经济部门和驱动路径,成为今后宁夏南部县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程中艰巨持久的任务。本研究从自然区域特征、经济发展模式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差异视角选取同心县、西吉县、隆德县为研究区,运用热力学方法一扩展火用分析方法,构建社会经济系统分析框架,分别对2008-2017年叁个县的经济部门投入产出火用值进行计算,分析评价其社会经济系统的部门生态效率和整体生态效率;同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影响各县生态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最后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叁个县的生态效率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探究社会经济系统可能承受的生态压力,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发展对策。研究发现:(1)叁县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扩展火用规模比例不协调,均以农业部门和居民部门驱动发展为主,其他部门驱动不显着。2008-2017年,隆德县火用进出总量最大为157.41PJ,其次是同心县为154.91PJ,西吉县最小为130.28PJ,由于叁县分别为特色产业主导型、农业商贸结合型、生态建设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县域火用进出总量的差异性。(2)2008-2017年,叁县社会经济系统均呈现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双重特征,劳动力与货币火用值总体偏低,县域系统内生发展能力较弱。其中隆德县劳动力与货币火用值最高,同心县次之,西吉县最低。这与叁县近年来的区域政策扶持力度与资金投入强度密切相关。(3)除了居民部门之外,叁县经济部门之间的火用流通路径均比较少,经济部门和区域外的联系薄弱,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呈现高输入、低储存、低开放和低转化的简单网络流动特征。叁县火用流通路径分别为58条、58条、60条,隆德县最多,同心县和西吉县较少。(4)叁县的生态效率均呈现缓慢偏低的发展水平,除了农业部门、转化部门与居民部门,其他部门均比较低。2008-2017年,同心县的整体生态效率呈现小幅度略微下降趋势。西吉县呈现先持续增长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2013年达到最大值55.52%。隆德县整体水平普遍高于其他两县,变化幅度较小。(5)城市化率、一产占GDP的比重、人均GDP、政府投资总额、科技支出是影响叁县生态效率的主导因素,其中城市化率是同心县和西吉县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产占GDP的比重是隆德县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立足县域发展实际和经济差异,因地制宜实施发展政策,实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6)2018-2025年,叁县生态效率的预测趋势差异比较显着。同心县呈现持续缓慢下降趋势,由43.67%下降到38.79%,系统承受的压力可能不断增大。西吉县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由51.31%上升到56.76%,系统健康状态将持续向着良性趋势发展。隆德县变化幅度微小,由54.96%变化到53.39%,系统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5-01)
[5](2018)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8)在新疆大学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8月18日—19日,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所、新疆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主办,由新疆大学经济研究所、新疆宏观经济预警系统研究基地、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杂志社、《新疆大学学(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童国平,陈岩[6](2018)在《淮河流域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的突变级数法,从水污染角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流域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淮河流域整体及各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采用耦合模型分析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从淮河流域整体地域协调性看,"十二五"期间的协调水平比"十一五"时期上升,而流域南部(安徽省)的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并不理想,地区协调性水平差异较小,重点提高流域南部经济实力,努力提高流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水平。(2)从淮河流域内各省系统协调性看,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越来越好,整体协调发展水平随时间呈"低水平—较低水平—较高水平—高水平"的发展趋势,表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状况在逐步改善。同时,淮河流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受经济系统影响,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正处于升级阶段。(3)从淮河流域系统相互关系看,水环境和社会系统耦合保持在拮抗阶段,表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而水环境和经济系统的耦合随时间由高水平逐渐衰退到磨合阶段,表明经济发展对水环境影响更大但作用力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对环境资源的依赖,两者实现强脱钩,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08期)
马忠,苏守娟,龙爱华,张晓霞[7](2018)在《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循环包括自然水循环和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2个方面。虚拟水概念的提出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路径,分析制约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流域虚拟水输出的主要部门是农业、石油天然气和食品工业。其中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98%以上,其绝大部分转移到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中,而食品工业又将从农业部门转移来的水部分输出外地。山东省是塔里木河流域最大的虚拟水输出地,水资源输出格局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2)塔里木河流域虚拟水输入的主要部门是冶金工业。最后,针对塔里木河流域产业间和地区间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用水及工业用水的调控途径及策略。(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荣伟,焦伟,侯宪东[8](2018)在《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人工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以干旱区克拉玛依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内陆干旱区石油工业新城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区,以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划分7块城市人工生态与社会经济评价区,构建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引力模型探讨系统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滨河南岸生态新城耦合协调度D值最高;银河生态老城、九龙潭生态景区、金龙湖生态湿地两系统间协调耦合关系均为磨合发展型,其叁者耦合度均超过0.90;西北防风林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敏感,易受干扰;滨河南岸生态新城人工生态系统对其他6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引力水平最高,平均f值为1.798 4;风栖水库生态圈人工生态系统的优良状况,对滨河南岸生态新城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3.630 7的高水平单向引导作用,其逆向差值df为-1.998 9,主要原因来自系统距离比较优势和风栖水库对滨河南岸生态系统的正向引力干扰。(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李海玲[9](2018)在《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GDP年均增速高达15.50%,经济增长迅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着。但近年来,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在公共设施、社会保障、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等诸多层面表现出脆弱状态,城市所面临的风险亟需识别和管控。现阶段,“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叁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叁五”规划相继出台,国家宏观战略规划给研究区域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环境、产业、人口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扰动风险。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正值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产业承接与升级、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以上背景出发,在界定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以脆弱性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为评价准则,构建了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基于市域研究尺度,选取2005、2015年两个时间断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加权求和模型方法计算脆弱性指数,运用ArcGIS和OpenGeoda等软件,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格局,并探讨其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看,200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可分为低度脆弱性、较低脆弱性、中度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高度脆弱性5种级别。黄土高原地区的总体脆弱程度属于中度,约60%的城市处于较低脆弱性和中度脆弱性级别,“级差化”显着。在空间分异上,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随着黄土高原地区向内陆方向的延伸,自东向西呈现“梯度化”的递增格局。(2)从动态演变来看,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研究区域内部各地级行政区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从行政级别看,一般地级市、地区和自治州等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处于下降趋势,省会城市脆弱性反而上升,应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从指标体系准则层看,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等分层脆弱性呈现上升趋势,基础设施和经济效率等分层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3)从空间分异看,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异格局。高度脆弱性区域、较低脆弱性区域和低度脆弱性区域分布较为稳定,高度脆弱性区域分布在青东地区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较低脆弱性区域集中分布在关中地区和晋东地区,低度脆弱性区域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和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延安市等资源型城市;较高脆弱性区域和中度脆弱性区域分布具有不稳定性,较高脆弱性区域由内蒙古南部、陕北地区向宁夏南部和青东地区转移,中度脆弱性区域由陇东地区和陇中地区向陕、晋两省交界处转移。(4)热点分析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集聚表现出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稳定分布在某一地形单元上的特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冷点区稳定分布在东、南河谷平原区和东部山地区。分系统脆弱性空间集聚演变特征具有显着差异性,社会系统脆弱性空间集聚变动微弱,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集聚格局变动剧烈。(5)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表明,从脆弱性评价的叁准则看,暴露性和适应能力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要方面,表征系统受到风险胁迫程度的暴露性指标,如工业废水排放等,表征系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适应能力指标,如医疗、科教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等是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脆弱性评价的目标层看,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由经济因子,如人均GDP、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转向社会因子,如科教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万人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等,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属于暴露性外,其余指标均属于表征系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适应能力指标;此外,从外部宏观层面看,自然地形单元、国家战略规划等因素对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格局塑造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琳,潘峰[10](2018)在《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流分析方法能够度量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并能够有效追踪物质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流动与蓄积状况,在资源管理、战略制定及环境政策的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物质流分析的定义、研究框架及具体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后,梳理了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及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物质流分析的研究现状,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3期)
社会和经济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优化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选取表征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计算子系统的有序度;基于协同理论和集对分析,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为例,测算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市的水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偏低,但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度最高。蚌埠市和滁州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为0.50,处于最低水平。亳州市和宿州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较高,位居第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和经济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凤婷,张倩,吴锋.产业转型发展下北京市社会经济系统用水变化及驱动因素[J].水利经济.2019
[2].金兰,何刚.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3].马蓓蓓,钟堃,李海玲.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周俊俊.宁夏南部典型县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效率评价[D].宁夏大学.2019
[5]..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8)在新疆大学召开[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童国平,陈岩.淮河流域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
[7].马忠,苏守娟,龙爱华,张晓霞.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8
[8].荣伟,焦伟,侯宪东.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人工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以干旱区克拉玛依市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
[9].李海玲.黄土高原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王琳,潘峰.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