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辨证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赵品[1](2021)在《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研究 ——以A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建筑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行业,自身经济体量庞大,与产业链上下游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影响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近年来建筑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加上国家对建筑土地市场调控监管政策日益严格,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建筑企业项目承揽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打价格战,导致项目利润空间缩小。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建材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建筑业成本在逐年提高。成本管控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任何企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业无疑也不例外。对于已经度过爆发式增长的中国建筑业来说,在同等条件下,保持成本优势是获得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的一把利器。全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理论,并在不同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生命周期理论能够指导建筑企业从全生命周期去思考项目成本的支出,在我国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施工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还不足,并且在实践中还没有真正的应用。本文以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控为研究对象,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探讨构建了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体系。根据建筑施工流程和特点,将建筑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成决策、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及维护阶段四个阶段,并对施工项目的每一生命周期阶段的成本进行解构,接着利用构建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的体系,对A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进行实践分析,发现A项目原有的成本管控体系存在着成本计划不科学、关键成本要素管控不力、未能及时结算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建议,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控提出一个更优化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控工作,提升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能力,使之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论文所做的研究可供其他类似建筑企业参考,使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能够更好的管控成本,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提升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效益。
潘晓楠[2](2020)在《基于规划求解方法的D电力物业公司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以后,我国商业地产投资增速远远超过住宅投资增速。2009-2014年,全国办公楼年开发投资额从1377亿元提高至564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6.5%;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从4181亿元提高至1434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8%;而同期住宅开发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6.6%。商业地产的高增速为商业物业的扩张提供了沃土,也为商业物业领域增加了竞争性。本文研究对象D电力物业公司是电力物业公司,典型的商业物业公司。2018年以前,为维护集体企业职工稳定,D电力物业公司由国家电网公司弥补亏损,成本呈粗线条管理模式,2018年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集体企业市场化,D电力物业公司自负盈亏,物业收费标准市场化,原有的成本管理模式无法支撑服务品质提升的需求,面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内部松散的成本管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模型迫在眉睫。规划求解方法,作为一种假设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运筹学、线性规划等问题,还可以用来求解线性方程组及非线性方程组,最适用于求解优化,这对于收入相对固定的D电力物业公司来说,想要优化成本分配,规划求解将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本文通过对D电力物业公司成本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剖析,分析规划求解在该公司成本控制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成本控制的模型设计目标为净利润最大化,在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上,将该公司各项成本费用按照成本动因分类,以各类成本费用中的某一项成本费用为自变量,其他存在内在数量关系的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为因变量,在营业收入、工资总额、动因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运用规划求解方法,得出成本运算结果。根据模型运算结果,将成本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中心,修正动因参数,并运用本量利分析法,确定边际成本。模型的修正是引入了经营性净现金流量的限定,在净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运算得出修正后的成本分配结果。为保障模型顺利应用到D电力物业公司,分别从顶层设计、员工执行、技术提升、基础数据完善等方面提出了4种保障措施,并建议D电力物业公司采用修正后的成本控制模型。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方面、模型设计方面。研究内容方面将规划求解这种假设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模型设计;模型设计方面,不局限于传统成本控制相关理论的假设条件,探索公司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线性或非线性模型,得出成本分配最优方案。
张月[3](2020)在《基于TDABC的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物流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第三方物流更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使得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而价格优势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中之重。第三方物流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并保持稳定的发展,就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其间接费用相较制造业占比大,成本核算与控制不同于制造业。TDABC(Time 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核算方法,在传统ABC(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做了改善,模型更为简单且易于更新与操作。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此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可得到更为准确合理的核算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控制,有利于管理者的决策和企业长足的发展。本文运用TDABC对D公司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与控制。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文章涉及的相关理论,接着简述了D公司背景、组织结构、经营状况,对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后发现D公司存在核算方法不合理、核算方法无法反映时间消耗、成本控制体系不完整、成本控制关注点单一、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就TDABC在D公司的应用进行适用性分析,认为该方法的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结合D公司的作业流程,确定了四大作业中心及其子作业,运用该方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获得了精确的核算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TDABC下的成本控制体系,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对D公司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结合产能利用率与增值性评估情况,分析每项作业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有效管理企业资源的目的,最后提出了D公司应用TDABC的保障措施。
何伟[4](2020)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与健康是关系国家生成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健康是决定人力资本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对健康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然而医药卫生资源是有限的,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命和健康的需求与医药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合理的配置资源,以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议题。我国许多资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医药卫生资源占有量也相对较低,而我国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和需求并不亚于发达国家,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以及慢性疾病比例的增加,相比发达国家,提高我国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需求更加必要和紧迫,也更凸显出在我国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随着不可治愈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卫生干预后的健康产出难以货币化计量,并且成本-效果分析不足以全面反映卫生干预方案的健康产出,进而以多维健康效用指标(QALY或DALY)作为结果的成本-效用分析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成本-效用阈值是成本-效用分析中判断卫生干预项目经济性与否的外生指标,将卫生干预项目的增量成本-效用比值与(ICUR)成本-效用阈值比较,可直接判断卫生干预项目的经济性。缺乏成本-效用阈值难以判断卫生干预项目的经济性,限制了成本-效用分析指导卫生资源分配决策的实践应用。本研究探索了在我国应用机会成本法估算成本-效用阈值的实施路径,并分别估算了 2015年—2017年我国的成本-效用阈值。研究结果显示,在2015年—2017年的成本-效用阈值均值中,2015年最大,约为当年人均GDP的0.908倍,其他两年的成本-效用阈值均值分别为当年人均GDP的0.706倍和0.763倍,均未超过当年人均GDP的0.8倍,低于WHO推荐的1-3倍人均GDP/DALY。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医药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和医药卫生决策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成本-效用阈值,进而促进我国医药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陈亚州[5](2020)在《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首次扩员后提出的旨在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理念,对于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引意义。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多重使命,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平稳构建对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概念纳入国际共同体的视阈中,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可视为在组织成员国间主要由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地区共同体。据此,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共同体就是要推动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的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团结互信的典范、安危共担的典范、互利共赢的典范和包容互鉴的典范。通过对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现有基础、主要挑战和基本路径方面等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资源,该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其吸收了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基本实践历程的有益经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方面,已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过,在以上四个维度,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鉴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任务,各成员国需要在分别拟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路径、安全路径、利益路径和情感路径的基础上,形成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整合性路径。
韩晓梅[6](2019)在《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发展的重点转向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各行各业亟需资金支持,通过扩大信贷供给规模满足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使信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使新增信贷增长率大幅增加,自2010年以后随着新增信贷增长率的提升,GDP增长率却逐渐走低,这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增加信贷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的重点是要解决当前结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出发推进结构性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信贷供给改革承担着改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为其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持等重要职责。信贷供给应根据新时代发展矛盾的变化,尽快转变过去强调扩大规模以拉动经济增长的理念,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率的供给,增强信贷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金融要注重回归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作为重要金融工具之一的信贷,应找准自己在新时期的定位和改革方向才能更有效地服务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提升信贷供给效率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立足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比较研究,探索信贷供给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建立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研究信贷供给应依据的方式;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信贷政策特征、供给演化逻辑和有效性研究,分析当前信贷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信贷体系机制研究,分析我国信贷供给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的特征;通过对信贷环境研究,分析环境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总体看,原则是信贷供给的依据,方式决定方法,政策是原则和方式的具体体现,体系是信贷供给和政策落实的主体,环境是影响信贷供给的外在因素,通过对以上影响信贷供给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给出提升我国信贷供给效率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思路,文章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展开: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并从信贷的作用、信贷供给问题和提升信贷供给效率的方法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是信贷理论的比较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出发分析信贷的产生和发展、内在机理和利息,研究认为信贷供给要以实际生产为基础、坚持按均衡比例分配的原则和通过利息率进行调控,且应当正视信贷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对西方经济学的信贷配给、信贷传导机制和信贷周期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有益成果。第三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模型研究,基于理论研究的思想,以企业收益为重点,建立企业未获得信贷、获得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的决策模型,研究企业将信贷用于实体生产和虚拟投资的决策,进而分析信贷在不同决策下的供给效率,探索信贷供给的有效方式。第四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政策研究,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信贷相关政策研究,根据供给特征将政策划分为依计划调节与市场化并存期、依市场化改革完善期和全面完善期三个阶段,对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并依据阶段性特征分析信贷供给思路演化的逻辑,然后从强化投入产出、推进优化升级和促进结构调整三方面分析信贷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分析我国信贷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重点从信贷供给体系中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个主体间的机制出发,分析我国金融结构、政府干预、银企关系和市场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从而解释当前信贷资源配置不均、信贷供给存在低效浪费等现象的原因。第六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研究,从与信贷供给紧密联系的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环境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找到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再通过HP滤波分析、关联性分析和省际面板数据相关性分析的实证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具体影响。研究认为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的效果、阶段、滞后影响不同,当前阶段应根据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加强三方面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的促进作用。第七章是总结和建议,根据各章节研究结果对影响信贷供给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并结合新时代要求从信贷供给的原则、方式、影响机制、政策、服务对象和环境六方面为提升我国信贷供给效率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为:一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信贷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这方面基础研究的不足。二是建立以投资决策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从三方面补充了现有研究的不足,首次根据收益建立企业在虚实经济中进行投资的决策模型并对信贷供给效率进行分析;对虚拟经济投资决策的CAPM模型引入Markov状态转移进行改进,实现理论模型的创新;根据模型研究探索出实施差别化信贷利息率、实行精准信贷供给的方法提升信贷供给效率,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高丹[7](2019)在《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政公用事业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和市场性属性交织,产业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错综复杂,公用事业领域的深化改革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伴随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如何处理好这一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做到引得进、干得好,即如何激励社会资本规范投资、自主运行、高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文章梳理了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明确市场化改革进程减慢这一现实,成为本文的研究初衷;在概述激励性规制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其中的理论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文章始终以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实例为论据,以多学科理论为支撑,坚持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式,探讨激励性规制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机制建构、工具选择及现实应用等问题,描绘出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博弈和合作关系。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解释市政公用事业何以需要运用激励性规制;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和合同治理理论阐释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问题;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展现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现有可供选择的工具,以及工具的合理配置问题。以政策评估理论为基础介绍政府规制领域常用的评估方式;最终本文选择目前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绩效评估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作为评估样本,通过大量调研和资料整理,对激励性规制的实践应用状况展开评估检验。文章认为激励性规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政府规制机构要重视激励性规制的制度化建设,拓宽工具选择空间,科学评估市场化改革成效,正面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性规制,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高速发展和运行效率,为规制双方建构更加融洽的合作环境提供坚实的制度平台。
张朝相[8](2019)在《医药工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动因及财务绩效研究 ——以恒瑞医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药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行业的发展情况备受关注。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社会上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量不断的扩大;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刺激了医药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机。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对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政策不断的推出,以及国家加快对外开放,国外医药企业在不断扩张中国的医药市场,使得医药工业竞争不断加剧,行业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国家经济转型和深化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医药工业企业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对自身进行转变,采用何种运营方式来发展壮大公司,从而获得利益最大化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而应当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轻资产运营模式最初是由耐克公司创始人Phil Knight提出并实施,耐克公司取得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轻资产运营模式,全球着名的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也对轻资产运营模式表示赞赏。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研究主要在房地产行业、互联网行业和高科技公司,对医药工业运用轻资产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现实中,医药工业企业确实存在运用轻资产运营模式进行发展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医药工业应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动因进行分析,对行业整体应用该模式的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选取了符合条件的恒瑞医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研究恒瑞医药应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动因,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企业的财务绩效,同时还选取了市场反馈的相关财务指标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在经济转型和全面深化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对恒瑞医药运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医药工业将要采取该模式的企业提供启示和参考。
盛华夏[9](2017)在《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海岸带地区既是海洋中生命活动的热点,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因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人类活动压力。资源衰竭、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海岸带的未来。鉴于此,需要通过海岸带的战略决策以规范区域的人类活动,合理配置资源,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关系,促进海岸带地区的永续发展。对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正确认知和评价是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但目前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属于效用价值的范畴,不能体现生态系统存在本身的客观价值。对生态系统价值的低估将导致决策失误,无法确保海岸带地区的永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国际上生态系统价值理论、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技术路线与方法,以及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生态系统价值体系;构建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体系,以及基于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厦门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和港珠澳大桥工程决策案例中;比较该方法与基于多维决策(MDDM)法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确认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内在价值是生态系统存在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价值,即非效用价值的总体;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和人的偏好均无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所承载和表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即是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内在价值可以通过能值分析和Eco-exergy分析估算。其中,能值分析基于当前状态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计算生态系统所贮存的稳态存在价值;而Eco-exergy评估表达的是系统在现有结构与功能状态下某一时间段通过生物生产体现的对外做功能力的价值(创造价值);二者分别从贮量和流量两个方面体现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还原了生态系统客观价值的总体。该方法应用于厦门湾和珠江口两个海岸带生态系统,所得的单位面积内在价值均为Costanza等人1997年计算得到的全球平均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近20倍;证明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能克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生态系统价值的低估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体系,利用成本效益分析(CBA)决策模型将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纳入决策;在基于生态系统管理(EBM)原则下,通过对决策备选方案在广义的生态系统层面(包括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全定量CBA分析以支持决策过程;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敏感性,确保客观地评估生态系统的损失以支持持续发展。该技术方法应用于厦门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和港珠澳大桥工程决策两个案例中,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对于与价值无关的成分以及无法通过价值进行考量的维度信息难以纳入决策。论文还完善和拓展了基于MDDM法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并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决策的案例中。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法能够将与战略决策相关的所有维度的所有信息都纳入到决策中,避免了决策的片面性。该方法尽管考虑的维度众多,但是应用专家评判的半定量方法,且多少带有人为色彩,难以作出精细的判断;更适合于应用在非结构化、难以定量化的战略决策中。基于两种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构建了整合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框架:以基于MDDM法的决策分析为核心,结合基于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CBA决策分析,同时考虑公众参与结果,从专家、研究人员、公众三个角度,结合定量、半定量和不定量三个层次为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和支持。
袁腾[10](2014)在《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协同成长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与信息的全球化推进,我国已进入以市场为基础、以信息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时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流程,产业集群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不同于其他集群企业,所处环境动态多变,需要适宜地根据市场、成本和技术的变化,迅速调整产品规格和运营方式。对于该类企业的成长研究,学者们常常从产业集群视角,以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等角度论述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对集群企业自身的研究较少。而对企业成长的研究通常单纯的从成长行为入手,很少综合考虑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对企业成长行为的影响,难以深入剖析三者之间的衔接关系。本文从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微观视角出发,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采用“资源-能力-成长”的理论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展开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协同成长影响作用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深入挖掘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协同成长的影响机理,揭示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对协同成长的影响程度,帮助企业打通社会资本的资源渠道功能,发挥动态能力的资源整合作用,并使资源与能力协调、匹配,产生成长的协同效应。这将丰富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和企业成长领域的研究,激发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的成长动力和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现有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和企业成长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研究变量,并对其概念和维度进行了界定和划分,指出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具有技术领先和知识密集、产业关联等社会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成长的社会属性,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社会资本获取、积累、利用成长资源。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和社会资本内涵,本文提炼出社会资本的三个研究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阐述了社会资本自组织特征对资源传播、能力积累和知识创新的影响,并结合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家的有限理性等现象,提出企业应该培养洞察环境、学习吸收和变革创新等维度的动态能力,以及时根据技术、市场、政策环境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战略方向,实现企业间目标和权利的协调、风险和对策的同步,成本和投入的统一,收益和权益的统筹,取得1+1>2的协同成长效果,进而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协同成长的“资源-能力-成长”理论分析框架,指出社会资本能够直接,并通过动态能力实现目标共享、风险共担、成本共筹和收益共赢的协同成长效果。其次,在文献研究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成长资源的获取、转移、整合过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协同成长的影响机理,使社会资本具有难以被替代或模仿的异质性。社会资本成为协同资源是对传统资源概念的扩充,而动态能力作为不同于一般运营能力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通过洞察、吸收和创新,使成长资源在转移、整合、升华的过程中,释放有利于协同成长的知识资源,也是对能力概念的扩充。协同成长过程中,企业将总成长目标分解为多个适合不同成长主体的子目标,通过互动确定协同成长的风险,通过协商确定各成长主体承担的成本,并以合同等正式契约形式保存,确保协同成长相关收益和权益的合理分配。借助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模型,研究了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对协同成长的影响机理,并提出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协同成长的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协调成长(SDS)理论模型。最后,本文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概念模型,运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效度检验、信度检验和结构方程建模,并运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检验。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①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能够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协同成长,为社会资本与集群企业成长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②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洞察环境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等动态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具有积极影响,这一结论为分析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提供了研究基础。③动态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实现目标共享、风险共担、成本共筹、收益共赢等特征的协同成长具有显着地促进作用,这一结论是对社会资本与协同成长关系研究的重要补充。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创新:①构建了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协同成长的“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协同成长”(SDS)理论模型,有效补充与扩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②实证证明了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协同成长的积极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影响关系中具有显着的中介作用,拓宽了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思路。③明晰了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协同成长的涵义,界定了协同成长的目标共享、风险共担、成本共筹、收益共赢四个研究维度,指明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从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的视角讨论了高技术产业集群111企业的协同成长问题,为企业更好的积累社会资本、运用动态能力,更加有效地获取成长资源、培育成长能力、实现协同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对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辨证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辨证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研究 ——以A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成本管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全生命周期理论 |
2.1.1 全生命周期的概念 |
2.1.2 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
2.1.3 全生命周期成本划分 |
2.2 施工项目成本管控概述 |
2.2.1 施工项目成本相关概念 |
2.2.2 施工项目成本管控的原则 |
2.2.3 施工项目成本管控方法 |
3 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施工项目成本管控体系 |
3.1 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概念 |
3.2 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及划分内容 |
3.2.1 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 |
3.2.2 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内容 |
3.3 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重点和优势 |
3.3.1 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重点 |
3.3.2 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优势 |
3.4 本章小结 |
4 A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案例分析 |
4.1 A项目成本管控现状 |
4.1.1 J公司及A项目简介 |
4.1.2 A项目成本管控组织体系 |
4.1.3 A项目成本管控流程 |
4.1.4 A项目成本管控方法 |
4.2 运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体系的分析 |
4.2.1 A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构成 |
4.2.2 决策阶段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4.2.3 施工准备阶段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4.2.4 施工过程阶段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4.2.5 竣工验收及维护阶段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A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优化建议 |
5.1 决策阶段成本管控建议 |
5.1.1 制定科学的投标成本计划 |
5.1.2 应用信息化成本管控手段 |
5.1.3 深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
5.2 施工准备阶段成本管控建议 |
5.2.1 设立专门的跨职能成本管控团队,加强联通协作 |
5.2.2 全面考虑施工组织设计 |
5.3 施工过程阶段成本管控建议 |
5.3.1 运用挣得值法监督项目成本及进度 |
5.3.2 优化对关键成本要素的控制 |
5.3.3 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 |
5.4 竣工验收阶段成本管控改进建议 |
5.4.1 重视竣工验收工作 |
5.4.2 进行成本管控分析 |
5.4.3 责任缺陷期安排保修计划 |
5.5 A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实施保障 |
5.5.1 公司管理层的大力支持 |
5.5.2 树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理念 |
5.5.3 完善成本管控考核激励制度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果和将来展望 |
6.1 研究结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规划求解方法的D电力物业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规划求解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1.2.2 本-量-利分析在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
1.2.3 作业成本法研究现状 |
1.2.4 净利润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成本控制模型设计相关理论 |
2.1 规划求解 |
2.2 本-量-利分析 |
2.3 作业成本法 |
2.4 净利润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 |
第三章 规划求解在D电力物业公司成本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1 D电力物业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税收政策执行情况 |
3.1.3 公司成本核算情况 |
3.2 D电力物业公司成本控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3.2.1 基于预算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3.2.2 成本收入比不合理且高于行业均值 |
3.3 规划求解在成本控制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3.4 规划求解在成本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基于规划求解方法的成本控制模型设计与分析 |
4.1 利润最大化目标下成本控制模型的设计与分析 |
4.1.1 成本控制模型设计思路 |
4.1.2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分析 |
4.1.3 运用规划求解方法的成本控制条件假设 |
4.1.4 运用规划求解方法的成本控制模型设计 |
4.1.5 运用规划求解方法的成本控制模型运算结果 |
4.1.6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分配 |
4.1.7 成本与收入配比视角下成本动因参数的修正 |
4.1.8 本量利分析视角下边际成本的确定 |
4.2 利润与现金净流量折衷目标下成本控制模型的修正 |
4.2.1 影响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
4.2.2 运用规划求解方法的成本控制条件假设修正 |
4.2.3 运用规划求解方法的修正成本控制模型运算结果 |
4.2.4 作业成本法下的修正成本分配 |
4.2.5 模型修正前后的成本运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五章 成本控制模型应用的保障措施 |
5.1 提升公司管理层成本管控意识 |
5.2 强化规划求解方法运用者技术水平 |
5.3 合理评估各项成本的单位用量 |
5.4 调整人员配置保证模型常态化运作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TDABC的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ABC和 TDABC |
1.2.2 关于成本控制理论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物流成本概述 |
2.1.1 物流成本概念 |
2.1.2 物流成本的构成 |
2.1.3 物流成本特征 |
2.2 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概述 |
2.2.1 传统成本法 |
2.2.2 ABC |
2.2.3 TDABC |
2.3 物流成本控制概述 |
2.3.1 物流成本控制概念 |
2.3.2 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关系 |
2.4 物流成本相关理论学说 |
2.4.1 物流成本冰山理论 |
2.4.2 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效应 |
第三章 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现状 |
3.1 D公司简介 |
3.1.1 D公司背景 |
3.1.2 D公司组织结构 |
3.1.3 D公司经营状况 |
3.2 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现状分析 |
3.2.1 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现状 |
3.2.2 D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现状 |
3.3 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3.3.1 传统成本法不尽合理 |
3.3.2 传统成本法无法反映时间消耗 |
3.3.3 成本控制体系不完整 |
3.3.4 成本控制关注点单一 |
3.3.5 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
3.4 D公司应用TDABC的适用性分析 |
3.4.1 应用TDABC的必要性 |
3.4.2 应用TDABC的可行性 |
第四章 基于TDABC的 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 |
4.1 明确成本核算对象 |
4.2 明确作业中心及子作业 |
4.3 确定各部门资源并计算单位时间产能成本 |
4.3.1 客服作业中心 |
4.3.2 仓储作业中心 |
4.3.3 分拣作业中心 |
4.3.4 配送作业中心 |
4.4 确定各项作业的时间方程式 |
4.5 计算各作业中心物流成本 |
4.6 计算最终物流成本 |
第五章 基于TDABC的 D公司物流成本控制 |
5.1 控制原则 |
5.2 控制方案 |
5.2.1 事前控制 |
5.2.2 事中控制 |
5.2.3 事后控制 |
5.3 D公司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
5.3.1 构建完善TDABC应用政策引导机制 |
5.3.2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
5.3.3 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药物经济学研究和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1.2 成本-效用阈值的重要性 |
1.1.3 成本-效用阈值的确定方法 |
1.1.4 成本-效用阈值的制定和应用概况 |
1.1.5 我国成本-效用阈值估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估算方法选择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2.1 价值与生命价值相关理论 |
2.1.1 价值 |
2.1.2 人的生命价值 |
2.1.3 价值判断 |
2.2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1 效用及效用理论 |
2.2.2 福利的判断标准 |
2.2.3 福利经济学的规范性讨论 |
2.3 可行能力方法 |
2.3.1 可行能力方法的思想源泉 |
2.3.2 福利主义 |
2.3.3 森的可行能力观点 |
2.4 超福利主义思想 |
2.4.1 超福利主义思想的源泉 |
2.4.2 超福利主义 |
2.5 卫生干预方案经济评估方法 |
2.5.1 成本-效益分析 |
2.5.2 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 |
2.5.3 CBA、CEA和CUA的关系 |
2.5.4 卫生干预方案的经济性判断过程 |
2.6 健康需求模型 |
2.6.1 健康需求模型的研究背景 |
2.6.2 健康的双重含义 |
2.6.3 健康需求模型的基本模型 |
2.6.4 纯投资模型 |
2.6.5 纯消费模型 |
2.7 QALY的含义及计算 |
2.7.1 QALY的历史及含义 |
2.7.2 QALY的计算 |
2.8 DALY的含义及计算 |
2.8.1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和DALY |
2.8.2 群体DALY的计算 |
2.8.3 个体DALY的计算 |
2.9 QALY和DALY的比较分析 |
2.9.1 QALY和DALY的算法比较 |
2.9.2 QALY和DALY在成本-效用分析中的应用比较 |
2.9.3 QALY或DALY作为健康效用对成本-效用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三章 机会成本法估算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路径分析 |
3.1 价值判断与成本-效用阈值 |
3.1.1 从价值判断角度定义成本-效用阈值 |
3.1.2 成本-效用阈值的表现形式 |
3.1.3 成本-效用阈值相关问题的讨论 |
3.2 机会成本法估算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实施 |
3.2.1 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范围 |
3.2.2 本研究成本-效用阈值的计量单位 |
3.2.3 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步骤 |
第四章 我国公共卫生费用与死亡率的定量关系研究 |
4.1 模型的设计 |
4.1.1 相关研究分析 |
4.1.2 健康需求模型 |
4.1.3 健康生产函数 |
4.1.4 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分析 |
4.1.5 模型变量的选择 |
4.1.6 模型类型的设定 |
4.1.7 模型函数关系的设定 |
4.2 2015年公共卫生费用与死亡率的定量关系 |
4.2.1 数据来源以及描述性分析 |
4.2.2 模型的构建 |
4.2.3 模型的检验 |
4.3 2016年公共卫生费用与死亡率的定量关系 |
4.3.1 数据来源以及描述性分析 |
4.3.2 模型的构建 |
4.3.3 模型的检验 |
4.4 2017年公共卫生费用与死亡率的定量关系 |
4.4.1 数据来源以及描述性分析 |
4.4.2 模型的构建 |
4.4.3 模型的检验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 |
5.1 由死亡率的变化推导DALY变化的过程 |
5.1.1 避免损失YLL值的计算 |
5.1.2 避免损失YLD值的计算 |
5.1.3 调整YLL值的计算 |
5.1.4 避免损失的DALY值的计算 |
5.1.5 成本-效用阈值的计算 |
5.2 数据来源 |
5.3 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结果 |
5.3.1 2015年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结果 |
5.3.2 2016年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结果 |
5.3.3 2017年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在不同的应用范畴内估算成本-效用阈值 |
6.2.1 价值判断主体目标的变化 |
6.2.2 价值判断范畴的变化 |
6.3 机会成本法估算成本-效用阈值的建议 |
6.3.1 建立多个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
6.3.2 促进成本-效用阈值估算相关数据的获取 |
6.4 应用多准则分析指导医药卫生资源分配决策 |
6.4.1 多准则分析 |
6.4.2 将成本-效用阈值作为MCDA的准则之一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现状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阈中的共同体概念 |
(一)政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
(二)社会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
(三)国际关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
(四)共同体概念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
第二节 共同体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共同体 |
(二)国际共同体 |
(三)命运共同体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界定 |
(一)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二)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第四节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和其它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
(二)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
(三)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
第二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 |
第一节 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经验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一)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基本历程 |
(二)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主要目标 |
(三)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指导意义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一)“天下”观念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二)“和合”文化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三)“义利统一”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第三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现有基础 |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础 |
(一)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生成过程 |
(二)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主要内容 |
(三)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认同程度 |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
(一)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演变过程 |
(二)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
(三)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发展演变过程 |
(二)成员国共同利益存在的主要领域 |
(三)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础 |
(一)成员国的承认需求及其基础 |
(二)成员国的信任需求及其基础 |
第四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挑战 |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一)共同价值话语体系缺失 |
(二)共同价值认同程度偏低 |
(三)共同价值外部挑战增多 |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一)成员国安全威胁认知存在差异 |
(二)成员国安全利益诉求更趋多元 |
(三)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有待深化 |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不彰 |
(二)成员国双边与多边合作有待协调 |
(三)成员国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一)成员国之间民心相通有待加强 |
(二)成员国之间不信任感仍未缓解 |
第五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一)打造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话语体系 |
(二)提高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内部认同 |
(三)抵御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外部冲击 |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一)塑造成员国共同威胁认知 |
(二)汇聚成员国共同安全利益 |
(三)提高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 |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一)提高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 |
(二)促使合作方式从双边向多边转换 |
(三)扩大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领域 |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一)多元化措施培育成员国共同情感 |
(二)满足成员国主要的共同情感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对信贷供给作用的研究 |
二、对信贷供给问题的研究 |
三、对提升信贷供给效率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信贷相关概念和理论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信贷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 |
一、信贷基本内容 |
二、信贷供给遵循原则 |
三、信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 |
一、信贷配给理论研究评述 |
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研究评述 |
三、信贷周期理论研究评述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比较 |
一、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比较 |
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比较研究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模型 |
第一节 企业未获得信贷的收益模型 |
第二节 企业获得短期信贷的决策模型 |
一、企业获得短期信贷投资生产 |
二、企业获得短期信贷投资虚拟经济 |
第三节 企业获得长期信贷的决策模型 |
一、企业获得长期信贷投资生产 |
二、企业获得长期信贷投资虚拟经济 |
第四节 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研究的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政策 |
第一节 1978-2018 年我国信贷政策梳理和研究 |
一、信贷政策依计划调节与市场化探索并存期(1978-1992 年) |
二、信贷政策依市场化改革完善期(1993-2008 年) |
三、信贷政策全面完善期(2009-2018 年) |
第二节 信贷供给政策思路演化逻辑 |
一、信贷供给思路演化背景 |
二、信贷供给思路演化的影响因素 |
三、信贷供给思路演化内在逻辑 |
第三节 信贷政策有效性分析 |
一、信贷政策对投入产出的强化效应 |
二、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 |
三、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效应 |
第四节 信贷政策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 |
第一节 金融结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一、政府主导占优的金融结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二、金融机构行政化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第二节 政府干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一、政府主导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二、政企关系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三、政府监管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第三节 银企关系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一、预算软约束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二、信息不对称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三、政治性偏好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第四节 市场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一、行业竞争加剧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二、非正规信贷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 |
第一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
一、市场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
二、法治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
三、科技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
第二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的全国整体数据分析 |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数据变动趋势的Hodrick-Prescott滤波分析 |
三、信贷供给效率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第三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
一、单一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分析 |
二、综合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分析 |
第四节 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研究结论和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建议 |
第一节 信贷供给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总结 |
第二节 提升信贷供给效率对策建议 |
一、明确信贷供给根本原则 |
二、实施精准和差别化的供给方式 |
三、科学合理制定信贷供给政策 |
四、优化信贷供给体系 |
五、保障实体和虚拟经济均衡发展 |
六、改善信贷供给环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评价 |
第二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内生需求 |
第一节 提高规制效率的显性需求 |
第二节 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隐性需求 |
第三节 达到“良好的规制”发展需求 |
第三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机制设计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机制设计的基本目标 |
第三节 机制设计的主要原则 |
第四节 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点 |
第四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工具选择 |
第一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类别 |
第二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依据 |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评估模式 |
第一节 政策评估模式的知识基础 |
第二节 规制评估模式的主要类别 |
第三节 激励性规制评估模式建构 |
第六章 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的实践评估 |
第一节 实践评估的设计背景 |
第二节 实践评估的指标体系 |
第三节 实践评估的综合评判 |
第四节 规制行为主客体综合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绩效考核相关表格 |
表格1: 总表 |
表格2: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特许经营绩效考核指标表 |
表格3: 2014-2016年南宁市公共道路工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指标表 |
表格4: 特许经营过程中部分工程项目情况 |
致谢 |
(8)医药工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动因及财务绩效研究 ——以恒瑞医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预期贡献 |
2.文献综述 |
2.1 轻资产概念研究 |
2.2 轻资产运营模式研究 |
2.3 上市公司运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动因 |
2.4 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财务特征及对绩效影响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轻资产定义 |
3.1.2 轻资产运营模式定义 |
3.1.3 财务绩效定义 |
3.2 理论基础 |
3.2.1 分工理论 |
3.2.2 交易费用理论 |
3.2.3 价值链理论 |
3.2.4 微笑曲线理论 |
4.医药工业轻资产运营模式应用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
4.1 医药工业发展现状 |
4.2 医药工业特点 |
4.3 医药工业应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动因 |
4.3.1 创新转型,提升企业价值 |
4.3.2 调整组织结构,增强企业运营的灵活性 |
4.3.3 多渠道营销,不断提高销售收入 |
4.3.4 注重资金来源配置,保障企业的现金流 |
4.4 医药工业轻资产运营模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1 行业整体描述性统计情况 |
4.4.2 案例选取说明 |
5.案例分析 |
5.1 公司相关情况介绍 |
5.1.1 恒瑞医药概况 |
5.1.2 恒瑞医药发展历程 |
5.1.3 恒瑞医药轻资产运营模式整体情况 |
5.2 恒瑞医药应用轻资产模式的动机 |
5.2.1 创新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 |
5.2.2 整合资源,降成本、求发展 |
5.2.3 改进销售模式,增加销售收入 |
5.2.4 内源融资,减少财务费用,保障现金流 |
5.3 恒瑞医药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的财务指标分析 |
5.3.1 盈利能力逐年增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
5.3.2 营运能力显着提升,优于同行业 |
5.3.3 偿债能力稳定,债务风险小 |
5.3.4 发展能力强,成长空间大 |
5.4 恒瑞医药应用轻资产运营模式市场反馈的财务分析 |
5.4.1 股票价格稳步上升,总市值行业中最高 |
5.4.2 市盈率略微上升,总体盈利能力强于同行业 |
5.4.3 公司自由现金流充裕,企业经营风险较低 |
5.4.4 商标品牌价值提高,市场认可度提升 |
6.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原则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假说 |
1.3.5 研究技术路线 |
1.3.6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生态系统价值研究进展 |
2.1.1 生态系统价值 |
2.1.2 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2.1.3 生态系统价值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应用 |
2.2 海岸带战略决策及其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
2.2.1 海岸带战略决策 |
2.2.2 战略决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2.2.3 海洋与海岸带环境监测及其对决策的支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与方法研究 |
3.1 生态系统价值体系的理论辨析和论证 |
3.1.1 生态系统价值理论辨析 |
3.1.2 生态系统价值的识别 |
3.1.3 生态系统价值体系 |
3.2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3.2.1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技术方法的构建 |
3.2.2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的技术路线 |
3.2.3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评估的核心方法 |
3.2.4 生态系统内在价值与服务价值的比较 |
3.3 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路线与方法构建 |
3.3.1 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科学认识 |
3.3.2 海岸带战略决策的界定 |
3.3.3 战略决策的方法筛选 |
3.3.4 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路线 |
3.3.5 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方法体系 |
3.3.6 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体系(总结) |
3.4 基于MDDM法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的完善和拓展 |
3.4.1 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的筛选 |
3.4.2 海岸带战略决策维度的识别 |
3.4.3 环境监测的拓展及其对MDDM法战略决策分析的支撑 |
3.4.4 基于MDDM法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路线的完善和拓展 |
3.4.5 基于MDDM法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的完善与拓展 |
3.5 两种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的比较研究 |
3.5.1 基于生态系统价值与基于MDDM法的海岸带决策技术方法的比较 |
3.5.2 两种海岸带决策支持技术方法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研究 |
4.1 厦门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决策 |
4.1.1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 |
4.1.2 研究背景 |
4.1.3 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厦门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 |
4.1.4 与基于MDDM法的厦门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结果的比较 |
4.1.5 厦门湾主体功能区划决策小结 |
4.2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决策 |
4.2.1 研究背景 |
4.2.2 研究区界定及其概况 |
4.2.3 面向决策的珠江口海岸带系统监测与评价 |
4.2.4 港珠澳大桥决策问题和备选方案的界定 |
4.2.5 大桥建设对珠江口海岸带整体生态系统影响的识别与分析 |
4.2.6 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决策 |
4.2.7 基于MDDM法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决策 |
4.2.8 港珠澳大桥工程决策小结 |
4.3 案例比较研究 |
4.3.1 案例本身的比较 |
4.3.2 厦门湾和珠江口生态系统内在价值估算的比较 |
4.3.3 两种决策技术方法在两个案例应用的比较 |
4.3.4 小结 |
第5章 论文总结 |
5.1 论文总结 |
5.1.1 总结 |
5.1.2 主要研究成果 |
5.1.3 结论 |
5.2 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体系的整合构建 |
5.3 论文的创新点 |
5.4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协同成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集群研究进展 |
2.2 社会资本研究进展 |
2.3 动态能力研究进展 |
2.4 企业成长研究进展 |
2.5 本章小结 |
3 理论模型构建 |
3.1 要素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
3.1.1 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 |
3.1.2 社会资本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
3.1.3 动态能力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
3.1.4 协同成长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
3.2 理论分析框架 |
3.3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对协同成长的影响机理分析 |
3.3.1 社会资本对协同成长的影响分析 |
3.3.2 动态能力对协同成长的影响分析 |
3.3.3 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分析 |
3.3.4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对协同成长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 社会资本与协同成长之间的关系假设与研究框架 |
4.1.1 结构维度社会资本与协同成长的关系与研究假设 |
4.1.2 关系维度社会资本与协同成长的关系与研究假设 |
4.1.3 认知维度社会资本与协同成长的关系与研究假设 |
4.2 社会资本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假设与研究框架 |
4.3 动态能力与协同成长之间的关系假设与研究框架 |
4.4 待检验研究假设汇总与概念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过程 |
5.1.2 变量及测量指标的选择 |
5.2 小样本检验 |
5.2.1 小样本数据描述 |
5.2.2 初始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
5.2.3 初始测量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 样本数据收集与描述 |
5.3.1 数据收集 |
5.3.2 数据描述 |
5.4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4.1 模型适配度指标 |
5.4.2 量表的信度检验 |
5.4.3 量表的效度检验 |
5.5 模型修正与确定 |
5.5.1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协同成长目标共享的关系分析 |
5.5.2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协同成长风险共担的关系分析 |
5.5.3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协同成长成本共筹的关系分析 |
5.5.4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协同成长收益共赢的关系分析 |
5.6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
5.6.1 模型效应分解 |
5.6.2 假设检验总结与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结论一 |
6.1.2 结论二 |
6.1.3 结论三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3.1 研究局限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对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辨证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研究 ——以A项目为例[D]. 赵品.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2]基于规划求解方法的D电力物业公司成本控制研究[D]. 潘晓楠.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1)
- [3]基于TDABC的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D]. 张月.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4]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研究[D]. 何伟. 沈阳药科大学, 2020(01)
- [5]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D]. 陈亚州. 兰州大学, 2020(01)
- [6]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D]. 韩晓梅.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市政公用事业激励性规制研究[D]. 高丹. 厦门大学, 2019(07)
- [8]医药工业轻资产运营模式的动因及财务绩效研究 ——以恒瑞医药为例[D]. 张朝相.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基于生态系统价值的海岸带战略决策技术方法研究[D]. 盛华夏. 厦门大学, 2017(01)
- [10]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协同成长影响研究[D]. 袁腾.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