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维克多山论文-赵皓淼

圣维克多山论文-赵皓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圣维克多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圣维克多山

圣维克多山论文文献综述

赵皓淼[1](2019)在《从圣维克多山中探寻塞尚的绘画韵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它可以是一曲如歌的行板,也可以是一部令人感同身受的戏剧,还可以是一本读后意犹未尽的小说。若单从油画领域而言,艺术亦有各式不同的答案,它可以是一座山,热爱艺术的人都在努力地攀登着、驻足着、观赏着沿途的风景,而在塞尚之后,这座油画领域的山峰便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圣维克多山"。塞尚的性格,孤僻执拗,不善言谈,好像是使命召唤一般,他找到了位于普罗旺斯的一处风景——圣维克多山。这是一座巨大的山峰,坚定而沉稳。塞尚从圣维克多山中找到了与他性格产生共鸣的景物,圣维克多山就是他自己。依据每天不同的心情选择不同的描绘方式,塞尚一生中画了七十(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期刊2019年05期)

祁慧[2](2019)在《《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绘画形式语言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塞尚以对大自然恒久的热爱,将色彩浓烈的块面表现、沉厚稳重的体积塑造,在绘画中通过"观看"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以个人寻求绘画真实的艺术革命追求自然、倾听自然。我国宋代画家董源生于江南,秀丽的南方山水为他带来灵感与智慧,他创造的"披麻皴"绘画笔墨法,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汇,对后世山水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的可比性《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两幅作品都是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描绘,在绘画语言、审美意识上理性与感性完美相结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两幅作品对山水的理解也偏主观。而由于画家所处时间空间、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的(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06期)

保罗·塞尚[3](2019)在《《圣维克多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谭雅文[4](2019)在《存在之真——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的形式分析与现象学研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一反其成熟时期绘画所追求的坚固坚实的自然形式,而呈现出混沌和抽象的倾向。对此,后世学者陷入无止境的争论。回顾塞尚艺术的发展史,是一段对巴洛克技法和印象派的双重背离历程,也是一段破主客二分、不断追求自然之真的历程——艺术与自然平行之和谐。而只有站在存在论现象学的高度,将塞尚的生命、绘画史与他晚年的风景画结合起来,方能瞥见其晚期艺术对真性的重大突破。本文引入梅洛—庞蒂存在论现象学对塞尚晚年的作品《圣·维克多山》进行分析,在形式分析与现象学研究的双重视角中,研究此系列对深度的营造和通往真性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当代美术家》期刊2019年01期)

谭雅文[5](2018)在《存在之真——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的形式分析与现象学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一反其成熟时期绘画所追求的坚固坚实的自然形式,而呈现出混沌和抽象的倾向。对此,后世学者陷入无止境的争论之中。回顾塞尚艺术的发展史,这是一部对巴洛克技法和印象派的双重背离历程,也是一部破主客二分、不断追求自然之真的历程——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而只有在存在论现象学的高度,并将塞尚的生命、绘画史结合入晚年的风景画中,方能瞥见其晚期艺术对真性的重大突破。本文将梅洛—庞蒂存在论现象学引入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的分析,在形式分析与现象学研究的双重视角中,研究此系列对深度的营造和通往真性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当代美术家》期刊2018年06期)

保罗·塞尚[6](2016)在《圣维克多山》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塞尚(1839-1906),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对色彩运用、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圣维克多山是塞尚家乡埃克斯附近的风景。围绕这一主题,画家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20年,留下了许多同一题材的变体画。这幅作品是塞尚晚年的杰作,也是他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画中的景物飘浮在色彩之中,景物的远近关系、空间关系完全被几何形体所替代。如同一曲层次丰富而和谐的交响诗。在画的中部,有~棵高大的冷杉树,把画分成了两半,但这棵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向右倾斜,使它看起来像是在随风摇摆一般,这样画面才不至于太过呆板。在画的中部,有一条高架桥,从左至右,向下微微倾斜。为了平衡画面,塞尚在左边画了另一组冷杉树,笔直的线条,像一根楔(本文来源于《青岛画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冰冰[7](2015)在《从“圣维克多山”系列风景画看塞尚绘画真实观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是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被尊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他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自然本质的真实,毕生努力探索发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坚实而持久的永恒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示了某种有着无限可能的前景。尤其是“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是塞尚毕生探索自然本质真实的结晶,是他绘画艺术上的巅峰,实现了他在绘画艺术上执着追求的“与自然相平行和谐”的圆满。圣维克多山作为塞尚一生反复描绘的母题,已经成为他心中的“应许之地”。在塞尚各个重要转折时期,圣维克多山都始终驻留在塞尚的绘画作品中,从未曾被遗忘,也从未消失在其作品中,使得圣维克多山成为直观研究接近塞尚绘画真实观的主要线索。本文以“圣维克多山”系列风景画为线索,从塞尚绘画风格形成的四个时期分别探析塞尚绘画的真实观,从而研究塞尚在绘画艺术上追求真实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1)探析塞尚的绘画真实观在早期就已经萌芽,他学习浪漫主义绘画方式目的是为了实现对于古典主义坚固永恒质感的追求。从塞尚早期的绘画风格看,他当时已经表现出了对于结构和色彩的敏感品质。然而,由于他无法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永恒结合起来,使得他为了探索真实一直处于苦苦挣扎的状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此时,圣维克多山已经出现在塞尚的绘画作品中,但还只是作为传递情感和情绪的背景和媒质,丝毫没有表现出坚固持久的永恒感。(2)探析塞尚的绘画真实观在他印象派时期有了一定突破,他归顺印象派学会了观察自然的工作方式。从塞尚印象派绘画风格看,他当时一直保持着对于严密结构和色彩运用的品质。然而,由于印象派绘画描绘的是瞬间易逝的光线变化,看到的自然只是表象真实的自然,于是他又开始对于本质真实自然的迫切探寻。此时,塞尚已经发现了圣维克多山之美,但是闪烁的光线和流动的大气损坏了塞尚绘画中坚固持久的质感。(3)探析塞尚的绘画真实观在塞尚风格形成时期被实现,他通过理性的分析思考,将自然进行抽象简化,进而统一于一定的秩序之中。从塞尚这一时期绘画风格来看,他主要利用形体的层迭关系和色彩的对比来显示有深度层次的空间,并且这种空间越来越趋于平面化。虽然此时塞尚对于圣维克多山的描绘已经传达出那份亘古长存的悸动,但是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研究和分析对于真实的理解和表达永恒的方法。(4)探析塞尚的绘画真实观在晚年时期进一步被发展,他通过对于自然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抽象,进一步统一绘画中各元素,剥离影响质感的要素。从塞尚晚年时期的绘画风格看,他主要运用色彩来表现形体和空间,此时的圣维克多山在他的绘画中已经变得无法辨识,他所表达的真实永恒也更加直观普遍。然而,塞尚仍然执着于对真实的探索,直至生命的尽头他仍进行着对于真实的思考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5-05)

刘宝华[8](2014)在《构成与真实:塞尚《圣维克多山》系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塞尚(Paul Cezanne)被誉为"开启现代美术大门的一把钥匙"。美术史家阿尔贝尔·格莱兹曾说:"革命者在塞尚那里见到创构的意志,反抗摹写自然,不可争辩的试验,从直线的平面发展新的造型,放弃透视法。在画面的新生里,塞尚是指路的箭头。"在瓦尔特·赫斯编辑的《欧洲现代画派画论》中亦把塞尚作为新的造型诸表象的起源。从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理论出发,现代艺术的源起当然有着很长时间的图像准备过程,而从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油画》期刊2014年03期)

涂靖章[9](2014)在《从“建构形式”到“让其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重要的绘画题材中,圣·维克多山是塞尚经常会画到的主题之一。塞尚的整个作画生涯中,作为母题的圣·维克多山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不仅画的次数多,而且画风也不尽相同。特别在其晚年时期,塞尚绘画中构图形式的成熟和表现手法的独特,让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成为不朽的作品,塞尚因此在绘画史上获得了“20世纪现代艺术之父”的美誉。塞尚去世后,很多青年画家来到他的家乡,住下来,不断地画圣·维克多山,崇拜它,描绘它,仿佛此山已经是一种活的存在,已经融入塞尚的生命的一座神圣的代表。耐人寻味的是,塞尚绘画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大家追寻?本文以此作为引子,探讨塞尚艺术作品的存在问题。塞尚作为现代艺术史上具有开创精神的一位大家,在国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献目录,国外研究主要方法:形式分析(罗杰·弗莱)、现象学研究(梅洛·庞蒂)、精神分析(梅耶尔·夏皮罗)和传记研究(约翰·雷华德),以及受到前面几位的影响,建立起的各家之言;国内研究严格说起来处于初步阶段,对国外塞尚研究的作品的翻译介绍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国内塞尚研究的基本书口,专着方面台湾学者尤昭良的《塞尚与柏格森》一书算是塞尚专着研究的代表。国内研究论文很多,但大多千篇一律,多从形式方面来进行研究。本文在第一章中会对几种重要观点做简单的梳理,以便了解圣维克多山的研究现状,为本文行文的展开做铺垫。在第二章中主要对塞尚绘画的形式建构进行探索与研究,包含了两小节,在第一小节中主要对绘画形式的相关概念进行叙述,包括形式、艺术形式、绘画艺术形式、绘画语言等基本概念。对绘画形式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目的是让读者对绘画形式有初步印象,以便对后面一小节中塞尚绘画中的形式建构的创新之处有更好的理解。在第二节塞尚的形式建构中,我们主要从形式建构的两个方面,即几何形式构图与色彩赋形进行论述,二者皆是塞尚耗费一生对艺术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它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节以时间为主线,以塞尚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特点,分别对几何形式构图与色彩赋形进行分析,探索其绘画形式建构的特点。另外,该节也回答了塞尚在绘画中如何建构形式这一中心问题。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旨在探索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塞尚艺术的一种内在关系,寻找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的存在之谜。通过对晚年塞尚绘画中的圣维克多山的研究,我们发现图中较多显示出颜色的暗重倾向,画面部分的充满着暗绿色、蓝绿色和红黄及红棕色这样的一些色块,部分的义呈现出一个明亮的中心,天空的光与大地向上升起的山峰之光互相回应着。在马丁·海德格尔这里,作品的存在意义,即存在所需的特征就是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立身于大地又企图超升大地,它是自行公开的,它不容忍任何幽闭;“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把一切涌现者返身隐匿起来的涌现。两者在这里对立,表现为两者间的争执,正是这种争执,作品就有了它的本质。塞尚的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体现着这样一种争执,色彩的明暗,前面我们讲到的大地部分的暗色,正体现出大地为涌现者提供的隐匿之所,作品中产生一种开启,作为无蔽状态的真理自行设置入其中,在澄明与遮蔽之间的争执中现身,真理在色彩的明暗构成中得到进入,作品就处于色彩明暗争执的统一性中而完成。大地上的各种暗色,比如绿色和蓝色,或多或少在天空中得到映射,大地一方面隐藏在幽暗中,一方面又对光开启自身。天空显现于抑制的光明中,天空与大地在色彩的相互映射中发生着“澄明”与“遮蔽”。塞尚把色彩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认为色彩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又难以获得;这种丰富性正如同大地所呈现的一样,它无所不包,在不断抑制的本性中,又向世界展现着自身,在与世界的交互运动中,真理自行进入其中,作品获得了自身的存在,《圣维克多山》作为《圣维克多山》这样一种存在而存在,这就是圣维克多山系列绘画的存在之谜。色彩的构成作用,终于被认识,塞尚的绘画也从先前的“建构形式”走到了“让其存在”,而且这样一种存在是在色彩的明暗及其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28)

孙蛮[10](2013)在《敞开之地的召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考察塞尚面对圣维克多山的常年写生这一工作状态,论述了塞尚后期作品形式结构的生成方式,在“绘画终结”的技术复制时代,能够给人的知觉重建提供新的方向。塞尚通过对自己前期的形式结构的解构,展现了开放的世界。塞尚形式结构的前后变化,证明了一个面对自然面对自己真实感觉的艺术家是没有现成规范来约束的。这一现象本身表明,结构——解构——再结构——再解构,往复循环,这不仅是艺术创造的模式,也是人认知的模式,是人存在的真实形态。在对西方绘画形式结构变化历史和塞尚原作及其绘画对象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塞尚之前的绘画虽然受材料技术的影响,但始终是随着不同文化理念而构成的。因此总会出现色彩与素描之争﹑平面与叁度空间之争﹑主题和形式之争等等;而塞尚的形式结构总是面对身在其中的自然逐渐构成的,他尽力让自己做到没有先见没有预设地观看,因此它能够把种种矛盾化解,使自己成为将自然传译为绘画的通道。论文后两章探讨形式结构何以可能表达真理,并且回应了克莱夫-贝尔的形式结构在绘画中“有意味的形式”之“意味”,是人探索自然同时理解自身的行为过程,进而能够达到一种审美的意境。作为传统画面背景的空间,在塞尚“去主从结构”的建构下,与主体一同显现,不分主次,“负形”则成为构成画面的关键。负形带出了传统不在场的虚空的显现。“虚空的空间”正是圣维克多山脉所能给予的。塞尚面对圣维克多山写生,他与山之间形成的敞开之地,也是真理所可以显现的场所。这个敞开之地召集在场与不在场的所有东西,尤其是塞尚晚年所关心的生死问题,在这敞开之地呈现了他向死?的存在。当人意识到他在世界的这种存在是无家可归时,便只有安下心来“诗意地栖居”。(本文来源于《西安美术学院》期刊2013-03-01)

圣维克多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塞尚以对大自然恒久的热爱,将色彩浓烈的块面表现、沉厚稳重的体积塑造,在绘画中通过"观看"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以个人寻求绘画真实的艺术革命追求自然、倾听自然。我国宋代画家董源生于江南,秀丽的南方山水为他带来灵感与智慧,他创造的"披麻皴"绘画笔墨法,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汇,对后世山水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的可比性《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两幅作品都是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描绘,在绘画语言、审美意识上理性与感性完美相结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两幅作品对山水的理解也偏主观。而由于画家所处时间空间、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圣维克多山论文参考文献

[1].赵皓淼.从圣维克多山中探寻塞尚的绘画韵律[J].中国美术.2019

[2].祁慧.《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绘画形式语言的比较研究[J].艺术家.2019

[3].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J].山东文学.2019

[4].谭雅文.存在之真——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的形式分析与现象学研究(下)[J].当代美术家.2019

[5].谭雅文.存在之真——塞尚晚年“圣·维克多山”的形式分析与现象学研究(上)[J].当代美术家.2018

[6].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J].青岛画报.2016

[7].王冰冰.从“圣维克多山”系列风景画看塞尚绘画真实观的演变[D].浙江大学.2015

[8].刘宝华.构成与真实:塞尚《圣维克多山》系列分析[J].中国油画.2014

[9].涂靖章.从“建构形式”到“让其存在”[D].西南大学.2014

[10].孙蛮.敞开之地的召集[D].西安美术学院.2013

标签:;  

圣维克多山论文-赵皓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