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包衣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肥料,缓释肥,早稻,种子包衣肥
种子包衣肥论文文献综述
文卓琼,熊文洋,熊海蓉,熊远福,文祝友[1](2016)在《早稻种子包衣肥的缓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早稻种子包衣肥的缓释性能,对用其制备的包肥种子中养分N、P、K的初期释放率、微分释放率和累积释放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显示:包衣肥中养分的初期释放率<40%,其中N的初期释放率最快,K次之,P释放得最慢;N、P、K的微分释放率显示包衣肥中养分能够均匀释放,能够满足早稻生长前期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表明早稻种衣肥的缓释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09期)
黄靓靓,王楠楠,王娜,熊远福,袁斌[2](2015)在《种子包衣肥对秧苗生长及种子储存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水稻种子包衣肥对秧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包肥种子的储存性,为水稻种子包衣肥的研制、包肥种子的储存提供理论依据。用水稻种子包衣肥包衣早稻和晚稻种子,利用泥床发芽试验,测试包肥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苗高、茎基宽、鲜重、干重、总根数及单位苗高干重等苗素质。将包肥种子常温储存一年,每月检测其发芽率。结果表明:水稻种子包衣与未包衣(CK)相比,水稻种子的苗高显着提高,而总根数无显着差异。其中,早稻种子包衣肥处理的苗高提高41.13%;而其茎基宽、鲜重、干重分别增加10%、18.71%、14.79%。晚稻种子包衣肥的苗高提高26.77%;而其茎基宽、鲜重、干重分别增加13.33%、14.34%、13.69%。除此之外,经种子包衣肥包衣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在整个储存期间变化较小,而未包衣的种子发芽率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下降较快。说明水稻种子包衣肥能明显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和种子的耐储存性。(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15年03期)
王楠楠[3](2015)在《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粮食作物产量中比重最大的当属水稻,水稻产量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水稻也不例外。传统肥料养分利用率很低,不仅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60年来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缓/控释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已将其列为当前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但我国缓/控释的研究仍然处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全球现有缓/控释肥料只是对传统肥料结构改性或包衣处理,肥料依然施在土壤表面或浅层,致使养分距离作物根系仍然较远,遇到南方多雨的气候,养分极易被雨水冲刷而流失,养分利用率提高不显着;加上生产过程耗能大、成本过高等因素,应用范围极为有限,主要用于草坪、蔬菜、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很少用于水稻等大田作物上针对现有缓/控释肥的主要不足,本文基于缓/控释肥的养分缓/控释理论和种衣剂的包衣原理,提出并创制新型肥料一水稻种子包衣肥,简称水稻种衣肥,将肥料直接负载(包裹)于种子表面,设计为3层:从里至外依次为填充层、肥料层及衣膜层;其作用分别是隔离种子与肥料、载肥和养分控释。种子包衣肥改变了传统肥料的载体与施用方式,释放的养分离水稻根系很近,能及时被水稻根系吸收,有望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解决现有缓/控释肥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文以杂交早稻种子为试验对象,以肥料ZFZ-5 (N+P2O5+K2O=50.0%)、填充剂(含粘土等)和包膜剂YCP-8(含10%可降解树脂等)为主要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索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方法,寻求简便合适的生产及包衣工艺,研究出一种适合于早稻种子包衣的专用缓释肥,进一步研究其缓释性能、理化性质、储存性能及应用效果,以期为提高我国水稻用肥养分利用率、节约肥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国家粮丰工程提供新途径,为水稻等大田作物新型肥料的创制、性能评价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早稻种子包衣肥制备的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的最佳条件为:肥料ZFZ-5用量10%,种子负载率50%,包膜剂YCP-8用量0.1%,填充剂用量40%,包衣方式A-B(填充剂-肥料),包肥种子烘烤时间40min。2.早稻种子包衣肥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从初期溶出率可知,该早稻种衣肥养分的释放速率:N释放得最快,K次之,P释放得最慢。初期溶出率的大小体现出包衣肥设计的科学性和包衣技术的优劣水平,若初期溶出率过大,反应出所设计的种衣肥缓释性能弱、包衣技术水平差。从初期溶出率和微分溶出率可知,该早稻种衣肥3种养分的溶出速率较平缓,这是由于包肥种子浸泡于水中后,由于有外层包衣膜和填充层的阻碍,水分扩散进入肥料内部的速率较慢,因而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使水分布满所有内核的空隙,肥料中的养分进而在浓度压力推动下缓慢向外部扩散释放。该早稻种衣肥的累计释放曲线显示,其释放趋势为平缓的抛物线,表明该早稻种衣肥在降低肥料资源浪费的前提下,养分的供给与早稻生长需肥规律基本一致。可见,所研制的早稻种子包衣肥缓释性能良好,将其对早稻种子进行包衣后,能明显降低肥料中养分的释放速度、减缓肥料因养分一次性过度释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可以保证养分逐渐释放,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同时促进早稻的生长。3.早稻种子包衣肥理化性质、储存性能及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①早稻种子包衣肥的pH为6.90,呈弱酸性,有利于早稻生长;②粘度为9.23mPa·s-1,粘度适中,可达到均匀包衣的效果,包肥种子间不易粘连;③成膜性中等,成膜均匀;④成膜时间较短,只需要7.50min,说明种子表面的衣膜固化快,包肥种子容易干燥;⑤丸衣水中裂开时间6.50min,说明该种衣肥既可以起到对养分的缓释作用,又不会对种子吸水萌发产生明显影响;⑥包衣均匀度达95.00%,说明种子载肥及包衣膜均匀,养分缓控释效果好,同时包衣脱落率为9.20%(<10%),说明该早稻种衣肥能够牢固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不易脱落;⑦储存性能良好,容易储存与运输。⑧应用效果良好,对早稻秧苗素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楠楠,熊海蓉,文祝友,王锦,熊远福[4](2014)在《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条件,探明其理化性质,探讨了肥料用量、种子负载率、包膜剂用量、包衣方式、烘燥时间等单因素对早稻种子包衣肥制备效果的影响,用正交实验L9(34)确定了早稻种子包衣肥制备的最佳条件;并测定其p H、黏度、成膜性、成膜时间、丸衣水中裂开时间、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等理化性质。早稻种子包衣肥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肥料用量100 g/kg,种子负载率500 g/kg,包膜剂用量1 g/kg、包衣方式A-B,烘燥时间40 min。理化性质测定结果显示:p H为6.90,黏度为9.23 m Pa/s,成膜性中等,成膜时间7.5 min,丸衣水中裂开时间6.5 min,包衣均匀度95.0%,包衣脱落率9.2%,表明制备的早稻种子包衣肥理化性质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36期)
熊海蓉,李霞,邹应斌,黄忠良,蒋利华[5](2010)在《种子包衣肥理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早、晚型种子包衣肥的pH值、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初期溶出率、微分溶出率、养分累积释放曲线的测定,以及对衣膜结构、包衣水稻种子与未包衣的对照种子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种子包衣肥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的pH值为5~6、包衣均匀度>96%、包衣脱落率<6.5%、养分初期溶出率<14%、养分微分溶出率<2%、养分累积释放曲线呈"S"型,说明种子包衣肥理化性能稳定,包衣效果与养分缓释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20期)
祝红福[6](2009)在《种子包衣肥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缓/控释肥主要是在速溶肥料表面进行包膜处理或者与矿物质混合造粒,虽然这样处理能使肥料养分缓慢释放,但是其价格比速溶肥料高3-8倍,已成为其推广应用的瓶颈。因此,有关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新型包膜剂开发以及包膜工艺改进与包膜专用肥研究叁个方面,以便降低生产成本。目前缓/控释肥料包膜材料昂贵、包膜工艺复杂,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需肥规律之间的关系、缓/控释肥对作物生化指标的影响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报道。笔者选择廉价包膜材料与水稻生长所需常量肥料、微量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土壤调节剂等研制成了水稻种子包衣肥,并通过简便包膜工艺将种子包衣肥包裹在水稻种子表面。本文旨在弄清水稻种子包衣肥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效应,以期为种子包衣肥的研制、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为作物专用缓/控释肥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本论文主要筛选出了种子包衣肥的最佳包衣方式、最佳包衣比以及研究了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培养实验,从“浸种露白包衣”、“浸种不露白包衣”、”包农直播”叁种包衣方式中筛选出最佳包衣方式为“包衣直播”;从1:30、1:50、1:70、1:90、1:110五种包衣比中筛选出早稻型种子包衣肥最佳包衣比为1:70、晚稻型种子包衣肥最佳包衣比为1:90。同时筛选出1:50、1:70、1:90叁种包衣比作为田间试验早、晚稻包衣比,为田间试验提供基础。2.通过对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理化特性的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pH值均为5-6,均呈弱酸性,因此不仅能使产品有效成分稳定而且有利于种子的萌发。(2)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所用成膜剂均在流延板上成膜均匀且能完整刮下,说明成膜性较好,有利于肥料养分的缓慢释放。(3)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成膜时间均短于12min,说明衣膜固化快,包衣种子不易粘连,有利于手工包衣后直接播种。(4)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的包衣均匀度均大于96%,说明其中的肥料养分成分分布均匀,不易产生肥害。(5)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的包衣脱落率均小于6.5%,说明活性成分在种子表面附载较多,不易因贮运等操作而脱落。(6)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所用成膜材料经过特别处理后均具有孔径0.24um,密度1.7×10~4孔/mm~2的微孔,这说明肥料养分主要是通过这些微孔释放的。(7)包衣水稻种子与未包衣水稻种子表面电镜扫描图表明,包衣肥处理后的种子表面覆盖有一层类似绸缎状衣膜,衣膜中附载了许多细小颗粒,且这些小颗粒就是肥料中的养分活性成分,分布较均匀;而未包衣的对照种子表面较光滑,上面附载一些不规则不均匀的小颗粒,这些颗粒绝大部分都是未包衣种子表面携带的灰尘。对比表明:水稻种子用种子包衣肥包衣处理后,其表面的确覆盖了一层衣膜,膜中附载了肥料养分活性成分,而且分布较均匀,有利于肥料养分的均匀释放。(8)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N、P、K养分初期溶解率<14%、微分溶解率<2%,其中早稻型种子包衣肥N、K的初期溶解率大于晚稻型种子包衣肥N、K的初期溶解率;而早稻型种子包衣肥N、K的微分溶解率小于晚稻型种子包衣肥N、K的初期溶解率;两种包衣肥P的初期溶解率、微分溶解率相差不大。可见,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N、P、K养分的初期溶解率与微分溶解率均符合我国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HG/T3931-2007。(9)早、晚稻型种子包衣肥养分释放累积曲线大致呈“S”,且分为叁段:前2天养分释快速释放阶段、第3-4天养分释放平稳阶段;第5-7天养分释放加速阶段。早稻型种子包衣肥养分释放速率大于晚稻型种子包衣肥养分释放速率;而同一种种子包衣肥中,K素最快、N素次之、P素最慢。3.通过对田间秧苗素质调查及生化指标的检测,基本弄清了种子包衣肥用量对直播早、晚稻秧苗素质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直播常规早稻来说,种子包衣肥最佳肥种质量比为1:70,且在早稻秧苗成秧率、总根数、白根数、单位干重、根系活力、N含量、P含量、K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方面分别提高了8.4%、18.8%、43.8%、44.9%、10.8%、10.1%、1.8%、1.1%、9.2%、32.9%、14.6%,达到了极显着性差异;对直播杂交晚稻而言,种子包衣肥最佳肥种质量比为1:90,且在晚稻秧苗苗成秧率、矮化秧苗、总根数、白根数、根系活力、N含量、P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方面分别提高了6.3%、2.1%、10.6%、46.6%、5.5%、9.2%、20.4%、59.4%、43.1%、12.7%,达到了极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9-05-15)
熊海蓉,祝红福,熊远福,邹应斌,文祝友[7](2009)在《种子包衣肥对直播晚稻秧苗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2008年通过测定被种子包衣肥处理后直播晚稻秧苗的出苗率、成秧率、苗高、总根数、白根数、单位干重等苗素质与根系活力、N、P、K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SPAD值等生化指标,研究种子包衣肥对直播杂交晚稻秧苗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稻种子按1:50、1:70、1:90包衣比用种子包衣肥包衣处理之后,除出苗率略低于ck外,叁种包衣处理的苗素质和生化指标都优于ck;其中1:90包衣处理在单位干重、K含量分别提高了10.3%、9.2%,达到了显着差异;在成秧率、单株总根数、单株白根数、根系活力、N含量、P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SPDA值分别比ck提高了6.3%、10.6%、46.6、5.5%、8.6%、20.4%、59.4%、43.1%、12.7%,达到了极显着差异。说明种子包衣肥能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成活率、根系活力和植株抗逆境能力;也能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水稻质量与产量。(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09年02期)
祝红福,熊远福,邹应斌,文祝友,熊海蓉[8](2008)在《种子包衣肥对直播早稻秧苗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种子包衣肥包衣早稻种子,通过田间直播试验,首次研究了水稻种子包衣肥对直播早稻秧苗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种子按1:50、1:70、1:90包衣比用种子包衣肥包衣处理之后,除出苗率略低于CK外,3种包衣处理的其它苗素质和生化指标都优于CK;其中1:70包衣处理的成秧率、苗高、总根数、白根数、干重、单位干重、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方面分别比CK提高了8.4%、2.1%、18.8%、4.4%、19.3%、10.8%、44.9%、32.9%、14.6%,优于其它包衣比。(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8期)
种子包衣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水稻种子包衣肥对秧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包肥种子的储存性,为水稻种子包衣肥的研制、包肥种子的储存提供理论依据。用水稻种子包衣肥包衣早稻和晚稻种子,利用泥床发芽试验,测试包肥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苗高、茎基宽、鲜重、干重、总根数及单位苗高干重等苗素质。将包肥种子常温储存一年,每月检测其发芽率。结果表明:水稻种子包衣与未包衣(CK)相比,水稻种子的苗高显着提高,而总根数无显着差异。其中,早稻种子包衣肥处理的苗高提高41.13%;而其茎基宽、鲜重、干重分别增加10%、18.71%、14.79%。晚稻种子包衣肥的苗高提高26.77%;而其茎基宽、鲜重、干重分别增加13.33%、14.34%、13.69%。除此之外,经种子包衣肥包衣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在整个储存期间变化较小,而未包衣的种子发芽率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下降较快。说明水稻种子包衣肥能明显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和种子的耐储存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包衣肥论文参考文献
[1].文卓琼,熊文洋,熊海蓉,熊远福,文祝友.早稻种子包衣肥的缓释性能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
[2].黄靓靓,王楠楠,王娜,熊远福,袁斌.种子包衣肥对秧苗生长及种子储存性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5
[3].王楠楠.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4].王楠楠,熊海蓉,文祝友,王锦,熊远福.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
[5].熊海蓉,李霞,邹应斌,黄忠良,蒋利华.种子包衣肥理化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
[6].祝红福.种子包衣肥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7].熊海蓉,祝红福,熊远福,邹应斌,文祝友.种子包衣肥对直播晚稻秧苗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9
[8].祝红福,熊远福,邹应斌,文祝友,熊海蓉.种子包衣肥对直播早稻秧苗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