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传统论文-沈玮玮,姚继玲

礼乐传统论文-沈玮玮,姚继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礼乐传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法,政刑,秋冬行刑,死刑复奏,田律,本土资源,明德慎罚,德主刑辅,赦宥,刑律

礼乐传统论文文献综述

沈玮玮,姚继玲[1](2020)在《礼乐政刑:中国传统法的和谐共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乃是一个开放体系,虽带有历史印记,但吸纳了现实气息。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正是中国传统法之特点。中国传统法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不断演变,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或被淘汰,或被改造;一些顺应时势的内容则被保留,甚至还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使命,使中国传统(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20-01-05)

王玉鹏[2](2019)在《《頖宫礼乐疏》与李之藻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之藻(1565—1630),字我存,圣名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被尊称为明清天主教"叁大柱石"之一。他学问渊博,淹贯中西,在水利、兵法、天文、历法、数学、地理、逻辑学以及在"天学"诸领域都有不凡的建树,无怪乎徐光启赞其为"卓荦通人"。对李之藻在西学领域的造诣,学界已多有论及。相反,对其在中学尤其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方面的贡献,至今仍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关注。事实上,李之藻精通音律,娴于礼仪,且有《頖宫礼乐疏》(下简称《頖宫》)留世。开展对《頖宫》之研究,不仅可以形成对李之藻更为全面立体的认识,而且对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天主教》期刊2019年04期)

王瑾瑾[3](2019)在《礼乐对传统建筑群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的礼乐文化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之中,它对中国的传统建筑群体的形态及内涵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文章结合明清北京城的空间结构,通过分析建筑群体由小渐大的组合秩序与空间形态,探讨礼乐文化在建筑模块、组合方式、城市结构等多个层次方面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8期)

杨婧[4](2019)在《礼乐传统为何在“古今之争”中败北?》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年的胡兰成喟叹中国古乐:宋儒认为真正的礼乐已亡,乐事不过是优伶之艺。而至“五四”,乐事骤兴,但催生这复兴的,并非思古幽情,而是企盼新生的国族使命。青年学者伍维曦的《礼乐与国乐》,便是在思考中国现代国族想象的音乐建构命题下,以音乐的中西问题为纲,枝蔓到近(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07-20)

王玉鹏[5](2019)在《《頖宫礼乐疏》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之藻(1565—1630),字我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授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他学问渊博,“精于泰西之学”,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名理探》《经天盖》《简平仪说》《天学初函》等10余部着作。同时,作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16)

梁骏[6](2019)在《“中庸有德,知礼乐生”——论中国传统设计中的儒家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了儒家文化对传统设计的影响,指出在儒家思想浸濡下,传统设计既呈现出中庸有度、和美乐生的具有人本主义精神和理性的一面,也存在着礼序尊卑、以善为美的时代局限,对传统设计中的儒家特质,应辩证地加以扬弃。(本文来源于《大观》期刊2019年07期)

吴学峰[7](2019)在《传承五四传统与重建礼乐文化——论台湾叁叁文学集团的乡土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叁叁文学集团诞生在乡土文学论战时期,一般都被定位为乡土派的对立面。实际上,他们并不反对乡土书写,只是其所指涉的乡土文学概念、内涵与主流有所区别。叁叁文学集团的作家传承了五四文学传统,描写了乡土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下面临的多种问题,试图透过贤德者的引领、学习科学技术、"回归民间"来解决问题。他们的重点不在批判与启蒙,而是致力于描绘天清地宁的乡土画卷,意图重建中华礼乐文化,也有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吸收了中国古典叙事美学,在认同微观视域、回归传统、宗教"复魅"等方面,表现出了与台湾后乡土文学相同的特征和取向。叁叁文学集团的乡土书写催生了台湾后乡土文学,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文脉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8](2019)在《凝聚亲情 教化家风 传承文化 为传承,心中需要有祠堂 探寻传统祠堂的现代意义重建礼乐文明的中国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人们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而祠堂是自古人们祭祀祖先的场所。"祠"这个字最早是作为祭名出现在文献中,因此同一宗族供奉祖先的宗祠,也叫祠堂。可以说,祠堂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堪称家族的圣殿。每一次祭祀仪式,既是在缅怀先祖,也是在训诫后人。在(本文来源于《家族企业》期刊2019年04期)

王弘达[9](2019)在《中国礼乐文明的缩影——祠堂 恢复传统家族文化为何绕不开祠堂》一文中研究指出直观来说丧礼和祭礼是很难分开的,传统文化中丧礼也应该是在祠堂中进行的。丧礼其实是一个生活中的亲人变成祠堂中所供奉的祖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祭祀的部分。在物质丰富的当代社会,人们不再为生活奔波操劳的时候,开始思考自我。"我从哪里来?"成为人生思考的第一题,大部分人是简单直白的,认为追宗溯源就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恢复传统的宗族文化成为当下热潮,兴建祠堂也被许多(本文来源于《家族企业》期刊2019年04期)

庞蓉[10](2019)在《传统礼乐文化与古典舞教学相融合的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政治理念。它的本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一直都重视乐舞的教育功能,以此来推行政治性社会的礼仪化道路。中国古典舞学科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其中不仅有着对中国前代舞蹈的继承,更吸收了芭蕾的训练方法。在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和元素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精神。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与古典舞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加强调对学生舞蹈文化内涵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传统礼乐文化的归属感。(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礼乐传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之藻(1565—1630),字我存,圣名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被尊称为明清天主教"叁大柱石"之一。他学问渊博,淹贯中西,在水利、兵法、天文、历法、数学、地理、逻辑学以及在"天学"诸领域都有不凡的建树,无怪乎徐光启赞其为"卓荦通人"。对李之藻在西学领域的造诣,学界已多有论及。相反,对其在中学尤其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方面的贡献,至今仍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关注。事实上,李之藻精通音律,娴于礼仪,且有《頖宫礼乐疏》(下简称《頖宫》)留世。开展对《頖宫》之研究,不仅可以形成对李之藻更为全面立体的认识,而且对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乐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1].沈玮玮,姚继玲.礼乐政刑:中国传统法的和谐共治[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

[2].王玉鹏.《頖宫礼乐疏》与李之藻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贡献[J].中国天主教.2019

[3].王瑾瑾.礼乐对传统建筑群体的影响[J].建筑与文化.2019

[4].杨婧.礼乐传统为何在“古今之争”中败北?[N].深圳特区报.2019

[5].王玉鹏.《頖宫礼乐疏》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梁骏.“中庸有德,知礼乐生”——论中国传统设计中的儒家气质[J].大观.2019

[7].吴学峰.传承五四传统与重建礼乐文化——论台湾叁叁文学集团的乡土书写[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凝聚亲情教化家风传承文化为传承,心中需要有祠堂探寻传统祠堂的现代意义重建礼乐文明的中国精神[J].家族企业.2019

[9].王弘达.中国礼乐文明的缩影——祠堂恢复传统家族文化为何绕不开祠堂[J].家族企业.2019

[10].庞蓉.传统礼乐文化与古典舞教学相融合的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9

标签:;  ;  ;  ;  ;  ;  ;  ;  ;  ;  

礼乐传统论文-沈玮玮,姚继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