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一、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蒋子瑶[1](2021)在《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文中指出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是近50年来秋季降水最多的年份。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英国Hadley中心海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等资料,对造成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2016年秋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我国南方地区位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有利于产生上升运动;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位置偏北偏西,对应副高西南侧的东南风将热带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输送,有利于降水偏多。(2)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之一是同期登陆我国的台风异常偏多,频繁活动的台风给我国南方带来了大量降水。(3)2016年秋季南方降水异常偏多与同期赤道西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以及北大西洋年代际异常增暖有关。通过CAM5.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时,一方面通过激发一个类似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波列,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位置明显偏北偏西,另一方面,通过在对流层低层产生类似Gill型的大气响应,在南海至菲律宾以东地区产生异常气旋性环流(类似于夏季南海—西太平洋季风槽),从而对我国南方秋季降水产生影响。而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时,通过激发一个类似跨越东南太平洋—南印度洋—澳大利亚的遥相关波列,引起热带西印度洋、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对我国南方秋季降水带来影响。至于北大西洋的年代际增暖则可能主要通过在热带地区激发向东传播的Kelvin波,从而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产生影响,进而对我国南方秋季降水产生影响。

王旭栋[2](2021)在《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局地不同时间尺度海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观测资料与ECHAM5大气模式输出资料等,采用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得到:(1)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是局地大气跨尺度共同模态。经20天低通滤波后对印太海域对流层高低层风场进行EOF分析,揭示夏季印太地区大气低频主模态为热带季节内振荡(ISO)模态。EOF分析得到前两个印太海域大气年际主模态,分别代表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模态EOF1rec与南亚夏季风增强模态EOF2rec。EOF1,2rec亦可作为ISO的正交基底用于表征夏季ISO的传播与发展。EOF1rec存在准两年振荡周期,与ENSO位相转换有关。而EOF2rec在年际尺度为白噪声信号。能量学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产生位置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平均态分布有关。在对流层低层季风西风和信风东风的合流区,大气正压能量转换与对流反馈过程可将能量从平均动能和平均有效位能传递到扰动态,使得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态在不同时间尺度得到维持。(2)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生成和逐月演变特征与ENSO不同位相之间均存在密切联系。ElNino衰减年与同期La Nina夏季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存在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逐月差异。中国东部夏季逐月降水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引起的温度平流有直接联系。此外,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中纬度西风急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均可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协同作用,引起夏季中国东部降水逐月变化。(3)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年际变率不仅与ENSO密切相关,也可独立于ENSO,仅由大气内部过程产生。以8月份作进一步分析发现,观测中非海温影响主模态和ECHAM5模式成员间差异主模态类似,空间模态表现为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深入分析表明大气内部过程产生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主要由ISO引起。(4)基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作为局地大气共同模态,可定义一个表征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实时监测指数RTI1及其正交模指数RTI2,用于东亚夏季风区热带ISO的实时监控。通过对2016年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和2020年夏季的个例研究,发现2016年8月,ISO抵消ENSO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造成西北太平洋局地气旋环流异常,降水增多,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减少。而在2020年夏季,年际尺度上,北印度洋增暖和同期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协同作用,可造成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和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同时,ISO是引起长江流域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RTI指数能较好反映2020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时空特征。(5)在ISO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水汽的水平平流及“气柱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夏季大气整层水汽倾向超前水汽本身,引起ISO的传播并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其中,水汽的水平平流作用有重要贡献。同时,“气柱过程”也有利于ISO向特定方向的传播。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跨时间尺度特征、物理机制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夏季风多尺度气候变率和气候预测预警提供线索。

黄昱[3](2021)在《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是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的东西向偶极子模态,它既可以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遥强迫产生,也可以通过热带印度洋海盆内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本文在揭示IOD建立机制和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ENSO强迫变率和独立于ENSO变率对IOD时空演变过程的影响。从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入手,讨论了“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IOD发生和发展机制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扩展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析,分离了1900-2012年观测数据中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IOD。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IOD都依赖“离岸平流-温跃层”正反馈和“风-蒸发-海表温度”正反馈机制增长。“离岸平流-温跃层”反馈是对传统温跃层反馈的改进,其详细物理过程如下:苏门答腊-爪哇岛沿岸平均上翻流将次表层更冷的海水向表层输送,接着平均离岸流将沿岸异常冷海温向热带东南印度洋内平流,使得整个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变冷。北半球夏季,热带东南印度洋位于气候态对流活动活跃区。因此,局地冷海温可以有效抑制对流活动,产生赤道印度洋异常东风。异常东风可以通过激发东传的冷性Kelvin波,进一步增强苏门答腊-爪哇岛沿岸次表层冷海温异常,形成闭合的海气相互作用正反馈过程。然而,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IOD建立过程不同。ENSO强迫的IOD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ENSO遥强迫“大气桥”效应触发,第一种为ENSO对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影响,第二种为ENSO通过影响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变化,进而驱动热带印度洋异常跨赤道气流。独立于ENSO的IOD的建立则与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的季风-暖池区海气相互作用和热带印度洋延迟海洋波动有关。此外,基于CESM耦合模式设计了热带中东太平洋起搏器试验(tropical Pacific pacemaker experiments,PM-TP),分离了数值试验中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IOD,解释了两类IOD的增长机制和建立机制。数值试验结果表明IOD的增长机制和建立机制与观测结果基本相同,验证了我们提出的IOD相关机理。(2)为了研究ENSO对IOD的影响,基于CESM耦合模式设计了两类数值试验,一类为控制试验——存在ENSO变率的全球海气耦合试验(Picontrol run),另一类为敏感性试验——抑制热带中东太平洋SSTA变率的无ENSO试验(no ENSO run)。在无ENSO试验中,模拟的IOD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演变与观测结果相似,表明IOD可以通过热带印度洋海盆内海气相互作用产生。对比两组试验结果发现,ENSO对IOD周期和强度存在调节作用。存在ENSO变率时,IOD功率谱分布情况与ENSO相似;无ENSO变率时,IOD呈强烈的准两年变化。此外,存在ENSO变率时,IOD强度要大于无ENSO变率情况。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以下两个过程导致:第一,在ENSO遥强迫作用下,热带东南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关于赤道的反对称加热场更强,其造成的苏门答腊-爪哇岛沿岸异常跨赤道气流更强;第二,在ENSO发展年夏季对应有印度夏季风减弱,使得热带西印度洋平均季风环流减弱。(3)评估了FGOALS-f3和FGOALS-g3模式对IOD的模拟能力。FGOALS-f3和FGOALS-g3模式对IOD的空间分布、周期和季节演变有一定模拟技巧。由于FGOALSf3和FGOALS-g3采用不同的大气模式,使得两个模式对IOD强度的模拟存在差异。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了FGOALS-f3对IOD强度的模拟大于FGOALS-g3:第一,FGOALSg3中热带东南印度洋的负“云-辐射-海表温度”反馈强度更强;第二,FGOALS-f3能够模拟ENSO-印度夏季风的负相关关系。

刘明竑[4](2021)在《印太海气波动对热带海温年际尺度主要模态的影响》文中提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都是发生在热带的大尺度海气耦合不稳定现象。本文基于尺度间相互作用的思想将高频海洋波动进一步分解为基本态和异常部分,通过诊断异常部分结构和热通量的年际尺度统计特征,揭示了海洋开尔文波受低频背景调制并产生年际尺度热力反馈的具体物理过程和机制,并归纳其对ENSO产生影响的具体特征。还通过构建多因子回归模型,阐述了印度洋海气耦合不稳定相关机制对IOD的适用性和预测潜力。主要结论如下:太平洋高频风场激发的海洋响应在30–90天频段最为显着,在海洋里主要以赤道开尔文波形式展现,而海洋开尔文波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混合层年际尺度海温之间存在显着正反馈。在ENSO正、负位相下,反馈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并且赤道中、东太平洋混合层年际尺度海温表现为弱异常时,反馈的效率最高。海洋开尔文波对年际尺度海温的反馈可以对ENSO的发展起到触发和维持作用,对其衰减起到延滞作用,还可能会削弱ENSO锁相行为的强度。这种年际尺度反馈在4–6月引起的海温变化趋势与滞后1年内的Ni(?)o3.4指数显着相关,可能为ENSO的年际预测提供可观的可预报性。海洋开尔文波的热、动力结构受到低频背景的调制明显,异常的开尔文波结构可以在年际尺度上产生沿温跃层作用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混合层的热通量,ENSO正、负位相下最终都产生正反馈。但是,其中异常结构高阶项的作用在厄尔尼诺时表现为正反馈,在拉尼娜时是负反馈,这是造成开尔文波年际尺度反馈振幅不对称的一个原因。在印度洋,赤道充放电机制和延迟振子机制对具体IOD事件发展的适用性有差异。IOD变率更多来源于印度洋海气系统对ENSO强迫和随机过程的响应,而非大尺度海气耦合过程的准两年振荡,后者对IOD的可预报性贡献相对有限。

马茜蓉[5](2021)在《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亚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中亚地区具有冬、夏季多降水和山区多降水的特征。近几十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亚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极端降水事件不确定性和强度增加;相关次生灾害和经济损失呈指数上升。1990s左右中亚五国地区台站观测气象数据的中断致使中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深入研究中亚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对提高干旱区极端事件认识、极端降水预报水平、灾害防御部署和水资源合理分配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因此,本论文通过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利用气象统计和天气学动力分析方法以及数值模式模拟,系统地分析了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多尺度耦合对其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1979-2018年中亚夏季极端降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以中亚东部地区(65°E以东)增加最显着。选取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逐日降水数据作为本研究基础数据,该资料能够较好地刻画中亚夏季降水的特征并发现:中亚地区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具有由北向南逐渐递减和山区多降水的特征,且均存在准3年和准10年尺度周期;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对降水的贡献率可达51.5%;近40年中亚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呈现显着增加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中亚东部地区(65°E以东地区)显着增加为主,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北部和天山地区;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在2000年后呈现显着的年代际增加,最近十年极端降水强度和发生概率增加最显着。2.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年代际增加受大尺度环流和关键环流因子年代际加强影响。欧亚大陆上空50°N附近异常的准定常波列影响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年际变化,其特征为:北大西洋高纬、中亚地区气旋性异常加强,北大西洋低纬地区、欧洲和东亚地区反气旋异常加强;环流异常导致巴尔喀什湖附近长波槽加深,高纬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地区的水汽和西南暖湿水汽向中亚东部输送并在槽前辐合上升;NAO(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EA/WR(East Atlantic/Western Russia,EA/WR)负位相加强是影响上述准定常波列异常的关键环流因子,2000年后影响极端降水的异常环流和关键环流因子年代际加强导致极端降水年代际增加。3.天气尺度瞬变和大尺度环流异常共同作用使得长波槽脊发展、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加强以及中小尺度涡旋活动增加,导致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增加。发生极端降水时低层和中层天气尺度动能传输是动能增加的主要贡献项之一。大尺度环流异常背景下,欧亚大陆上空有两组天气尺度的瞬变波通过增加中亚东部地区的瞬变涡活动和瞬变扰动动能,使得中亚地区气旋性异常加强,巴尔喀什湖长波槽加深。加深的长波槽促进中亚南部暖湿水汽和中小尺度涡旋沿槽前西南气流向中亚东部地区输送,导致该地区极端降水增加。与此同时,当天山地区发生极端降水时,地形抬升激发更多的小尺度涡旋,并随着槽前西南气流继续向北输送至哈萨克斯坦北部,为该地区极端降水维持和加强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最终在不同尺度环流共同作用影响下导致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增加。4.北大西洋夏季海温异常和巴伦支海春季海冰退化是影响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增加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北大西洋海温变化呈现出“+-+”的纬向分布特征,其中高纬地区海温增加速率更快,使得50°N附近海温梯度增大,Rossby波能量向东频散加强,导致影响极端降水的大尺度环流异常加强。北大西洋高纬海温年代际升温与环流异常和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年代际增加密切相关。北大西洋中低纬海温正异常通过影响30°N附近准定常波列导致印度半岛和东亚地区反气旋加强促进向中亚输送的偏西南水汽和NAO、EA/WR负位相年际加强,影响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增加。春季巴伦支海海冰融化,一方面通过加强巴伦支海至喀拉海地区低压异常来加深巴尔喀什湖附进的长波槽,影响哈萨克斯坦北部极端降水增加。另一方面导致夏季巴伦支海至喀拉海和北大西洋高纬海温正异常加强,分别通过加强极地-欧亚大陆遥相关型,EA/WR和NAO负位相来影响中亚东部极端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增加。

张焓[6](2021)在《一种三步法预测在中国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汛期降水预测这一实际业务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北美多模式集合预测海温的三步法预测方案:采用Can CM4、GFDL-CM2p5和GEOS-S2S三种先进的耦合地球系统模式的海温预测,进行统计订正后作为BCCAGCM大气环流模式的海温强迫信息进行非耦合预测,再使用预测的大气环流信息作为区域气候模式CWRF的侧边界进行动力降尺度预测。为了验证新预测方案的有效性,研究对1991年至2013年进行了回报实验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从地面气温和日均降水的气候平均态上看,CWRF降尺度步骤可以在全球模式预测的基础上显着地提升预测物理量的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并显着地降低总体均方根误差。在平均态对比中,耦合与非耦合驱动的预测差别较小,符合预测方案中采用相同海温观测气候态的设计,稳定的气候态有利于后续的模式参数调优。极端降水指数PCT95和SDII的预测对模式内部的物理过程更加敏感,粗网格的全球模式无法正确地捕捉极端降水特征而CWRF模式虽然对降水量级的估计高于地面测站观测插值结果,但是展示出的雨带空间分布和极端降水量级更加符合实际。年际相关一直以来是预测难点和重点,三步法的非耦合预测相比耦合预测显着地提高了地面气温和降水预测年际相关系数,并在更加广泛的区域有着显着正相关的年际预测技巧。逐月距平相关系数显示所有方案在三月之后技巧显着下降,三步法预测的距平相关系数相比控制方案有了较好的提升。通过提取观测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环流和海温的相关分析,本研究首先确定了影响中国区降水时空分布的关键环流区域和海洋区域,再在此基础上解释了三步法预测降低降水预测误差的逻辑路线。得益于更低的海温预测误差,三步法预测在相同大气环流模块驱动下模拟出了更加接近真实大气情况的高空纬向风、低空急流进而提升了中国区降水预测技巧。不同方案预测的中国区不同垂直层次空间相关系数的垂直廓线显示CWRF在低空环流和水汽分布预测上有着更强的技巧。最后,本研究应用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对三步法方案预测的不同成员结果进行集合,并在十五年的验证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支持向量回归集合预测不论在预测气候态还是在年际异常的预测上都展示出了显着的提升。

任宏利,郑飞,罗京佳,王润,刘明竑,张文君,周天军,周广庆[7](2020)在《中国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上针对海洋-大气系统的观测、理论和模拟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短期气候预测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其中中国学者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70年来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热带海-气相互作用部分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热带太平洋气候特征与ENSO现象、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模态及其与太平洋相互作用、热带大西洋海温主要模态及与海盆的相互作用、中高纬度海-气系统对ENSO的影响;ENSO动力学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ENSO相关的诊断与模拟研究、两类ENSO相关研究、ENSO触发机制相关研究、ENSO与其他现象的相互作用、外部强迫与大气遥相关、气候变化与ENSO响应;ENSO预测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动力-统计ENSO预测方法、ENSO预测系统与应用。最后,还讨论了上述相关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吴清传[8](2020)在《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前人研究已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尚未涉及此年际信号的年代际变化成因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本文根据1870~2016年月平均Had ISST、1945~2012年的次表层海温、NOAA-CIRES 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月平均风场和地表气温以及全球降水气候学中心月降水等资料,利用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OF)和滑动相关等方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和次表层(0-400m)热力异常主模态的时空变化,详细讨论了联合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并研究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年代际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角度定义下的联合模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季节演变特征和年际变化,较好地表征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和ENSO事件的基本信息,且都反映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振荡强度和与IOD的相关关系在1970年以前较弱,1970年以后显着增强。(2)联合模的年代际变化实际上是IOD和ENSO相互作用年代际变化的直接表现,1970年前IOD和ENSO相互作用较弱,联合模信号较弱;1970年后两者联系更密切,联合模信号增强。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变化是由两个海盆上空纬向垂直环流异常圈耦合作用引起的。(3)1970年后当联合模为正(负)位相时,中国地区显着的降水正(负)异常区域增多,显着的气温正(负)异常区域减少,其中在冬、春两季的年代际差异最大。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年代下联合模对中高纬度地区中高层的经向环流,副热带和热带地区中低层环流,以及海平面气压的影响不同所导致。

赵玉衡[9](2020)在《热带海温异常梯度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对大气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带海洋是驱动大气运动重要的能量来源,热带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率是短期气候预测中重要的可预报源,全球最强年际变率信号ENSO(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也包含于其中。前人广泛研究了热带三大洋中存在的海温异常现象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其中最强年际信号ENSO的海温异常形态、强度、梯度结构及其气候影响具有复杂的多样性,且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近些年的研究表明ENSO现象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温异常现象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热带海洋是一个具有广泛联系的统一整体。热带海洋对大气的影响有时并非来自单一海区的作用,而是不同海区间海温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ENSO现象的复杂性和泛热带地区海温整体的伴随性变化是目前国际气象气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有必要从海温异常的大尺度空间配置及演变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热带海温异常现象的特征和及对大气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冬季全球主要的海温异常信号变率类型。然后通过海温距平纬偏场的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析,提取了年际变率最强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冬季的海温异常纬向梯度结构主要模态。并考察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纬向梯度结构与Walker环流的耦合形态。在两类梯度结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梯度结构配置视角的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空间结构划分,并以该视角分析了冬季ENSO现象及其同期影响过程的复杂性。此外,将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大西洋联系为一体,从热带海洋整体性和演变角度,对泛热带海温异常结构秋季至春季的伴随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并探讨了这种方法提取的海温信号对夏季大气环流预测的指示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冬季全球海温区域性变率间的主要关联通过对25项海温指数1951/52-2014/15年冬季平均序列的系统聚类分析,获得了4类意义较明确的海温变率类型。其中前两类表现出强烈的年际振荡特征,分别代表了东部型ENSO与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型海温的伴随变化、及中部型ENSO下太平洋中部与东西两侧的反向变化。第三类反映了在20世纪90年代印太暖池和北大西洋相近的年代际突变。第四类反映了三大洋的湾流区及邻近赤道信风洋流区相似的海温变率,变率的相近是由信风洋流和西边界流作用下赤道暖水向中纬度扩散过程所导致,年际变率振幅弱于第一、二类,同时也具有较显着的年代际增强趋势。全球海温最强的两种年际变率类型均位于热带太平洋;印太暖池区域气候平均海表温度最高,但年际变率振幅较小。(2)冬季太平洋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与Walker环流的耦合关系以计算纬偏场的方式,将反映局地距平的海温异常场(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转化为一种反映距平值在太平洋纬向上相对高低的形式,突出了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中的相对冷暖中心,并平衡了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变率在梯度变化中的贡献。EOF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热带太平洋纬向海温异常梯度存在“东西反向型”和“纬向三极型”两种主要结构,可代表梯度结构变率的93.7%。SSTA纬偏场与垂直风场纬圈环流分量的EOF对比和两者的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分析表明,纬向海温异常梯度与Walker环流异常间存在极强的时空关联。相对冷暖中心位置与Walker环流异常上升、下沉支位置基本吻合,并且也表现为“东西反向型”与“纬向三极型”两种耦合结构。SVD分析中这两种耦合结构的累计协方差平方和贡献率达到99.32%,代表了海温异常梯度与Walker环流异常耦合关系的绝大部分变率。低层风场、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和南方涛动指数的响应也表明,两种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的海气耦合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证明了海气耦合过程中不仅仅是局地性海温异常的作用,海温异常的纬向空间相对结构也具有重要贡献。传统东部型ENSO指数可对“东西反向型”结构有很好的表征,但中部型ENSO指数与“纬向三极型”和“东西反向型”两种结构均具有近似且略低的相关性。而由于EOF的正交性,本文所提取的纬向海温异常梯度和Walker环流异常对应主模态间具有高于传统指数的强相关,且交叉模态间不存在明显关系。因而有利于将两种具有不同海气耦合特征的梯度分量作为两个独立变量进行研究。(3)冬季热带太平洋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不同配置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从两种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标准化时间序列的不同配置角度,将冬季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划分为“EOF1独立偏强型”、“EOF2独立偏强型”、“EOF1+2混合偏强I型”和“EOF1+2混合偏强II型”以及剩余的梯度结构不显着型,并对1979年以来个例数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前三种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EOF1+2混合I型”下海温显着异常范围最广、强度最强,“EOF1独立型”次之,强度略弱,“EOF2独立型”下异常范围最小,强度最弱。泛太平洋海温异常配置上,“EOF1+2混合I型”与Mega-ENSO空间型相似;“EOF1独立型”中北太平洋地区黑潮区显着偏暖、东北部为显着偏冷;“EOF2独立型”下北太平洋呈现NPGO(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负位相结构,但显着性略弱。“EOF1独立型”和“EOF1+2混合I型”引起的热带深对流运动可抵达对流层高层,从而激发明显的大气遥相关作用。前者在欧亚中高纬及北美地区均有较强的环流异常响应,后者欧亚中高纬响应不强,但北太平洋东部至北美地区响应强度强于前者。两类型均能引起北太平洋至北美显着的纬向风异常波列和北美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EOF1独立型”中急流加强由太平洋中低纬异常环流圈的和欧亚中高纬西风异常远距离传输两种作用共同产生,“EOF1+2混合I型”中则主要由太平洋中低纬异常环流圈起作用。这些差异与两者北太平洋出现的不同的海温异常配置的作用有关。而EOF2型独立出现时,引起的热带深对流运动强度与大气环流响应则要弱的多,向中高纬的遥相关波列传播特征也不明显,主要影响局限于热带地区,不具有另两类中的全球尺度的影响。(4)冬季热带太平洋纬向海温异常梯度结构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对1900年以来的冬季海温距平场的分析表明:“东西反向型”和“纬向三极型”两种梯度结构的趋势并非单调的,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两个结构的振幅均存在一个衰弱期,百年尺度下振幅均表现为先减弱后增强的特征。“东西反向型”在1970年以后正位相最大振幅显着增强,但显着异常频率减少。“纬向三极型”正位相在1970年代末以后频率与强度均明显增强。这从梯度结构振幅变化角度解释了70年代末以来ENSO强度、频率和暖中心西移的年代际变化。相较于1900-2018年,1980年以后“EOF2独立型”和“EOF1+2混合I型”发生频率增幅分别达到29.5%和27.6%,表明“纬向三极型”分量对海温结构的贡献显着增加。纬向梯度不显着的年份在1950-1970年梯度衰弱期密集出现,但在70s年代末以后显着减少,表明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纬向梯度振荡在加强,海温异常梯度结构振幅的加大导致了近年来ENSO事件变得愈发强烈、频繁的特点。(5)泛热带地区秋-冬-春海温异常结构伴随演变及对夏季环流的影响利用拓展经验正交函数(Extend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EOF)方法从准年际SSTA变率中提取出了泛热带地区三大洋在秋冬春三个季节里的海温异常结构连续伴随演变模态。第一演变模包含热带太平洋东部型ENSO的冬季锁相-春季衰减过程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伴随其衰减期的增暖过程;第二演变模表现为秋季至春季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冷暖翻转及东部型ENSO在春季的迅速发展过程;第三演变模表现为中部型ENSO发展过程中太平洋纬向三极海温异常梯度的生成过程,并伴有印度洋由暖转冷和热带大西洋由整体偏冷转向北冷南暖分布的演变。前三模态占泛热带海温异常三个季节连续演变过程总解释方差的44.7%。各模态中海区间海温异常结构伴随演变的存在性通过区域非正交投影得到了验证。各演变模态均对夏季大尺度位势高度场异常存在不同形态的显着影响:第一演变模与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存在强烈相关,尤其反映了ENSO衰减过程中三大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共同加强作用;第二模态对热带地区的滞后影响则倾向于印太地区。对夏季高度场回归模型的回归效果表明,以多海区伴随演变型作为变量相较时空孤立的海温指数模型对夏季环流的模拟效果有显着提高。

于怡秋[10](2020)在《各季节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及其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Had ISST逐月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提供的OAFlux数据集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全国160站气温资料,讨论了各季节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变率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NAO和ENSO的联系,并探讨了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冬、春、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秋季第二模态表现为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在春季最为明显,秋季第一模态表现为北大西洋马蹄形海温模态。(2)冬、春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的形成受到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由同期NAO主导。夏、秋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的形成是由于前期春季NAO所激发的春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从春到秋的持续性。(3)冬季ENSO对于冬、春、夏季的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均有调节作用,主要影响的是各季节北大西洋低纬度海温,它对从冬至夏的北大西洋海温影响先增强后减弱,对于后期春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的影响最显着。(4)春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我国春季东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春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正位相激发出一支北大西洋-欧亚遥相关波列,使得极区位势高度减小,中高纬位势高度增加,造成东亚大槽减弱,有利于东北地区气温升高;极锋西风急流位置偏北,且东北亚海陆间海平面气压差减小,造成中高纬大气经向活动减弱,不利于极区冷空气南下至东北地区,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增温;反之亦然。(5)夏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我国夏季西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夏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正位相激发的北半球中高纬欧亚遥相关波列引起东亚地区位势高度降低,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对流层中低层,西南地区受异常气旋西南部偏北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和堆积,我国西南地区有冷平流输送;与此同时,对流层高层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西南地区位于急流南侧的异常上升气流中,此种配置将导致该地区气温降低;反之亦然。

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异常
        1.2.2 降水异常的季节性
        1.2.3 影响大范围异常降水的因素
        1.2.3.1 大气环流的直接影响
        1.2.3.2 外强迫信号的影响
    1.3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说明
    2.2 方法介绍
        2.2.1 相关分析及检验
        2.2.2 合成分析及检验
        2.2.3 谐波分析方法
        2.2.4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2.5 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计算
        2.2.6 识别热带气旋降水
    2.3 模式简介
第三章 2016 年秋季降水和环流异常特征
    3.1 降水量异常分布
    3.2 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3.2.1 秋季平均的大气环流场
        3.2.2 季节内大气环流变化特征
    3.3 台风对降水的影响
        3.3.1 台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去除台风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环流异常成因分析
    4.1 2016 年秋季海温异常特征
    4.2 海温年际异常对我国南方秋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4.3 海温背景场增暖对我国南方秋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海温影响的数值模拟
    5.1 单片海区试验方案
    5.2 单片海区试验结果分析
        5.2.1 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试验
        5.2.2 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试验
        5.2.3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试验
    5.3 多片海区试验方案
    5.4 多片海区试验结果分析
        5.4.1 赤道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试验
        5.4.2 东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试验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年际变率
        1.2.2 印太海域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理论模型及影响
        1.2.3 MJO-ENSO相互作用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1.1 观测资料
        2.1.2 ECHAM5 大气模式的多成员集合模拟
    2.2 方法
        2.2.1 水汽诊断
        2.2.2 能量诊断
第三章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亚洲夏季风区的跨尺度共同模态
    3.1 引言
    3.2 夏季热带印太地区的季节内与年际尺度主模态
        3.2.1 季节内主模态的结构与特征
        3.2.2 90 天低通滤波后的主要模态
    3.3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夏季局地大气跨尺度共同模态
        3.3.1 跨尺度共同模态的相应贡献
        3.3.2 跨尺度共同模态的形成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年际变化的逐月演变特征及其与ENSO的联系
    4.1 引言
    4.2 前冬El Ni?o对后期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逐月变化的影响
        4.2.1 与SSTA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联系
        4.2.2 对流层环流异常的逐月特征
        4.2.3 降水与对流层垂直运动的逐月变化
        4.2.4 El Ni?o衰减期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的机制讨论
    4.3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与同期 LaNi?a的联系
        4.3.1 与SSTA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联系
        4.3.2 对流层环流异常的逐月特征
        4.3.3 降水与对流层垂直运动的逐月变化
        4.3.4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的机制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带季节内振荡对非ENSO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年际变率的影响
    5.1 引言
    5.2 海温强迫信号与大气内部变率的分离
        5.2.1 同期ENSO影响模态
        5.2.2 印太电容器效应模态
        5.2.3 大气内部过程模态
    5.3 ISO与大气内部变率的联系
        5.3.1 利用EOF揭示的夏季ISO模态及位相传播特征
        5.3.2 夏季ISO对大气内部变率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贡献
        5.3.3 机制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2016与2020 年夏季局地气候异常的影响
    6.1 引言
    6.2 2016 年夏季印太海域气候异常及其成因
        6.2.1 降水与低层环流的次季节特征
        6.2.2 热带ISO对2016年8 月气旋环流异常的贡献
    6.3 2020 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联系
        6.3.1 2020 年梅雨特征
        6.3.2 2020 梅雨的年际成因
        6.3.3 2020 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季节内特征及其成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ISO北传特征及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与“水汽模”
        7.2.1 季节内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指数的构造
        7.2.2 “水汽模”理论的适用
    7.3 夏季ISO的水汽方程诊断
        7.3.1 水汽的水平平流作用
        7.3.2 水汽方程其余项的作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状况
致谢

(3)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IOD的基本特点
        1.2.2 IOD的发生机制
        1.2.3 IOD的发展机制
        1.2.4 数值模式中的IOD
    1.3 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 IOD发生和发展机制研究:观测分析
    2.1 引言
    2.2 资料和方法
        2.2.1 资料
        2.2.2 方法
    2.3 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 IOD信号的分离
        2.3.1 两步逐月EOF分析法
        2.3.2 空间分布和周期的差异
    2.4 IOD的季节依赖增长机制
        2.4.1 IOD增长阶段的混合层热量收支诊断
        2.4.2 离岸平流-温跃层反馈
    2.5 IOD的建立机制
        2.5.1 ENSO强迫的IOD
        2.5.2 独立于ENSO的 IOD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 IOD发生和发展机制研究: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模式介绍和试验设计
    3.3 数值模拟中的IOD
        3.3.1 模式对气候态的模拟情况
        3.3.2 模式对IOD的模拟情况
    3.4 模拟的IOD季节依赖增长机制
    3.5 模拟的IOD建立机制
        3.5.1 ENSO强迫的IOD
        3.5.2 独立于ENSO的 IOD
    3.6 本章小结和讨论
        3.6.1 本章小结
        3.6.2 讨论
第四章 ENSO对 IOD周期和强度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3 数值试验中的IOD
    4.4 ENSO对 IOD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GOALS-f3和FGOALS-g3 模式对IOD强度模拟的比较分析
    5.1 引言
    5.2 模式介绍和方法
        5.2.1 模式介绍
        5.2.2 FGOALS模式中的IOD
    5.3 模式模拟IOD的基本能力
    5.4 模式中IOD的季节演变
        5.4.1 IOD东极SSTA差异
        5.4.2 IOD西极SSTA差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印太海气波动对热带海温年际尺度主要模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ENSO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1.1.2 IOD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1.2 印太年际尺度海温模态动力学机理
        1.2.1 太平洋海气耦合不稳定与ENSO
        1.2.2 印度洋海气耦合不稳定与IOD
    1.3 高频海气变率的跨尺度作用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章节安排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介绍
    2.2 方法介绍
        2.2.1 事件判定
        2.2.2 海洋热收支分析
        2.2.3 尺度间相互作用统计量
        2.2.4 高频波动结构及热通量分解
    2.3 特别说明
第3章 高频海洋波动对ENSO的跨尺度影响
    3.1 高频海洋波动的时空特征
    3.2 海洋开尔文波跨尺度加热的气候态特征
    3.3 异常海洋开尔文波对ENSO的影响
    3.4 CMIP模式中高频风场对ENSO锁相特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频海洋波动对ENSO的跨尺度反馈机制
    4.1 温跃层加深背景下海洋开尔文波结构变化
    4.2 异常开尔文波结构和热力反馈分解
    4.3 海洋开尔文波对年际尺度海温模态反馈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度洋海气耦合不稳定与IOD发展机理
    5.1 IOD发展与海气耦合振荡机制适用性
    5.2 印度洋海气耦合振荡与IOD可预报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中亚地区极端降水研究进展
        1.2.1 极端降水事件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1.2.2 中亚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特征研究
        1.2.3 中亚地区极端降水成因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资料方法介绍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2 资料说明
        2.2.1 降水资料
        2.2.2 环流和海温资料
        2.2.3 其他资料
    2.3 方法介绍
        2.3.1 极端降水指数定义
        2.3.2 统计方法
        2.3.3 诊断方法
        2.3.4 天气尺度瞬变波计算方法
        2.3.5 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诊断方法
        2.3.6 水汽追踪
        2.3.7 CAM模式和试验介绍
        2.3.8 WRF模式和试验介绍
第三章 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
    3.1 中亚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3.1.1 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3.1.2 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周期特征
    3.2 中亚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
        3.2.1 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
        3.2.2 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
    3.3 中亚不同分区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
        3.3.1 中亚东部夏季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
        3.3.2 中亚气候分区
        3.3.3 中亚子区域夏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的大尺度环流
    4.1 影响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异常的环流特征
        4.1.1 中亚夏季环流特征
        4.1.2 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异常的环流特征
        4.1.3 NAO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异常的影响
        4.1.4 EA/WR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异常的影响
    4.2 影响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异常的环流特征
    4.3 水汽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4.3.1 水汽输送的影响
        4.3.2 水汽收支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5.1 瞬变波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5.2 中小尺度涡旋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5.3 不同尺度环流耦合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温和海冰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及数值模拟
    6.1 北大西洋海温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6.1.1 影响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北大西洋海温模态
        6.1.2 北大西洋高纬海温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及模拟
        6.1.3 北大西洋中低纬海温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及模拟
    6.2 巴伦支海春季海冰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6.2.1 巴伦支海春季海冰对夏季海温和海冰的影响
        6.2.2 巴伦支海春季海冰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及模拟
    6.3 多尺度耦合对中亚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6.3.1 多尺度耦合影响的模拟试验
        6.3.2 影响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增加的耦合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一种三步法预测在中国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三步法预测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方法和实验设计
    2.1 资料介绍
    2.2 数值模式
        2.2.1 BCC_CSM及 BCC_AGCM模式简介
        2.2.2 CWRF模式简介
    2.3 指数定义和算法介绍
        2.3.1 降水指数定义
        2.3.2 统计指标定义
        2.3.3 应用算法简介
        2.3.4 海温订正方法简介
    2.4 技术路线和实验设计
第三章 三步法预测中国春夏季气温降水的多年平均气候态
    3.1 不同方案预测的中国春夏季节地面气温气候态特征
    3.2 不同方案预测的中国春夏季节日平均降水气候态特征
    3.3 不同方案预测的中国春夏季节极端降水指数气候态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步法预测中国春夏季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
    4.1 不同方案预测的中国春夏季节地面气温年际变化
    4.2 不同方案预测的中国春夏季节日平均降水的年际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步法预测的海气响应关系和局地低空大气环流
    5.1 三步法预测的海气响应关系
    5.2 CWRF模式降尺度在降水预测中的作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步法预测多成员的夏季降水集合预测应用
    6.1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
    6.2 SVM回归集合预测模型的应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
    2.1 热带太平洋气候特征与ENSO现象
    2.2 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模态及其与太平洋相互作用
    2.3 热带大西洋海温主要模态及海盆间相互作用
    2.4 中高纬度海气系统对ENSO的影响
3 ENSO动力学
    3.1 基本理论的相关研究
    3.2 ENSO相关的诊断与模拟研究
    3.3 两类ENSO相关研究
    3.4 ENSO触发机制相关研究
    3.5 ENSO与其他现象的相互作用
    3.6 外部强迫与大气遥相关
    3.7 气候变化与ENSO响应
4 ENSO预测
    4.1 动力-统计ENSO预测方法
    4.2 ENSO预测系统与应用
5 结语

(8)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带太平洋年际变化研究进展
        1.2.2 热带印度洋年际变化研究进展
        1.2.3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年际异常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2.4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及其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问题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OF)
        2.2.2 滑动相关法
        2.2.3 滤除年际信号的方法
        2.2.4 一元线性回归
第三章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时空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3.1 热带印-太SSTA联合模及其年代际变化
        3.1.1 热带印-太SSTA主模态
        3.1.2 SSTA联合模的年代际变化
    3.2 热带印-太次表层热力异常联合模及其年代际变化
        3.2.1 热带印-太次表层热力异常主模态
        3.2.2 热力异常联合模的年代际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合模年代际变化成因分析
    4.1 IOD和 ENSO事件关系的变化
    4.2 IOD和 ENSO相互作用变化的成因
        4.2.1 1970年前海气耦合特征
        4.2.2 1970年后海气耦合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模对中国气候影响的年代际变化
    5.1 联合模与中国降水异常场关系的变化
    5.2 联合模与中国气温异常场关系的变化
    5.3 联合模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变化
        5.3.1 500hPa高度场异常
        5.3.2 850hPa风场异常
        5.3.3 海平面气压场异常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热带海温异常梯度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对大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
        1.2.1 热带区域性海温变率主要模态及其气候影响
        1.2.2 最强年际变率ENSO的海温特征及其气候影响的多样性
        1.2.3 热带不同海盆海温变率间的的相互作用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数据资料
        2.1.1 海表温度资料
        2.1.2 大气环流资料
        2.1.3 海温指数资料
        2.1.4 降水资料
    2.2 主要分析方法
        2.2.1 统计方法
        2.2.2 大气环流三型分解下的Walker环流垂直速度
第三章 冬季全球海表温度异常变率主要时空特征
    3.1 引言
    3.2 全球海表温度气候特征及年际变率
    3.3 基于聚类分析的全球典型海区冬季海温变率分类
        3.3.1 冬季海温指数系统聚类
        3.3.2 指数聚类结果及目标类别敏感性分析
        3.3.3 冬季海温指数时间序列聚类特征
        3.3.4 各类指数所代表的海温异常特征
    3.4 冬季海温变率分类各类型总体特征分析
    3.5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结构与Walker环流的关系
    4.1 引言
    4.2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结构
        4.2.1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偏场及其意义
        4.2.2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结构主要模态
    4.3 冬季热带太平洋地区Walker环流异常纬向结构
        4.3.1 大气环流三型环流分解中的Walker环流垂直速度分量提取
        4.3.2 冬季热带太平洋Walker环流异常纬向结构主要模态
    4.4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偏场与Walker环流异常主模态间联系
        4.4.1 两者主模态间的时空特征关系
        4.4.2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纬偏场与Walker环流异常的SVD分析
    4.5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梯度结构不同配置对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
    5.1 引言
    5.2 冬季热带太平洋SSTA空间形态多样性的划分
        5.2.1 基于纬向SSTA梯度结构分量不同配置的SSTA形态划分
        5.2.2 纬向SSTA梯度结构份量不同配置形态下的海温异常特征
    5.3 不同纬向SSTA梯度分量配置型与同期气候异常的关系
        5.3.1 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对梯度结构配置型的响应
        5.3.2 海平面气压异常对梯度结构配置型的响应
        5.3.3 高、低层风场对梯度结构配置型的响应
        5.3.4 位势高度场异常对梯度结构配置型的响应的立体结构
    5.4 冬季热带太平洋纬向SSTA结构主模态及配置型的年代际变化
    5.5 讨论和小结
第六章 泛热带SSTA结构“秋-冬-春”演变模态及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6.1 引言
    6.2 泛热带SSTA结构的“秋-冬-春”连续演变模态
        6.2.1 准年际连续演变模态的提取
        6.2.2 连续演变模态的空间结构和演变特征
    6.3 泛热带SSTA演变模态在不同海区的演变伴随性验证
        6.3.1 各演变模典型年SSTA场合成分析
        6.3.2 基于非正交投影法的多海区演变伴随性验证
    6.4 泛热带SSTA演变模态对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预测意义
        6.4.1 各演变模态与夏季高度场异常空间形态的关系
        6.4.2 多海区演变模型与时空孤立模型回归夏季环流异常效果对比
        6.4.3 泛热带演变模态对夏季关键环流系统的指示意义
    6.5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加课题
致谢

(10)各季节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及其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主要特征
        1.2.2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联系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简介
        2.2.1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2.2.2 相关分析及检验
        2.2.3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2.4 合成分析及检验
        2.2.5 有效自由度
第三章 各季节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变率的时空特征
    3.1 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变率的主要模态
    3.2 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变率的主要模态
    3.3 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变率的主要模态
    3.4 秋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变率的主要模态
    3.5 各季节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之间的联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NAO和 ENSO的联系
    4.1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NAO的联系
    4.2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ENSO的联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
    5.1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
    5.2 春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同期我国气温年际变化联系的可能机制
    5.3 夏季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与同期我国气温年际变化联系的可能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D]. 蒋子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D]. 王旭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ENSO强迫的与独立于ENSO的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发展机制研究[D]. 黄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印太海气波动对热带海温年际尺度主要模态的影响[D]. 刘明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21(02)
  • [5]中亚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机理[D]. 马茜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6]一种三步法预测在中国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D]. 张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中国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ENSO动力学及预测研究进展[J]. 任宏利,郑飞,罗京佳,王润,刘明竑,张文君,周天军,周广庆. 气象学报, 2020(03)
  • [8]热带印度洋-太平洋联合模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D]. 吴清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9]热带海温异常梯度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对大气的影响研究[D]. 赵玉衡. 兰州大学, 2020(10)
  • [10]各季节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及其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D]. 于怡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标签:;  

热带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