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输入动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缺血,颈内动脉,颈动脉狭窄,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输入动脉论文文献综述
叶国伟,钟根龙,陈旭高,邹建勋,鲍丽娟[1](2018)在《不同输入动脉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颅脑CT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内动脉(ICA)不同程度狭窄的慢性脑缺血患者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颅脑CT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慢性脑缺血,完成颅脑CT灌注(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且为单侧颈内动脉起始处或颅内段狭窄的40例患者。CTA证实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各10例。分别选择左侧、右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及基底动脉(BA)共3组输入动脉,均选择上矢状窦为输出静脉,生成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时间(DT)参数。比较3种输入动脉组间(BA组、健侧MCA组、患侧MCA组)两侧CBF、CBV、MTT、TTP、DT的差异。结果 20例ICA轻、中度狭窄患者,3组不同输入动脉获取的各灌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ICA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健侧MCA及BA组所得到的灌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MCA组16例患者的CBF、MTT及DT与另外两组输入动脉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3例重度狭窄及1例闭塞患者3组获取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血流灌注图像未见异常改变。结论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的后处理中,ICA轻、中度狭窄患者可以选择脑内任意较大的动脉作为输入动脉,而在ICA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中要尽量选择健侧的MCA及BA作为输入动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S.H.You,S.H.Choi,T.M.Kim,C.K.Park,S.H.Park[2](2018)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鉴别:利用DSCMR成像的动脉输入函数提高DCEMR成像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评价由动态磁敏感增强(DSC)MR成像产生的动脉输入函数(AIF)或AIFDSC值在鉴别高、低级星形细胞瘤时,能否改善DCE MR成像药代动力学参数(PK)的诊断(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吴天鸽,吴建军,黄文君[3](2017)在《储存式输血和库血输入对脑动脉瘤术后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储存式输血和库血输入对脑动脉瘤术后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为储存式输血组和库血输入组,每组各25例。比较术中输血情况、血常规、凝血指标、降钙素原(PCT)检测结果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与库血输入组比较,储存式输血组的异体红细胞(RBC)用量降低,RBC、血红蛋白(Hb)数值在术后第1天、第3天增高,术后PCT改善,术后感染率降低。结论存储式输血能有效减轻术后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陈兆乾,黄求理[4](2016)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灌注参数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例正常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4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左侧(正常组)或患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右侧(正常组)或健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作为输入动脉,4次图像后处理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7-14)
陈兆乾,黄求理,潘宇宁,叶贤旺,张杰[5](2016)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灌注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例正常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4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左侧(正常组)或患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右侧(正常组)或健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作为输入动脉,4次图像后处理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绘制ROI,梗死组额外在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边缘梗死侧绘制ROI,测量4次全脑灌注成像各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单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灌注参数平均值作为该侧灌注参数值,对4次测量所获灌注参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左、右侧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梗死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健侧、患侧大脑及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侧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可以选择显示较好的任意大脑动脉作为输入动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刘兴利,薛静,高培毅,王昊,张亚男[6](2016)在《探讨不同输入动脉对烟雾病CT灌注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烟雾病CT灌注后处理过程中不同输入动脉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9例烟雾病患者术前行能谱CT容积穿梭扫描,在灌注图像后处理过程中,每例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A2段(ACA组)和基底动脉(BA组)作为输入动脉,上矢状窦为输出静脉,比较两组灌注参数间的差异;将ACA组、BA组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分别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结果进行对比。所有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CA组和BA组拟手术侧灌注参数对比: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A组、BA组拟手术侧rCBF分别与对应SPECT结果比较: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布区BA组与SPECT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相应区域ACA组与SPECT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脑后动脉分布区BA组、ACA组与SPECT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A组更接近SPECT结果。结论:烟雾病CT灌注后处理过程中,输入动脉选择非受累动脉(BA)得到的灌注参数较选择受累动脉(ACA)更加准确,故在烟雾病患者行传统CT灌注扫描时,可适当调整扫描基线以使BA包括在扫描范围内。(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6年02期)
尹建东[7](2015)在《基于聚类分析提取DSC-MRI脑灌注的动脉输入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内源性对比剂的动态敏感对比磁共振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SC-MRI)已经广泛应用于脑灌注加权成像,可用于测量脑血流、脑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等与脑血液动力学参数有关的生理指标,在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DSC-MRI快速、准确和鲁棒的定量计算对临床实践意义重大。在利用DSC-MRI技术进行脑血液动力学参数定量时,需事先获得动脉输入函数,动脉输入函数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最终计算结果。传统情况下,动脉输入函数的提取依赖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手工选取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的若干像素点来实现,然而该种手动方法耗时较长,且对操作者依赖,导致不同操作者间和同一操作者不同时间点间的结果缺乏可重复性,同时由于DSC-MRI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基于手动方法提取动脉输入函数的结果也会受到部分容积效应的严重污染。因此,开发能够减少人为干预的自动或半自动动脉输入函数提取算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手动提取动脉输入函数的弊端,本研究评估了不同簇分析算法提取DSC-MRI脑灌注中动脉输入函数的效能。具体步骤包括:采集42位健康志愿者的DSC-MRI脑灌注加权图像;利用离线工作站校正由于呼吸、心跳、被试者难以控制的不自主运动或转动造成各相位容积图像不对齐的情况;通过手工浏览方式选择首幅容积图像中含右水平大脑中动脉的扫描层面;将所选层面图像信号的时间-强度曲线转化为对比剂的时间-浓度曲线;删除曲线下面积较小的曲线、震荡频率较严重的曲线和受部分容积效应污染严重的曲线;最后,将各种簇分析技术应用于剩余曲线,自动提取动脉输入函数,并比较各种簇分析算法在计算动脉输入函数方面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及复杂度。由于临床实验缺乏金标准的支持,因此本研究还增添了模拟实验部分,通过估计的动脉输入函数和真实的动脉输入函数的比较,评估各种簇分析算法在检测动脉输入函数方面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1)不可重复的聚类算法:k均值簇分析算法相对手工方法而言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动脉输入函数,用时也更短;相对模糊c均值算法而言,k均值算法能够获得更准确的计算结果且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2)可重复的聚类算法:相对快速仿射传播聚类算法而言,归一化分割聚类算法和凝聚层次聚类算法都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动脉输入函数,但是归一化分割聚类算法比凝聚层次聚类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更低,因此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5-01)
尹建东,孙洪赞,杨嘉文,郭启勇[8](2014)在《基于k-means簇分析提取DSC成像的脑动脉输入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手动提取DSC-MRI脑灌注动脉输入函数的方法耗时长、对操作者依赖,同时准确性和可再现性较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簇分析原理的半自动计算方法,对感兴趣区内像素分簇并计算各簇平均曲线,当某簇平均曲线的[峰值/(峰值到达时间×半高宽)]最大时,该簇像素的平均曲线则被视为动脉输入函数.选取20例健康被试的灌注数据进行测试,通过与传统手动方法进行比较,证实所提方法的临床可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k-means簇分析的半自动方法提取的动脉输入函数优于人工方法,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了分析时间和操作者依赖.(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2期)
H.Mehrabian,C.Chandrana,R.Chopra,A.L.Martel,郭会映[9](2012)在《动态增强MRI动脉输入功能的计算:一种联合超声增强成像的在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可以分离出血管内对比剂浓度的方法,用以检查在动态增强MRI中肿瘤动脉的输入功能,并且验证其在模型和在体试验中的有效性。方法用一种组织仿真模型模拟易漏的肿瘤脉管系统,并采集其动态增强MR影像。活体的研究在载瘤兔中实施。同时配准动态增强MR影像和对比增强超声成像的影像。使用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动态增强MRI中分离出血管内的成分。通过比较仿真模型和活体试验的时间密度曲线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师天雄,胡锡祥,缪建航[10](2011)在《颈外动脉替代颈总动脉作为旁路血管输入口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1,女性,76岁。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1周,呈持续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弓降部主动脉夹层,后转入我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主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后缘。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有变异:仅有左侧锥动脉自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弓未发现右锥动脉(见图1)。因内膜撕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后缘近,手术需要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同时要转流以保证左锥动脉供血。(本文来源于《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02期)
输入动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摘要目的评价由动态磁敏感增强(DSC)MR成像产生的动脉输入函数(AIF)或AIFDSC值在鉴别高、低级星形细胞瘤时,能否改善DCE MR成像药代动力学参数(PK)的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入动脉论文参考文献
[1].叶国伟,钟根龙,陈旭高,邹建勋,鲍丽娟.不同输入动脉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颅脑CT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2].S.H.You,S.H.Choi,T.M.Kim,C.K.Park,S.H.Park.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鉴别:利用DSCMR成像的动脉输入函数提高DCEMR成像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
[3].吴天鸽,吴建军,黄文君.储存式输血和库血输入对脑动脉瘤术后机体产生的抗感染免疫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
[4].陈兆乾,黄求理.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灌注参数的影响分析[C].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5].陈兆乾,黄求理,潘宇宁,叶贤旺,张杰.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灌注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
[6].刘兴利,薛静,高培毅,王昊,张亚男.探讨不同输入动脉对烟雾病CT灌注参数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16
[7].尹建东.基于聚类分析提取DSC-MRI脑灌注的动脉输入函数[D].东北大学.2015
[8].尹建东,孙洪赞,杨嘉文,郭启勇.基于k-means簇分析提取DSC成像的脑动脉输入函数[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H.Mehrabian,C.Chandrana,R.Chopra,A.L.Martel,郭会映.动态增强MRI动脉输入功能的计算:一种联合超声增强成像的在体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
[10].师天雄,胡锡祥,缪建航.颈外动脉替代颈总动脉作为旁路血管输入口的尝试[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