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能离子束生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番茄,离子束,细胞分裂,染色体畸变
低能离子束生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于永昂[1](2012)在《低能离子注入番茄生物效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蔬菜,营养价值很高。番茄育种的主要困难是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同时面临着人们对高品质番茄品种的需求。与传统的育种方法和转基因技术相比,离子束诱变育种具有突变率高、性状稳定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的品种改良研究。本研究采用细胞学、RAPD分子标记和SDS-PAGE技术探讨了离子束及其介导注入大豆DNA对番茄的遗传物质及其表达的影响,以期为离子束番茄育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N~+、Ar~+离子对细胞分裂指数和染色体畸变率均有明显的影响。在1-4×10~(17)ions/cm~2范围内,随着离子剂量的增加,细胞分裂指数明显下降,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同时高剂量离子束诱发同一细胞内出现多种染色体畸变。在相同剂量条件下,N~+离子对细胞分裂指数、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大于Ar~+,对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更强。2. RAPD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N~+、Ar~+离子注入和介导大豆DNA的番茄基因组DNA都产生了影响。在相同剂量条件下,Ar~+注入和介导的番茄基因组DNA变异率大于N~+注入和介导的变异率,且片段DNA比全长DNA对番茄基因组DNA的影响大。3.蛋白质SDS-PAGE图谱结果表明,N~+、Ar~+离子注入和介导转入大豆DNA的番茄蛋白条带与对照相比发生了变化。离子注入处理组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某些蛋白谱带的加强或减弱,谱带消失或增加,而离子介导转大豆DNA的番茄蛋白条带的变化表现在谱带的消失、增加、减弱或者加强等。(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李永亮[2](2009)在《低能离子束辐照玉米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起,余增亮等发现了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此后引发了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的广泛研究,学者们发现了多种多样的诱变效应,包括生物表型性状、细胞学效应、生化效应、遗传效应及分子生物学效应等,其中,通过突变体选择选育了一大批包括水稻、小麦、微生物等在内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在机理机制方面,围绕细胞刻蚀穿孔、物质沉积、能量沉积、电荷沉积、近旁效应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值得深入研究。但是,一项新兴的研究领域,离子束生物技术还存在处理方法有待拓展、处理设备有待改进、处理群体小、诱变机理有待阐明等诸多挑战。为更深入开展离子束生物诱变研究,我们选择玉米作为研究材料,开展机理及应用研究,以期获得新的进展。通过玉米离子束诱变研究,我们获得了如下结论:①研究发现,玉米作为离子束诱变研究的对象,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作为二倍体,其基因组较小麦为简单;第二,玉米种子较大,易于剥除种皮从而可免除种皮对离子束注入的限制,使生长点可直接被辐照诱变;第叁,相对小麦与水稻,玉米具有较大的胚,可以提供更多的离子束辐照表面积以接受更多离子束辐照:第四,玉米100天左右的较短生育期,可以在海南加代繁殖,实现一年两到叁代的诱变世代,为扩大选育突变体群体,缩短研究周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五,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小麦与水稻,玉米花粉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较长的存活时间,使花粉诱变育种成为可能,可以进行花粉诱变创造极大地突变体群体,为选育突变体提供了宝贵的机会。②通过花粉诱变效应探索,克服了花粉诱变操作中存在的花粉抽真空逸失、活力测定方法选择、高死亡率、快速授粉、加代快速选育突变体、花粉处理方法及剂量选择等诸多困难,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玉米花粉诱变方法,获得了花粉囊突变体、籽粒致死突变、籽粒颜色突变、粒形突变、白化苗突变等丰富的突变类型,初步证明玉米花粉离子束诱变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诱变方法。③探索建立了玉米种子胚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克服了蛋白质提取、双向电泳除盐升压、高效快速染色等研究难点,获得了稳定有效的实验操作方法,高质量的电泳图谱的获得,通过大量实验探索改进的改良TCA/丙酮蛋白质提取、改良电泳程序、改良胶条平衡及改良胶体考染程序等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离子束诱变效应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④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研究的创新。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离子束诱变效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前人关于离子束辐照引起自由基产生、引起同工酶谱变化为启发,考虑结合最为先进的前沿生物学研究技术——后基因组学研究技术,使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与以双向电泳及质谱鉴定技术为核心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相结合,从整个蛋白质组的角度探索离子束辐照诱变处理引起机体的蛋白质类型群体变化出发,综合研究其效应。关键酶蛋白质的变化,即是诱变效应的本身,又是更多表型效应产生的内部机制,蛋白质变化研究,集效应与机制研究于一体,为离子束生物效应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值得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机产生的真空环境即可引起玉米胚蛋白质组发生变化,一些胁迫应激酶产生了响应。离子束注入玉米种子后,取其萌发胚进行研究,发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分子伴侣smHSP(如HSP16.9、HSP17.4)、HSP70、LEA3、DHN1等明显上调表达,可能与离子胁迫保护有关;多种抗氧化酶大量上调表达,如MnSOD、GST21、peroxidase等均出现表达量增加,可能与抵抗离子束引起的自由基增加有关;蛋白降解体系变化,如26S蛋白酶体等上调表达,可能与降解离子束辐照引起的变性蛋白有关;大量调控因子出现、消失、上调或下调表达,如Ran蛋白、MAPK因子、PP2A、14-3-3蛋白等,可能与机体应激调控有关;糖、蛋白质、核酸等代谢酶下调,可能与离子束胁迫引起损伤有关,也可能是离子束辐照引起种子萌发降低,生长缓慢等形成的原因;一些基因表达相关蛋白或核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可能引起突变效应的产生。⑤玉米杂种优势在蛋白质组上有突出表现。研究发现玉米杂交种与其亲本自交系对离子束辐照的反应不同,突出表现在杂交种能耐受更大剂量的离子束辐照,同样的辐照剂量下,杂交种受损伤小。相应蛋白质组上的表现则为:杂交种对抗离子束辐照的应激更为积极和复杂。如产生更多的分子伴侣,分子伴侣的种类更为复杂可能更为有效的消除变性蛋白质;抗氧化酶种类更多,表达量较亲本增加;调控因子种类更多,大量调控因子出现或增加可能有利高效调控。杂交种代谢酶类表达下调的幅度较亲本自交系为小,可能是杂交种对辐射表现耐性形成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9-12-01)
押辉远[3](2007)在《小麦反转录转座子在低能N~+离子束注入生物效应机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座子是生物基因组上可以移动的成分,分为DNA转座子和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转座子又可分为LTR反转录转座子和non-LTR反转录转座子。一般情况下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中并不具有活性,很少有转录转座现象,但是在一些草本植物中,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现象是普遍的。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可以引起植物突变,其转录影响邻近基因的表达。对低能离子束诱变的小麦突变体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时发现,一个AFLP多态性和小麦反转录转座子有关。我们用剂量为4×10~(17) N~+/cm~2的低能N~+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后发现,在培养24小时和48小时,与对照相比,处理小麦幼苗内copia群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水平极显着提高;而在培养72小时和7天的时候,处理小麦幼苗内copia群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水平又恢复到对照水平。我们用RT-PCR的方法扩增了用低能离子束(剂量为4×10~(17) N~+/cm~2)处理的小麦(培养48小时)和没有用低能离子束的对照小麦(培养48小时)中的具有转录活性的Ty1-copia-反转录转座子的反转录酶(RT)的一段功能域,并对扩增片段进行了克隆,共获得107个克隆,其中42个克隆来自对照组,65个克隆来自处理组,对每个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根据序列用相应软件进行了核酸序列比较、编码氨基酸序列比较、系统发育树和聚类分析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对照的克隆群的异质性为81%(34/42),处理组克隆序列的异质性为97%(63/65)。对照组中共有16个克隆发生了无义突变,这些克隆不能够翻译出完整的蛋白质。对照组有20个克隆的序列中存着移码突变,占对照总克隆的59%(20/34),只有13个克隆结构上是完整的,即没有移码突变也没有无义突变,占对照组有效序列克隆的38.2%,对照组中有15个序列既存在移码突变又存在着无义突变。处理组中,有13个克隆序列存在着无义突变,占处理组中有效序列的21%(13/63),8个克隆序列中存在着移码突变,占处理组有效克隆的13%(8/63)。处理组中有48个克隆的序列中既不存在移码突变也不存在无义突变,占处理组中有效序列克隆76%(48/63),这些克隆在结构上完整的,可以翻译出结构完整的蛋白质,这个比例是对照的两倍。处理组中有6个克隆序列即存在无义突变,也存在着移码突变。这些差异说明:经低能离子束处理后的小麦中的反转录转座子的活动受到了低能离子束注入的影响并以对照组中不同的方式和功能在细胞中起作用。结果还显示,对照组中的克隆归在family4共有8个,占总数的23.5%。归在family7共9个,占对照克隆总数的26.5%。处理组中的克隆归在family4共有21个,占处理组克隆总数的33.3%,高于对照组在family4中所占比例。处理组中克隆归在family7共有23个,占处理组克隆总数的36.5%,高于对照组在family7中所占比例。对照组的反转录转座子归在family4和family7的总数占对照总克隆数的50%(23.5%+26.5%),而处理组的反转录转座子归在family4和family7的总数占处理总克隆数的69.8%(36.5%+33.3%),这说明处理样品中的反转录转座子群体上比对照样品的反转录转座子活性高,有更好地发生转座的生物物质基础。采用rea-time PCR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剂量(真空;1×10~(17) N~+/cm~2;3×10~(17)N~+/cm~2;5×10~(17) N~+/cm~2;7×10~(17) N~+/cm~2)的低能N~+离子束辐照小麦后,在培养24h和48h时,小麦幼苗中copia群反转录转座子及小麦中一个很古老的反转录转座子Wis2-1A的转录水平及在基因组上的拷贝水平,结果显示,经低能离子束处理后的小麦中的反转录转座子转录水平与对照相比显着提高或极显着提高,特别是在剂量点:5×10~(17) N~+/cm~2辐射条件下,copia群反转录转座子总体表达水平比对照高出200多倍,Wis2-1A的转录水平比对照高出100倍左右,但其拷贝数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7×10~(17) N~+/cm~2剂量点下,培养24小时时,小麦copia群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水平极显着水平低于对照,而在培养48小时时其转录水平相对于对照极显着水平提高,而其它剂量点下,无论是培养24小时或者是培养48小时,都表现出高于对照表达的现象,这说明高剂量的离子辐射对小麦存在着严重损伤。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水平与剂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剂量下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水平与相同剂量下的小麦幼苗活力指数有着相同的趋势。实验结果还表明,某些剂量下,测得小麦copia群反转录转座子在基因组上的拷贝数在24小时有提高,但在48小时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可能是形成了DNA-RNA中间体,但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转座现象。所得结果显示,小麦反转录转座子在小麦应答低能离子束辐射中起重要作用。用基于反转录转座子发展起来的两种分子标记IRAP和REMAP检测低能离子束注入后小麦反转录转座子在基因组上的多态性,结果显示,低能离子束处理的小麦基因组上的几个反转录转座子与对照相比,存着IRAP和REMAP多态性,这些多态性的出现,说明反转录转座子在低能N~+离子束辐射条件下发生了转座。这种转座效应可能在低能离子束辐射诱变产生可遗传突变体中起重要作用用转座子显示技术研究了小麦反转录转座子Wis2-1A在低能离子束处理后的转录对其邻近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较高剂量5×10~(17) N~+/cm~2辐射下,由于Wis2-1A的高水平转录导致其邻近的某些基因沉默。这说明,小麦反转录转座子通过转录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在低能离子束辐射当代生物效应中起重要作用。最后对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认为低能离子束能够提高小麦中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和转座活性,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提高和转座激活对低能离子束生物当代效应和产生可遗传变异中起重要作用,这是离子束生物效应机理研究的重要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要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7-05-31)
徐磊,杨培岭,张涛,苏颍,韩玉国[4](2006)在《低能离子注入花生M_1代的生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花生种子注入C+离子进行诱变的形态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分别以1×1011 C+/cm2,1×1012 C+/cm2,1×1015 C+/cm2和1×1016 C+/cm2对花生种子进行离子注入。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百果重及百仁重等性状变幅较大、变异率较为明显,花生产量可以明显改变;而花生主枝长,侧枝长,分枝数和荚果大小等性状除个别剂量外影响较小,变化规律性较弱。不同的花生品种对诱变剂量的敏感性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6-07-01)
付永前[5](2006)在《低能离子束对阿魏菇多糖生物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低能离子注入,对阿魏菇菌丝体细胞采用15Kev的注入能量下不同的注入剂量进行注入,经斜面培养,液体发酵后,通过初筛、复筛后,确定了最佳注入剂量:9×1014N+/cm2。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一株多糖高产菌株GC-1,其多糖含量达到4.75g/l,较对照提高了35%。对此菌株的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后确定了最佳优化培养基为:小麦粉2%,蔗糖2%,酵母膏0.4%,蛋白胨0.2%, KH2PO4 0.2%, MgSO4 0.1%,麸皮3%,PH值为7.0。培养条件为:30℃,200r/min,装液量为五分之一,最佳接种时间为60h,接种量为10%。最后对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浸提方案为:温度100℃,浸提两次,容积比20:1,浸提时间3h;最佳除杂蛋白方案:样品/氯仿—正丁醇为1/1,氯仿/正丁醇为2/1,抽提时间为40min;用75%乙醇沉淀。(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6-06-09)
李晓瑾,石明辉,贾晓光,韩亮[6](2006)在《低能离子注入甘草生物效应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束注入新采及陈年的两种甘草种子实验结果:贮藏叁年以上的光果甘草种子发芽率及呼吸率均提高,而新采的乌拉尔甘草却降低,表明离子注入对不同生命活力的甘草种子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06年05期)
陆挺,周宏余,丁晓纪,汪新福,朱光华[7](2005)在《低能离子注入植物种子的深度分布及生物效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四种物理测量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技术和正电子湮没技术测定了能量为200keVV+注入干花生种子的深度分布.测量结果表明,注入的低能离子在干种子花生内的深度远比TRIM95的理论计算值为高.对低能离子注入植物种子后的生物效应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10期)
付永前,张军,吕杰,曾宪贤[8](2005)在《低能离子注入对阿魏菇多糖生物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低能离子注入,对阿魏菇的孢子采用不同的注入剂量进行注入,以抽真空的样品为对照,经固体培养、液体发酵后,利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其胞内、胞外多糖含量。经反复的注入和筛选后,获得了最佳的注入剂量和阿魏多糖高产菌株2a3,对此菌株和对照进行液体发酵,在不同的发酵时间内对其发酵物鲜重及胞内、胞外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得到了最佳发酵周期为4d,其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含量分别较对照菌株提高了20.33%和18.53%。(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05年05期)
李晓瑾,石明辉,贾晓光,朱鸿博,夏国强[9](2004)在《低能离子注入甘草生物效应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研究离子束注入甘草种子后的当代生物效应。方法:离子注入不同年份的甘草种子并观察其发芽率出土率,以及测定呼吸率。结果:光果甘草发芽率等增加,乌拉尔甘草降低。结论:离子注入对有不同生命活力的甘草种子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8-01)
樊永红[10](2004)在《低能离子注入食药用真菌生物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离子束应用于食药用真菌的育种以提高其多糖含量是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新方法。本研究进行了低能离子注入食药用真菌和新疆阿魏菇的诱变筛选的研究,拓展了离子注入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和工业微生物中的研究与应用范围,同时对提高食药用真菌多糖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确定了发酵工艺路线、育种路线和筛选路线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多批次的离子注入实验,观察了注入离子对细胞的刻蚀情况,确定了提高阿魏菇阿魏多糖含量的最佳注入剂量。在注入过程中,进行了保护剂的选择。为了提高筛选的定向性和效率,根据育种思路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的配方。 本研究证明,离子注入食药用菌对其多糖含量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本研究中,获得了阿魏多糖高产菌株2a-3,发酵周期为4d,其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含量分别较对照菌株提高了20.33%和18.53%,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进一步进行真菌多糖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4-06-05)
低能离子束生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起,余增亮等发现了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此后引发了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的广泛研究,学者们发现了多种多样的诱变效应,包括生物表型性状、细胞学效应、生化效应、遗传效应及分子生物学效应等,其中,通过突变体选择选育了一大批包括水稻、小麦、微生物等在内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在机理机制方面,围绕细胞刻蚀穿孔、物质沉积、能量沉积、电荷沉积、近旁效应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值得深入研究。但是,一项新兴的研究领域,离子束生物技术还存在处理方法有待拓展、处理设备有待改进、处理群体小、诱变机理有待阐明等诸多挑战。为更深入开展离子束生物诱变研究,我们选择玉米作为研究材料,开展机理及应用研究,以期获得新的进展。通过玉米离子束诱变研究,我们获得了如下结论:①研究发现,玉米作为离子束诱变研究的对象,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作为二倍体,其基因组较小麦为简单;第二,玉米种子较大,易于剥除种皮从而可免除种皮对离子束注入的限制,使生长点可直接被辐照诱变;第叁,相对小麦与水稻,玉米具有较大的胚,可以提供更多的离子束辐照表面积以接受更多离子束辐照:第四,玉米100天左右的较短生育期,可以在海南加代繁殖,实现一年两到叁代的诱变世代,为扩大选育突变体群体,缩短研究周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五,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小麦与水稻,玉米花粉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较长的存活时间,使花粉诱变育种成为可能,可以进行花粉诱变创造极大地突变体群体,为选育突变体提供了宝贵的机会。②通过花粉诱变效应探索,克服了花粉诱变操作中存在的花粉抽真空逸失、活力测定方法选择、高死亡率、快速授粉、加代快速选育突变体、花粉处理方法及剂量选择等诸多困难,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玉米花粉诱变方法,获得了花粉囊突变体、籽粒致死突变、籽粒颜色突变、粒形突变、白化苗突变等丰富的突变类型,初步证明玉米花粉离子束诱变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诱变方法。③探索建立了玉米种子胚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克服了蛋白质提取、双向电泳除盐升压、高效快速染色等研究难点,获得了稳定有效的实验操作方法,高质量的电泳图谱的获得,通过大量实验探索改进的改良TCA/丙酮蛋白质提取、改良电泳程序、改良胶条平衡及改良胶体考染程序等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离子束诱变效应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④离子束生物诱变效应研究的创新。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离子束诱变效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前人关于离子束辐照引起自由基产生、引起同工酶谱变化为启发,考虑结合最为先进的前沿生物学研究技术——后基因组学研究技术,使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与以双向电泳及质谱鉴定技术为核心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相结合,从整个蛋白质组的角度探索离子束辐照诱变处理引起机体的蛋白质类型群体变化出发,综合研究其效应。关键酶蛋白质的变化,即是诱变效应的本身,又是更多表型效应产生的内部机制,蛋白质变化研究,集效应与机制研究于一体,为离子束生物效应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值得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机产生的真空环境即可引起玉米胚蛋白质组发生变化,一些胁迫应激酶产生了响应。离子束注入玉米种子后,取其萌发胚进行研究,发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分子伴侣smHSP(如HSP16.9、HSP17.4)、HSP70、LEA3、DHN1等明显上调表达,可能与离子胁迫保护有关;多种抗氧化酶大量上调表达,如MnSOD、GST21、peroxidase等均出现表达量增加,可能与抵抗离子束引起的自由基增加有关;蛋白降解体系变化,如26S蛋白酶体等上调表达,可能与降解离子束辐照引起的变性蛋白有关;大量调控因子出现、消失、上调或下调表达,如Ran蛋白、MAPK因子、PP2A、14-3-3蛋白等,可能与机体应激调控有关;糖、蛋白质、核酸等代谢酶下调,可能与离子束胁迫引起损伤有关,也可能是离子束辐照引起种子萌发降低,生长缓慢等形成的原因;一些基因表达相关蛋白或核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可能引起突变效应的产生。⑤玉米杂种优势在蛋白质组上有突出表现。研究发现玉米杂交种与其亲本自交系对离子束辐照的反应不同,突出表现在杂交种能耐受更大剂量的离子束辐照,同样的辐照剂量下,杂交种受损伤小。相应蛋白质组上的表现则为:杂交种对抗离子束辐照的应激更为积极和复杂。如产生更多的分子伴侣,分子伴侣的种类更为复杂可能更为有效的消除变性蛋白质;抗氧化酶种类更多,表达量较亲本增加;调控因子种类更多,大量调控因子出现或增加可能有利高效调控。杂交种代谢酶类表达下调的幅度较亲本自交系为小,可能是杂交种对辐射表现耐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能离子束生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于永昂.低能离子注入番茄生物效应的初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李永亮.低能离子束辐照玉米生物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9
[3].押辉远.小麦反转录转座子在低能N~+离子束注入生物效应机制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7
[4].徐磊,杨培岭,张涛,苏颍,韩玉国.低能离子注入花生M_1代的生物效应[C].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5].付永前.低能离子束对阿魏菇多糖生物效应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6
[6].李晓瑾,石明辉,贾晓光,韩亮.低能离子注入甘草生物效应初步研究[J].中药材.2006
[7].陆挺,周宏余,丁晓纪,汪新福,朱光华.低能离子注入植物种子的深度分布及生物效应机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5
[8].付永前,张军,吕杰,曾宪贤.低能离子注入对阿魏菇多糖生物效应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
[9].李晓瑾,石明辉,贾晓光,朱鸿博,夏国强.低能离子注入甘草生物效应初步研究[C].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10].樊永红.低能离子注入食药用真菌生物效应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