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本地网络论文-赵家晗

集群企业本地网络论文-赵家晗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本地情境,社会接近性,集群企业,网络结构

集群企业本地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赵家晗[1](2019)在《非本地情境下社会接近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面临着本地化集群创新网络封闭性和关系、技术路径锁定现象越来越突出,集群也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的需求。许多地方企业因缺乏创新,开始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本地“脱嵌”,发展“本地-非本地”企业创新网络的解决方案。企业间的非本地合作能够整合不同地域创新资源的新集群形式突破了以往将传统集群界定为地方性生产集合的认知,不仅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模式的网络化和开放式转向,还有利于集群整体层面上驱动创新战略的实施,对现阶段我国集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维持持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文章选择从社会接近性入手来探讨非本地合作企业和集群企业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变。首先,本文结合嵌入性与合法性理论,提供了基于社会接近性的个体到网络演变路径的框架。识别了重要节点自我中心网络扩张驱动下非本地关系构建过程、企业间信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同构能力的提升;探讨了社会接近性如何通过多元合作关系影响集群企业网络集聚系数;分析了社会接近性在推进跨区域合作企业和集群企业网络关系密集群体产生的影响。其次,在通过NK模型建立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构建仿真模型,重点探讨社会接近性对不同集群企业合作网络特征(度中心性、集聚系数和网络密度)的作用效果;分析不同维度的社会接近性(关系强度、信任水平和社会同构能力)对集群企业网络的二元互动过程、多元关系的产生(信息的传递性)以及网络的闭合特征(凝聚力和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影响;研究地理接近性在社会接近性影响集群企业网络演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1)关系强度对集群企业网络度中心性、集聚系数和网络密度存在正向影响;(2)企业间信任水平对集群企业网络度中心性、集聚系数和网络密度存在正向影响;(3)企业社会同构能力对集群企业网络度中心性和网络集聚系数存在正向影响;(4)地理距离负向调节关系强度、信任水平和社会同构能力对集群企业网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刘霞,夏曾玉,张亚男[2](2019)在《不确定环境下本地与跨区域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确定环境下本地和跨区域双重学习网络的动态平衡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对浙江省温州市184家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本地和跨区域学习网络显着正向影响集群企业创新,两种网络存在显着的替代效应,且两者动态平衡能够增强双重网络的创新贡献,实现创新效应最大化;行业环境负向调节本地网络和集群企业创新,而政策环境呈现正向调节,且调节的边际效应趋于减弱。研究建议,集群企业创新需要动态平衡构建本地和跨区域学习网络,政府政策支持需适度,且需重视行业要素建设以降低行业环境不确定性,从而促进集群企业创新。(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高菲,刘烨[3](2014)在《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获取绩效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集群企业是否"机会均等"地获得知识资源的问题,采用自我中心网络理论的"结构—关系"分析方法,研究和阐释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获取绩效的影响机理。提出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的模型,确定了刻画该网络的特征变量:网络规模和网络范围表达结构特征,而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关系持久度表达关系特征;通过分析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四个特征变量对网络知识资源获取绩效的影响关系,以及论证知识获取关键要素在这种影响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构建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获取绩效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该模型为促进集群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4年12期)

王雷,池巧珍[4](2014)在《本地网络联系和全球网络联系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视角出发,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双重网络联系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长叁角地区196家高科技企业的调研数据,采取多元回归方法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地网络联系不仅直接促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改善,而且通过影响吸收能力间接改善创新绩效;全球网络联系通过影响吸收能力而间接改善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本地网络联系与全球网络联系的匹配关系和平衡关系通过影响吸收能力而间接改善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集群企业在积极构建外部网络联系以获取创新资源的同时,还应努力培养和提升吸收能力,以便更好地将外部创新资源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4年08期)

戴维奇,林巧,魏江[5](2013)在《本地和超本地业务网络、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创新、经济地理学和全球价值链等领域的观点,从理论上建构本地和超本地业务网络与集群企业升级的关系,提出两个竞争性假设。然后,本文调用动态能力理论,从吸收能力的角度探讨业务网络推动集群企业升级的内在机制。以浙江省171家集群企业为调研对象,实证研究表明超本地业务网络在集群企业升级中扮演着相对重要的角色,同时吸收能力在超本地业务网络和集群企业升级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加入了有关本地与超本地网络相对重要性的讨论,并为此争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本文也解释了业务网络影响集群企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揭示了现象背后的逻辑。(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3年04期)

戴维奇,林巧[6](2013)在《本地与超本地制度网络、公司创业与集群企业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集群企业升级能为集群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然而以往研究对集群企业升级途径和机制的关注相对不足。结合转型经济这一特定情境,从制度网络和公司创业的角度揭示集群企业升级的过程机制。以浙江省四个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调研对象,实证研究表明,公司创业对集群企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而本地与超本地制度网络均有利于推进集群企业的公司创业。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13年01期)

高菲[7](2009)在《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通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扩散趋势。但是这种扩散的趋势并没有成为经济空间活动的全部,企业和生产要素在扩散过程中又在一些区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在以“嵌入性”、“地理集中”、“集体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通过构建本地关系网络获取竞争优势的现象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从集群的网络分析范式来看,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集群整体网络层面,研究的焦点是整体网络对于全体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集群企业被假定为是同质的和机会均等的,相比独立于集群的企业可以获得一种“非对称”的特殊资源优势。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并不能够平等地分享集群内的知识资源,其获取知识转移的绩效存在着明显差异。仅仅将集群整体网络视为分析基点的研究却无法对集群内知识转移效应的“不均匀性”做出合理的解释。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层面深入到以集群企业为中心的本地网络。在对集群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的构成和特点,通过分析企业在集群内部获取知识转移的途径及其网络伙伴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角色,提出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知识转移关键要素、知识转移绩效和环境动态性四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更进一步地,通过理论推演和对部分集群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深度访谈,提出关于变量之间具体关系的理论假设,构建出解释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在对概念模型的实证研究中,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等前测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ISREL8.70软件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通过对概念模型进行的适当修正,确立了最终模型,检验了相关理论假设。通过上述研究过程,得出如下主要结论:首先,集群企业本地网络能够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与以往基于整体网络层面分析集群及其内部知识转移的文献不同,本文采用自我中心网络的“结构——关系”分析方法,分别选取网络规模、网络范围、网络关系强度以及网络关系持久度作为刻画集群企业本地网络的特征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企业在集群内部建立的联结关系数量越多,越容易获得控制优势,从而有利于企业对集群内部知识的获取、吸收和应用;企业在集群内部建立的联结关系种类越多,越有利于通过多元化的关系避免技术的同质化和信息的冗余化;企业与其它各类网络伙伴交往的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复杂技术和隐性知识等关键创新资源的共享;而企业在集群内部所建立关系的稳定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效应总体上并不明确,需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正是本地网络关系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差异使得集群企业不能够“共享”集群中的知识资源,间接解释了集群中知识转移效应存在不均匀性的原因。其次,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是通过知识转移关键要素的传递而产生的。目前理论界更多地是在双边关系的前提下探讨知识转移关键要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尚未发现专门针对自我中心网络中知识转移关键要素及其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对双边知识转移相关研究的总结归纳以及对集群企业知识转移途径的分析,构建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知识转移关键要素——知识转移绩效”的研究框架,将社会网络理论、集群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进行了有益的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明确了知识转移关键要素的完全中介效应,揭示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通过知识转移关键要素的传递作用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理。具体而言,网络规模通过知识源的转移意愿和被信任度、知识接收方的先验知识、知识转移渠道丰富性等关键要素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网络范围通过知识源的转移意愿和被信任度、知识接收方的学习动机和先验知识、知识转移渠道丰富性等关键要素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网络关系强度通过知识源的转移意愿和被信任度、知识接收方的学习动机和先验知识、知识转移渠道丰富性及知识转移情境相似性等关键要素影响知识转移绩效。最后,环境动态性对集群企业本地网络与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尽管环境动态性能够对自我中心网络效用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尚没有分析自我中心网络与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随环境动态性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特点。本文运用SPSS16.0软件聚类分析功能中的快速聚类法,将样本企业分为高环境动态性组和低环境动态性组。并采用结构方程的多样本比较模型,对两组模型拟合所得到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环境动态性能够促进网络关系对知识转移影响作用的发挥,揭示了在生产技术发生快速变化、客户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于知识转移绩效的重要意义。同时,网络关系持久度对知识转移绩效在高、低环境动态性下影响方向的不同则意味着,集群企业应根据所处环境的动态性,有选择地与网络伙伴建立稳定或松散的合作关系。通过比较还发现,在不同的环境动态性之下,集群企业本地网络的各特征变量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效应大小的相对顺序出现了变化。因此,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集群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动态性水平与自身特点的综合匹配来选择本地网络的优化方向,并进行相关网络能力的重点培育。综上,本文从更为微观的层次验证了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效应,探讨了其中的内在机理,为集群企业通过优化本地网络提升知识转移绩效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5-01)

贾生华,田家欣,李生校[8](2008)在《全球网络、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等理论研究非常关注知识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与机制,但是分析视角的"中观"属性使这些理论的研究较少与"微观"企业层次的能力积累建立直接的关联。然而,对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集群企业来说,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恰恰是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网络中包含的各种知识源来强化自身的竞争能力。这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引发了两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网络与本地网络中的各种知识转移效应和机制是否能够作用于集群企业能力的构建?如果外部网络机制和效应的影响确实存在,那么各自的程度又如何?基于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以及企业层次技术能力研究的已有文献,通过对中国浙江两个专业化产业集群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对外部网络效应与集群企业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后显示:(1)并非所有的外部网络效应都能够影响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2)即使某些效应确实能够对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产生影响,其对不同技术子能力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集群企业本地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确定环境下本地和跨区域双重学习网络的动态平衡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对浙江省温州市184家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本地和跨区域学习网络显着正向影响集群企业创新,两种网络存在显着的替代效应,且两者动态平衡能够增强双重网络的创新贡献,实现创新效应最大化;行业环境负向调节本地网络和集群企业创新,而政策环境呈现正向调节,且调节的边际效应趋于减弱。研究建议,集群企业创新需要动态平衡构建本地和跨区域学习网络,政府政策支持需适度,且需重视行业要素建设以降低行业环境不确定性,从而促进集群企业创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群企业本地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家晗.非本地情境下社会接近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的影响[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刘霞,夏曾玉,张亚男.不确定环境下本地与跨区域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9

[3].高菲,刘烨.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获取绩效的影响机理[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

[4].王雷,池巧珍.本地网络联系和全球网络联系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J].技术经济.2014

[5].戴维奇,林巧,魏江.本地和超本地业务网络、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升级[J].科研管理.2013

[6].戴维奇,林巧.本地与超本地制度网络、公司创业与集群企业升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

[7].高菲.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09

[8].贾生华,田家欣,李生校.全球网络、本地网络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  

集群企业本地网络论文-赵家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