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和分布规律论文-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

迁移和分布规律论文-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迁移和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矿,硝酸,硝酸磷肥,氟

迁移和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1](2019)在《硝酸分解磷矿过程中氟的迁移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硝酸分解磷矿是硝酸磷肥法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操作单元。研究了酸解时间、酸解温度、硝酸质量分数以及酸解比等工艺参数对磷矿中氟在气、液、固叁相中迁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分解磷矿时,80%左右的氟主要以HF和SiF_6~(2-)形式存在于液相中,只有少部分的氟以SiF_4的形式存在于气相中。氟在气相中的分布率受酸解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酸解时间和酸解温度的增加,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硝酸质量分数的降低和酸解比的增加,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呈增加趋势。当酸解工艺参数控制在酸解温度60℃、w(HNO_3)为55%、酸解比1.25∶1、酸解时间120min时,氟在液相中的分布率为92.74%,在气相中的分布率仅为1.35%。(本文来源于《化工矿物与加工》期刊2019年10期)

顾涛,赵信文,雷晓庆,黄长生,曾敏[2](2019)在《珠江叁角洲崖门镇地区水稻田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叁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了岩石、风化土、稻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及水稻样品,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硒含量测试,探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崖门镇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土、稻田表层土壤、剖面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208mg/kg、0.2325mg/kg、0.5060mg/kg、0.83mg/kg、0.0003mg/L、0.0004mg/L、0.058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与珠江叁角洲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0.51mg/kg)相当,大米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迁移规律为:土壤剖面硒元素向下部迁移,沿径流方向硒向下游迁移。土壤硒较易向水稻根部迁移,较难从根部向水稻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获得的土壤-植物系统硒元素分布与迁移规律可为该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9年05期)

韩科学,左锐,覃荣高[3](2019)在《断层裂隙发育分布规律对岩体中地下水渗流及溶质迁移影响研究——以普朗铜矿首采区3720中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朗铜矿首采区3720中段为研究实例,统计分析研究区断层裂隙发育分布规律,建立受断层裂隙影响表现出强烈非均质性的水文地质数值模型,分别模拟分析65°与307°方向发育裂隙对溶质迁移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强渗透性导水裂隙的岩体,有利于溶质迁移,隔水断层抑制溶质迁移;裂隙发育与地下水流方向一致时,有利于溶质沿着水流方向迁移;裂隙发育与地下水流方向相交时,受裂隙影响形成的强透镜体改变地下水流方向,从而改变溶质迁移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赵根模,吴中海,刘杰,张雷,左嘉梦[4](2019)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区的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叁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叁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滑移线场网络模型,对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的大范围离散式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解释。结合1505—1976年以来历史强震空间迁移的实例,归纳了该区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应变释放从印度板块边界→新—藏地块→两侧大陆的顺序性及定向性迁移特征,并根据对地震空间迁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结果显示,从2000—2018年间,印度板块边界和新—藏叁角区已多次发生M7.9~9.1大地震,但其东、西两侧的区域大陆地区却异常平静,没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依照区域强震活动的顺序性迁移特点,推测在未来几到几十年,亚洲大陆东部与中部以及喜马拉雅带东段等区域的大地震危险性较大。(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国栋[5](2019)在《南四湖流域典型抗生素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抗生素药物在医疗和畜禽养殖业中大量使用,使其在环境中形成“伪持久性”现象,并通过废水、排泄物等方式进入水环境,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主要以四大类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为研究对象,对南四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及沉积物中抗生素含量与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并对该流域污水处理厂和湿地系统对抗生素的迁移影响进行研究,最后对南四湖流域水中抗生素进行风险评估。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采用HPLC-MS/MS方法对南四湖30条主要入湖河流及6个湿地系统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进行检测,水和沉积物样品检测限分别为0.060-0.462 ng·L~(-1)和0.070-0.875μg·kg~(-1)(S/N=3),定量下限分别为0.120~1.285 ng·L~(-1)和0.192~2.438μg·kg~(-1)(S/N=10),回收率分别为70.30%-125.69%和69.51%-106.17%,达到水和沉积物检测要求。(2)南四湖30条主要入湖河流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均检出14种抗生素,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范围分别为nd-693.69 ng·L~(-1)和nd-207.241μg·kg~(-1)。其时空分布规律为:南四湖30条入湖河流表层水中2月份抗生素总浓度(1449.433 ng·L~(-1)>5月份抗生素总浓度(523.456 ng·L~(-1))>8月份抗生素总浓度(453.492 ng·L~(-1)),沉积物中2月份抗生素总浓度(723.513μg·kg~(-1)>8月份抗生素总浓度(615.088μg·kg~(-1));上级湖(S1-S15)表层水中抗生素总浓度>下级湖(S16-S30)表层水中抗生素总浓度,上级湖沉积物中抗生素总浓度(346.94-550.87μg·kg~(-1))>下级湖沉积物中抗生素总浓度(172.644-268.148μg·kg~(-1))。南四湖30条主要入湖河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沉积物/水中抗生素相关性系数(R~2)均为0.137,相关性较低。风险熵值法计算得出的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枯水期抗生素风险>平水期抗生素风险>丰水期抗生素风险,从不同营养级看,抗生素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algae>plant>invertebrate>fish。(3)选取南四湖流域抗生素浓度较高的一条河流(小沙河)进行抗生素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小沙河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均检出23种抗生素,水中抗生素浓度范围为nd-517.316 ng·L~(-1),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范围为nd-496.047μg·kg~(-1);小沙河表层水中枯水期抗生素总浓度(3344.6 ng·L~(-1))>丰水期抗生素总浓度(1934.544 ng·L~(-1))>平水期抗生素总浓度(1510.564 ng·L~(-1));沉积物中丰水期抗生素总浓度(6716.771μg·kg~(-1))>平水期抗生素总浓度(2280.628μg·kg~(-1))>枯水期抗生素总浓度(1981.264μg·kg~(-1))。(4)选取南四湖6个典型湿地进行抗生素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6个湿地24个点位水中诺氟沙星(NOR)和磺胺喹恶啉(SQL)浓度最高,24个点位总浓度分别为251.080ng·L~(-1)和77.352 ng·L~(-1);6个湿地沉积物中氧氟沙星(OFL)和诺氟沙星(NOR)浓度最高,24个点位总浓度分别为805.768μg·kg~(-1)和427.959μg·kg~(-1)。小沙河湿地段丰水期对抗生素的去除率(88.26%)远高于平水期(27.76%)和枯水期(27.76%);丰平枯叁个水期小沙河湿地段对沉积物中抗生素去除率分别为-71.45%、26.76%和52.10%。丰水期6个湿地系统对水中抗生素的去除率分别为88.26%(W1)、86.85%(W2)、80.71%(W3)、44.69%(W4)、81.23%(W5)、55.20%(W6)。小沙河湿地段丰平枯叁个水期水/沉积物抗生素相关性系数(R~2)分别为0.068、0.299和0.750;6个湿地系统丰水期水/沉积物抗生素浓度相关性系数(R~2)为0.830。风险熵值法计算得出的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湿地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抗生素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algae>plant>invertebrate>fish。(5)南四湖30条主要入湖河流表层水通过PCA-MLR模型估算得知枯水期每个因子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B、C和D共源(因子1):66.8%,D源(因子3):18%,A、B、C、D和其它源共源(因子5):15.2%;平水期每个因子平均贡献率为:A源(因子1):78.5%,A、B和C共源(因子2):21.5%;丰水期每个因子平均贡献率为:B源(因子1):59.6%,A、B、C和D源(因子3):20.7%,C和D共源(因子4):10.0%,A和D共源(因子5):9.7%。小沙河表层水通过PCA-MLR模型估算得知枯水期每个因子的平均贡献率为:S和L共源(因子1):14.5%,S和L共源(因子2):50.7%,S源(因子3):20.4%,S源(因子4):14.4%;平水期每个因子的平均贡献率为:S和L共源(因子1):58%,S和L共源(因子2):19%,S源(因子3):17.1%,其它源(因子5):5.9%;丰水期每个因子的平均贡献率为:S和L共源(因子1):52.4%,S源(因子2):21.6%,S源(因子3):18.1%,S和L共源(因子4):7.9%。(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褚学伟,许模,段先前,王中美[6](2019)在《扎塘赤泥库赤泥颗粒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的迁移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扎塘赤泥库为例,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扎塘赤泥库赤泥颗粒的分布特征及赤泥颗粒的迁移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赤泥为一种级配良好的类黏性土回填物;不同取样深度上,赤泥颗粒的分布特征基本趋于一致,不同粒径范围的赤泥颗粒迁移的规律存在着差异,水动力条件对赤泥颗粒迁移的最大粒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7](2018)在《“白云鄂博中重稀土元素分布及生产流程迁移规律研究”成果鉴定会在包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8月20日,包头稀土研究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担的"白云鄂博中重稀土元素分布及生产流程迁移规律研究"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中国稀土学会共同组织的专家鉴定。以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首次系统采集并分析了白云鄂博矿采、选、冶工艺生产流程各环节样品,基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查明了白云鄂博矿中重稀土元素在各工艺流程中的变化及迁移、分布规律;提出了提高中重稀土选矿回收率、优化焙烧-水浸工艺、降低水浸渣中重稀土含(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5期)

赵建国[8](2018)在《永定河怀来段氮磷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永定河怀来段水质提标,使八号桥国控断面达到III类水质要求,对永定河怀来段进行水质评价,确定水质污染程度,摸清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是该河段污染源控制、建设官厅水库上游国家级生态保护工程的前提。本文选取永定河怀来段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河流富营养化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质监测,明确永定河怀来段的氮磷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对该河段不同时期水质污染特征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该河段主要污染因子;用聚类分析法确定各个采样点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氮磷比和富营养化综合指数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探索永定河怀来段氮、磷污染现状,分析水体氮、磷营养盐结构时空变化规律,解析富营养化风险,以期揭示该河段的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使用QUAL2k模型进行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并且提出优化方案,使八号桥国控断面能够达到Ⅲ类水体要求,以期对永定河入库污染负荷削减提供参考依据。永定河怀来段水体整体较差,TN均值为10.60 mg/L,ON和NO_3~--N为TN的主要的存在形式;TP的均值为0.64 mg/L,SRP占TP的44.85%;春季灌溉回水使永定河干流氮磷的含量显着增加,尤其是ON增加明显。永定河怀来段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5.722,为Ⅴ类水体。永定河怀来段水体污染物主要是氮磷营养盐和耗氧型有机物。永定河怀来段平水期和丰水期表现为磷为限制性营养元素(氮磷比>30,),而枯水期水质适合藻类生长(7<氮磷比<30),但由于北方枯水期为冬季,温度较低,爆发水华的可能性较低。永定河怀来段水体时空变化大多数处在“富”营养化阶段。永定河怀来段干流河流动力学过程良好,河流流态具有连续性,干流水华现象的可能性较低。永定河怀来段COD、NH_4~+-N、TN和SRP的综合衰减系数经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为2.97、2.80、1.57和21.80,计算值经水力校正后,综合衰减系数均变化较小,经过可靠性验证均没有超过10%,综合衰减系数可以忽略水力修正。使用QUAL2K模型准确模拟永定河怀来段水体水质,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近,相对误差均在20%以内。QUAL2K模型对永定河怀来段DO的模拟精度最高,其次是COD和NH_4~+-N。官厅水库上游退地水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后,理论上洋河张家口市八号桥国控断面DO、NH_4~+-N能够达到Ⅲ类水体标准。(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捷[9](2018)在《石油烃组分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与迁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烃类污染物组分复杂,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其在土水系统中的平衡分配也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选取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正十二烷、菲和苯酚分别作为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的代表性组分,通过批平衡实验,研究了石油烃类污染物组分正十二烷、菲和苯酚共存体系在华南地区土壤土水系统中的分配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饱水带土壤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组分的溶出释放特征,为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与修复标准制定、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治理修复以及环境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得到以下新的认识和结论:(1)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同时测定水样中正十二烷、菲和苯酚的方法,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检出限均满足分析要求。该成果对石油烃类污染物或者同类型有机复合污染物的检测具有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2)叁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大小为:正十二烷>菲>苯酚。共存体系中叁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强度与污染物的疏水性大小有关,土壤对叁种污染物的吸附强度为:正十二烷>菲>苯酚。解吸动力学试验表明,叁种石油烃类组分在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留,并存在缓慢释放造成持续污染的可能。(3)共存体系中正十二烷、菲和苯酚的初始浓度分别在0.01~0.2ppm、0.05~1ppm和0.5~10ppm范围内时,正十二烷和苯酚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sh吸附模型,菲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且正十二烷和菲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苯酚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土壤对叁种组分的吸附均以化学吸附为主。(4)正十二烷在土水系统中的平衡分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R~2=0.94);菲的吸附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线性正相关(R~2=0.85),苯酚的平衡分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着相关关系(R~2=0.31)。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正十二烷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粉(砂)粒>黏粒>细砂粒>粗砂粒,菲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粉(砂)粒>细砂粒>黏粒>粗砂粒,苯酚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黏粒>粉(砂)粒>细砂粒>粗砂粒。不同粒径组分中正十二烷的吸附率差异不显着,土壤粉(砂)粒和细砂粒对菲的吸附强度较大,苯酚在吸附过程中易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特别是黏土矿物或者黏粒组分发生作用。(5)石油烃类组分正十二烷、菲和苯酚在饱水带中的溶出释放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叁种组分的溶出释放规律受染物组分疏水性的影响,连续观测一个月,各组分的累计溶出释放率大小为苯酚(2.90%~10.41%)>菲(0.03%~0.10%)>正十二烷(0.00030%~0.01%),其中土壤中残留的菲的释放速率未发现有下降趋势,需进行更长时间的观测。本研究发现,容重对叁种污染物组分溶出释放的影响因土壤质地而异,土壤容重改变时,不同质地土壤中孔隙结构的变化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污染物溶出释放;在流速较小条件下(1.0 cm/d),土壤质地对疏水性较弱的污染物溶出释放有显着影响,评估不同土壤质地对污染物的溶出释放的影响时,需考虑污染物疏水性以及地下水流速的影响;在讨论地下水流速对污染物的溶出释放的影响时,需考虑污染物疏水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流速较大条件下(1.5 cm/d),疏水性较弱的组分的溶出释放较多。建议在石油烃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与修复过程中,充分收集污染物组分构成及其性质、场地土壤质地类型、孔隙结构、地下水流速等信息,在分析石油烃污染物在土水系统中的环境行为时,应考虑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崔阳[10](2018)在《山东半岛沿岸短链氯化石蜡的分布、组成、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短链氯化石蜡(Short 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SCCPs)因其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远距离迁移能力、高毒性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审查委员会第12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关SCCPs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的公约附件F。2017年,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第八次会议将SCCPs列入公约附件A以消除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使用。本论文研究了山东半岛沿岸陆地土壤、潮间带沉积物、海洋表层沉积物及海水中SCCPs的含量、组成以及迁移规律。本研究在山东半岛沿岸选取15个采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在山东半岛黄海沿岸采集的样品中,SCCPs浓度为17.59-236.49 ng/g(干重),平均浓度为72.59 ng/g(干重);在山东半岛渤海沿岸采集的样品,SCCPs浓度为64.14-531.61 ng/g(干重),平均浓度为190.53 ng/g(干重)。渤海沿岸样品中SCCPs的浓度明显高于黄海沿岸。且在渤海沿岸,SCCPs在陆地土壤、潮间带沉积物和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0.31 ng/g、203.17 ng/g、259.64 ng/g,从陆到海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在黄海沿岸,SCCPs在陆地土壤、潮间带沉积物和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83.27 ng/g、70.17 ng/g、64.32 ng/g,表现出与渤海沿岸完全相反的从陆到海减少的趋势。表明渤海北岸和西岸污染源造成渤海的污染,可能进一步造成山东半岛渤海沿岸的SCCPs的污染,而黄海沿岸可能主要受到来自山东半岛近海内陆地区SCCPs的污染,或是受季风的影响。从同族体组成来看,SCCPs的主要同族体为C10(在所有样品中的丰度为20.15-61.34%)和C15,6(在所有样品中的丰度为23.57-76.79%),其整体表现出从陆到海增长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轻质的SCCPs更容易迁移,同时SCCPs在迁移的过程中发生了断链或者脱氯的反应。作为参考,本研究在同样的15个采样点采集了海水样品。渤海海水样品中SCCPs的浓度明显高于黄海海水样品中SCCPs的浓度。海水样品中SCCPs浓度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SCCPs浓度的变化趋势比较吻合,表明渤海受到SCCPs的污染要比黄海严重。除个别采样点外,C1o,11同族体的相对丰度超过了 50%,C15,6,7同族体的相对丰度超过了 50%。本研究在山东半岛南岸的即墨和北岸的莱州分别采集了一根泥芯。即墨泥芯中SCCPs的浓度为59.29-193.97 ng/g,莱州泥芯中SCCPs的浓度91.32-140.53 ng/g,但就整体SCCPs的浓度来看,莱州泥芯要高于即墨泥芯。各泥芯层中较高浓度的SCCPs印证了其持久性。C10和C15,6同族体在各泥芯层中占大部分比例,且随着泥芯深度的增加C10和C15,6同族体的相对丰度都相应增加。两根泥芯中的氯含量都在60%左右,整体来看即墨泥芯中氯含量要小于莱州泥芯中的氯含量。本论文调查并分析了山东半岛SCCPs的浓度组成、海陆迁移规律和时空分布规律,进一步补充了我国环境中SCCPs的有关数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6)

迁移和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叁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了岩石、风化土、稻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及水稻样品,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硒含量测试,探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崖门镇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土、稻田表层土壤、剖面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208mg/kg、0.2325mg/kg、0.5060mg/kg、0.83mg/kg、0.0003mg/L、0.0004mg/L、0.058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与珠江叁角洲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0.51mg/kg)相当,大米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迁移规律为:土壤剖面硒元素向下部迁移,沿径流方向硒向下游迁移。土壤硒较易向水稻根部迁移,较难从根部向水稻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获得的土壤-植物系统硒元素分布与迁移规律可为该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迁移和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硝酸分解磷矿过程中氟的迁移分布规律[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9

[2].顾涛,赵信文,雷晓庆,黄长生,曾敏.珠江叁角洲崖门镇地区水稻田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J].岩矿测试.2019

[3].韩科学,左锐,覃荣高.断层裂隙发育分布规律对岩体中地下水渗流及溶质迁移影响研究——以普朗铜矿首采区3720中段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赵根模,吴中海,刘杰,张雷,左嘉梦.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区的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J].地质力学学报.2019

[5].张国栋.南四湖流域典型抗生素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褚学伟,许模,段先前,王中美.扎塘赤泥库赤泥颗粒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J].工程地质学报.2019

[7]..“白云鄂博中重稀土元素分布及生产流程迁移规律研究”成果鉴定会在包举行[J].金属功能材料.2018

[8].赵建国.永定河怀来段氮磷时空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D].河北大学.2018

[9].陈捷.石油烃组分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与迁移特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0].崔阳.山东半岛沿岸短链氯化石蜡的分布、组成、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D].山东大学.2018

标签:;  ;  ;  ;  

迁移和分布规律论文-杨萍,杨林,冯洋,曹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