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种多度分布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种库,群落构建机制,环境异质性,坡向
物种多度分布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汪耀平[1](2019)在《大尺度物种多度分布模式和环境异质性对不同构建机制下局域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多样性及维持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只关注局域群落动态的相关研究中,往往假定大尺度的物种多度符合某一分布。其中均匀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较为常见,但现实自然群落更符合哪种模式仍未得到验证。本文研究了均匀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的物种库分别与中性模型和生态位-中性连续统模型相组合的四种群落结构模式。并在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环境异质性对生态位分化和中性相结合机制下局域群落结构所产生的影响。用基于个体的空间明晰模型来预测各机制下的群落结构,进而以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沿坡向梯度(依序为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来验证模型结果。综合模型模拟结果和野外调查数据得出:1)在生态位-中性群落与对数正态分布库连接时,物种多度分布模式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另外叁种组合则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而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的样方调查数据亦显示其物种多度分布模式符合对数级数分布。2)通过群落内优势种之间以及整个群落之间的相似性分析,发现在生态位-中性群落与对数正态分布库相连接时其相似性与野外调查更接近。3)不同生境下模拟的局域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模式符合对数级数分布。野外调查显示,物种多度分布模式在其它坡向上均符合对数级数分布,而在南坡却符合对数正态分布。4)模拟结果显示,局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呈现随环境差异增大而递增的趋势,野外调查显示由南至北的坡向上局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增加。5)模拟结果显示,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随着生境类型差异的增大而减小,在野外调查中亦得到验证,如南坡群落与其它沿坡向由南至北的群落之间其相似性也随之降低。本研究结论:亚高寒草甸群落为生态位和中性相结合的构建机制,而周围较大范围的种多度分布模式为对数正态分布。不同坡向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组成确实存在着显着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环境异质性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何红艳[2](2015)在《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式随坡向和取样面积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阳坡到阴坡的生境梯度上,研究了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式随坡向和取样面积的变化,以及常见种和稀有种对维持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作用。选用了对数级数、几何级数、断棍模型等五个模型分别对甘南合作地区亚高寒草甸实验样地的植物群落中全部物种、常见种、稀有种的物种多度模式从阳坡到阴坡进行拟合。通过组合样方法分析了物种多度分布格局随取样面积的变化;并分别研究了在坡向和取样面积两种变化情况下常见种和稀有种对物种丰富度相对贡献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在坡向的整体水平上,五种模型对该实验样地全部物种的拟合优度顺序为:断棍模型>几何级数模型>生态位重迭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对数级数模型,自阳坡到阴坡,随着坡向的变化,最符合该地区物种分布的模型由几何级数模型变为断棍模型;2)几何级数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常见种多度但五种模型均不能拟合稀有种;3)从阳坡到阴坡,常见种丰富度基本保持不变(物种数均在20种左右),但稀有种增加,由阳坡的6种变为阴坡的29种;4)随着取样面积依次由0.25m2、0.5m2、0.75 m2、1 m2、1.25 m2、1.5 m2增大,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符合模型拟合优度的顺序为几何级数模型>断棍模型>生态位重迭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对数级数模型,几何级数模型符合不同取样面积大小的植物群落物种多度的分布。在取样面积变化情况下,物种丰富度可以由阳坡的一个样方的15种变到阴坡的六个样方的70多种,常见种基本保持不变,稀有种由阳坡的一个样方的6种增加到阴坡六个样方的50种。无论是坡向变化还是取样面积变化,都说明了全部物种的丰富度和稀有种增加的趋势保持一致,从而稀有种的大量出现导致了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差异。5)取样面积大小和土壤含水量能够共同解释物种丰富度的83.21%,取样面积变化能够解释物种丰富度的14.12%,土壤含水量能够解释物种丰富度的63.45%,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坡向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引起的环境异质性,确定性的生态位划分过程在该地区群落构建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洁[3](2013)在《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寒草甸处于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模式、物种多度和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抽样面积、物种多样性、物种多度分布和物种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生态学家。其中有叁种格局被认为是普遍适用的。第一种是人们广泛接受的种面积关系,即物种多样性随着抽样面积的增大而增大;第二种格局预测物种多样性随着物种优势度的增加而下降;第叁种关系是种内个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会导致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下降。也就是说,物种的多度分布和空间分布格局决定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我们利用物种多度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理论模型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亚高寒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我们首先利用从处于演替1,3,7年和自然放牧样地收集到的数据来研究实际的种面积曲线,然后通过拟合物种多度和物种聚集度模型来看这两种模型能不能得到实际的种面积曲线。我们发现沿着演替梯度实际的种面积曲线近似符合逻辑斯蒂曲线形式。物种多度和物种聚集度种面积模型都能很好的拟合实际的种面积曲线形式。但是我们实际所有研究样地的物种呈现显着的空间聚集分布,这与物种多度和物种聚集度模型的前提假设(物种空间分布是随机的)完全相反。这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抽样面积上,现有的物种多度分布和空间聚集度模型不能够解释亚高寒草甸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合理的空间聚集度模型来探究亚高寒草甸的物种多样性机制。这些结果也能引起生态学家开展更多的理论工作和野外试验来探究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物种多度分布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阳坡到阴坡的生境梯度上,研究了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式随坡向和取样面积的变化,以及常见种和稀有种对维持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作用。选用了对数级数、几何级数、断棍模型等五个模型分别对甘南合作地区亚高寒草甸实验样地的植物群落中全部物种、常见种、稀有种的物种多度模式从阳坡到阴坡进行拟合。通过组合样方法分析了物种多度分布格局随取样面积的变化;并分别研究了在坡向和取样面积两种变化情况下常见种和稀有种对物种丰富度相对贡献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在坡向的整体水平上,五种模型对该实验样地全部物种的拟合优度顺序为:断棍模型>几何级数模型>生态位重迭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对数级数模型,自阳坡到阴坡,随着坡向的变化,最符合该地区物种分布的模型由几何级数模型变为断棍模型;2)几何级数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常见种多度但五种模型均不能拟合稀有种;3)从阳坡到阴坡,常见种丰富度基本保持不变(物种数均在20种左右),但稀有种增加,由阳坡的6种变为阴坡的29种;4)随着取样面积依次由0.25m2、0.5m2、0.75 m2、1 m2、1.25 m2、1.5 m2增大,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符合模型拟合优度的顺序为几何级数模型>断棍模型>生态位重迭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对数级数模型,几何级数模型符合不同取样面积大小的植物群落物种多度的分布。在取样面积变化情况下,物种丰富度可以由阳坡的一个样方的15种变到阴坡的六个样方的70多种,常见种基本保持不变,稀有种由阳坡的一个样方的6种增加到阴坡六个样方的50种。无论是坡向变化还是取样面积变化,都说明了全部物种的丰富度和稀有种增加的趋势保持一致,从而稀有种的大量出现导致了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差异。5)取样面积大小和土壤含水量能够共同解释物种丰富度的83.21%,取样面积变化能够解释物种丰富度的14.12%,土壤含水量能够解释物种丰富度的63.45%,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坡向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引起的环境异质性,确定性的生态位划分过程在该地区群落构建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种多度分布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汪耀平.大尺度物种多度分布模式和环境异质性对不同构建机制下局域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何红艳.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模式随坡向和取样面积的变化[D].兰州大学.2015
[3].杨洁.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寒草甸处于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模式、物种多度和空间分布[D].兰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