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顺鼎论文-陈松青

易顺鼎论文-陈松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易顺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辞赋,骈文,人格,情感

易顺鼎论文文献综述

陈松青[1](2019)在《才子之文——论易顺鼎辞赋骈文的情感特质、风格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易顺鼎的辞赋、骈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感伤生命殒逝、抒写"绮情"与悲悼理想破灭的篇章。其前期骈文,在遣字、用典、对偶等方面,刻意求新、求僻、求巧,后期骈文则鲜用僻典,句法灵活,较少雕琢,体现出由"古奥"向"寻常"的转变。易顺鼎的诗文,形式技巧上表现出对"经典"的别样推进(主要是骈文和近体格律诗)与对"经典"的肆意破坏(主要是晚年的歌行体古诗),题材内容上表现为言人所不敢言、所不屑言,格调上表现为偏好哀婉感伤。这与其忧郁与痴狂"二极组合"的多重人格有关。易顺鼎以"善作才语"成为清末民初文坛之"怪杰"。(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马国华[2](2019)在《行旅与感怀:易顺鼎的襄阳诗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诗人易顺鼎(1858—1920年)曾撰《哭庵传》自述早岁生涯,中有“综其生平二十馀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之语,所谓五岁能文,八岁能诗,十六刻诗稿,十八中举人,确非虚言。陈衍评易氏早年(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8-25)

钟胜天[3](2019)在《龙阳才子 对苑奇葩——浅议易顺鼎其人其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代,以易顺鼎为领袖的湘社作家在诗钟、对联、谐文叁方面曾经有所建树。本文作为欣赏类文字,在激情、想象力、语言诸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但若想"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易顺鼎",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包括对挽蔡锷联的联文、作者进行推敲和认定等。(本文来源于《对联》期刊2019年07期)

朱银花,刘红麟[4](2018)在《论易顺鼎词的悲秋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易顺鼎后天的创伤经验以及羸弱的个性气质,使其自觉地接受了悲秋原型的滋养,生成了浓烈的悲秋情结,在其词中主要表现为秋士之悲和羁孤之思。这种深沉的生命体验,既承续了悲秋传统,又相应地发生了变异。因为易顺鼎对秋的深度契合,悲秋成为一种先入体验,突破了时空枷锁,四时皆可悲,不必秋可。秋在其笔下甚至绵延成为日常意绪,体现出象征化、普泛化的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其词的艺术风貌。(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陈松青[5](2017)在《易顺鼎致梁鼎芬、荣禄等函札八通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易顺鼎致梁鼎芬、荣禄等函札的考释,在其生平行迹的研究上,做了若干补正,揭示了他与当世名流刻书相赠的情形,以及干谒权贵的微妙、复杂心态,以此揭示晚清湘军末期,文人游幕的结局与人格特点。(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7年06期)

范志鹏[6](2016)在《易顺鼎诗词结社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着名诗人易顺鼎,一生参与过许多文学社团活动,在近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迄今尚无学者对其生平诗词结社活动进行过系统考察,一些相关研究着述中涉及其结社活动的论述,还存在不完善、不准确之处。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料、澄清史实,也为研究晚清民初的诗词结社活动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线索。(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梦洁[7](2016)在《易顺鼎文学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顺鼎是清末民初的着名文学家、中晚唐诗派的代表诗人,与樊增祥并称“樊易”。学术界对其文学创作成就的整体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在结合时代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易顺鼎生平和交游做了梳理和概括,对其诗、词、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同时,对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加以分析和总结,以期展现易顺鼎文学创作的全貌。绪论部分主要从文献整理、生平考证、作品研究、工具书着录四个方面对近百年来易顺鼎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第一章对易顺鼎的生平、着述及交游进行概说,以达到知人论世的写作目的。第二章简要分析了易顺鼎在中晚唐诗派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总结了易顺鼎的文学思想。第叁章主要对易顺鼎的诗进行重点论析。诗是易顺鼎文学创作的主体,本章亦为此篇论文的中心内容。易顺鼎诗的题材类型包括山水游历诗、咏物诗、政治述怀诗、酬唱赠答诗、咏史怀古诗、题画题壁诗、捧角诗等。其诗在艺术上体现出诗笔纵横,情思勃发;独特“哭”境,意蕴深厚;率意弄巧,自然生新;手法繁富,形式多样等特点。第四章简析易顺鼎的词作。首先从写景词、咏物词、羁旅行役词、怀古咏史词、酬唱赠别词、题画词六部分内容展开论述。然后又对其词作婉约密丽,清艳相谐;擅写“愁”境,蕴涵深邃;用语空灵、情辞兼备的艺术特色进行总结。第五章概述易顺鼎的散文创作。其文的体裁类型主要由辞赋、骈文、传记、奏疏、杂稿等文体类型构成,艺术上表现出刚柔相济,长于议论;文体多样,语言生动;感情诚挚,爱憎鲜明的特色。结语部分归纳总结易顺鼎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郑学[8](2016)在《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实验性书写——易顺鼎对七古文体的突破与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民国诗人易顺鼎通过对诗歌语言的丰富探索,最大程度地变革了传统诗歌的外在语言形式,突破和发展了七古诗体。他以韩愈、卢仝为参照,依靠文体迁移,移植散文、辞赋中非诗的文体特征入诗,大量增入长句和四六句,建构出全新的音步节奏,具有流畅雄肆、痛快淋漓的美学特征。这次文体革新是由文学风格和语言形式的小幅变化积累而成的,其创新动力既来自诗坛代际交替过程中的集体选择,也来自易顺鼎本人强调创作主体个性的诗学观念和不安于正统意识的性格特征。王闿运、陈叁立等师友对易顺鼎的探索过程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郑学[9](2015)在《晚清文体的建构与新变——易顺鼎及湘社创作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易顺鼎等湘社作家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清末雅文学超越和变革文体规范的动向。其突出表现是对新兴文体诗钟的提倡和对联句唱和形式的发展,在深层次上则是对文学游艺性与社交性功能的强化。基于这两项功能,作家大量创作谐文,各种竞技性写作形式也受到重视,"才"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刘桂红[10](2015)在《易顺鼎甲午战争期间诗文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顺鼎是晚清民初的诗文大家之一,与樊曾祥齐名,被誉为"近代才士之最着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诗人为保台而往返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期间创作了《台舟咏怀》等诗歌,慷慨悲歌,沉郁雄壮,在台湾诗坛诗坛中唱和者甚多。本文将就易顺鼎在甲午、乙未年间有关甲午战争以及乙未割台有关的诗文作品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09期)

易顺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清诗人易顺鼎(1858—1920年)曾撰《哭庵传》自述早岁生涯,中有“综其生平二十馀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之语,所谓五岁能文,八岁能诗,十六刻诗稿,十八中举人,确非虚言。陈衍评易氏早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易顺鼎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松青.才子之文——论易顺鼎辞赋骈文的情感特质、风格及其成因[J].中国文学研究.2019

[2].马国华.行旅与感怀:易顺鼎的襄阳诗作[N].中国文化报.2019

[3].钟胜天.龙阳才子对苑奇葩——浅议易顺鼎其人其联[J].对联.2019

[4].朱银花,刘红麟.论易顺鼎词的悲秋情结[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5].陈松青.易顺鼎致梁鼎芬、荣禄等函札八通考释[J].文献.2017

[6].范志鹏.易顺鼎诗词结社考[J].泰山学院学报.2016

[7].刘梦洁.易顺鼎文学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8].郑学.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实验性书写——易顺鼎对七古文体的突破与革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郑学.晚清文体的建构与新变——易顺鼎及湘社创作侧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刘桂红.易顺鼎甲午战争期间诗文创作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标签:;  ;  ;  ;  

易顺鼎论文-陈松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