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创作心理的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玲,《韦护》,创作心态,女性意识
创作心理的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刚[1](2017)在《灵魂探求者的爱情反思与转型焦虑——丁玲小说《韦护》创作心理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韦护》中,隐含着丁玲自我女性意识的情感理知对话。小说故事文本主要叙写男性革命者在"革命"与"恋爱"冲突中的艰难选择,小说内在写作意图看似源于作者对革命者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情恋的回顾,实则,小说深层文本潜伏着丁玲对自身情伤的回味、反思以及其由个性主义向革命意识转型前的徘徊、焦虑心态等诸多复杂情愫。在面临日渐形成的遮蔽性宏大革命救亡话语的情境下,作者悄然进行着自我心灵、理性认知的对话,探求合理的自我女性意识言说,并籍此试图走出自我情恋伤悼的情感藩篱。(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王巨川[2](2012)在《断裂与承续: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型——兼论清末民初新旧诗人的心理状态及创作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古典诗学在社会政治、文化、语言以及民族精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裂变,生成了两条诗学发展路径——自由体新诗与现代旧体诗。在这一时期,新旧诗人各自从不同的方向(西方与传统)汲取着诗学养分,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做出了种种努力,在突破古典诗学束缚的同时又不断地向传统回望,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复杂而多变的诗学格局与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中国古典诗学开始了痛苦而艰难的现代转型历程。(本文来源于《燕赵学术》期刊2012年02期)
汤子健[3](2009)在《论晚年孙犁创作心理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美学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统一,社会学方法与心理学方法相融合的研究视角,结合孙犁的作品、传记及相关研究资料,剖析导致孙犁由早年追求并极力表现“极致之美”的浪漫主义创作心理,到晚年趋于冷静与理智、蕴涵忏悔意识、伤逝情怀与人生感喟的现实主义创作心理的时代因素及心理动因。全文分为前言、正文与结语叁部分。前言评述孙犁晚年的文学创作与创作心理本质性的转折,介绍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正文第一章通过对孙犁早年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他追求并极力表现“极致之美”的浪漫主义创作心理,进而阐释孙犁早年创作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第二章分析孙犁“进城之后”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恪守自己追求并极力表现“极致之美”的信念;第叁章论述“文革”对孙犁的影响及其如何导致孙犁创作心理的转折性变化;第四章具体分析孙犁在经历了心理蜕变之后所生成的冷静、理智的现实主义创作心理,即由幻灭心态所统摄的忏悔意识、伤逝情怀与人生感喟;结语认为,孙犁晚年创作心理的转型,既表现出时代对作家创作的历史制约,又表现出作家面对历史巨变所作出的个体性选择。(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9-05-08)
魏建,管冠生[4](2008)在《“心理化”世界的全景呈现——读季桂起新着《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自然科学是如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亦应是如此。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人文科学界一直在追求“创新”,于是冒出了数不清号称“创新”的“学术成果”。仔细检点一下这些“成果”就会发现:这些“学术研究”变得像当年小靳庄农(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创作心理的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古典诗学在社会政治、文化、语言以及民族精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裂变,生成了两条诗学发展路径——自由体新诗与现代旧体诗。在这一时期,新旧诗人各自从不同的方向(西方与传统)汲取着诗学养分,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做出了种种努力,在突破古典诗学束缚的同时又不断地向传统回望,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复杂而多变的诗学格局与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中国古典诗学开始了痛苦而艰难的现代转型历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作心理的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赵永刚.灵魂探求者的爱情反思与转型焦虑——丁玲小说《韦护》创作心理探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2].王巨川.断裂与承续: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型——兼论清末民初新旧诗人的心理状态及创作特征[J].燕赵学术.2012
[3].汤子健.论晚年孙犁创作心理的转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4].魏建,管冠生.“心理化”世界的全景呈现——读季桂起新着《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J].德州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