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季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尔沁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生长季
季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汪雪琴,刘廷玺,张俊怡,王冠丽,段利民[1](2018)在《科尔沁草甸湿地土壤碳氮剖面分布及生长季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定位观测的试验方法,于2016年5-10月及2017年8月对科尔沁草甸湿地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剖面分布及生长季动态特征进行了实验分析,旨在为科尔沁草甸湿地保护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土壤碳氮储量估算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科尔沁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整体随土层深度下降,0~20cm土层间下降显着,20cm以下趋于相对稳定,范围分别为11.9~23.5g·kg-1和0.66~1.50g·kg-1。2)各土层土壤碳氮含量月间差异显着(全氮40~60cm土层除外),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先减小后增大;土壤碳氮密度(100cm)生长季变化大于年际变化,有机碳密度全生长季呈上升趋势,范围为15.44~20.82kg·m~(-2),全氮密度生长初期明显下降,之后趋于相对稳定,范围为1.01~1.16kg·m~(-2)。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植被和水文是影响其分布、变化的关键因子。科尔沁草甸湿地生长季土壤有机碳、全氮密度变化较大,且表现为潜在的碳汇和氮源,但年际间碳汇潜力未充分发挥,本研究建议禁牧力度应加大并增加氮肥投入以提高科尔沁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韩东,王浩舟,郑邦友,王锋[2](2018)在《基于无人机和决策树算法的榆树疏林草原植被类型划分和覆盖度生长季动态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覆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众多陆面过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中表达植被动态的重要参数。卫星遥感和地面测量是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常见方法。然而,如何精确估计榆树疏林草原上木本、草本不同类型植被的覆盖度仍然具有挑战性。无人机飞行系统有效的补充了区域尺度低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与样地尺度实地调查之间的缺口,为精确的监测、评估疏林草原的植被动态提供了新途径。利用无人机监测平台和决策树算法构建了一套快速、准确、自动获取景观尺度植被类型和估算植被覆盖度的自动化工具,以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为对象,应用无人机监测平台对榆树疏林草原长期定位监测大样地2017年生长季植被状况进行7次监测。结果表明:1)无人机植被监测平台数据飞行高度100 m,获取的样地数字正射影像空间分辨率为2.67 cm/像元,远高于高分卫星影像,利用决策树算法基于数字正射影像可以实现自动划分榆树疏林草原木本和草本植被类型和估算植被覆盖度; 2)生长季内榆树疏林草原木本植被覆盖度为(19±2)%,草本植被覆盖度为(50±8)%,植被总覆盖度为(69±9)%,相对于木本植被,草本植被生长季内盖度变幅较大; 3)在整个生长季中,木本植被和草本植被对植被总覆盖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7%和73%,草本植被对植被总盖度的贡献远大于木本植被,榆树疏林草原植被的盖度主要受草本植被的影响。本研究证明无人机监测平台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植被监测工具,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景观尺度植被类型的自动划分和不同类型植被覆盖度快速获取;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地区首次获取了木本植被和草本植被覆盖度的生长季动态。该平台未来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划分、监测和评估。(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毛海兰,付鑫,赵丹丹,李蓉蓉,王俊[3](2018)在《秸秆与地膜覆盖条件下旱作玉米田土壤氮组分生长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覆盖措施下农田土壤全氮及其活性和半活性组分在作物生长季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农田土壤氮循环过程。基于黄土高原8年春玉米覆盖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土壤全氮、矿质氮、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以及颗粒有机氮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动态特征。试验包括全生育期9 000kg/hm2秸秆覆盖、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和不覆盖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除硝态氮和铵态氮在苗期上升外,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含量在春玉米生育期基本呈苗期下降、拔节期上升、大喇叭口—抽雄期下降、灌浆和收获期回升的变化趋势;(2)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提高了大多数生育时期0—40cm土层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及0—20cm土层铵态氮含量,提高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以及颗粒有机氮含量;(3)地膜覆盖较对照提高大多数生育时期0—40cm土层硝态氮和0—20cm土层铵态氮含量,降低作物生育后期0—20cm土层全氮和0—40cm土层颗粒有机氮含量,降低大多数时期0—4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和10—20cm土层潜在可矿化氮含量;(4)除了地膜覆盖下20—40cm土层颗粒有机氮相对含量在作物不同生育期差异不显着外,秸秆和地膜覆盖下0—40cm土层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颗粒有机氮对土壤全氮的动态均有重要贡献。总之,黄土高原的春玉米田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提升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含量的作用,有助于培肥地力和土壤固氮;地膜覆盖则降低了作物生育后期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含量,同时显着提高了土壤硝态氮水平,导致农田土壤氮素淋溶风险提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毛海兰[4](2018)在《秸秆与地膜覆盖条件下旱作玉米农田土壤碳氮组分生长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和土壤全氮(Soil Total Nitrogen)是表征农田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核心指标,其质量和数量会影响耕地的生产力与稳定性,其动态变化会影响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近年来,秸秆和地膜覆盖技术因其良好的增温保水作用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得到广泛应用,其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也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以黄土旱塬春玉米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长期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在春玉米生长季的动态变化特征,旨在探讨旱作农田不同碳氮组分对地表覆盖的季节性响应规律,加深对农田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理解。春玉米覆盖种植试验设3个处理:全生育期9000 kg/hm2秸秆覆盖(SM)、全生育期地膜覆盖(PM)、无覆盖对照(CK)。于2016年春玉米播种施肥前(4月8日)、苗期(5月17日)、拔节期(6月17日)、大喇叭口-抽雄期(7月17日)、灌浆期(8月17日)及收获期(9月17日)采集各小区0~40 cm土样。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全氮(STN)、土壤矿质氮(Nitrate Nitrogen and Ammonium Nitrogen)、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icrobial Biamass Carbon and Nitrogen)、潜在可矿化碳/氮(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Carbon and Nitrogen)及颗粒有机碳/氮(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生长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含量在玉米生长期间总体呈苗期下降、拔节期上升、大喇叭口—抽雄期下降、灌浆和收获期回升的变化趋势。(2)与不覆盖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在大部分作物生育期均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助于培肥地力和土壤固碳;而地膜覆盖在作物生育后期导致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显着下降。(3)秸秆覆盖下0~10cm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变化具有重要贡献,地膜覆盖后0~40 cm土壤有机碳变化可能主要来自于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而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对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大。(4)对照和地膜覆盖处理0~40 cm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相对含量在大喇叭口-抽雄期均有显着下降,而秸秆覆盖下两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则保持平稳,表明秸秆覆盖对生育后期0~40 cm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有重要的补给作用。(5)各碳组分与土壤有机碳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对土壤碳库的动态响应更加灵敏。微生物量碳与潜在矿化碳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生长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除硝态氮和铵态氮在苗期上升之外,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含量在春玉米生育期基本呈苗期下降、拔节期上升、大喇叭口—抽雄期下降、灌浆和收获期回升的变化趋势;(2)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提高了大多数生育时期0~40 cm土层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及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提高了几乎各生育时期0~4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及颗粒有机氮含量;(3)地膜覆盖较对照提高了大多数生育时期0~40 cm土层硝态氮和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降低了作物生育后期0~20 cm土层全氮和0~40 cm土层颗粒有机氮含量,降低了大多数时期0~4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和10~20 cm土层潜在可矿化氮含量。(4)除了地膜覆盖下20~40 cm土层颗粒有机氮相对含量在作物不同生育期差异不显着外,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其余土层微生物量氮、潜在可矿化氮、颗粒有机氮对土壤全氮的动态均有重要贡献。(5)各活性有机氮组分与土壤全氮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颗粒有机氮与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动态的响应更加敏感。微生物量氮与潜在可矿化氮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硝态氮和铵态氮均与微生物量氮和潜在矿化氮极显着正相关(P<0.01),硝态氮与铵态氮极显着正相关(P<0.01)。总之,黄土高原的春玉米田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提升土壤碳氮组分含量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旱作农田土壤肥力和碳氮固定水平,促进作物高产。地膜覆盖则会降低作物生育后期土壤碳氮组分含量,降低土壤肥力;同时其会显着提高土壤硝态氮水平,增加旱作农田氮素淋溶风险。(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徐志尧,张钦弟,杨磊[5](2018)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生长季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是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水分来源,尤其是深层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阐明深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对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维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基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8种典型植被0-1.8m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和0-5m深度土壤水分季节比较,研究发现:1)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及其剖面分布具有显着影响,且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弱;2)生长季中不同植被土壤水分都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不同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中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有所不同;3)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没有显着的季节变化,表明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已难以受到当季降水补充,维持植被生长的功能可能在逐渐减弱,黄土高原现阶段植被恢复需要平衡维持植被生长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3期)
刘明慧,孙雪,于文杰,秦立武,冯富娟[6](2018)在《长白山不同海拔原始红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生长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长白山原始红松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的含量随海拔变化的垂直地带性规律、生长季动态及差异机制。【方法】以长白山海拔699~1 177 m的原始红松阔叶林为对象,以100 m为间隔选择原始红松林,同一海拔设置3块重复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选取10个随机观察样方(15 cm×15 cm)。分析0~20 cm表层土中土壤3种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随海拔及生长季的动态变化。【结果】原始红松林土壤DOC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大,EOC含量除在1 177 m处较低外,在海拔699~1 044 m间整体上呈现出高海拔处大于低海拔的趋势;MBC含量仅在5、6月表现为低海拔处大于高海拔,其他月份也呈现出与EOC相同的规律。3种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比例分别在0.10%~1.45%、0.08%~2.18%和5.20%~69.18%之间,随海拔变化规律与其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在5—10月的生长季内,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占TOC比例在月份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DOC含量最高值出现在9月,MBC含量在6月和9月较高,EOC含量的最高值则出现在5月和6月。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与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p H、含水率、容重的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且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最强(r=0.835)。【结论】处于海拔699~818 m间原始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更高,土壤碳汇功能更强。土壤碳素的积累主要发生在5、7、8、10月,此期TOC分解速度较慢,土壤碳汇功能更强。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中N、P、K动态变化的敏感性指标。(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毛海兰,王俊,付鑫,李蓉蓉,赵丹丹[7](2018)在《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生长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黄土高原8 a的春玉米覆盖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可矿化碳及颗粒有机碳在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旱作农田不同碳组分对地表覆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秸秆和地膜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含量在玉米生长期间总体呈苗期下降、拔节期上升、大喇叭口—抽雄期下降、灌浆和收获期回升的变化趋势。2)与不覆盖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在大部分作物生育期均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助于培肥地力和土壤固碳;而地膜覆盖在作物生育后期导致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显着下降。3)秸秆覆盖下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变化具有重要贡献,地膜覆盖后土壤有机碳变化可能主要来自于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而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对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大。4)对照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相对含量在大喇叭口—抽雄期均有显着下降,而秸秆覆盖下两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则保持平稳,表明秸秆覆盖对生育后期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和颗粒有机碳有重要的补给作用。总之,黄土高原的春玉米田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提升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的作用,地膜覆盖则无明显效果,且在春玉米生育后期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沈勇[8](2017)在《深圳去年入库“四上”企业3522个》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特区报讯(沈勇)“如果把GDP比作鸡蛋,‘四上’企业就是那些最会下蛋的母鸡。”昨日,副市长艾学锋在2017全市统计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四上”企业统计入库工作。获悉,今年深圳将试点“四上”企业按季动态入库。“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7-03-01)
常颖,范文义,温一博[9](2016)在《帽儿山地区森林叶面积指数生长季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是描述叶片生长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为探讨我国帽儿山地区落叶阔叶林长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利用LAI-2200对帽儿山林场老爷岭试验站12块样地生长季叶面积指数进行测量,使用生长方程对离散LAI值进行拟合,计算不同时间的叶面积指数生长速率和生长季累积叶面积指数,分析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叶面积指数生长情况,对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生长季4月到8月,12块落叶阔叶林叶面积指数均随时间呈单峰变化。以杨树有优势树种的样地用Mitscherlich生长方程拟合其LAI效果最优,以色木和白桦为优势树种的样地采用logistic生长方程拟合效果最优,其它样地Gompertz生长方程拟合最优,各样地生长方程拟合R2均高于0.962。杨树林叶面积指数增速最快,胡桃楸林增速缓慢,6月初到8月中下旬为冠层LAI生长速度趋于平稳。空间位置相近的阴阳坡样地叶面积指数生长规律差别较大,最高累计叶面积指数相差17.6%。此研究结果为帽儿山地区阔叶林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规律提供数据基础,为该地区林冠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造成影响,以及提升日步长碳循环、水循环生态机理模型精度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刘自强,余新晓,娄源海,贾剑波,贾国栋[10](2016)在《北京山区栓皮栎林水分来源及生长季动态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栓皮栎是北京山区分布范围较广的典型阔叶树种,揭示其在生长季内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测定分析生长季内栓皮栎枝条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δD和δ18O值,并利用多元混合模型(Iso-source软件)计算栓皮栎对土壤水或地下水的利用比例,再结合叶片水势、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等生理生态因子同步观测,了解北京山区优势乔木树种栓皮栎在生长季内的水分来源及生理生态适应。结果表明:栓皮栎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利用比例具有季节变化特征,4—6月,栓皮栎主要利用表层0~30 cm土壤水、深层80~100 cm土壤水和地下水,且对3者的水分利用较为均衡;进入7—8月,栓皮栎的水分来源从表层土壤水逐步转向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对表层的土壤水利用较少;雨季过后进入降雨较少的9—10月,栓皮栎的水分来源又从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逐步转向表层土壤水。生长季内土壤水分的季节波动明显影响栓皮栎的叶片气体交换过程,林地水土条件较好时,栓皮栎较高的气孔导度使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当林地水分条件变差,栓皮栎能通过降低气孔导度减少水分损失来获得较高的碳同化速率,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季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覆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众多陆面过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中表达植被动态的重要参数。卫星遥感和地面测量是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常见方法。然而,如何精确估计榆树疏林草原上木本、草本不同类型植被的覆盖度仍然具有挑战性。无人机飞行系统有效的补充了区域尺度低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与样地尺度实地调查之间的缺口,为精确的监测、评估疏林草原的植被动态提供了新途径。利用无人机监测平台和决策树算法构建了一套快速、准确、自动获取景观尺度植被类型和估算植被覆盖度的自动化工具,以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为对象,应用无人机监测平台对榆树疏林草原长期定位监测大样地2017年生长季植被状况进行7次监测。结果表明:1)无人机植被监测平台数据飞行高度100 m,获取的样地数字正射影像空间分辨率为2.67 cm/像元,远高于高分卫星影像,利用决策树算法基于数字正射影像可以实现自动划分榆树疏林草原木本和草本植被类型和估算植被覆盖度; 2)生长季内榆树疏林草原木本植被覆盖度为(19±2)%,草本植被覆盖度为(50±8)%,植被总覆盖度为(69±9)%,相对于木本植被,草本植被生长季内盖度变幅较大; 3)在整个生长季中,木本植被和草本植被对植被总覆盖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7%和73%,草本植被对植被总盖度的贡献远大于木本植被,榆树疏林草原植被的盖度主要受草本植被的影响。本研究证明无人机监测平台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植被监测工具,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景观尺度植被类型的自动划分和不同类型植被覆盖度快速获取;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地区首次获取了木本植被和草本植被覆盖度的生长季动态。该平台未来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划分、监测和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季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汪雪琴,刘廷玺,张俊怡,王冠丽,段利民.科尔沁草甸湿地土壤碳氮剖面分布及生长季动态特征[J].草业学报.2018
[2].韩东,王浩舟,郑邦友,王锋.基于无人机和决策树算法的榆树疏林草原植被类型划分和覆盖度生长季动态估计[J].生态学报.2018
[3].毛海兰,付鑫,赵丹丹,李蓉蓉,王俊.秸秆与地膜覆盖条件下旱作玉米田土壤氮组分生长季动态[J].水土保持学报.2018
[4].毛海兰.秸秆与地膜覆盖条件下旱作玉米农田土壤碳氮组分生长季动态[D].西北大学.2018
[5].徐志尧,张钦弟,杨磊.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生长季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
[6].刘明慧,孙雪,于文杰,秦立武,冯富娟.长白山不同海拔原始红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生长季动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毛海兰,王俊,付鑫,李蓉蓉,赵丹丹.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生长季动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8].沈勇.深圳去年入库“四上”企业3522个[N].深圳特区报.2017
[9].常颖,范文义,温一博.帽儿山地区森林叶面积指数生长季动态研究[J].森林工程.2016
[10].刘自强,余新晓,娄源海,贾剑波,贾国栋.北京山区栓皮栎林水分来源及生长季动态规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