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多肉植物栽培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钟姝[1](2020)在《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无休止的利用与索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生态系统失衡、资源紧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严重后果。植物园作为物种保护的阵地逐步发展起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着突出贡献。由于资源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重视植物园的建设,加之社会审美标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植物园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令大部分城市风貌逐渐雷同,科技的进步使地域间的距离减少,文化传播速度加快,界限逐渐模糊,各个地域的特征趋于一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走出标准化的建设模式,开始关注自身地域性特征的营建,希望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特征。植物园的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区域性的生境和植物群落保护,并关注地域文化和精神的展现。如今,我国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公园城市”成为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主题,植物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园绿地,其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我国植物园在过去70年中以惊人的建设速度取得了优异成绩,然而与发达国家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地域性特征和植物园规划设计两大领域为基本单位,重点关注地域性特征在植物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首先对国内外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对植物园相关概念、功能、类型和地域性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植物园规划设计优秀案例,总结其规划设计特色及可借鉴之处。进而,提出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策略,分别从地域性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社会和经济特征、景观特征的表达和地域性特征的综合表达共五个方面作出系统性详细论述。通过对邢台植物园总体规划设计实践,将上述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应用,探索出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对于未来植物园和地域性特征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思考及展望,力求为我国植物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王红[2](2019)在《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履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提高质量是乡村教育进入“下一个一百年”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资源倾斜论”“仿城发展论”“撤并进城论”等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的主流议题,当前实践中兴起的将地方资源引入乡村学校的在地化质量提升路径尚待研究者关注。立足于提升乡村教育在地化作为一项实践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空间,为何以及以何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够发挥作用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命题。相较于既有研究将“在地化”理解为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本研究对在地化的理解是围绕“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展开的,研究视域下的“乡村”被定义为“地方”,以学校作为分析单位和研究逻辑起点考察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理论合理性、实践智慧以及运转机理的研究架构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学校维度上在地化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做法的碎片化表达以及变革效用机理的忽视。基于“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理论融合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合理性阐释”与“跨案例对比分析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机理模型构建”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研究作为“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综合体”的类型规定。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空间的阐释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进路的角度回溯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知识构成的泛科学理性、教育管理中的威权关系、基于效率主义的教育生产逻辑所构成的“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形成了乡村由“在场”到“退场”的历史进路,以阐释乡村沦为“空间物理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空间价值被遮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转向一个融合视域,从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视角论证了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学校教育中“乡村的在场”带来了一个融入地方文化特质和个体亲切经验、抽象与具体兼容的辩证的学校文化空间,一个打破知识既定结论、丰富知识解释框架的知识创新的生长空间,一个弥补学校教育中个体纵向经验断裂和具身实践情境缺位的经验补充及知识转介空间,一个联结家、校、社互动交往、拓展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了一方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场”。实践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及运转机理的论述是基于多案例与扎根理论译码法相结合的跨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设计展开的,在详细阐述“生活化课程素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文化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产业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三个本土典型案例的实践智慧后,通过对案例资料的三级编码,抽象出以“前置变项”“过程变项”“结果变项”为过程维度,以“背景性认识”“行动中的主体角色”“过程性策略”“关联性约束条件”“效应反馈”为类属轴,以“对农村学校的正向认知”等19个关键要素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过程模型,概括出内置于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过程中以构建学校、乡村、儿童三者间联结的“空间资源化—资源知识化—知识资本化”的作用路径,提炼出在地化变革过程中“地方资源知识化”以“知识齐性的聚合效应”和“舞台化学校的审美效应”赋予乡村学校“乡村社会半公共空间”“附着乡村特质的教育审美空间”二重身份的效应机理。并从实践范式的视域总结提炼出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本质即为一次以承认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为前提挖掘乡村资源教育能产性的过程,遵循的是以学校比较优势形成学校发展优势的实践逻辑,因而,实践范式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表现为一种“基于地方赋权挖潜的优势治理”的教育变革实践方法论。综上,通过对乡村教育基层实践小趋势的理论抽象为处于迷茫期的乡村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是研究初衷所在。
张莉莉[3](2019)在《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承载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平台,课堂教学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因而,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受教学惯习的影响,把“德育课堂”当作“知性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而“对话教学”在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其理念、特征切合小学德育课程的特性,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对话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打牢人才的道德根基。“对话教学”与常规意义上的主学科,如语文、英语等相结合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没有将“对话教学”放置于小学德育课程中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为核心目标,以主体教育论、生活德育论为理论视角,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在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混合研究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掌握本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中的比较法、归纳法等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结合问卷调查法,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实践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在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和德育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步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本研究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从内涵、价值、类型、特征四个方面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品性进行了探讨,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有初步的概括。基于生活德育论,提出了“与生活世界对话”这一新的对话类型。第二,探寻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对话教学”实际上是作为对话主体的师生利用各项对话条件和教学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本研究从物理条件、理智条件、情感条件三个方面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材与教学具有整体性,教材对教法的选择和指导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统编版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寻找出新教材与“对话教学”的勾连点,对两者间进行适切性分析。第三,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实践,提出了设计策略、实施策略和改进策略。学生道德的形成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主要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寻访探究活动等各种活动与生活世界发生对话,故而在教学设计时特别增加了活动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话题的设计、活动的设计、评价的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科学的实施策略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对话教学”的理论结合德育课程自身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性,依托文本对话、人际对话、自我对话、生活世界对话这四种类型的对话,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现行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虽有些许对话精神,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对话教学”的真正开展。本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源,提出了针对性改进策略。
黄子逸[4](2018)在《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国家通过各式国家苑囿表现自身的国家观念,北京植物园是现代意识形态的集中展示。北京植物园地区在过去是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的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地址,在其后又变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植物园。北京植物园中包含以“分类”和“共生”原则组织起来的植物和地景,其中体现的是意识形态的微观实践。本研究是关于北京植物园的意识形态研究,探讨的内容是北京植物园在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变化。北京植物园既是地理区域,又是历史建构过程。本文探讨内容包括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植物园的规划与兴建,也包括对于植物园前身以及“北京植物园”分裂之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和“北京市植物园”两个部分的分析。北京植物园所在地区包括皇家园林所残留被保存到今天的痕迹,如卧佛寺;也保留民国时期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贡献的名人名墓,各植物专类园,展览温室以及实验温室等。如果我们以共生与分类的视角去观察北京植物园,园中的地景可分为共生与分类两组:“分类”的各处地景区分了人类和自然,并努力促成文化和自然之间的转译;而“共生”的景物中则有意地将自然同历史和象征意义混合起来。植物园内外的节日和实践作为一个多种意识形态富集的苑囿,始终在传递着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表达植物学和理性主义,通过科普教育、出版科普书籍、策展科普展板等实践形式,环境保护、卫生健康、饮食安全等知识以分类树的形式传递进入公众的思想;另一方面,植物园也是一种共生关系的表达,基于对本国文化的欣赏,以及对各国园艺的相互借鉴,植物园既展现爱国情怀,也达成民族-国家间的认同。根据北京植物园的意识形态研究,本文认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富有洞见,也有所的欠缺:首先,民族-国家不仅基于文化根源想象自身,同时存在基于理性主义的创造基础;另外,在已经形成的现代世界体系中,民族-国家的存在依靠互相之间的认同。
郑佳佳[5](2018)在《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哈尼梯田因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得以塑造。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发展使得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地景观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景观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程。景观不断变化的特性决定了认识景观、呈现景观的困难。面对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呈现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哈尼梯田景观,协助游客建立对梯田文化景观的审美、释读与尊重就成为了实现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引导人们进一步行动或进一步理解其代表的事物意义的物象即是标识。标识以静态及动态的形式存在。文字书写可以是标识,人们的一些行为在特定的如旅游的场域中也可能转换为文化的标识。景观标识是景观呈现的浓缩,同时也可以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景观标识是引导人们认识、理解与欣赏景观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指示性符号。景观标识之所以是重要的,就在于若没有此类符号,深刻而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就难以为大众游客所理解。因而,景观标识的设立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新形式的文化书写行为,对当地社会文化景观等进行言说的目的在于让潜在的读者即游客能够通过对这些言说的理解去认识当地的文化。哈尼梯田的景观标识可分为提供介绍性信息的公共标识、提供专门化信息的旅游标识、作为程式化表现的文化展演以及得到片段式呈现的日常生活四类。当前的景观标识系统中,公共标识的解释力不足、旅游标识的信息错漏、文化展演对文化神圣性的消解以及日常生活的被误读是景观标识存在的四类主要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标识、旅游标识等文字标识高比率地出现表述错误,这使得肩负着指示和引导游客进行文化理解、文化释读功能的景观标识难以实现其预设目的。标识信息传递出现错误并不会因为其普遍常见而成为人们必须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问题。这类被人们视为“常识”的现象必须得到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景观标识是纽结着地方与世界、传统与现代、行动与表征的符号系统。准确建立景观标识对于标识设立者、游客及村民三种人群的意义重大。然而,标识设立中存在认知误区,设立标识的目的模糊,文本缺乏整合,规训阐释随意,文化信息的加工实践中出现大量纰缪。游客在场却在景观标识中缺位,放弃了对景观标识的阅读与理解将促使视觉陷阱制造更多的理解困难,互动中的游客、村民等不同群体尝试实现文化理解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只有准确的景观标识才能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恰当的显现,使过去服务于内部的信息在对外进行表述时能够通畅传递,也可以使缺乏逻辑的景观解读得以避免。由于反映世界变化的知识及信息存在延时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准确建立景观标识需要传播方式的创新。各式各样的景观标识都起着指述、表现与传递信息的功能。对于包含了生态多样性、历史悠久性、文化多元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等多重要素的哈尼梯田而言,仅仅依靠某一种景观标识或者说某一个群体单独对梯田景观进行呈现都是难以实现的。事实上,由于卷入到这场全新的文化书写中的标识设立者、游客以及村民的多样性,又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节律性,多种社会行动主体共同对哈尼梯田景观采取复调式呈现就是必须的。只有当各类景观标识之间建立起互补、对比、照应等多重协作关系,哈尼梯田的景观标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和帮助游客对梯田文化景观进行理解与释读,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
何穆,张博伦,陈猛,闫永庆[6](2017)在《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的设计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多肉植物特点,在按色彩、体积、造景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借鉴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的成功经验,并以低碳理念为前提,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探索多肉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为多肉植物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胡荣[7](2016)在《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光农业做为代农业的一个新的类型,近年来受到很多关注,因为其涉及到多行业的融合和较高的附加值,成为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选择。西安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旅游城市定位,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扶持,但如何合理建设、有效发展西安周边的观光农业?本文从这个角度进行了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本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对观光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研究范围做了界定,提出了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做了简单资料研究,并提出了国内观光农业的成功之处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做为西安周边观光农业的发展的借鉴。最后本文对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做了详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数据统计,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出示范点带动版块发展农业集群,建立西安观光农业品牌,提供多样性高品质观光农业,最后带动农民参与,达到调整农业结构的目标。并讨论了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实施的保障措施,着重指出了政府主导的重要作用,希望有助于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合理定位、健康发展。
孙俣嫱[8](2016)在《沈阳市多肉植物盆栽产品的消费行为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探究沈阳市多肉植物盆栽产品的消费者行为为主要目标,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多肉植物消费群体的了解。本文分别利用不同因素(消费者性别、消费次数、消费目的)作为研究的变量,来讨论细分不同的市场状况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利用卡方鉴定来解释所得到的结果。根据调查各大网络平台的市场销售情况,来明确多肉植物产品的不同属性水平,再通过联合分析法来观察消费者对多肉植物组合的属性以及其整体水平的偏好,根据人口统计分析和多肉植物市场细化来研究不同多肉植物盆栽产品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对于制定多肉植物产品营销实践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建立成熟的多肉植物盆栽产品的业务体系,推动多肉植物盆栽产品走向零售终端,促进中国多肉植物大市场发展。本文调查部分以对省内多肉植物组合产品的网络销售情况的调查分析开始,根据网络销售平台的调查可知沈阳市多肉植物来自天猫网和淘宝网的有1569个,来自其他网站的有152个,共1703个。经过计算得到多肉植物盆栽产品的平均价格为9.915元。网络销售中100款销售量最高的多肉植物产品中,陶瓷的花盆出现的次数为44次,玻璃的花盆出现的次数为14次。其中44款陶瓷的花盆中白瓷花盆有32款,以此来确定消费者对多肉植物盆栽产品各属性以及属性水平。本文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调研结果,多肉植物盆栽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购买次数、目的、地点、栽培的说明如何获取、后期养护修剪与否以及盆栽内植株是否更换等。根据卡方鉴定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多肉植物组合产品的消费行为的和不同的性别、消费的次数、消费的目的这三个要素差异显着。调研结果显示,在植物生长状况不好或是生长过大的情况下有60.54%的人选择修剪植物,在多肉组合中植物生长不良或者死亡的情况下有78%的人选择会更换植物。而且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加倾向于修剪植物;14.7%的多肉植物消费从网店上选择多肉植物产品,另外大部分爱好者选择从网络上获得多肉植物种植养护知识。相比之下,购买目的不同的消费者对种植养护知识获得的渠道偏好不同,送礼型购买者更倾向于商家提供的种植养护说明。购买目的不同的消费者对组合的喜好程度也有所不同,49.25%的自用型消费者选择商家组合好的产品,送礼型的消费者选择商家组合的比例为33.77%。另外,市场占有率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模拟产品9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经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透彻分析,本文从四个不同的方面(价格、产品、促销服务、)论述了多肉植物产品的市场的相关营销的方针策略。
张珍[9](2012)在《家庭园艺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以“虹越·园艺家”连锁花园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虹越·园艺家”连锁花园中心(Garden Center)为调查背景,以花园中心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且较规范化的市场调查,为求较全面、客观和准确地把握花园中心购买人群特征、购买需求、购买现状和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消费心理,从而为促进花园中心及家庭园艺行业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首先,本文概述了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家庭园艺发展状况、消费态势,以及花园中心概念、发展概况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阐述了“虹越·园艺家”连锁花园中心的基本情况、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发展目标。其次,对“虹越·园艺家”连锁花园中心的消费者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基本情况、甄别问题、购买情况、购买影响因素和购买评价五个方面,并对这五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同时,基于性别、年龄、文化和家庭规模的不同样本特征,以及对产品认知、价格认知、信息获取和满意度评价的差异,深入分析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消费心理差异。最后总体分析得出了购买人群特征、购买意愿与态度、购买需要与动机、购买产品类型、购买金额及频次、购买时间六方面的购买行为总体特征,以及分析了影响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的五个因素,即人群结构、产品价格、品牌包装、信息源和购后满意度。最后,从政府与协会及花园中心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花园中心在我国大力发展及消费市场培育的对策和建议。政府和协会方面:应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协会协助,广泛宣传花园中心相关信息,以提升在普通园艺消费群中的知名度,倡导消费需求,并且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查,完善市场监督。花园中心方面:首先应注重人才的引进,强化服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其次严把产品质量关、努力推广花园中心园艺品牌,再次构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发展连锁销售模式;以及引导消费理念,强化促销力度,以培育消费市场,提高消费氛围;最后注重市场调研,提升花园中心营销战略。
赵章[10](2004)在《走出多肉植物栽培误区》文中研究表明 掌握多肉植物的栽培要点对日常养护工作意义重大,但大多初学者对理论知识的一知半解,常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如: "阳光充足"一说:只知多肉植物喜光,便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去晒太阳,一年四季亦是如此。其实光照应该按照不同品种需求度、植物的生长周期、季节变化而行。如果是休眠期,光线就不能太强;盛夏期间就要适当遮阴;生长期就要保证一定光照,最好是间接光或散射光。归根到底是要把握分寸。 "喜干燥环境"一说:由于原产地气候环境因素使某些品种非常耐干旱,有人便不分青红皂白一直不给植株供水导致萎缩、死亡。这里有一点不能忽略:这些品种
二、走出多肉植物栽培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多肉植物栽培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3.3 研究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实地调研法 |
1.5.4 总结归纳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综述 |
2.1 植物园的概念 |
2.2 植物园的功能 |
2.2.1 植物保护功能 |
2.2.2 科学研究功能 |
2.2.3 科普教育功能 |
2.2.4 休闲游憩功能 |
2.2.5 示范带动功能 |
2.3 中国植物园分类特色 |
2.4 地域性相关概念 |
2.4.1 地域 |
2.4.2 地域性特征 |
2.4.3 地域性特征植物园规划设计 |
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3.1 深圳仙湖植物园 |
3.1.1 项目概述 |
3.1.2 规划设计特色 |
3.1.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
3.2 波尔多植物园 |
3.2.1 项目概述 |
3.2.2 规划设计特色 |
3.2.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
3.3 克兰伯恩皇家植物园 |
3.3.1 项目概述 |
3.3.2 规划设计特色 |
3.3.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
3.4 芝加哥植物园 |
3.4.1 项目概述 |
3.4.2 规划设计特色 |
3.4.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
3.5 新加坡植物园 |
3.5.1 项目概述 |
3.5.2 规划设计特色 |
3.5.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
4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策略 |
4.1 地域性自然特征的表达 |
4.1.1 区域自然环境 |
4.1.2 场地自然环境 |
4.2 地域性人文特征的表达 |
4.2.1 历史文化资源 |
4.2.2 城市文化资源 |
4.2.3 人文文化资源 |
4.3 地域性社会、经济特征的表达 |
4.3.1 经济 |
4.3.2 乡土科学技术 |
4.4 地域性景观特征的表达 |
4.4.1 植物景观 |
4.4.2 水系 |
4.4.3 景观设施 |
4.4.4 科普教育系统 |
4.4.5 建筑及构筑 |
4.4.6 地面铺装 |
4.5 地域性特征的综合表达 |
5 邢台植物园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
5.1 规划背景 |
5.1.1 区位分析 |
5.1.2 上位规划解读 |
5.1.3 选址范围 |
5.2 地域性特征分析 |
5.2.1 地域性自然特征分析 |
5.2.2 地域性人文特征分析 |
5.3 建设条件 |
5.3.1 周边现状分析 |
5.3.2 场地基址分析 |
5.4 分析总结 |
6 邢台植物园总体规划 |
6.1 规划依据 |
6.2 规划定位 |
6.3 规划目标 |
6.3.1 生态辐射,城园统筹 |
6.3.2 区系特征,生境营造 |
6.3.3 文化育人,绿色福祉 |
6.3.4 时代创新,智慧引领 |
6.4 规划策略 |
6.4.1 进行资源整合,开展全局谋划 |
6.4.2 提取地域元素,构建景观风貌 |
6.4.3 完善智慧体系,强化游赏体验 |
6.5 游人容量计算 |
6.6 空间结构体系 |
6.7 功能分区体系 |
6.7.1 入口门户区 |
6.7.2 植物分类展示区 |
6.7.3 植物专类展示区 |
6.7.4 植物主题展示区 |
6.7.5 科研生产区 |
6.7.6 自然保育区 |
6.8 山水体系 |
6.8.1 水的来历与去由 |
6.8.2 水系布局与水景类型 |
6.8.3 植物园灌溉需水量计算 |
6.8.4 竖向规划 |
6.9 道路交通体系 |
6.9.1 园区出入口规划 |
6.9.2 园区道路分级规划 |
6.9.3 园区游览类型规划 |
6.10 植物景观体系 |
6.11 科普教育体系 |
6.11.1 传统科普解释系统 |
6.11.2 主题科普展示系统 |
6.11.3 特色科普互动系统 |
6.12 建筑布局体系 |
6.13 服务设施体系 |
6.14 标识体系 |
6.15 节事活动策划 |
6.16 智慧园林规划 |
6.16.1 宣传与游园体验 |
6.16.2 监控和管理系统规划 |
6.17 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
6.17.1 总平面图 |
6.17.2 鸟瞰图 |
6.18 用地平衡表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2)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四、核心概念辨析 |
(一)地方、社区与乡村 |
(二)在地化与乡村教育在地化释义 |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指涉辨析 |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的类型: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的综合体 |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乡村的退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之觞 |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准化崇拜 |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历史进路 |
三、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乡村教育标准化之路的实践特质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迈向对学校教育中“地方”价值的综合性理解:重构“地方”在场的乡村教育 |
一、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地方”:个体成长的原初价值空间 |
二、知识创新视域下的“地方”:拓展知识叙事结构的知识生长空间 |
三、经验哲学视域下的“地方”:适宜有机体思维逻辑的经验补充空间 |
四、大教育视域下的“地方”:作为培植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山里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
一、走进范家小学 |
(一)山村里的“小”小学:范家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
(二)范家小学的孩子们 |
(三)“教育的桃花源”:一人一校一世界 |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图谱 |
(一)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 |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嵌入环境 |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 |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
(一)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
(二)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
(三)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朵不凋零的山花——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
一、走进长坑小学 |
(一)教育山花格外香:长坑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
(二)长坑小学的孩子们 |
(三)“毛竹筒”精神的深耕:三任校长,一群教师,同一使命 |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
(一)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推进路线 |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嵌入环境 |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行动框架 |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
(一)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
(二)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
(三)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田园教育的佳范——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
一、走进成佳学校 |
(一)嵌入茶乡的学校:成佳学校整体面貌概览 |
(二)成佳学校的孩子们 |
(三)身体力行的校长与勤勉的教师 |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
(一)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推进路线 |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嵌入环境 |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行动框架 |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
(一)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
(二)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
(三)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及在地化运转机理分析 |
一、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
(一)关键要素提炼:基于基本范畴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
(二)基于范畴关系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
(三)基于跨案例比较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故事线梳理 |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运转机理 |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过程模型 |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作用路径 |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效应机理 |
三、作为一种实践范式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再审视 |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作为方法论的实践优势 |
(二)行动表征下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空间分析 |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型本质下的实践要求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一) 有利于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性 |
(二) 有利于道德教育新理念落实 |
(三)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
(四) 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五) 有利于课堂教学教育性发挥 |
三、概念界定 |
(一) “对话教学” |
(二) 小学德育课程 |
(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五、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性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内涵 |
(一)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精神相遇”的过程 |
(二)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视界融合”的过程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价值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类型 |
(一) 不同划分标准产生的不同对话类型 |
(二) “关系重建”理论下的四种对话类型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特征 |
(一) 主体关系平等性 |
(二) 对话主体交往性 |
(三) 对话过程开放性 |
(四) 对话效果生成性 |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建构分析 |
(一) 教材编写的立论:德育实质是“学德” |
(二) 教材编写的定位:“教材”实为“学材” |
(三) 教材建构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活动 |
二、统编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 新教材改变了“说教者”的面孔,构建了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平等关系 |
(二) 新教材以“学”为核心的内容设置,利于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互动对话 |
(三) 新教材体现“交往互动”的编排体例,便于有效组织各种“对话”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物理条件 |
(一) “对话”的开展需要合适座位的摆放 |
(二) 班级规模的适当控制可以保证“对话”效果 |
二、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理智条件 |
(一) 在理智和规则下“对话” |
(二) 师生双方皆要有“对话素养” |
(三) “对话”要秉持“在场因素” |
三、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情感条件 |
(一) 相互信任是“对话”发生的基础 |
(二) 共情心促使“对话”持续发生 |
(三) 尊重保障“对话”的深入开展 |
第五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 |
一、目标设计策略 |
(一) 目标设计包含的内容 |
(二) 目标设计具备的特点 |
(三) 目标设计着眼的要求 |
(四) 目标设计遵循的步骤 |
二、话题设计策略 |
(一) 话题设计的分类 |
(二) 话题设计的要求 |
(三) 话题设计的要点 |
三、活动设计策略 |
(一) 活动的分类 |
(二) 活动设计的原则 |
(三) 活动设计的步骤 |
四、评价设计策略 |
(一) 评价的特征 |
(二) 评价设计的内容 |
(三) 评价设计的原则 |
(四) 评价设计的步骤 |
第六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文本对话策略 |
(一) 师本对话策略 |
(二) 生本对话策略 |
二、人际对话策略 |
(一) 师生对话策略 |
(二) 生生对话策略 |
(三) 生与他人对话策略 |
三、自我对话策略 |
(一) 师与自我对话策略 |
(二) 生与自我对话策略 |
四、生活世界对话策略 |
(一)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方式 |
(二)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策略 |
第七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存在问题 |
(一) 把“对话”窄化为“问答” |
(二) “对话”中教师仍是“主导” |
(三) “对话”超越学生的自身经验 |
(四) “对话”过程缺乏情感的支撑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问题探源 |
(一) 教师对“对话式”德育课堂存在误区 |
(二) 主客观因素使教师不愿放弃权威地位 |
(三) “对话”的话题或活动设计不恰当 |
(四) 传统的教学惯习使课堂冰冷无情味 |
(五) 课程管理的不到位影响课堂有效性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改进策略 |
(一) 厘清“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 |
(二) 淡化“对话”中教师权威角色 |
(三) “对话”要以学生“在场因素”为出发点 |
(四) “对话”要秉持师生间的共情心和信任感 |
(五) 重视、规范课程管理和教学培训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问卷 |
附录四: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理论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植物与政治 |
二、理性主义和植物园 |
第三节 田野介绍及研究方法 |
一、田野概况 |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
第一章 北京植物园的发展史 |
第一节 北京植物园前身 |
一、静生生物所 |
二、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
第二节 北京植物园发展史 |
一、作为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时期 |
二、植物园建设的中断 |
三、恢复重建的北京植物园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北京植物园的地理空间分布 |
第一节 观赏温室“万生园” |
第二节 科普馆 |
第三节 植物园中的专类园 |
一、和平月季园 |
二、牡丹园 |
三、碧桃园 |
四、集秀园 |
五、永平梅园 |
第四节 植物园的红色旅游 |
一、梅花文化馆 |
二、“华北事变”石刻与一二·九纪念亭 |
第五节 卧佛寺 |
第六节 樱桃沟 |
一、樱桃沟自然保护区 |
二、樱桃沟的人文景致 |
第七节 曹雪芹纪念馆 |
第八节 植物园中的墓葬 |
第九节 小结 |
第三章 植物园的节日与实践 |
第一节 2016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 |
第二节 威尔逊的中国植物采集展 |
第三节 春天的盛会——桃花节 |
第四节 “自然享乐”系列探索活动 |
第五节 专家带您识花草 |
一、季节性全园讲解活动 |
二、专类园的园艺品种介绍 |
第六节 科学植物画 |
第七节 青年节、健步走与红色旅游 |
第八节 曹雪芹文化艺术节 |
第九节 小结 |
第四章 作为科学分类和理性主义的北京植物园 |
第一节 植物园的科学研究 |
第二节 作为传递分类知识的植物园 |
第三节 作为民族-国家建构的科学植物园 |
第五章 作为共生和象征重塑的植物园 |
第一节 作为传统帝国象征的北京植物园 |
第二节 作为食物和诗歌的植物 |
第三节 依赖植物象征的政党意识形态 |
第四节 作为民族主义英雄墓葬的北京植物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筹建北京植物园建议书及国务院回复 |
二、《水杉歌》 |
三、郁金香展板 |
致谢 |
(5)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哈尼梯田核心区研究综述 |
(二) 文化信息传递及旅游研究综述 |
(三) 符号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五、田野点概况 |
(一) 元阳县 |
(二) 哈尼梯田核心区主要旅游村寨 |
六、核心观点 |
第一章 作为景观的哈尼梯田景观标识 |
第一节 景观标识及其分类 |
一、景观 |
二、景观标识 |
三、景观标识的分类 |
第二节 公共标识景观 |
一、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介绍性信息 |
二、公共标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
三、公共标识的解释力不足 |
第三节 旅游标识景观 |
一、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专门化信息 |
二、旅游标识与旅游发展的同步 |
三、旅游标识的信息错漏 |
第四节 程式化表现的展演景观 |
一、走向艺术真实 |
二、“内”“外”关系的联结 |
三、神圣性的消散 |
第五节 片段式呈现的生活景观 |
一、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 |
二、生活世界的编码与解码 |
三、日常与非日常的混淆 |
小结 |
第二章 景观标识设立的认知与实践 |
第一节 信息传递的认知 |
一、标识设立目的的模糊 |
二、标识文本内容的混乱 |
三、文化阐释的随意规训 |
第二节 文化信息的加工 |
一、文化信息的随意增补 |
二、文化信息的无心删减 |
三、文化信息的族性修饰 |
第三节 形式对内容的僭越 |
一、文本书写的多层级性脱节 |
二、“出场”胜于一切 |
三、生活世界中的“课题”抽离 |
小结 |
第三章 景观标识的阅读与理解 |
第一节 表层的引导与内涵的缺位 |
一、文化书写的表层化 |
二、游客差异性的漠视 |
三、内涵性引导的缺位 |
第二节 导致误解的视觉陷阱 |
一、视觉印象的赋魅 |
二、缺乏理解的观览 |
三、偏误信息的形成 |
第三节 通往文化理解的尝试 |
一、探索共享意义 |
二、创造融合契机 |
三、寻找符号系统 |
小结 |
第四章 景观标识对村落的影响 |
第一节 景观标识的进入与传统村落的显现 |
二、从自然到非自然的蘑菇房 |
三、从幕后到台前的生活世界 |
第二节 内部信息的外部化表述张力 |
一、处于交往表层结构中的地名信息 |
二、处于交往中层结构中的仪式物信息 |
三、处于交往深层结构中的婚嫁信息 |
第三节 他者的进入与时空格局的改写 |
一、由具象走向抽象的时序符号 |
二、由浑然一体走向机械切分的空间秩序 |
三、全域旅游的推行及时空格局新整体的重塑 |
小结 |
第五章 梯田世界的变化与知识传播的创新 |
第一节 梯田知识生产的延时性 |
一、对梯田传承保护的刻板理解 |
二、对梯田发展变化的滞后把握 |
三、对梯田符号自我的长期建构 |
第二节 梯田信息传递的不确定性 |
一、收讯者类型的多样性 |
二、交往关系的不稳定性 |
三、“中间人”的个性化阐释 |
第三节 梯田知识传播的创新原则 |
一、梯田本土知识的征用与超越 |
二、梯田知识接受路径的拓展 |
三、梯田知识生产困境的克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的设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多肉植物的分类 |
1.1 多肉植物的特点 |
1.2 多肉植物的分类 |
1.2.1 颜色分类 |
1.2.2 体积分类 |
1.2.3 季相分类 |
1.2.4 造景特征分类 |
2 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2.1 尊重习性, 合理配置 |
2.2 设置主次, 层次分明 |
2.3 多样变化, 疏密有致 |
2.4 丰富感观, 色彩搭配 |
3 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的设计程序和设计要点 |
3.1 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的设计程序 |
3.2 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的设计要点 |
3.2.1 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平面设计 |
3.2.1. 1 简单式屋顶花园 |
3.2.1. 2 花园式屋顶花园 |
3.2.2 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立面设计 |
3.2.3 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色彩设计 |
3.2.4 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季相设计 |
3.2.5 屋顶花园中多肉景观小品设计 |
4 结语 |
(7)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要进行的工作及预期结果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观光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研究范围 |
2.1.1 观光农业的概念 |
2.1.2 观光农业的内涵 |
2.1.3 研究范围 |
2.2 观光农业的基本理论 |
2.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旅游黄金圈理论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5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2.3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第三章 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
3.1 观光农业类型 |
3.2 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
3.3 国内观光农业存在问题 |
3.3.1 缺乏规划盲目建设 |
3.3.2 政绩工程不问发展 |
3.3.3 另有目的半途而废 |
3.3.4 产业简单,不成体系 |
3.3.5 缺乏农业与旅游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
3.4 国内观光农业典型案例 |
第四章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现状分析 |
4.1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
4.1.1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区域分布 |
4.1.2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模式 |
4.2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模式分析 |
4.2.1 各类型观光农业情况分类调查 |
4.2.2 各类型观光农业发展情况数表统计 |
4.2.3 各类型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
4.2.4 结论 |
4.3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阶段 |
4.4 SWOT分析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4.3 机会 |
4.4.4 威胁 |
4.4.5 SWOT矩阵 |
第五章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
5.1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
5.1.1 形成示范点带动,版块式发展的观光农业集群 |
5.1.2 建立西安观光农业品牌 |
5.1.3 提供多样性、高质量观光农业产品服务都市生活 |
5.1.4 带动农民参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5.2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
5.2.1 发展品牌战略 |
5.2.2 产品多样化、差异化战略 |
5.2.3 阶段发展战略 |
第六章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
6.1.1 观光农业生态特性的要求 |
6.1.2 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6.2 制定适宜政策支持发展 |
6.2.1 设立科研基金,扶持企业创新 |
6.2.2 合理配置建设面积,利于观光农业持续发展 |
6.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
第七章 结论 |
7.1 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结论 |
7.2 本文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沈阳市多肉植物盆栽产品的消费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综述 |
1.2.1 多肉植物的产业发展潜力 |
1.2.2 绿植类消费行为方面研究进展 |
1.2.3 消费行为相关理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网络市场销售调研方式 |
2.1.1 网络产品搜寻方式 |
2.1.2 网络产品平均价格计算方式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网络多肉植物产品市场销售调研 |
3.1.1 整体网络平台销售调查 |
3.1.2 网络销售产品的平均价格 |
3.1.3 多肉植物产品配饰与花盆款式调查结果 |
3.1.4 小结与讨论 |
3.2 多肉植物盆栽产品的消费者整体社会经济特性分析 |
3.2.1 消费者样本性别分布 |
3.2.2 消费者样本年龄分布 |
3.2.3 消费者样本教育层次分布 |
3.2.4 消费者样本经济收入分布 |
3.2.5 消费者样本职业分布 |
3.2.6 小结与讨论 |
3.3 购买行为的卡方鉴定分析结果 |
3.3.1 消费者总体购买行为分析 |
3.3.2 以性别为变量卡方鉴定分析结果 |
3.3.3 以购买目的为变量卡方鉴定分析结果 |
3.3.4 以购买次数为变量卡方鉴定分析结果 |
3.3.5 小结与讨论 |
3.4. 市场占有率分析 |
4 营销建议 |
4.1 产品策略 |
4.1.1 提高多肉植物盆栽产品的美观性 |
4.1.2 满足多肉植物的生长要求 |
4.1.3 丰富多肉植物产品类型 |
4.2 价格策略 |
4.2.1 不同市场细分价格水平 |
4.2.2 制定不同价格层次的产品 |
4.3 服务策略 |
4.3.1 拓展更多的网络交流平台 |
4.3.2 积极开展多肉植物DIY沙龙 |
4.3.3 多肉植物产品售后服务的完善 |
4.4 促销策略 |
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多肉植物盆栽产品对消费者偏好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2 多肉植物消费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9)家庭园艺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以“虹越·园艺家”连锁花园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购买行为研究现状 |
2.1.1 购买行为研究 |
2.1.2 影响因素研究 |
2.2 家庭园艺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家庭园艺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
3.1 相关定义概述 |
3.2 家庭园艺发展状况 |
3.2.1 国外发展状况 |
3.2.2 国内发展状况 |
3.3 家庭园艺消费态势 |
3.3.1 国外消费态势 |
3.3.2 国内消费态势 |
3.4 花园中心发展概况 |
3.4.1 国外发展概况 |
3.4.2 国内发展概况 |
3.5 “虹越·园艺家”连锁花园中心概况 |
4 家庭园艺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方案 |
4.1.1 调查内容 |
4.1.2 调查对象 |
4.1.3 问卷设计 |
4.1.4 调查实施 |
4.1.5 调查结果 |
4.2 数据统计 |
4.2.1 样本人口因素分布统计 |
4.2.1.1 性别分布统计 |
4.2.1.2 年龄分布统计 |
4.2.1.3 职业分布统计 |
4.2.1.4 教育程度分布统计 |
4.2.1.5 家庭月收入分布统计 |
4.2.1.6 家庭规模分布统计 |
4.2.2 甄别问题统计 |
4.2.2.1 消费者对花园中心的态度 |
4.2.2.2 购买经历及购买意愿 |
4.2.2.3 不愿购买的原因 |
4.2.3 产品购买行为统计 |
4.2.3.1 购买产品种类 |
4.2.3.2 购买植物类型 |
4.2.3.3 购买盆器类型 |
4.2.3.4 购买目的 |
4.2.3.5 购买金额 |
4.2.3.6 购买频次 |
4.2.3.7 购买时间 |
4.2.4 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统计 |
4.2.4.1 产品特点 |
4.2.4.2 包装功能 |
4.2.4.3 价格因素 |
4.2.4.4 信息渠道 |
4.2.5 消费者主观评价统计 |
4.2.5.1 对家庭园艺产品质量的满意度 |
4.2.5.2 对“虹越·园艺家”品牌的满意度 |
4.2.5.3 对花园中心内部环境的满意度 |
4.2.5.4 对花园中心销售人员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 |
4.3 数据分析 |
4.3.1 购买行为差异分析 |
4.3.1.1 性别差异 |
4.3.1.2 年龄差异 |
4.3.1.3 教育程度差异 |
4.3.1.4 家庭规模差异 |
4.3.2 消费心理差异分析 |
4.3.2.1 性别差异 |
4.3.2.2 年龄差异 |
4.3.2.3 教育程度差异 |
4.3.2.4 产品属性 |
4.3.2.5 品牌与包装 |
4.3.2.6 价格因素 |
4.3.3 信息渠道差异分析 |
4.3.3.1 年龄差异 |
4.3.3.2 教育程度差异 |
4.3.3.3 内部信息 |
4.3.3.4 外部信息 |
4.3.4 满意度差异分析 |
4.3.4.1 年龄差异 |
4.3.4.2 教育程度差异 |
4.3.4.3 产品质量 |
4.3.4.4 品牌评价 |
4.3.4.5 购物环境 |
4.4 调查结论 |
4.4.1 购买行为总体特征 |
4.4.1.1 购买人群特征 |
4.4.1.2 购买意愿与态度 |
4.4.1.3 购买需要与动机 |
4.4.1.4 购买产品类型 |
4.4.1.5 购买金额及频次 |
4.4.1.6 购买时间 |
4.4.2 购买行为影响因素 |
4.4.2.1 人群结构 |
4.4.2.2 产品价格 |
4.4.2.3 品牌与包装 |
4.4.2.4 信息源 |
4.4.2.5 购后满意度 |
4.5 小结 |
5 对策与建议 |
5.1 对政府和协会的建议 |
5.1.1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协会协助 |
5.1.2 提升花园中心知名度,倡导消费需求 |
5.1.3 建立质量认证体系,完善市场监督 |
5.2 对花园中心建设的建议 |
5.2.1 积极引进人才,强化专业培训 |
5.2.2 严把产品质量,推广园艺品牌 |
5.2.3 构建现代服务体系,发展连锁销售模式 |
5.2.4 引导消费理念,培育消费市场 |
5.2.5 强化促销力度,提高消费氛围 |
5.2.6 注重市场调研,提升营销战略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图表索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走出多肉植物栽培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D]. 钟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D]. 张莉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分类与共生:从北京植物园看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D]. 黄子逸.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5]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D]. 郑佳佳. 云南大学, 2018(01)
- [6]屋顶花园中多肉植物景观的设计要点[J]. 何穆,张博伦,陈猛,闫永庆.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9)
- [7]西安周边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胡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6)
- [8]沈阳市多肉植物盆栽产品的消费行为调查[D]. 孙俣嫱.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9]家庭园艺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以“虹越·园艺家”连锁花园中心为例[D]. 张珍. 浙江农林大学, 2012(12)
- [10]走出多肉植物栽培误区[J]. 赵章.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