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化道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口黑鲈,冰鲜鱼,人工配合饲料,消化道指数
消化道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欧红霞,王广军,谢骏,余德光,张凯[1](2018)在《摄食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对摄食配合饲料(饲料组)和冰鲜鱼(冰鲜组)的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饲料组比肠质量、比肝胰脏质量、比内脏质量显着高于冰鲜组(P <0. 05)。在各个消化器官中两组淀粉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肝胰脏>幽门盲囊>肠>胃,而肝胰脏中淀粉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其它消化器官(P <0. 05)。在胃、肝胰脏、幽门盲囊和肠4个部位中,冰鲜组与饲料组淀粉酶的最适p H分别为7. 2和6. 8,6. 4和6. 8,6. 4和6. 8,6. 8和6. 8;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30℃,35℃和30℃,50℃和55℃,60℃和60℃;最适底物浓度分别为8%和8%,0. 5%和2%,8%和8%,8%和8%。在相同温度和底物浓度下,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摄食冰鲜杂鱼(P <0. 05)。研究结果为在人工饲料配制过程中添加相应的酶制剂、优化人工饲料配方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安丽,孟庆磊,李娴,董学飒,付佩胜[2](2017)在《虫纹鳕鲈消化道指数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体重(1.02±0.34)kg,体长(34.7±5.2)cm的虫纹鳕鲈(Macculochella peeli)为实验材料,采用常规方法测量其消化道指数并对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虫纹鳕鲈的比肠长、比肠重、比肝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57±0.028、0.0047±0.0005、0.0157±0.008和0.058±0.005。胃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为胃>肝胰脏>肠;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肝胰脏>胃>肠;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肝胰脏>肠>胃。研究结果表明,虫纹鳕鲈具有肉食性鱼类的消化道特征,胃为胃蛋白质的主要消化器官,肝胰脏为淀粉的主要消化器官,肝胰脏和肠为脂肪的主要消化器官。(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7年22期)
周玮,曹芹,王祖峰,胡晓洁,张津源[3](2015)在《蛋氨酸硒对刺参生长及消化道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蛋氨酸硒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45±5)g、体长为(10±1)cm的刺参270头,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的蛋氨酸硒,使饲料中硒添加量分别为0、0.2、0.4、0.6、0.8、1.0 mg/kg,分6组进行投喂试验,饲养60 d后测定刺参个体生长和消化道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硒添加量从0增加到1.0 mg/kg,刺参的体长特定增长率从0.11%/d提高到0.34%/d,体质量特定增长率从0.18%/d提高到0.46%/d,均呈上升趋势;肠质量从1.67 g提高到2.21 g;相对消化道质量从0.032 3提高到0.037 0;脏壁比从0.060 8下降到0.051 7。研究表明,蛋氨酸硒可明显促进刺参的消化、生长,且随着蛋氨酸硒含量的增加,促进消化、生长的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帅,姚娜,范镇明,谢从新,陈生熬[4](2014)在《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讨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的影响规律。在(20±0.5)℃水温下,将叶尔羌高原鳅饥饿30d,并测定饥饿第0、1、3、5、10、15、20和30天时其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脏和幽门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并计算消化道指数。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在饥饿状态下消化道组织有所萎缩,肝指数、肠指数、胃指数和幽门指数均极显着下降(P<0.01),其中肝指数下降幅度最大;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器官和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均有影响,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淀粉酶活力前期变化不明显,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消化酶均呈下降趋势,在饥饿的第15~第20天下降幅度最大,此后饥饿虽继续加深,但活性下降不明显。说明,饥饿可显着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吴斌,樊海平,钟全福,翁祖桐,梁萍[5](2013)在《“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道指数及2种蛋白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道指数以及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比肠长为4.921±0.187,比肠质量为0.018±0.002,比肝质量为0.014±0.003,比内脏质量为0.039±0.007,表现为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特征。空腹再投喂后0~96h,胃蛋白酶活性于12h增加至最大值167.872U,投喂12~96h其活性降低,特别是12~24h,减少幅度较大。同时检测其肝脏、前肠、中肠、后肠中胰蛋白酶活性动态变化情况,各组织的胰蛋白酶活性比较,肝<中肠<前肠<后肠,各部位的胰蛋白酶活性总体呈先增加达最大值后,再减小的趋势,各部位胰蛋白酶活性差异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尹海富,崔中倩,宋洪建,李琳琳,王连琪[6](2013)在《兴凯湖翘嘴鲌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年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形态测量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年龄(1龄、2龄、3龄及4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in Khanka Lake)消化道指数及各消化组织的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4个年龄组的脏体指数和肠体指数1龄鱼最低,2龄至4龄呈下降趋势,肝体指数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肠长指数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上升趋势。整体可见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大小相当,后肠次之,肝胰脏最小,各消化组织的蛋白酶活性2龄至4龄鱼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兴凯湖翘嘴鲌肠道是淀粉酶生成的主要器官,整体而言,各消化组织的淀粉酶活性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各年龄组的脂肪酶活性大小依次为中肠、后肠、前肠和肝胰脏,各消化组织的脂肪酶活性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升高趋势。(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凤杰,曾令清,黄小铭,张耀光[7](2012)在《长薄鳅幼鱼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Bleeker)幼鱼(8.0~110.1 g)的消化道指数和不同体重组(10 g、30 g、50 g)幼鱼的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结果:(1)长薄鳅幼鱼肝指数平均为(1.400±0.004)%,比肠长平均为(0.418±0.080),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相关,相关式为:W=0.019L2.818 1(R2=0.948,P<0.01,n=43);鱼体肥满度在30 g组中最高。(2)各部位消化酶活性均以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各体重组淀粉酶活性在肝胰脏中最高(P<0.05);蛋白酶活性在胃和中肠中较高;脂肪酶活性沿消化道从前至后升高;(3)各部位淀粉酶活性在各体重组间变化不大,胃蛋白酶、肠段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体重增加而下降。本研究认为长薄鳅幼鱼为杂食、偏肉食性,其消化酶活性存在组织特异性,体重30 g左右是其营养需求转变或者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2年03期)
江丽华,朱爱意,苑淑宾[8](2011)在《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温(18±0.5)℃、盐度27.0±0.5条件下,测定了褐菖鲉不同饥饿时间(0、3、7、14、21 d)的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比肠长及各消化组织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褐菖鲉消化道组织萎缩,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和比肠长呈显着下降趋势(P<0.01),其中比肝质量下降速率最大,饥饿21 d的比肝质量比对照组下降85.033%。饥饿期间,蛋白酶活力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差异显着(P<0.05)。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亦为先升后降,饥饿1 d,前、中、后肠、幽门的淀粉酶活力呈不同程度上升,之后,除胃和幽门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脂肪酶活力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杨金海,章龙珍,庄平,赵峰,刘鉴毅[9](2009)在《人工养殖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指数及3种消化酶活性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体质量58.51g±21.15g、体长13.08cm±1.856cm的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道指数和主要消化酶活性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长鳍篮子鱼的消化道指数,其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幽门盲囊重、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1572±0.0230、0.0166±0.0060、0.0115±0.0070、0.0043±0.0021、0.0202±0.0102、2.595±0.457;体质量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Y=0.0806X2.5457(r=0.9777,P<0.01)。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中的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肠>肝脏>胃;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肠>幽门盲囊>胃>肝脏;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肝脏>肠>胃;肠的总蛋白酶活、总淀粉酶活、总脂肪酶活在各消化器官中都最高。肝脏、胃、肠、幽门盲囊的A/P值分别为2.15、22.65、3.81、1.96。研究表明,肠道是长鳍篮子鱼消化食物的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根据消化道指数、消化酶分布、A/P值,表明长鳍篮子鱼是偏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9年07期)
陈苏维,吉红,朱文东,熊传喜,曹福余[10](2009)在《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在肠道不同部位(前肠、中肠及后肠)和肝胰脏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泥鳅比肠长为0.335±0.006,比肠质量为0.021±0.002,比肝质量为0.015±0.001,其特征偏肉食性。泥鳅肝胰脏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极显着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45.464±2.442)(、580.515±12.282)、(28.889±3.849)U/ml。(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消化道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体重(1.02±0.34)kg,体长(34.7±5.2)cm的虫纹鳕鲈(Macculochella peeli)为实验材料,采用常规方法测量其消化道指数并对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虫纹鳕鲈的比肠长、比肠重、比肝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57±0.028、0.0047±0.0005、0.0157±0.008和0.058±0.005。胃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为胃>肝胰脏>肠;淀粉酶的比活力顺序为肝胰脏>胃>肠;脂肪酶比活力顺序为肝胰脏>肠>胃。研究结果表明,虫纹鳕鲈具有肉食性鱼类的消化道特征,胃为胃蛋白质的主要消化器官,肝胰脏为淀粉的主要消化器官,肝胰脏和肠为脂肪的主要消化器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化道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欧红霞,王广军,谢骏,余德光,张凯.摄食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消化道指数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8
[2].安丽,孟庆磊,李娴,董学飒,付佩胜.虫纹鳕鲈消化道指数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
[3].周玮,曹芹,王祖峰,胡晓洁,张津源.蛋氨酸硒对刺参生长及消化道指数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
[4].王帅,姚娜,范镇明,谢从新,陈生熬.饥饿对叶尔羌高原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
[5].吴斌,樊海平,钟全福,翁祖桐,梁萍.“新吉富”罗非鱼消化道指数及2种蛋白酶活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3
[6].尹海富,崔中倩,宋洪建,李琳琳,王连琪.兴凯湖翘嘴鲌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年龄差异[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
[7].李凤杰,曾令清,黄小铭,张耀光.长薄鳅幼鱼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研究[J].淡水渔业.2012
[8].江丽华,朱爱意,苑淑宾.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1
[9].杨金海,章龙珍,庄平,赵峰,刘鉴毅.人工养殖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指数及3种消化酶活性分布[J].海洋科学.2009
[10].陈苏维,吉红,朱文东,熊传喜,曹福余.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