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跨语言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资源语言命名实体识别,无监督学习,跨语言迁移
跨语言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吴焕钦[1](2019)在《基于跨语言迁移的无监督命名实体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命名实体作为自然语言文本的关键语义信息,其识别与分类是目前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多数语言处理任务上的普遍应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性能。而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成功往往依赖于规模较大的标注数据。对于使用人数较多且语料资源丰富的语言而言,获取相应的手工标注数据可能相对容易。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低资源语言而言,其用于该任务的人工标注数据规模往往较小,甚至可能不存在,且在这些语言上进行人工标注也显得较为困难。针对低资源语言上缺少命名实体识别标注数据的现状,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充分地利用资源丰富语言上的手工标注数据,通过跨语言迁移将其迁移到资源稀缺语言上,从而完成低资源语言上的命名实体识别任务。本文主要针对资源稀缺语言的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的无监督应用场景,即语言中不存在任何该任务的手工标注数据的情况。围绕该极端应用场景,本文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叁个方面。(1)研究跨语言投影的无监督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针对低资源语言不存在任何标注数据的情况,对于如何利用资源丰富语言上的标注数据,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跨语言投影标注方法将高资源语言上的人工标注数据迁移到低资源语言上。在该过程中,双语词对齐与跨语言词向量将被用于实现标注在双语之间的投影。此外,注意力机制将被加入到已有的端到端的命名实体识别框架中,以更好的建模得到待标注句子间词与词的依赖关系。(2)研究面向无监督命名实体识别的跨语言迁移方法。针对跨语言投影过程中得到的标注数据带有噪声的问题,本文提出面向无监督命名实体识别的跨语言迁移模型,以代替已有跨语言投影中的基于规则映射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将所提出的跨语言迁移模型应用于低资源语言的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本文采用后验正则框架将跨语言迁移模型作为低资源语言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的正则项,建立联合训练框架,并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迭代训练跨语言迁移模型与低资源命名实体识别模型。从而获得更准确的低资源命名实体识别模型。(3)研究基于双语数据的跨语言无监督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针对低资源语言上伪标注数据规模较小的情况,本文提出引入外部双语数据的低资源语言命名实体识别框架。在该框架中,为减少引入无监督双语数据后带来的噪声,本文提出基于词对齐的双语伪标注数据过滤方法。此外,本文还将过滤后的双语伪标注数据引入到联合训练框架中以进一步提升低资源语言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姚敏,张华,武海燕[2](2018)在《跨语言迁移下的蒙古族大学生英语语音可塑性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母语的影响,许多外语学习者在说外语时通常表现出明显的母语语音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如蒙古族学生由于会蒙语、汉语及英语等多种语言,其跨语言迁移特征更为复杂。为探究跨语言迁移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语音学习的可塑性,采用语言测试与访谈的方法,以内蒙古师范大学32名蒙古族学生为被试展开了为期八周的语音培训。结果发现:(1)语音培训后,被试的英语语音水平显着提高;(2)语音在单词中的不同位置影响了被试发音的标准程度;(3)母语影响和没有充分的外语交流环境是造成发音不标准的重要原因。这表明跨语言迁移背景下多语学习者的口音问题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纠正少数民族地区外语学习者的口音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银银,林贞贞[3](2018)在《方言-普通话双言者语素意识跨语言迁移研究——以莆田话-普通话双言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莆田话-普通话儿童为例,探讨在缺乏第一语言书面语习得经验的特殊双言环境下的语素意识跨语言迁移效应。研究发现,莆田话-普通话双言者是符合双语语素意识迁移的一般规律,但仍有一定的迁移特异性:各项语素意识任务中,莆田话语素建构能力较强,而普通话语素辨别能力较强;莆田话语素建构能力能够显着解释普通话语素建构能力变化;莆田话语素构建意识和莆田话语素辨别意识分别与汉字阅读能力显着相关,但仅前者对汉字阅读具有优先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韦晓保,肖亚男[4](2018)在《语音意识的跨语言迁移对维吾尔族双语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平衡测量方法,对90名维吾尔族儿童维汉两种语言语音意识及单字词读写能力进行了双向测查和跨语言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非言语智力因素和相应的语音意识成分后,维吾尔语音位意识对儿童汉字读写有着显着的独立贡献;汉语声母意识对儿童维吾尔语单词读写发展有着显着的预测力。可见,即使正字法差异较大的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语音意识对读写能力的跨语言双向预测作用,且这种跨语言的双向预测作用不受双语习得顺序的影响。结论支持语音意识是影响读写能力发展的非语言特异性的认知机制的假设。(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教学》期刊2018年00期)
陶广奉[5](2017)在《基于跨语言迁移学习的泰语依存句法解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人工智能分支的自然语言处理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句法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是机器翻译、信息检索和文本分析等领域研究的基础。目前,汉语、英语等语言采用基于传统的依存句法分析的方法研究句法解析相对成熟,但是传统的句法分析方法依赖于大规模标注的语料库和制定复杂的特征模板,人工标注语料库和制定特征模板费时费力,使得传统的依存句法分析方法对缺乏语料资源的语言的研究很难正常开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跨语言迁移学习的方法研究缺乏语料资源的依存句法解析,泰语句法研究十分缺乏语料资源,因此针对泰语依存句法分析完成了如下工作:(1)基于汉泰平行句对语料的神经网络双语词分布表示方法。泰语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没有较大规模的语料库,无形中增加了泰语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难度。但是汉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相对于语料丰富的汉语自然语言处理,泰语可以借鉴汉语的研究。双语词分布表示可以构建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汉泰平行句对语料的双语词分布表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词分布表示的准确率达到82.60%。(2)基于迁移学习的泰语依存句法解析方法。汉语在依存句法解析方法上的研究较为成熟,因此,本文在双语词分布表示方法的基础上,运用40000句汉泰平行句对语料,通过从汉语中迁移特征的方法对泰语依存句法分析进行研究。本文所提出的神经网络泰语依存句法解析模型,在依存弧准确率、标识准确率和句子根节点的准确率分别达到79.28%、75.01%和91.25%。(3)泰语依存句法分析系统的可视化。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输出CoNLL格式的依存语句,同时借助DependencyViewer工具进行界面化显示,可以方便的观察整个句子的水平依存视图和树状视图。通过以上分析,跨语言迁移学习的思想在—定程度上解决了语料稀缺的问题,但是本文同时也考虑了泰语的语言特征进行迁移学习泰语依存句法解析,其中双语词分布表示为迁移学习句法解析做准备,迁移学习句法解析是双语词分布表示的具体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刘珊[6](2014)在《语素意识的跨语言迁移对英语阅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素意识是指对语言中的意义结构的了解和运用(McBride-Chang, Wagner, Muse&Shu,2005b)。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语素意识是语言能力的一个方面,它能够辅助学习者分析词语的形态结构,从而更好地习得形态结构复杂的词语。此外,语素意识还被认为是元语言意识的一种。元语言意识可以理解为将语言的抽象性客观具体化的能力。元语言意识较强的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语言所传达的内容或意义,对语言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入,有效地辅助语言能力的发展(Li, Anderson, Nagy&Zhang,2002)。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元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者语言整体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封宗信,2005),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元语言意识,才能够对语言结构及其和意义建立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阅读或写作中更有效地通过语言本身运用语言。已有研究表明,语素意识对儿童的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e.g. Chen, Hao, Geva, Zhu&Shu,2009),不仅如此,语素意识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e.g. Carlisle and Fleming,2003; Kirby et al.,2012)。英语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二广泛使用的语言,也是作为使用国家最多的官方语言,因此,掌握一定英语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将英语作为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将其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因而汉语和英语被认为是语言类型差异较大的两种语言。从构词学的角度来看,汉语中有75%以上的词语由复合词的方式构成,而英语的主要构词方式包括曲折、派生和复合构词法,因而即使汉语和英语在书写系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对于母语为汉语而又无英语语言环境的我国小学生而言,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的语言水平也处在一个相对而言正在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语素意识的发展以及它对母语和第二语言是否具有一定的作用或影响,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的研究问题。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语素意识在双语习得的过程中会发生迁移并辅助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发展(e.g. Bialystok, McBride-Chang&Luk,2005; Wang, Perfetti&Liu,2004; Zhang et al.,2010)。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它同时具有传达意义和语音的功能。根据汉语书写系统的特征,研究者普遍认为语素意识对汉语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学前儿童汉语语素意识和语言能力水平的研究表明,语素意识对读写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李虹,董琼,朱瑾,刘俊婷,伍新春,2009)。然而,对于母语语素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英语学习是否会受到汉语语素意识的影响或作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本研究旨在探究对于一定母语基础的高年级小学生,汉语和英语的语素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以及语素意识在语言间的迁移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框架,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一语和二语的语素意识在不同年级间的发展情况如何,以及语素意识水平是否随着不同年级语言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2.语素意识在语言间的迁移是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的受试者是来自兰州一所全日制小学的90名五年级学生和86名六年级学生。五年级和六年级各为一个实验组,每组由两个平行的自然班构成。实验内容是对学生的英语和汉语语素意识、英语词语识别流利度,以及两种语言的阅读理解水平分别进行书面测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测试量表:英语语素意识测试、汉语语素意识测试、英语词汇识别流利度测试、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以及汉语阅读理解测试。测试量表的题目内容根据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大纲水平而制定。除了语言能力的测试以外,实验调查还包括一个背景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情况以及上一次英语考试成绩等。实验数据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及层级回归方程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英语语素意识和汉语语素意识在两个年级组之间均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六年级英语和汉语语素意识普遍比五年级发展的状况更好;此外,语素意识水平和不同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不同显着相关,特别是英语复合词语素意识的发展比曲折和派生语素意识的发展更为显着。另一方面,英语语素意识通过影响英语词语识别流利度而直接辅助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而汉语语素意识则通过在语言间的迁移影响英语语素意识水平,从而对英语阅读理解水平起到间接的辅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汉语语素意识中的复合词语素意识在影响英语语素意识方面有着显着的预测作用。研究分析结果证明学生的语素意识发展和他们的语言能力水平相一致,语素意识作为元语言意识的之一与阅读能力紧密相关。汉语复合词语素意识对英语阅读理解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也印证了迁移辅助模型提出的假设,即一语元语言复杂程度和二语读写水平对二语语素意识的发展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此外,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汉语阅读理解水平显着相关,并且迁移现象只有在一语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同时二语能力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这一结论还说明了阅读能力反映的是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语素意识的迁移作用只有在两种语言都有一定发展的前提下才可能对二语读写能力起到辅助作用。研究结论还预示了迁移的方向,即通常由强势语言(一语)到弱势语言(二语),因此一语的语言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二语的语言水平。除引论和结论以外,本论文共设五章,主要内容如下:引论部分主要阐述的是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论文的整体结构做一概览;第二章描述了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分析汉语和英语的语素结构特征,其次论述了元语言意识及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语素意识在读写能力方面的发展,最后对本研究的主体理论,迁移辅助模型做了详细的阐释;第叁章是文献综述部分,这一章主要从语素意识和读写能力发展的关系以及语素意识的跨语言迁移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第四章首先提出了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针对研究问题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并描述实验实施的具体过程;根据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第五章主要展示了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第六章分别针对研究提出的两个问题,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在理论框架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后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研究结论以及作为基础性研究对今后理论或实践的铺垫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研究针对汉语为母语的小学生在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语素意识的发展及母语语素意识对作为外语的英语阅读能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辅助作用。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向老师和学生们阐明语素意识在语言能力发展,尤其是语言类型差异较大的第二语言读写能力发展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也为语素意识的培养在阅读能力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焦明环,孙宗香[7](2013)在《概念整合视角下汉英跨语言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概念整合视角下对汉英的跨语言迁移背后运作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往,大多数学者均围绕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表现出的负迁移现象作定量研究,并未对语言迁移背后的认知过程给出较清晰的阐释。以不同的概念整合网络为基础,阐释了英语学习者受汉语L1和英语L2的跨语言迁移影响的整个认知过程的实质及其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教育》期刊2013年22期)
焦明环,孙宗香,陈桂琴[8](2013)在《汉语L1和英语L2的跨语言迁移认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整合理论作为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深层阐述语言背后运作的认知机制,对汉语L1和英语L2的跨语言迁移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汉语L1和英语L2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所产生的跨语言迁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不同的概念整合网络为基础,阐释英语学习者受汉语L1和英语L2的跨语言迁移影响的整个认知过程及实质,开拓二语习得领域跨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也进一步促进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闫嵘,霍健才[9](2013)在《外语篇章阅读元理解监测能力的发展及其跨语言迁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标准化语篇阅读测试任务,对90名1-3年级大学生(母语为汉语,外语为英语)的元理解监测精确水平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外语水平在元理解监测发生跨语言迁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外语阅读元理解监测能力的发展存在与母语不同的趋势,前者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但后者年级差异并不显着,仅存在显着性别差异。研究还发现,外语水平在母语元理解监测能力向外语发生迁移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从而支持了语言阈值假设。(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3年02期)
郭茜[10](2012)在《汉英跨语言迁移的国内外研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跨语言迁移对于语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指导借鉴作用。国内外都有不少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研究具体差别却很大。本文比较详尽地回顾了国外在汉英跨语言迁移方面的主要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并从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几个方面,与国内的研究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内学者在汉英跨语言迁移方面可以拓展的研究方向,以及对外语教学中的改进和提升。(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跨语言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母语的影响,许多外语学习者在说外语时通常表现出明显的母语语音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如蒙古族学生由于会蒙语、汉语及英语等多种语言,其跨语言迁移特征更为复杂。为探究跨语言迁移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外语语音学习的可塑性,采用语言测试与访谈的方法,以内蒙古师范大学32名蒙古族学生为被试展开了为期八周的语音培训。结果发现:(1)语音培训后,被试的英语语音水平显着提高;(2)语音在单词中的不同位置影响了被试发音的标准程度;(3)母语影响和没有充分的外语交流环境是造成发音不标准的重要原因。这表明跨语言迁移背景下多语学习者的口音问题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纠正少数民族地区外语学习者的口音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语言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吴焕钦.基于跨语言迁移的无监督命名实体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姚敏,张华,武海燕.跨语言迁移下的蒙古族大学生英语语音可塑性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8
[3].杨银银,林贞贞.方言-普通话双言者语素意识跨语言迁移研究——以莆田话-普通话双言者为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韦晓保,肖亚男.语音意识的跨语言迁移对维吾尔族双语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的影响[J].世界华文教学.2018
[5].陶广奉.基于跨语言迁移学习的泰语依存句法解析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6].刘珊.语素意识的跨语言迁移对英语阅读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
[7].焦明环,孙宗香.概念整合视角下汉英跨语言迁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
[8].焦明环,孙宗香,陈桂琴.汉语L1和英语L2的跨语言迁移认知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闫嵘,霍健才.外语篇章阅读元理解监测能力的发展及其跨语言迁移效应[J].现代外语.2013
[10].郭茜.汉英跨语言迁移的国内外研究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标签:低资源语言命名实体识别; 无监督学习; 跨语言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