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末(梗)有机肥,土壤养分,玉米,杨梅
作物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麒,魏立本,易忠经,赵建,袁玲[1](2019)在《烟末(梗)有机肥对3种不同类型作物土壤养分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烘烤和复烤产生大量的废弃烟末(梗),目前采用的填埋和焚烧处理不仅浪费有机质和养分资源,而且污染环境,亟待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试验将废弃烟末和烟梗粉碎,接种热解纤维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并加入辅助剂,经高温堆制生产有机肥,并以玉米、杨梅和花椰菜等当地作物为对象,田间研究其肥效。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单施烟末(梗)有机肥、化肥配施有机肥4个处理。结果表明,高温堆制的烟末(梗)有机肥的质量符合农业部NY 525-2012标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依次为40.45%、1.91%、0.84%和2.12%。在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提高,并与作物和果树养分需要相协调;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显着增加,表明烟末(梗)有机肥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增加微生物数量。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使玉米、花椰菜和杨梅的产量分别增加10.11%、14.04%和5.45%,果实品质得到显着改善。因此,废弃烟末(梗)是优良的有机肥源,高温堆肥可实现废弃烟末(梗)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5期)
张经廷,吕丽华,张丽华,董志强,姚艳荣[2](2019)在《作物水肥耦合类型量化方法在华北冬小麦水氮配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种作物水肥耦合类型量化方法及基于这种方法的华北冬小麦水氮优化配置,丰富作物水肥耦合分析方法,为促进冬小麦水肥协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根据作物相对产量的真实值与理论值的差异显着性来判定某一具体水肥组合的耦合类型。2006—2016连续10年在黄淮北部进行了冬小麦季不同水氮处理的大田定位试验。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设春灌1水(拔节期75 mm,W1)和2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各75 mm,W2)两个处理;施氮量为副区,设5个水平,分别为0 (N0)、60(N60)、120(N120)、180(N180)、240 kg·hm~(-2)(N240),共10对水氮组合。研究冬小麦不同水氮组合的耦合类型及其年际转换特征,确选适宜的水氮配置。【结果】某一水肥组合相对产量真实值经统计检验显着高于其理论值,此水肥组合的水肥耦合类型即为"协同"(水肥互相促进);真实值显着小于理论值,水肥耦合类型即为"拮抗"(水肥互相限制);真实值与理论值没有显着差异,水肥耦合类型即为"加和"(水肥互不影响)。冬小麦W2与不同施氮水平(Nx)组成的水氮组合的耦合类型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受施氮水平的影响显着。W2N60水氮耦合类型10年平均为"拮抗",定位第1—2年灌水限制施氮的增产作用,施氮限制了灌水的增产作用,水氮"拮抗";定位第3—5年耦合类型转变成"增水促氮,增氮促水"的"协同";定位第6—10年又转为"拮抗"。W2N120的耦合类型在定位第1—4年为"加和",第5年起就转为"协同",10年平均为"协同"。施氮超过120 kg·hm~(-2)的两水氮组合W2N180与W2N240的耦合类型各年度均为水氮互不影响的"加和"。【结论】基于作物相对产量真实值与理论值差异的显着性来定量判定某一特定水肥组合的耦合类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黄淮北部冬小麦生产中, W2N120组合水氮协同增产效果显着,耦合类型长期为"协同",因此,在一定年限内可作为该区冬小麦季适宜的水氮配置,年均产量水平维持在8.5 t·hm~(-2)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王萍,李秀芬,姜丽霞,朱海霞,宫丽娟[3](2019)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栽作物稳产类型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黑龙江省1949~2012年产量资料,对单产稳产类型进行区划。利用WOFOST作物模型,结合RCP4.5未来情景资料模拟2017~2060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产量,对未来情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进行单产稳产类型区划。结果表明:1949~2012年研究区域水稻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44~0.78,玉米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56~0.77,大豆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26~0.58。未来情景下研究区域叁大主栽作物高产稳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高产不稳产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低产稳产区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低产不稳产区分布在北部和中部。(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蔺芳,刘晓静,童长春,吴勇[4](2019)在《间作对不同类型饲料作物光能利用特征及生产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豆-禾间作模式中的光能利用特征及产量效应,本研究以苜蓿、小黑麦、燕麦、玉米、甜高粱5种单作模式为参照,对苜蓿-小黑麦、苜蓿-燕麦、苜蓿-玉米和苜蓿-甜高粱4种间作模式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其光能利用特征和生产能力,并采用通径分析法探讨光能利用各指标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光能利用各指标对产量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叶面积指数(LAI,1.236)、净光合速率(P_n,0.519)、冠层开度(DIFN,0.302)、胞间CO_2浓度(C_i,-0.026)、气孔导度(g_s,-0.116)、蒸腾速率(T_r,-0.188)、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FIPAR,-1.708);光能利用率(LUE)作为光能利用各指标的综合体现,其数值最大(1.367).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4种禾本科牧草的LAI、P_n、g_s、T_r和FIPAR,降低了DIFN和C_i,而苜蓿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下LUE与单作相比均显着提高,其中,小黑麦和燕麦的平均增幅(35.2%和30.4%)高于玉米和甜高粱(28.7%和26.3%),且与小黑麦、燕麦间作的苜蓿其LUE的平均降幅(6.1%和8.3%)明显低于与玉米、甜高粱间作(21.8%和24.5%).4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其中,苜蓿-小黑麦和苜蓿-燕麦的LER值显着大于苜蓿-玉米和苜蓿-甜高粱.LAI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P_n.4种间作模式中,苜蓿-小黑麦和苜蓿-燕麦的光能利用提升潜力和增产潜力更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岳龙凯[5](2019)在《作物类型和品种对黑土压实响应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壤压实风险也逐渐加大,可能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本文在东北农业大学向阳农业试验基地研究了机械类型及行走次数产生的土壤压实程度以及大豆和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响应,研究了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地上部和根系性状对严重压实的响应,区分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改善压实土壤结构的作用。研究结果对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规程制定、建立合理种植制度和选育改土作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拖拉机及行走次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3种类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110.0kPa、1.3 t,中型拖拉机73.9 kPa、3.3 t,大型拖拉机64.4 kPa、6.9 t)及行走次数(0,4,6,8,12次)均对土壤压实产生显着影响。土壤贯穿阻力与拖拉机重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机械作用对10-20 cm深度土层贯穿阻力增加幅度最大,不同行走次数对贯穿阻力的影响在30-40cm深度土层表现出显着差异。大豆和玉米对不同类型拖拉机的适应性存在差异,不同类型拖拉机大豆产量顺序为:小型拖拉机(3.7 t ha~(-1))>大型拖拉机(3.2 t ha~(-1))>中型拖拉机(3.1 t ha~(-1));玉米产量顺序为:中型拖拉机(10.8 t ha~(-1))>大型拖拉机(9.8 t ha~(-1))>小型拖拉机(8.8 t ha~(-1))。与未压实相比,小型拖拉机在行走8次时显着增加大豆产量(P<0.05),增加幅度为21.9%;而中型拖拉机行走12次时显着增加玉米产量(P<0.05),增加幅度为20.4%。(2)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生长和产量性状对土壤压实的响应不同。1970s-2000s品种在植株干重、主茎节数、根瘤干重、有效荚数及产量等指标均高于1940s-1960s大豆品种,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从两年的产量分析,金元2号(1941)、合丰22(1974)、黑农35(1990)、合丰45(2003)、北豆5号(2006)等品种在压实条件下均具有较高产量,可作为耐受压实土壤环境的大豆品种。根瘤干重和胚轴直径对土壤压实反应最敏感,可以做育种指示指标。(3)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大孔隙作用。染色实验表明,染色深度和染色面积表征的大孔隙结构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布均表现出2003年育成的合丰45具有改善根际大孔隙作用,可作物改善土壤压实环境的大豆品种。大豆的根系宽度中值是改善根际大孔隙的主要根系特征,且在垂直方向的改善作用大于水平方向。综上,不同类型拖拉机均导致土壤压实;大豆较玉米更耐压实;1970s后育成的大豆品种普遍具有较好的耐受压实土壤环境的能力,其中2003年育成的合丰45在产量和改善土壤大孔隙结构中均具有较好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刘雅清[6](2019)在《宁夏河套灌区土壤盐碱化变异特征及其与作物类型的互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该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具有时空异质性,开展土壤盐碱化变异特征研究可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土壤盐碱化的防治改良提供决策参考,农田水盐状况会影响作物生长,间接影响作物的分布,而不同作物灌排水方式、耕作措施及作物本身吸盐排碱能力等不同,也会影响盐分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移,研究土壤盐碱化变异特征与作物类型的互馈关系,对于优化种植制度、制定适宜的灌溉措施和改良措施以防治土壤盐碱化并实现水分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宁夏河套典型灌区为研究区,研究土壤盐碱化在空间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特征;利用遥感技术提取作物类型:基于研究区土壤全盐、盐离子和pH值数据及作物分布状况,分析了土壤盐碱化变异特征对作物类型分布的影响及种植不同作物后土壤全盐、pH值和盐离子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整个研究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为严重,全盐含量的范围在0.26-14.9g/kg之间,土壤pH值变化范围在8.67-10.38之间,可溶性盐离子以镁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为主,碳酸根离子和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升高,全盐及其他离子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表层全盐为强空间变异性,其它层全盐为中等空间变异性,pH值为弱空间变异性。pH值和碳酸根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全盐和除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外的各离子在春季返盐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聚现象。全盐、各盐离子、pH值在空间上整体均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土壤表层全盐、氯离子、钠离子、钙离子含量在黄河冲积平原和贺兰山洪积平原过渡区均较低,盐分剖面类型在该空间分布范围内表现为平均型和底聚型。(2)利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较优的GF1-WFV时间序列数据,结合不同植被生育特点,基于主要作物曲线特征构建的决策树分类精度较高。分类结果显示水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的北部和黄河冲积平原,基本呈现为连片种植,玉米和小麦夹杂分布在贺兰山冲积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过渡区域。(3)水稻土壤表层全盐、钠离子和氯离子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作物,硫酸根离子和镁离子平均含量略高于其他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在盐分剖面类型为表聚型的区域,而玉米和小麦主要分布在盐分剖面类型为平均型的区域,相比玉米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春季表层土壤盐渍化更严重的地区,说明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和垂直变异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作物类型的空间分布。(4)种植不同作物会对土壤盐分和pH值的变异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作物种植前后土壤全盐、pH值及各离子变化特征不同,种植水稻后全盐含量降低程度远远大于玉米和小麦,其变化的差异性主要受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影响,pH值增大程度小于玉米和小麦。(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4-01)
刘雅清,王磊,赵希妮,璩向宁,许兴[7](2019)在《基于GF-1/WFV时间序列的绿洲作物类型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基于中等空间分辨率时序数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成为研究热点,但农作物季相节律特征在不同气候背景下存在较大差异,绿洲作为干旱区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生态景观,其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遥感提取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宁夏河套平原绿洲典型区域,通过构建高分一号(GF-1/WFV)时间序列数据,结合不同作物耕作方式及生长物候,分析不同作物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的时间序列特征,构建不同决策树提取研究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并验证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干旱区绿洲,利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较优的GF1-WFV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遥感提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代表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绮雯,张小有[8](2019)在《农业低碳技术视域下地形特征与作物类型对化肥施用质性影响分析——以江西省规模农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江西省规模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地形特征和农作物类型对农户低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从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正增长,且排名位于全国前列,减排形势严峻;(2)江西省农业化肥碳排放量与耕地面积不成正比;(3)江西省农户种植水稻施用高量化肥意愿更强;(4)平原和盆地在化肥施用量上更倾向于高量。(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姚科艳,陈利根,刘珍珍[9](2018)在《农户禀赋、政策因素及作物类型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苏、鲁、黑叁个粮食主产区的1024个水稻、小麦及玉米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决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决策者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及兼业化程度等农户禀赋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纳都有显着的影响;秸秆还田作业补贴及秸秆利用核查对农户技术采纳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在作物间存在差异。本文认为政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农作物采取差异的秸秆综合利用支持政策,短期内继续实施秸秆还田作业补贴和效果核查,长期则应提高机械化还田作业质量,加强补贴政策宣传,提高农户技术采纳的持续性。(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8年12期)
陈睿,赵超,刘兴冉,郭英,沈彦俊[10](2018)在《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黑河中游绿洲区土地利用分类与作物类型提取及其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土地利用与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黑河中游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绿洲之一,也是甘肃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准确研究黑河中游绿洲的时空变化情况,本文利用2001—2015年MODIS卫星数据,提取分析了近15年黑河中游绿洲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1—2016年的Landsat/TM,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获得该绿洲区土地利用分类;基于2011—2016年的HJ1A/CCD数据,利用HANTS滤波后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获得作物种植面积的精细分类。经验证,该土地利用分类精度高于88.46%,kappa系数为0.81;小麦和玉米与实地验证点对比的分类精度高于90.8%。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绿洲面积总体为增加趋势,仅2014年、2015年略有减少,绿洲面积从2001年的2 701 km2增加到2015年的2 936 km2。2)2001—2016年间,裸地面积减少436.7 km2,耕地面积增加91.3 km2,草地、林地面积增加289.6 km2。3)2011—2016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均有减少,小麦共计减少195.77 km2,玉米减少144.37 km2。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估产及绿洲生态保护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作物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一种作物水肥耦合类型量化方法及基于这种方法的华北冬小麦水氮优化配置,丰富作物水肥耦合分析方法,为促进冬小麦水肥协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根据作物相对产量的真实值与理论值的差异显着性来判定某一具体水肥组合的耦合类型。2006—2016连续10年在黄淮北部进行了冬小麦季不同水氮处理的大田定位试验。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设春灌1水(拔节期75 mm,W1)和2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各75 mm,W2)两个处理;施氮量为副区,设5个水平,分别为0 (N0)、60(N60)、120(N120)、180(N180)、240 kg·hm~(-2)(N240),共10对水氮组合。研究冬小麦不同水氮组合的耦合类型及其年际转换特征,确选适宜的水氮配置。【结果】某一水肥组合相对产量真实值经统计检验显着高于其理论值,此水肥组合的水肥耦合类型即为"协同"(水肥互相促进);真实值显着小于理论值,水肥耦合类型即为"拮抗"(水肥互相限制);真实值与理论值没有显着差异,水肥耦合类型即为"加和"(水肥互不影响)。冬小麦W2与不同施氮水平(Nx)组成的水氮组合的耦合类型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受施氮水平的影响显着。W2N60水氮耦合类型10年平均为"拮抗",定位第1—2年灌水限制施氮的增产作用,施氮限制了灌水的增产作用,水氮"拮抗";定位第3—5年耦合类型转变成"增水促氮,增氮促水"的"协同";定位第6—10年又转为"拮抗"。W2N120的耦合类型在定位第1—4年为"加和",第5年起就转为"协同",10年平均为"协同"。施氮超过120 kg·hm~(-2)的两水氮组合W2N180与W2N240的耦合类型各年度均为水氮互不影响的"加和"。【结论】基于作物相对产量真实值与理论值差异的显着性来定量判定某一特定水肥组合的耦合类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黄淮北部冬小麦生产中, W2N120组合水氮协同增产效果显着,耦合类型长期为"协同",因此,在一定年限内可作为该区冬小麦季适宜的水氮配置,年均产量水平维持在8.5 t·hm~(-2)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麒,魏立本,易忠经,赵建,袁玲.烟末(梗)有机肥对3种不同类型作物土壤养分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2].张经廷,吕丽华,张丽华,董志强,姚艳荣.作物水肥耦合类型量化方法在华北冬小麦水氮配置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王萍,李秀芬,姜丽霞,朱海霞,宫丽娟.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栽作物稳产类型区划[J].东北农业科学.2019
[4].蔺芳,刘晓静,童长春,吴勇.间作对不同类型饲料作物光能利用特征及生产能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岳龙凯.作物类型和品种对黑土压实响应差异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6].刘雅清.宁夏河套灌区土壤盐碱化变异特征及其与作物类型的互馈关系[D].宁夏大学.2019
[7].刘雅清,王磊,赵希妮,璩向宁,许兴.基于GF-1/WFV时间序列的绿洲作物类型提取[J].干旱区研究.2019
[8].王绮雯,张小有.农业低碳技术视域下地形特征与作物类型对化肥施用质性影响分析——以江西省规模农户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9].姚科艳,陈利根,刘珍珍.农户禀赋、政策因素及作物类型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8
[10].陈睿,赵超,刘兴冉,郭英,沈彦俊.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黑河中游绿洲区土地利用分类与作物类型提取及其时空变化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