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振荡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杨业明[1](2020)在《磷脂内翻酶β亚基TMEM30A及其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核生物细胞膜结构两侧的磷脂分布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分布需要膜上磷脂内翻酶(Flippase)的动态调节。P型ATP酶第四类亚型(P4-ATP酶)被证明有磷脂内翻酶活性,能够依赖ATP供能将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乙醇胺(PE)特异地向细胞膜内侧面翻转。P4-ATP酶突变或缺失已与众多疾病相联系,在体内承担重要功能。P4-ATP酶的功能发挥需要依靠TMEM30蛋白家族的帮助。其中,TMEM30A对于大多数P4-ATP酶的正确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发挥是必需的。鉴于哺乳动物中的14种P4-ATP酶组织分布冗杂,研究其致病机制较为困难,而TMEM30A作为大多数P4-ATP酶的β亚基,功能更加重要。因此,研究P4-ATP酶β亚基TMEM30A的功能也就更有意义。而目前,对于TMEM30A及其互作蛋白的细胞生理功能还知之甚少,缺乏相关动物模型和体内研究。为了能够了解磷脂内翻酶及其β亚基TMEM30A在体内的重要性以及参与的细胞生理途径,本研究构建了多种Tmem30a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探究TMEM30A缺失在视网膜细胞、小脑浦肯野细胞以及胰岛β细胞中所导致的疾病表型,并针对表型进行更深入的分子机制探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 TMEM30A协同P4-ATP酶在这些组织细胞中的功能,从而为揭示P4-ATP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1.TMEM30A在视网膜中的功能研究磷脂内翻酶Atp8a2突变在小鼠中导致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验证了 ATP8A2的β亚基TMEM30A在小鼠视网膜中广泛表达。鉴于此,我们分别构建了 Tmem30a此在视网膜感光细胞以及双极细胞中特异敲除的小鼠模型,用来研究其在视网膜功能和细胞生存中的作用,从而揭示P4-ATP酶相关的视网膜病变的致病机制。首先,小鼠视锥细胞敲除Tmem30a导致明适应视网膜电图(ERG)反应丧失,视蛋白错误定位在胞体,并最终引发视锥细胞的死亡。其次,在成年小鼠中全身敲除Tmem30a引起暗适应ERG反应降低以及ATP8A2的错误定位,最终导致视杆细胞功能障碍和凋亡。细胞水平上,我们将敲除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进行PS内翻活性检测,结果显示TMEM30A缺失导致PS暴露于细胞膜表面,提示磷脂内翻活性丧失。这些数据证明了 TMEM30A在视网膜感光细胞磷脂内翻、蛋白转运以及视功能维持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TMEM30A在视觉信号传递中的功能,我们构建了视网膜双极细胞特异敲除Tmem30a的小鼠模型,该敲除鼠表现为双极细胞功能丧失以及细胞死亡。视网膜PKCα染色表明,在病变初期双极细胞出现突触异常伸长表型,而PSD95以及mGluR6染色提示该突触伸长表型主要由于突触传递受损,这证明TMEM30A参与视觉信号传递过程。此外,TMEM30A缺失引发了视网膜过度的炎症反应,加速了双极细胞的凋亡。这些数据揭示了 Tmem30a在视网膜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中的功能,以及对于视细胞蛋白转运、视觉信号传递的重要性。2.TMEM30A在小脑浦肯野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磷脂内翻酶ATP8A2突变在人群中导致共济失调表型,这主要由于小脑平衡系统受损,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明了。为了探究其致病机制,并研究TMEM30A在小脑中的功能,我们将Tmem30a在小脑浦肯野细胞中特异敲除来揭示ATP8A2突变引发共济失调的致病机制。结果表明,敲除小鼠在早期即出现了严重的共济失调表型,并伴随浦肯野细胞突触减少、轴突退化等神经退行性病变表征,最终引起浦肯野细胞死亡。与此同时,细胞病变导致GFAP表达增高,在浦肯野细胞退化区域出现胶质增生,加速了病变细胞的死亡。机制上,我们发现TMEM30A在细胞中主要定位于囊泡转运相关的细胞器,例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内体,提示TMEM30A可能参与到细胞囊泡转运过程中。对内质网应激的相关分子进行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记结果均表明,在敲除鼠小脑中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BiP和CHOP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表明浦肯野细胞出现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进一步激活下游的细胞程序性死亡Caspase级联通路,蛋白检测结果表明Cleaved caspase-12以及Cleaved caspase-3分子在敲除鼠小脑中表达量均上调,TUNEL染色显示浦肯野细胞出现细胞凋亡。该研究揭示了 TMEM30A在小脑浦肯野细胞中的重要作用,并表明TMEM30A参与细胞囊泡转运过程。3.TMEM30A在胰岛β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磷脂内翻酶ATP10A和ATP1OD突变已被证实与糖尿病相关,但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明了。糖尿病与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相关,为了探究其致病机制,并探究TMEM30A及其互作蛋白在胰岛素分泌中的功能,我们将Tmem30a在胰岛β细胞中特异敲除。我们首先证明了 TMEM30A在小鼠胰腺β细胞敲除可导致Ⅱ型糖尿病表征: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耐受、胰岛素抵抗、胰岛增生、肥胖以及肝脏损伤。离体胰岛以及MIN6细胞系的蛋白印迹结果表明TMEM30A缺失的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含量显着下调,而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升高,表明胰岛素的剪切成熟过程受损。电镜结果显示在敲除β细胞中胰岛素囊泡数量显着降低,并伴随高尔基体肿胀;细胞免疫染色结果显示胰岛素颗粒异常聚集于高尔基体,表明胰岛素分泌囊泡在高尔基体出芽释放失败。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异常聚集于细胞质,并伴随成熟糖基化Glut2表达下调,表明其成熟和膜向转运受阻,并导致后续β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减少以及细胞膜电位去极化消失,提示高糖感应的级联反应丧失。机制上,我们发现TMEM30A对于网格蛋白(Clathrin)介导的囊泡转运至关重要,TMEM30A缺失导致Clathrin表达下调,并在高尔基体异常聚集,其介导的细胞内吞过程也受到影响,证明Tmem30a参与该囊泡转运途径,并由于该途径受阻进而影响到胰岛素囊泡分泌以及GLUT2的膜向转运,最终导致胰岛素释放减少以及后续的糖尿病表型。我们随后对小鼠胰岛β细胞以及MIN6细胞系中的P4-ATP酶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绝大多数P4-ATP酶表达下调。此外,我们对胰岛β细胞高表达的P4-ATP酶(ATP8A1,ATP8B2,ATP11A)进行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TMEM30A能够帮助它们正确定位于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上。最后,磷脂内翻活性检测表明Tmem30a敲减MIN6细胞的PS暴露于细胞膜表面,提示磷脂内翻活性丧失。我们本研究证明了 TMEM30A在胰岛素成熟分泌和糖代谢稳态中的新作用,探明了 TMEM30A及其互作P4-ATP酶参与的蛋白囊泡转运途径,并揭示了 P4-ATP酶相关的糖尿病的致病机制。
范慧敏[2](2020)在《TSPO/VDA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严重导致患者视力障碍及失明。研究证实其病理过程与线粒体自噬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从线粒体自噬这一重要的细胞内适应性事件出发,进一步探究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理及调控机制。转位蛋白(TSPO)与电压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同为线粒体渗透性转运孔组成成分,两种蛋白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线粒体质量控制效率,调节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并且其表达比例对于细胞稳态至关重要。TSPO和VDAC1组成蛋白复合物,当TSPO/VDAC1比例增大时,减少线粒体偶联并促进活性氧(ROS)的过量产生,从而抑制PINK1/Parkin途径下游的线粒体自噬,限制SQSTM1/p62的线粒体募集,取消自噬标记物LC3Ⅱ的线粒体重排,导致功能障碍的线粒体积聚。综上,本研究旨在以STZ诱导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大鼠为模型,探究TSPO/VDAC1在DR发病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体外实验探讨TSPO/VDAC1是否可能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对DR发挥调控作用,阐明TSPO/VDAC1在DR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STZ构建DR动物模型,大鼠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DR模型组,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损伤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lβ,IL-1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DAC1蛋白、线粒体自噬关键分子PINK1、Parkin、LC3Ⅱ、SQSTM1/P62 的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 Blot 检测 TSPO 蛋白的表达。2.体外模拟DR进程,将原代HRCECs在高糖(30mM)下分别培养Oh、3h、12h、24h、48h,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TSPO、VDAC1、TXNIP、DNM1L、PINK1、Parkin、P62/SQSTM1、LC3Ⅱ的 mRNA 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 TSPO、VDAC1、PINK1、Parkin、SQSTM1/P62、LC3Ⅱ 蛋白的表达,CCK8 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线粒体ROS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ROS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3.在原代HRCECs中用慢病毒转染TSPO,细胞分为shNC组(慢病毒空载体组+高糖处理48h),shTSPO组(TSPO沉默慢病毒载体组+高糖处理48h),Western Blot 检测 TSPO、VDAC1、PINK1、Parkin、SQSTM1/P62、LC3Ⅱ 蛋白的表达,CCK8检测两组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情况。shNC组(慢病毒空载体组+高糖处理48h),sh-TSPO组(TSPO沉默慢病毒载体组+高糖处理48h),shNC+3-MA组(慢病毒空载体组+高糖处理48h+3-甲基腺嘌呤),shTSPO+3-MA组(TSPO沉默慢病毒载体+高糖处理48h+3-甲基腺嘌呤组),Western Blot 检测 TSPO、VDAC1、PINK1、Parkin、SQSTM1/P62蛋白的表达,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DR大鼠视网膜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降低,线粒体自噬活性受到抑制;TSPO蛋白表达升高,VDAC1蛋白表达降低,TSPO/VDAC1比值增大;DR大鼠视网膜炎症反应升高。2.原代HRCECs高糖处理后,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下降,凋亡率升高,胞内ROS、TXNIP mRNA水平升高,炎症因子IL-1β,IL-18表达上升,线粒体裂解蛋白DNM1L mRNA水平升高,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PINK1、Parkin表达下降P62/SQSTM1蛋白表达下降,TSPO蛋白表达升高,VDAC1蛋白表达降低,TSPO/VDAC1比值增大。3.高糖下在原代HRCECs中用慢病毒沉默TSPO后,TSPO蛋白表达下降,VDAC1蛋白表达提高,TSPO/VDAC1比值缩小,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PINK1、Parkin表达水平显着上升,自噬底物P62/SQSTM1表达上调,细胞活性提高,细胞凋亡率,炎症因子水平均较空载体组下降。高糖环境下在稳定低表达TSPO的原代HRCECs中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发现3-MA抑制剂能够抑制沉默TSPO后导致的自噬活性升高;同样ELISA结果显示抑制自噬水平后炎性因子IL-1β、IL-18表达升高;流式凋亡实验结果显示抑制自噬水平后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1.高糖环境可导致体内和体外TSPO表达升高,VDAC1表达下降,TSPO/VDAC1比值增大,线粒体自噬受到抑制;ROS生成过多,炎症因子分泌增加以及细胞凋亡。2.高糖下在原代HRCECs内下调TSPO表达,会使VDAC1表达上调,TSPO/VDAC1比值降低。3.TSPO/VDAC1在高糖下促进ROS生成,抑制线粒体自噬PINK1/Parkin通路,并且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促进炎症因子分泌以及细胞凋亡,从而参与DR的发生发展。
彭坤[3](2020)在《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构建肠黏膜免疫紊乱的肠-视网膜神经损伤模型,明确肠黏膜免疫紊乱引起的视网膜损伤表型,以及Microglia/Macrophage在免疫-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Steaps对Microglia/Macrophage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Steaps调控的Microglia/Macrophage在肠-视网膜损伤中的免疫调节机制,为肠脑轴相关疾病的免疫机制探索提供参考。方法:构建DSS诱导的肠-视网膜损伤小鼠模型,通过ERG检测视网膜功能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结构损伤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明确视网膜浸润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定位。特异性抗体干预实验,验证CD4+T细胞对视网膜的神经损伤,以及Microglia细胞对视网膜免疫损伤的调节作用。体外通过BV2细胞系,研究Steap4对Microglia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构建Steap4-/-小鼠,进一步确认Steap4之于Microglia/Macrophage的调节作用,以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结果:1)我们成功构建了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ERG检测显示,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ERG a、b波振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振荡电位也显着降低,且b波出现明显的反应延迟。2)HE结果发现,模型小鼠视网膜内核层明显变薄,细胞排列较为松散,但与对照组相比,外核层并无显着变化。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可知,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严重受损,出现明显的胞体丢失和纤维断裂,双极细胞两端连接RGC和感光细胞的突触也出现连接异常;此外还有节细胞凋亡增加,神经纤维紊乱增多。4)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变化不大,截止到第50天,仅出现了外节的异常伸长。5)眼底血管成像显示喂食DSS到50天,并未有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病理性增生。6)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发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水平提高,并伴有外周巨噬细胞的浸润。7)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b、Ifng和Il17a和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3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8)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CD4+T细胞异常浸润,并主要分布为视网膜内层;CD4特异性抗体干预,能够显着降低外源性CD4+T细胞靶向视网膜,改善视网膜免疫微环境,缓解视网膜神经损伤。9)浸润的CD4+T细胞表面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3抗体干预,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外源T细胞靶向视网膜的趋化作用,从而缓解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的功能损伤。10)通过视网膜铺片的血管荧光染色,我们发现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三层视网膜血管都高表达MAdCAM-1,并伴有CD4+T细胞的跨血管内皮细胞转运。1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揭示,外源性浸润的CD4+T细胞具有肠源性,超过六成的细胞表达?4?7。12)玻璃体注射,干预MAdCAM-1后,肠源性CD4+T细胞不能通过?4?7-MAdCAM-1途径浸润视网膜,视网膜免疫环境大大改善,视网膜功能显着提高。13)Steap家族蛋白在结肠和视网膜内都有着较高和稳定的表达。然而,在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中,两组织均高表达Steap4基因,其中结肠中Steap4表达于增殖活化的巨噬细胞中,视网膜中Steap4表达于受损伤的内层神经元。14)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因子TNFa、IFNg、和IL17a均能够刺激BV2细胞高表达Steap4基因。而Steap4基因高表达伴随着BV2细胞增殖活化能力的加强。15)敲低Steap4基因,BV2细胞的增殖活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16)4.5月龄时Steap4-/-小鼠视网膜ERG明显改变,a、b波振幅均显着下调。17)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Steap4-/-小鼠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细胞因子Il1b、Ifng表达水平增加,Microglia/Macrophage细胞增殖活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也显着增加。结论:通过构建的DSS诱导的肠-视网膜损伤模型,我们明确了肠黏膜免疫紊乱可引起视网膜内层神经元的损伤,继而造成视网膜视觉功能的改变。肠黏膜免疫紊乱导致视网膜内Microglia增殖活化,诱发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以及外周巨噬细胞、CD4+T细胞的浸润,损伤视网膜内层神经元,下调视网膜功能。在此过程中,Steap4可能参与了Microglia增殖活化功能的调节与神经元的损伤。
吴名焱,杨芳文,张冬花,张远清,王芬[4](2018)在《视网膜振荡电位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测定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的变化,探讨OPS可否作为监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病变病程进展及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方法对19例健康对照人群、15例单纯性白内障患者、24例白内障伴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患者和16例白内障伴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视网膜振荡电位检查,分析其P2波潜伏期(ms)和峰时振幅(uV)值的变化。结果单纯白内障患者以及白内障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P2波潜伏期值均高于正常组,峰时振幅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白内障伴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P2波潜伏期值也高于单纯白内障患者(P<0.05),峰时振幅低于单纯白内障患者(P<0.05),且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加重(增生),振幅下降越明显(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有异常改变,OPS可用于监测视网膜病变发病危险性及严重程度的临床指标。
何萌杉,杨倩,谢艳华,许璐,张作明,张明科,王四旺[5](2018)在《复视明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复视明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大鼠的药效。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SD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复视明胶囊,以视网膜电图、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裂隙灯眼前节拍照系统检测视网膜功能,并测定体质量、血糖等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0.5g·kg-1复视明胶囊能明显降低血糖值(P<0.05),增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且对暗适应视杆细胞反应b波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1.0g·kg-1复视明胶囊对暗适应最大混合反应b波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0.5和1.0g·kg-1复视明胶囊均能增强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P<0.05),显着改善明适应视锥细胞反应b波(P<0.05)和暗适应振荡电位OS2波,均有控制白内障发病率(P<0.05)的作用。结论复视明胶囊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具有明确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增强血清T-SOD活性和NOS活力有关,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邓晓辉,叶红,史杏丽[6](2018)在《红景天对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红景天对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影响。方法 101例NPDR患者(均为双眼)随机分为两组,红景天组53例(106只眼),予口服红景天水煎液;对照组48例(96只眼),予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ERG各项参数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红景天组治疗后,视杆细胞反应b波振幅增加;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增加、潜伏期缩短;视锥细胞反应b波振幅增加、潜伏期缩短,a波振幅增加;30 Hz闪烁光反应振幅、振荡电位(OPs)总振幅增加(P<0.05)。对照组组治疗后,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增加;视锥细胞反应的b波振幅增加、潜伏期缩短,a波振幅增加(P<0.05)。两组间比较,最大混合反应和明适应a波振幅的变化量、30 Hz闪烁光反应的振幅和峰间时变化量、OPs总振幅的变化值,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红景天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口服红景天可以使NPDR眼部分F-ERG反应波的振幅增加,时值缩短,波形好转程度好于口服羟苯磺酸钙,提示红景天对NPDR眼光感受器细胞功能和视网膜循环障碍有一定改善作用。
李亚敏,张风梅,王瑛璞[7](2017)在《补肾明目胶囊对肝肾阴虚兼血瘀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补肾明目胶囊对肝肾阴虚兼血瘀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肝肾阴虚兼血瘀型NPDR为研究对象,依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纳入受试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依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原则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口服补肾明目胶囊,对照组予口服芪明颗粒。两组均治疗观察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中医证候积分、眼底体征及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振荡电位(OPs)变化,同期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80例(160只眼),观察组40例(80只眼),对照组40例(80只眼)。观察组的视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视力疗效总有效率92.50%>72.50%,P=0.004;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7.50%>62.50%,P=0.020),眼底体征疗效与对照组大致相当(总有效率82.50%>80.00%,P=0.809)。治疗后,两组患者被观察眼的OPs子波振幅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子波时值较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的OP1、OP2振幅及各子波振幅总和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OP1、OP2时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尿糖水平控制良好。检测一般项目(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在服药期间有5例患者出现腹痛、便溏等胃肠道不适,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补肾明目胶囊对肝肾阴虚兼血瘀型NPDR有较好疗效,可以提高患眼视力,减轻眼底病变,改善内层视网膜功能及患者的中医症状,但更为确切的结论有待更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
王卫峻[8](2017)在《新型多肽CW-703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作用和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人工合成一种模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活性功能区的多肽CW-703;研究其在体内、体外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1.多肽的筛选、合成及鉴定:运用蛋白质序列比对、晶体三维结构分析,筛选出一段模拟IGF-2活性功能区的氨基酸序列;采用体外固相合成法合成CW-703多肽,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分析进行分析鉴定。2.CW-703多肽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体外实验采用内皮细胞增殖实验、内皮细胞迁徙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验证CW-703多肽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并通过MTS细胞活性实验和TUNEL方法评估CW-703多肽是否具有抑制细胞活性和促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体内,构建鸡胚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和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评价CW-703多肽在体内抑制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同时运用视觉电生理技术和光镜观察评价CW-703多肽对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3.CW-703多肽干预眼部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研究:在OIR模型中,运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CW-703多肽对视网膜内VEGF、PEDF、IGF-1、IGF-2和IGF-1R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信号通路蛋白PI3K、Akt和ERK的表达,初步探讨CW-703多肽抑制眼部新生血管作用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结果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经体外固相法合成一段含12个氨基酸的多肽CW-703,序列LCGGELVDTLQF,分子量1294.49 Da。2.在体外实验中,各浓度的CW-703多肽均能显着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趋化作用;在划痕实验中,当浓度达到1μM或以上时,划痕区域的细胞未覆盖面积明显大于VEGF组;浓度≥100n M时,对VEGF诱导的HUVECs管腔样结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在浓度达到100μM时,CW-703多肽对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细胞活性实验和TUNEL实验中,CW-703多肽对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其他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在体内实验中,与高氧+PBS组相比,高氧+CW-703多肽组CAM无血管区域扩大;玻璃体腔注射CW-703多肽的OIR小鼠,视网膜中央无血管区面积和外围新生血管面积明显缩小;玻璃体腔注射CW-703多肽的大鼠,视网膜电流图各组b波波幅无明显下降。3.OIR模型中,与高氧+PBS组相比,高氧+CW-703多肽组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PEDF 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IGF-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高;IGF-2的mRNA表达无变化而蛋白表达量下降;IGF-1R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化IGF-1R蛋白表达量下降;PI3K、Akt和ERK蛋白总量无变化,磷酸化PI3K、Akt和ERK均下调。结论:在体外,CW-703多肽有效抑制了VEGF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对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无影响;在体内,CW-703多肽显着抑制CAM和OIR模型的新生血管形成;且对正常内皮细胞无毒性作用,不影响正常视网膜形态和功能。CW-703多肽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视网膜内磷酸化IGF-1R水平下调;细胞内信号通路PI3K/Akt和MAPK/ERK的活化受阻;同时VEGF水平下降伴随PEDF水平上升,血管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间的动态平衡获得重建有关。
张云皎[9](2016)在《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和结局指标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参考国际领域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设定的结局指标,为中药治疗DR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设定提出建议。评价中药及辨证论治中药治疗DR的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的临床试验注册库,纳入从建库至2015年12月的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RCTs);检索Cochrane协作网截至2015年12月发表的各种干预措施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系统综述。设计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由双人独立进行,不一致地方由第三人判定。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0和RevMan5.3软件。使用I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以中药种类、辨证论治类型进行亚组分析。依据GRADE系统使用GRADEpro3.6软件制作结果总结表对证据进行评价。发表偏倚使用SAS 8.2软件,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与Macaskill’s检验进行定量评价。结果纳入中药治疗DR的RCTs试验93项,纳入受试者6776人。93项试验报告11个结局指标,均未设定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报告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复合结局指标(68项,4772人)、视力(35项,2136人)、眼底相关情况(24项,1828人)、血液流变(18项,1588人)、血糖(13项,972人)、不良反应(7项,594人)、血脂(7项,363人)、视野(6项,310人)、视觉电生理检查(4项,288人)、DR疾病进展(2项,166人)、生存质量(1项,119人)11个方面。报告复合结局指标的68个试验(占纳入试验的73.1%)中,22项试验报告了复合结局指标评价参考标准,其中参考标准有5种,5种参考标准复合结局指标定义均不相同。共纳入Cochrane发表的DR治疗性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 SR)5篇,5篇系统综述中结局指标均分为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进展、终点事件、视力和疾病发生,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疾病进展、终点事件、视力、疾病发生、不良事件、生存质量、花费和眼底。中药治疗DR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综述共纳入56项研究4104名受试者。纳入的56项试验中,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3个试验评价为低偏倚风险,其余均为高偏倚风险。研究共有36项试验进行合并分析(31个Meta分析)。31个Meta分析中11个Meta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意义的Meta分析20个,包括:中药加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中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和视网膜震荡电位总振幅;中药加激光光凝治疗对比激光光凝治疗中的视力增加人数和视力大于0.5或4.7人数;中药加西药加激光光凝治疗对比西药加激光光凝治疗中的视力、微血管瘤、出血吸收时间和渗出吸收时间;中药加常规治疗对比安慰剂加常规治疗中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毛细血管渗漏范围;中药对比西药中的全血粘度高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中药加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加常规治疗中的视力增加人数、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其中中药加常规治疗对比安慰剂加常规治疗2个Meta分析纳入3项试验159人显示,中药加常规治疗在降低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及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范围上优于安慰剂加常规治疗(MD:-0.08PD,95%CI:[-0.14,-0.02]、MD:-0.11PD,95%CI:[-0.18,-0.03]),这两项指标GRADE证据等级评价为中等,其余Meta分析GRADE证据等级评价均为低或非常低。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和Macaskill’s检验对发表偏倚进行定量评价显示3个Meta分析的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纳入的56项试验中1项试验报告了1例受试者发生中风,试验认为与用药无关,其余试验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辨证论治中药治疗DR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综述纳入16项试验3612名受试者。2个试验评价为低偏倚风险,其余均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共有8项试验15个Meta分析,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Meta分析3个,包括:中药加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加常规治疗中,2项辨证为瘀血阻络的试验(106人)在降低全血粘度低切上有统计学意义(MD:-1.88 mPa.s,95%CI:[-2.13,-1.63]);中药加常规治疗对比安慰剂加常规治疗中,2项辨证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的试验(47人)在减少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及毛细渗漏范围上有统计学意义(MD:-0.19PD,95%CI:[-0.34,-0.04]、MD:-0.15PD,95% CI: [-0.25,-0.06])。纳入试验没有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报告的结局指标与国际领域系统综述报告的结局指标有较大差距,建议今后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临床研究时应当关注疾病进展和终点事件,并参考国际上关注的指标进行调整,按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分别报告。中药及辨证论治中药在减小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毛细血管渗漏范围上有潜在疗效且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但由于纳入试验的样本量较小和中药治疗的异质性较大,需要慎重解释结果并在将来的研究中加以验证。
王梅[10](2016)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方樟柳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全视网膜光凝与复方樟柳碱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先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均为我院眼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就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照组,n=30)与加用复方樟柳碱联合治疗(观察组,n=3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该次研究观察组选取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视野、视网膜振荡电位、最佳矫正视力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治疗,可促视力水平恢复,为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振荡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振荡电位(论文提纲范文)
(1)磷脂内翻酶β亚基TMEM30A及其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膜两侧磷脂的不对称分布 |
1.2 磷脂内翻酶 |
1.2.1 磷脂内翻酶将磷脂向胞质面翻转 |
1.2.2 介导囊泡转运是磷脂内翻酶的重要细胞功能 |
1.2.3 磷脂内翻酶在体内承担重要功能 |
1.3 TMEM30家族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TMEM30A在视网膜中的功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设备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抗体 |
2.2.4 实验动物 |
2.2.5 主要试剂配方 |
2.3 实验方法 |
2.3.1 小鼠基因鉴定 |
2.3.1.1 鼠尾样本处理 |
2.3.1.2 PCR扩增 |
2.3.1.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3.2 他莫昔芬注射诱导 |
2.3.3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与培养 |
2.3.3.1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 |
2.3.3.2 细胞传代 |
2.3.3.3 细胞冻存 |
2.3.3.4 细胞复苏 |
2.3.4 视网膜电图 |
2.3.5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2.3.6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2.3.7 视网膜组织冰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 |
2.3.7.1 眼球包埋切片 |
2.3.7.2 免疫荧光染色 |
2.3.8 视网膜铺片及染色 |
2.3.9 RNA水平表达检测 |
2.3.9.1 总RNA提取 |
2.3.9.2 逆转录PCR |
2.3.9.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9.4 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检测 |
2.3.10 Western Blot |
2.3.10.1 蛋白样品制备 |
2.3.10.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10.3 转膜 |
2.3.10.4 抗体孵育及检测 |
2.3.11 翻转酶活性检测 |
2.4 实验结果 |
2.4.1 Tmem30a在小鼠视网膜中表达 |
2.4.2 TMEM30A维持感光细胞功能和生存 |
2.4.2.1 Tmem30a视锥细胞敲除小鼠的构建与验证 |
2.4.2.2 HKO小鼠视功能减退 |
2.4.2.3 Tmem30a敲除导致视锥细胞中视蛋白错误定位 |
2.4.2.4 HKO小鼠视锥细胞丢失 |
2.4.2.5 Tmem30a全身敲除小鼠的构建与验证 |
2.4.2.6 GKO小鼠视功能减退 |
2.4.2.7 TMEM30A缺失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快速死亡 |
2.4.2.8 TMEM30A决定Atp8a2细胞定位 |
2.4.2.9 TMEM30A决定细胞膜表面的PS内翻 |
2.4.2.10 GKO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通路激活 |
2.4.3 TMEM30A缺失引起视网膜双极细胞病变 |
2.4.3.1 Tmem30a双极细胞敲除小鼠构建与验证 |
2.4.3.2 PKO小鼠视觉传递功能减退 |
2.4.3.3 PKO小鼠双极细胞丢失 |
2.4.3.4 TMEM30A影响双极细胞视觉传递功能 |
2.4.3.5 TMEM30A缺失引发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
2.4.3.6 TMEM30A缺失导致双极细胞凋亡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TMEM30A在小脑浦肯野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仪器设备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抗体 |
3.2.4 实验动物 |
3.2.5 质粒和细胞系 |
3.2.6 主要试剂配方 |
3.3 实验方法 |
3.3.1 质粒转化与提取 |
3.3.1.1 质粒转化 |
3.3.1.2 质粒提取 |
3.3.2 细胞培养 |
3.3.3 细胞转染 |
3.3.4 小鼠基因鉴定 |
3.3.5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3.3.6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3.3.7 小脑组织冰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 |
3.3.7.1 小鼠全身灌注 |
3.3.7.2 小脑包埋切片 |
3.3.7.3 免疫荧光染色 |
3.3.8 RNA水平表达分析 |
3.3.8.1 总RNA提取 |
3.3.8.2 逆转录PCR |
3.3.8.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9 Western Blot |
3.3.10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
3.4 实验结果 |
3.4.1 敲除鼠的构建与验证 |
3.4.1.1 Tmem30a浦肯野细胞敲除鼠的构建与鉴定 |
3.4.1.2 Tmem30a敲除效率验证 |
3.4.2 PKO小鼠出现共济失调 |
3.4.3 Tmem30a敲除导致小脑萎缩 |
3.4.4 Tmem30a敲除导致浦肯野细胞退化死亡 |
3.4.5 PKO敲除鼠小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
3.4.6 TMEM30A参与蛋白囊泡转运并维持内质网稳态 |
3.4.7 内质网应激引发凋亡级联反应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TMEM30A在胰岛β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仪器设备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抗体 |
4.2.4 实验动物 |
4.2.5 质粒病毒和细胞系 |
4.2.6 主要试剂配方 |
4.3 实验方法 |
4.3.1 质粒转化与提取 |
4.3.2 细胞培养 |
4.3.3 细胞转染 |
4.3.4 干扰慢病毒转染 |
4.3.5 小鼠基因鉴定 |
4.3.6 小鼠胰岛分离与培养 |
4.3.7 石蜡切片H&E染色和马松染色 |
4.3.8 肝脏冰冻切片和油红O染色 |
4.3.8.1 肝脏冰冻切片 |
4.3.8.2 油红O染色 |
4.3.9 胰岛组织冰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 |
4.3.9.1 胰岛冰冻切片 |
4.3.9.2 免疫荧光染色 |
4.3.10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4.3.11 RNA水平表达检测 |
4.3.11.1 总RNA提取 |
4.3.11.2 逆转录PCR |
4.3.1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12 Western Blot |
4.3.13 钙离子内流检测 |
4.3.14 膜片钳实验 |
4.3.15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
4.3.16 酶联免疫吸附 |
4.3.17 糖代谢检测 |
4.3.17.1 血糖检测 |
4.3.17.2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受实验 |
4.3.17.3 腹腔注射胰岛素耐受实验 |
4.3.17.4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 |
4.3.18 翻转酶活性检测 |
4.4 实验结果 |
4.4.1 敲除小鼠的构建与验证 |
4.4.1.1 Tmem30a胰岛β细胞敲除鼠的构建与鉴定 |
4.4.1.2 Tmem30a敲除效率验证 |
4.4.2 IKO敲除鼠的肥胖表型 |
4.4.3 IKO敲除鼠糖代谢异常 |
4.4.4 IKO敲除鼠出现Ⅱ型糖尿病表征和肝脏病变 |
4.4.4.1 IKO敲除鼠出现胰岛增生和胰岛素抵抗等表型 |
4.4.4.2 老年IKO敲除鼠出现肝脏病变 |
4.4.5 TMEM30A缺失导致胰岛素成熟分泌受阻 |
4.4.5.1 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高血糖 |
4.4.5.2 IKO敲除鼠β细胞胰岛素含量降低 |
4.4.5.3 TMEM30A缺失导致胰岛素剪切成熟和分泌减少 |
4.4.6 TMEM30A决定胰岛素囊泡在高尔基体释放 |
4.4.6.1 Tmem30a敲减MIN6细胞中胰岛素成熟分泌受阻 |
4.4.6.2 敲减MIN6细胞中胰岛素异常聚集于高尔基体 |
4.4.6.3 sh RNA对抗质粒过表达挽救胰岛素成熟分泌缺陷 |
4.4.7 TMEM30A参与Clathrin介导的囊泡转运 |
4.4.7.1 敲减MIN6细胞中Clathrin表达定位异常 |
4.4.7.2 Tmem30a敲减导致Clathrin介导的内吞途径受阻 |
4.4.8 GLUT2膜向转运失败导致高糖级联反应丧失 |
4.4.8.1 IKO敲除鼠胰岛β细胞中GLUT2表达定位异常 |
4.4.8.2 敲减MIN6细胞中高糖级联反应消失 |
4.4.9 TMEM30A决定P4-ATP酶的细胞定位和功能发挥 |
4.4.9.1 TMEM30A缺失导致P4-ATP酶表达量下调 |
4.4.9.2 TMEM30A决定互作P4-ATP酶的亚细胞定位 |
4.4.9.3 TMEM30A缺失导致细胞膜上PS内翻减弱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TSPO/VDA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检测视网膜线粒体自噬情况及TSPO/VDAC1表达水平变化 |
1.1 研究目的 |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动物 |
1.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2.3 主要仪器 |
1.2.4 实验方法 |
1.2.5 统计学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SD大鼠一般情况及血糖水平 |
1.3.2 视网膜损伤情况及病理变化 |
1.3.3 炎症因子分泌水平 |
1.3.4 视网膜中的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表达情况 |
1.3.5 视网膜中TSPO/VDAC1表达水平变化 |
1.4 章节讨论 |
第二章 体外模拟DR进程,探究高糖对细胞活性、凋亡、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以及TSPO/VDAC1表达的影响 |
2.1 研究目的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2.5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高糖培养不同时间原代HRCECs中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变化及TSPO、VDAC1的表达情况 |
2.3.2 高糖培养不同时间原代HRCECs中ROS的水平 |
2.3.3 高糖培养不同时间原代HRCECs的生物学功能状态 |
2.3.4 高糖处理48h后原代HRCECs上清液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 |
2.4 章节讨论 |
第三章 探究高糖下TSPO/VDAC1调控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机制 |
3.1 研究目的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慢病毒感染预实验-选择最佳感染复数(MOI) |
3.3.2 TSPO最佳沉默慢病毒的筛选 |
3.3.3 沉默原代HRCECs中TSPO后的线粒体自噬通路蛋白的表达改变 |
3.3.4 高糖下在原代HRCECs中沉默TSPO可维持细胞稳态。 |
3.3.5 高糖下TSPO通过抑制自噬损伤HRCECs功能 |
3.4 章节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肠脑轴相关疾病研究概述 |
1.2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的研究现状 |
1.2.1 肠视网膜轴研究优势 |
1.2.2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疾病研究进展 |
1.2.3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
1.3 巨噬细胞在肠脑轴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
1.3.1 沟通肠脑间相互联系的媒介 |
1.3.2 巨噬细胞调节肠脑轴疾病研究进展 |
1.3.3 巨噬细胞与肠视网膜轴损伤 |
1.4 STEAPS通过巨噬细胞影响视网膜功能 |
1.4.1 铁平衡与视网膜损伤 |
1.4.2 STEAPS与机体铁平衡 |
1.4.3 STEAPS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肠视网膜轴损伤模型的构建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构建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 |
2.2.2 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功能损伤评估 |
2.2.3 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结构损伤评估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巨噬细胞参与调控肠视网膜轴的损伤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损伤伴有巨噬细胞的增殖活化 |
3.2.2 外周免疫参与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 |
3.2.3 CD4抗体干预减轻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导的视网膜损伤 |
3.2.4 CXCR3抗体干预能够显着降低肠视网膜轴的神经损伤 |
3.2.5 肠源性CD4+T细胞跨视网膜微血管迁移 |
3.2.6 MADCAM1 干预有效缓解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导的视网膜损伤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teap4调节巨噬细胞介导肠视网膜轴损伤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STEAP蛋白家族的表达特点 |
4.2.2 肠视网膜轴的免疫应答和神经损伤中伴随有STEAPS的高表达 |
4.2.3 体外STEAP4 的表达与BV2 细胞增殖活化正相关 |
4.2.4 STEAP4缺失对小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视网膜振荡电位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测定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视网膜震荡电位检查方法 |
1.3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P2波潜伏期值 (ms) 的测定结果 |
2.2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振荡电位P2波峰时振幅 (u V) 的测定结果 |
3 讨论 |
(5)复视明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试药配制 |
2.2 DR模型 |
2.3 分组与给药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观察大鼠一般体征 |
3.2 血生化指标检测 |
3.3 视网膜ERG检查 |
3.4 双眼FFA检查 |
3.5 白内障检查 |
3.6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一般体征观察结果 |
4.2 大鼠体质量的变化 |
4.3 血糖值变化 |
4.4 血清NOS和T-SOD活力 |
4.5 ERG变化 |
4.6 FFA变化 |
4.7 白内障检出率 |
5 小结与讨论 |
(6)红景天对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电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F-ERG检查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组内比较 |
2.2 指标变化值组间比较 |
3 讨论 |
(7)补肾明目胶囊对肝肾阴虚兼血瘀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
1.4 临床疗效标准 |
1.5 安全性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受试者情况 |
2.2 视力疗效 |
2.3 眼底体征疗效 |
2.4 中医证候疗效 |
2.5 F-ERG OPs振幅及时值 |
2.6 安全性分析 |
3 讨论 |
(8)新型多肽CW-703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多肽的筛选、合成和鉴定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CW-703多肽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
第一章 CW-703多肽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体外实验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材料 |
1.2.2 实验方法 |
1.2.3 图像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CW-703多肽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体内实验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2.3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三部分 CW-703多肽抑制眼部新生血管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会议论文 |
致谢 |
(9)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和结局指标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
文献综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与治疗现状 1. |
疾病流行病学概况 2. |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状 3. |
中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和治疗 4. |
发展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
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现状与设定建议 1. |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
资料和方法 3. |
研究结果 4. |
讨论 5. |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
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系统综述 1. |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
资料和方法 3. |
研究结果 4. |
讨论 5. |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
辨证论治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 1. |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
资料和方法 3. |
研究结果 4. |
讨论 5. |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
(10)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方樟柳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指标观察 |
1.5 疗效评定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振荡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 [1]磷脂内翻酶β亚基TMEM30A及其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 杨业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TSPO/VDA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范慧敏. 南昌大学, 2020(07)
- [3]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D]. 彭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视网膜振荡电位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测定的意义[J]. 吴名焱,杨芳文,张冬花,张远清,王芬.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8(04)
- [5]复视明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效研究[J]. 何萌杉,杨倩,谢艳华,许璐,张作明,张明科,王四旺. 西北药学杂志, 2018(04)
- [6]红景天对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电图的影响[J]. 邓晓辉,叶红,史杏丽.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03)
- [7]补肾明目胶囊对肝肾阴虚兼血瘀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J]. 李亚敏,张风梅,王瑛璞.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05)
- [8]新型多肽CW-703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作用和机制[D]. 王卫峻.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9]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和结局指标建议[D]. 张云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方樟柳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应用[J]. 王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3)
标签:糖尿病论文; 视网膜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 自噬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