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师人格魅力,核心价值观教育
人格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霞[1](2019)在《论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魅力是指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表率和引导作用。本文第一部分对人格魅力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总结出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与作用;第二部分论述了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意义;第叁部分论述了实现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的对策。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21期)
陈朝辉[2](2019)在《思想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最有思想的动物,现代科技中,人的行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步行一日难行百里,汽车一日难驰千里、飞机一日难飞万里,即使火箭,我国最新的嫦娥二号,飞上月球也最少要五天的时间。而人的思想则不同,它可以瞬间达到地球彼岸、飞上月球、甚至银河系之外,"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所以,人的思想也是最难驾驭的,你可以控制人的身体,但你绝对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想要一个人没有他自己的思想,那几乎不可能。(本文来源于《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期刊2019-11-06)
杨立新[3](2019)在《江平教授人格权立法思想的主旨及形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应当将人格权在分则中独立成编,是江平教授一贯的人格权立法思想,是其民法立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立法思想来源于他私权神圣的民法观念,形成于他身历坎坷、人格尊严和人格权被侵害的实践体会过程中,初期表现在《民法通则》民事权利一章单独规定人格权,集中展现在2002年《民法(草案)》和本次编纂民法典的立法讨论中。这种人格权立法思想不拘泥于民法立法传统,敢于创新,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勇于独辟蹊径,开创了人格权立法的新体例,为我国民事主体的人格权法律保障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红,郭艳华[4](2019)在《苏轼人格特质形成的文化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在儒家传统思想中,获得了"九死不悔"的政治生活的动力和勇气,在道家思想中获得了物我同一、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同时亦从佛家思想中参到随缘自适、心无所住的处世精神。从而完成了他高超的处世之道。苏轼词作中叁家思想的择取与整合,现实了各域思想间的无碍圆融。(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屈明[5](2019)在《“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教学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处于人格亚健康状态,而体育则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体育促进健康人格的途径与对策有:革新体育教学观念,拓展教育功能;丰富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培育健全人格。(本文来源于《人民教育》期刊2019年17期)
罗明刚,田小静[6](2019)在《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群体的健全人格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极具现实意义。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充分利用自身平台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4期)
余棋静[7](2019)在《内隐人格观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人们对特质是否持有固定不变的看法,可以把内隐人格观分为实体观和渐变观两类。从个体的内隐人格观角度,由于实体观和渐变观的加工模式不同,导致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同;从群体的内隐人格观角度,刻板印象的形成是以群体的实体性为中介实现的,实体观者由于具有较高的实体性更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9年08期)
李冉,李文霞[8](2019)在《家庭对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给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主要探讨在小学生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贾红琴[9](2019)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初等教育阶段,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行为习惯对于健康人格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要加强二者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能完善当前小学教育。因此,本文从改善学生行为习惯着手,探究其对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培养方式。(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25期)
林宇星[10](2019)在《以音乐促进职高护理专业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职高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要发挥音乐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借助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性情,用音乐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其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对加大的工作压力,倘若无法形成良好的人格,其会做出一些激化医患矛盾的行为,导致其有效发展受到限制。基于此,我在组织护理专业的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用音乐感染学生,引导其形成良好人格。(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9期)
人格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是最有思想的动物,现代科技中,人的行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步行一日难行百里,汽车一日难驰千里、飞机一日难飞万里,即使火箭,我国最新的嫦娥二号,飞上月球也最少要五天的时间。而人的思想则不同,它可以瞬间达到地球彼岸、飞上月球、甚至银河系之外,"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所以,人的思想也是最难驾驭的,你可以控制人的身体,但你绝对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想要一个人没有他自己的思想,那几乎不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霞.论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知识文库.2019
[2].陈朝辉.思想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性[C].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2019
[3].杨立新.江平教授人格权立法思想的主旨及形成基础[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
[4].杨红,郭艳华.苏轼人格特质形成的文化原因[J].名作欣赏.2019
[5].屈明.“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教学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途径[J].人民教育.2019
[6].罗明刚,田小静.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9
[7].余棋静.内隐人格观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北极光.2019
[8].李冉,李文霞.家庭对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9].贾红琴.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研究[J].学周刊.2019
[10].林宇星.以音乐促进职高护理专业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J].课程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