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 新疆好戏连台(论文文献综述)
贾兆帅[1](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对青年成长发展和青年工作等所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概括,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重视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以及为谁培养青年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学说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重要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目标导向,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值得信赖,大有可为,青年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共青团履职尽责、高校带头示范、社会和家庭协同努力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和五大基本方法。本文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文献出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综合分析、系统归纳,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同时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实际、青年工作实际,研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规律性,力求将关键问题讲清楚。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首次较为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框架内容,较为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成基础,较为系统回答了这一重要思想从哪里来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内在的理论建构逻辑、理论特征以及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进程中,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仍具有广阔学术研究空间。
雷兴长,刘青[2](2017)在《西部省区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未来一个时期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要战略任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国际区域经济大走廊。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走廊中间的关键战略地位,可以在经济带建设、运行中发挥主要服务区功能的特殊作用。
海吉军[3](2014)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执行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和谐稳定、关系着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全局。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教育为先、人才先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这一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然而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受益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事关公共政策的成败。本文的研究选择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这一政策,就是为了发现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对策,使该政策能更好地实现其政策目标。本文主要的行文思路如下:在绪论中,介绍了该计划实施的国际、国内背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论文第二章详细地对该政策进行解读,并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民族教育和政策分析的理论进行梳理。在论文第三章中对参与该政策的三个主体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第四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找出政策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最后一章,给出了政策优化的建议。在结语中对全文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指出了本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论文的研究依据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及环境等因素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这一政策进行了分析。论文中该政策的执行机构是教育部、各民族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培养院校,目标群体是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学生,环境因素包括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通过调查研究几个因素与理想化的原政策间的互动过程,我们发现通过该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中的比重得到大幅提升,但在政策制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有待细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加强引导以及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求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有关部门对政策进行微调才能得到解决。针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我们发现要特别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奉献精神的培养,然而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进步依赖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全面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注重各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托亚[4](2012)在《新型工业化引领新疆经济跨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7月10日,新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乌鲁木齐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新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推进。近年来,随着新疆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中实现了质的飞跃。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1年,新疆生产总值从1612.65亿元增长到661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7%;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名从第30位上升到第21位,2012年一季度上升至第16位,上半年预计位次还将前移。
吴青青[5](2011)在《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战略制高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尤其是西部地区,虽然地域广袤、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观念和政策引导,发展速度缓慢、水平低下,亟待提高。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提高西部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资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尤其是在文化技术应用能力和文化市场开发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了最恰当的选择。我国西部地区正是如此,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典型企业研究相结合,对西部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进行了整理和研究。首先,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构造出本文的结构框架。其次,从历史文化资源、西部文化产业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内涵辨析入手,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西部历史文化资源及典型企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西部现阶段发展历史文化产业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为加快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建议。
窦新国[6](2010)在《大开发篇》文中提出小引世纪之交,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对西部进行
赵先政[7](2008)在《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汉剧是湖北的“省剧”,也是中国的重要地方剧种。汉剧历史悠久,剧目繁多,声腔优美,行当齐全,程式完备,技法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汉剧最早形成“皮黄声腔”体系,影响和催生众多地方剧种。汉剧北上,与徽剧“合流”,共同衍化和孕育了京剧,在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史上书写过辉煌的历史篇章。20世纪50、60年代,汉剧曾经辉煌至极,拥有22个专业院团,2000多名从业人员,培养出了一代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等一批名家名角,创作生产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以吴天保和陈伯华为杰出代表的一批汉剧表演艺术家将汉剧艺术推上了发展的巅峰。20世纪80年代伊始,汉剧生存与发展出现危机,呈现出院团减少、演员减少、剧目减少、演出减少的濒危局面,导致汉剧传承生态日益恶化,传承主体分化解体,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承能力逐渐衰退,观众流失日益严重。2006年,汉剧被国务院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在文化多元化、传统戏剧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汉剧生存与发展态势不容乐观。汉剧已经成为只剩下“唯一院团”的濒危剧种,诸多优秀剧目和精湛演技面临失传之境遇,急需加以抢救、发掘与保护。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艺术的发展与保护任重道远。汉剧应积极实行生产自救,重视院团建设,强化剧目生产,培养人才梯队,开拓演出市场;重视剧目的创新,推进声腔艺术的创新,促进表演艺术的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恪守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落实保护措施,明晰保护职责;全方位地对汉剧进行“原典性”、“发展性”、“活态化”、“数字化”、“打包式”保护。
秦学[8](2004)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世界性、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尤其以包括亚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了旅游开发合作、旅游研究合作,国内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迈上快速发展之路,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旅游业“五个一起上”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发展、开放扩大、政策英明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旅游形成了的以广东开放地区为先导、以江南繁盛之地为中心,神州大地、自南向北、由东往西的蓬勃发展之势。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潜能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各地旅游业出现了突破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界限,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普及之势。进入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这些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民间)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业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合作内容日益全面,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各个旅游合作区域中,以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主体的“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是旅游业区域合作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粤港澳旅游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的过渡地带,处于极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域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省(特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到周边的海南省、广西东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形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地提出的“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构想,形成三地旅游业合作的理论雏形;以1993年12月成立的“粤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机构”为标志,三地旅游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港澳相继回归祖国,2003年广东与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市场的开放,2004年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的实施,“泛珠江三角洲”概念的提出,粤港澳三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迅速提升“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阶段。10年来,粤港澳三地旅游业通过密切合作、荣辱与共,已高度融为一体,成为国内最活跃、亚洲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区域。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形成,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500家旅行社销售这一旅游线路。“大珠江三角洲紧密整合型经济区”和“粤港澳旅游金三角”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根据以上背景,以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协调机制与对策等深层次问题。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首先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论文在简要分析世界旅游合作的背景和总体格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区域关系总体态势、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概貌以及国内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典型案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壮观图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宏观背景。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分析区域旅游业的空间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原理。接着深入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原理、社会学和文化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机制,并从区域利益机制、微观动力机制、产业空间扩张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随后对中国及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从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中国旅游业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也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合作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粤港澳三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三部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包括区域模式、合作主体模式、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不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 论文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协调机制的特殊性,指出政府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历程及特点、本区域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详细
肖华堂,连江,姚海山[9](2003)在《钢花盛开别样红——记走新型工业道路的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研究表明 2002年,对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是好戏连台:"八一钢铁"股票于2002年8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2年7月12日,八钢通过了中国)台金质量体系认证中心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换版认证:2002年9月,八钢以年360245万元的营业收入,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2001年的全国500强,名列第296位,新疆仅有4家企业进入其中;2002年9月,八钢的"互力"牌钢筋混凝土热轧带肋钢筋和抽油杆用热轧圆钢,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
雷喜梅,夏涤平,邢晓雷,谢辉[10](2002)在《春夏秋冬景色异 鲜花朵朵别样红——2001年武汉全景回放》文中研究表明步入历史时空的2001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它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800多万武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容坚定地驰骋在新世纪的原野上,奋力攀登各项事业的高峰,创造了无数亮点和累累硕果。在新世纪的第二个春天向我们信步走来的特殊时刻,我们回放过去365个日日夜夜,奉献给为武汉建设和发展挥汗出力、添砖加瓦的所有同志。
二、西部大开发 新疆好戏连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 新疆好戏连台(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助力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思想研究的创新 |
1.1.2 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持续深入 |
1.1.3 助力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研究的拓展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1.2.2 国(境)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3 对现有研究进展的评析 |
1.3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目标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5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行性分析 |
1.4.1 基础文献资料较为丰富 |
1.4.2 已有研究文献初具规模 |
1.4.3 高校是青年的重要聚集地 |
1.4.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积累 |
1.5 研究创新性 |
第2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生成基础 |
2.1 时代背景:国内国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
2.1.1 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
2.1.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2.2 逻辑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2.2.1 “中国梦”思想与新的历史方位 |
2.2.2 新时代青年运动的主题与方向 |
2.3 理论渊源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学说 |
2.3.2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工作思想 |
2.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
2.4 实践基础 |
2.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青年工作实践 |
2.4.2 习近平基层工作实践 |
2.4.3 习近平青年时期成长实践 |
2.5 小结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定位与成才路径的思想 |
3.1 新时代青年的历史地位 |
3.1.1 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
3.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
3.1.3 引风气之先的社会中坚力量 |
3.1.4 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 |
3.1.5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根基 |
3.2 新时代青年的时代使命 |
3.2.1 近代以来不同时代的青年使命担当 |
3.2.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 |
3.2.3 新时代青年的世界责任 |
3.3 新时代青年的群体特征 |
3.3.1 新时代青年群体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 |
3.3.2 “可爱、可信、可为”的内在逻辑 |
3.4 新时代青年的成才路径 |
3.4.1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
3.4.2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3.4.3 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
3.4.4 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 |
3.5 小结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工作体系的战略设计 |
4.1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 |
4.1.1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设计 |
4.1.2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4.1.3 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
4.2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运行机制 |
4.2.1 坚持和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
4.2.2 共青团是为党做青年群众工作的组织 |
4.2.3 高校是培育青年的重要园地和重要思想阵地 |
4.2.4 全社会担负青年成长的共同责任 |
4.2.5 家庭是青年成长的第一课堂 |
4.3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原则方法 |
4.3.1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则 |
4.3.2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方法 |
4.4 小结 |
第5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建构逻辑、理论特征与时代价值 |
5.1 理论建构的内在逻辑 |
5.1.1 从青年到青年工作的内在逻辑 |
5.1.2 从目标导向到实践导向的内在逻辑 |
5.1.3 从青年发展自觉到青年工作推动的内在逻辑 |
5.1.4 从家国情怀到人类情怀的内在逻辑 |
5.2 理论特征 |
5.2.1 政治性:突出青年工作的政治导向 |
5.2.2 时代性:把握青年工作的时代特点 |
5.2.3 民族性:增强青年工作的中国特色 |
5.2.4 世界性:彰显青年工作的全球视野 |
5.2.5 开放性:体现青年工作的动态多元 |
5.3 时代价值 |
5.3.1 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建功立业的灯塔 |
5.3.2 新时代开展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
5.3.3 新时代落实“党管青年”“党管人才”原则的行动指南 |
5.3.4 指引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武器 |
5.3.5 对国际青年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5.4 小结 |
结语: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2)西部省区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1.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理论价值 |
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价值 |
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际价值 |
二、推动“华创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衔接 |
1. 推动“华创区”区域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主动衔接 |
2. 推动“华创区”文化发展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衔接 |
3. 推动“华创区”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的主动衔接 |
三、把丝绸之路 (敦煌) 国际文博会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交流平台 |
1. 丝绸之路 (敦煌) 国际文博会推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功能定位 |
2. 丝绸之路 (敦煌) 国际文博会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目标 |
3. 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运行的市场交易平台, 为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经济博览会创造条件 |
四、强化“华创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运行发展中的服务地位 |
1. 通过推进经济带沿线国家不同层次行政首脑论坛会议和政府官员互访,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政策沟通”服务 |
2. 通过推进“华创区”的现代基础设施枢纽建设,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实现“设施联通”提供技术文化服务 |
3. 通过推进“华创区”的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实现“贸易畅通”提供基地保障服务 |
4. 通过推进“华创区”的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实现“资金融通”提供金融保障服务 |
5. 通过推进“华创区”的人文基地、旅游业创新发展,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实现“民心相通”提供人文关怀服务支持 |
五、形成“华创区”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互动机制 |
1. 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提升“华创区”的影响力 |
2. 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要求, 完善“华创区”运行的软硬件 |
3.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华创区”的建设互动 |
4. 使“华创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 |
5. 形成“华创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互助互推的战略机制 |
(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执行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1.1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的国际背景 |
1.1.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的国内背景 |
1.1.3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设想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设想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政策概况及理论解读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政策解读 |
2.2.1 报考 |
2.2.2 招生和录取 |
2.2.3 入学和就读 |
2.2.4 毕业与就业 |
2.3 理论基础 |
2.3.1 教育公平理论 |
2.3.2 少数民族教育理论 |
2.3.3 政策执行模型 |
3.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执行现状调查 |
3.1 少数民族学生的执行情况 |
3.1.1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招生现状 |
3.1.2 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阶段执行情况 |
3.1.3 少数民族骨干的就业情况 |
3.2 教育行政部门的执行情况 |
3.3 培养单位的执行情况 |
4.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执行现状分析 |
4.1 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4.1.1 学生报考的院校和专业相对集中 |
4.1.2 非在职、应届考生人数偏多 |
4.1.3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政策宣传不到位 |
4.1.4 骨干计划学生分布不均匀 |
4.1.5 基础强化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
4.1.6 针对生活补助的发放缺乏统一规定 |
4.1.7 就业政策不完善,学生回乡意愿不强烈 |
4.2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执行问题原因分析 |
4.2.1 理想化的政策:欠妥的政策设置影响政策执行 |
4.2.2 目标群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偏离政策执行目标 |
4.2.3 执行机构:关键环节的引导决定政策成败 |
4.2.4 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改善是民族的进步 |
5. 优化“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民族化“骨干计划”培养方案 |
5.2 细化“骨干计划”人才需求计划 |
5.3 完善“骨干计划”的定向就业机制 |
5.4 建立“骨干计划”政策执行反馈和监督机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4)新型工业化引领新疆经济跨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新疆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
新型工业化时代到来 |
新疆“经济高铁”加速运行 |
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 |
结构调整促产业升级 |
新型工业化增强整体经济实力 |
(5)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 |
1.1.2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水平低下,历史文化资源产业不发达 |
1.2 论文的技术路线框架及主要内容 |
1.2.1 主要内容 |
1.2.2 论文技术框架 |
1.2.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2.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综合分析 |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3 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相关理论分析 |
3.1 西部 |
3.1.1 西部"地域"概念 |
3.1.2 西部"文化"概念 |
3.2 文化资源 |
3.2.1 文化资源的定义之争 |
3.2.2 文化资源的概念 |
3.2.3 文化资源的特性 |
3.2.4 文化资源的类型 |
3.3 文化产业 |
3.3.1 "文化产业"的定义 |
3.3.2 文化产业的范围界定 |
3.4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3.4.1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相同点 |
3.4.2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点 |
3.5 文化资源产业 |
3.5.1 文化资源产业的概念 |
3.5.2 文化资源产业的产业体系 |
3.5.3 文化资源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3.6 历史文化资源产业 |
4 西部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现状分析 |
4.1 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
4.1.1 西部历史艺术文化资源 |
4.1.2 西部遗迹文化资源 |
4.1.3 西部古建筑文化资源 |
4.1.4 西部古墓葬文化资源 |
4.2 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现状研究 |
4.2.1 西部旅游文化产业 |
4.2.2 西部影视业 |
4.2.3 西部演艺文化产业 |
5 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典型企业——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分析 |
5.1 快速发展 |
5.2 发展盛况 |
5.3 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 |
5.4 经营管理特色 |
5.4.1 资源特色 |
5.4.2 经营特色 |
5.5 发展趋势分析 |
5.6 发展局限性 |
5.6.1 投资规模远远大于经营规模 |
5.6.2 文化产业经营结构不理想 |
5.6.3 现代文化产业政策与体制的制约 |
5.7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 |
5.7.1 文化产业经营要有准确定位 |
5.7.2 把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放在第一位 |
5.7.3 传承历史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形式 |
5.7.4 文化产业的经营领域和经营区域要有重大突破 |
5.7.5 充分利用好自己拥有的行政资源 |
5.8 发展趋向预测 |
6 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6.1 国外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经验——以法国为例 |
6.1.1 法国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现状 |
6.1.2 法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
6.2 政策建议 |
6.2.1 西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 |
6.2.2 鼓励西部地区积极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6.2.3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 |
6.2.4 提高对城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
6.2.5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高技术开发 |
6.2.6 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 |
6.2.6 实施历史文化资源的延伸开发战略 |
6.2.7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与高等院校资源的有机结合 |
6.2.8 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
6.2.9 利用社会资金进行文化遗产保护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 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目的、重点、方法及意义 |
2. 汉剧的历史风采 |
2.1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2.2 剧目繁多,佳作迭出 |
2.3 行当齐备,班社荟萃 |
2.4 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
2.5 楚风汉韵,技艺精湛 |
2.6 皮黄声腔,孕育京剧 |
2.7 一代大师,继往开来 |
3. 汉剧的现代传承 |
3.1 汉剧现代传承的背景 |
3.1.1 汉剧现代传承的社会背景 |
3.1.2 汉剧现代传承的文化背景 |
3.1.3 汉剧现代传承的艺术创作背景 |
3.1.4 汉剧现代传承的戏剧创作背景 |
3.2 汉剧的现代生存状态 |
3.2.1 汉剧院团生存状态 |
3.2.2 汉剧演员生存状态 |
3.3 汉剧的现代生产状况 |
3.3.1 湖北戏剧创作生产整体状况 |
3.3.2 汉剧院团的生产状况 |
3.3.3 汉剧演员生产状况 |
3.3.4 汉剧剧目生产状况 |
3.3.5 传统剧目的传承情况 |
3.3.6 汉剧演出市场的变化 |
3.4 汉剧的现代生存危机 |
3.4.1 汉剧院团的生存危机 |
3.4.2 汉剧演员的生存危机 |
3.4.3 汉剧剧目的传承与创作危机 |
3.4.4 汉剧演出的市场危机 |
3.4.5 汉剧传承濒危的缘由 |
3.4.6 汉剧式微与京剧兴盛原因之比较 |
4. 汉剧的未来发展 |
4.1 汉剧的发展趋势 |
4.2 汉剧的发展机遇 |
4.2.1 和谐文化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发展机遇 |
4.2.3 新农村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
4.3 汉剧的发展思路 |
4.3.1 重视院团建设 |
4.3.2 强化剧目生产 |
4.3.3 培养人才梯队 |
4.3.4 开拓演出市场 |
5. 汉剧的保护与创新 |
5.1 汉剧的保护对策 |
5.1.1 恪守保护原则 |
5.1.2 明确保护对象 |
5.1.3 落实保护措施 |
5.1.4 明晰保护职责 |
5.2 汉剧的创新构想 |
5.2.1 重视汉剧剧目创作的创新 |
5.2.2 推动汉剧声腔艺术的创新 |
5.2.3 促进汉剧表演艺术的创新 |
附件 |
主要参考文献名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篇目 |
艺术实践活动 |
(8)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综述--旅游研究进展及本文宗旨 |
一、 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
1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简述 |
2 中国旅游研究概要 |
二、 旅游研究的趋势展望 |
三、 本论文研究宗旨与研究范畴 |
1 本文的出发点和立论依据 |
2 论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
3 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二章 背景综述--世界旅游业区域协作联合浪潮 |
一、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背景、总体格局 |
1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组织 |
2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总体格局 |
二、 典型案例--世界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实证分析 |
1 区域层次的旅游业合作框架 |
2 次区域旅游业合作状况 |
三、 中国的实际--国际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总览 |
1 中国旅游业跨国(区域)联合发展概况 |
2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蓬勃形势 |
第三章 机理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 |
一、 基本概念与范畴 |
二、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1 经济学理论 |
2 地理学原理 |
3 社会学和文化学理论 |
4 系统论 |
三、 区域旅游业成长与空间扩张机制 |
1 区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与阶段 |
2 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与旅游业区域竞争 |
3 旅游业空间演进之趋势--跨区域协作联合 |
四、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区域利益机制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微观动力机制 |
3 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
第四章 实证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内在机理的区域反映 |
一、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
1 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分析 |
2 中国的旅游“行政区经济”剖析 |
3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 |
4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内在机理分析 |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自然基础 |
2 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文化渊源 |
3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社会必然 |
第五章 模式探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特征 |
一、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模式的解析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分析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总结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概述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历史回顾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典型案例 |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模式探讨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
第六章 协调机制及创新--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实施保障 |
一、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分析 |
1 旅游业协调机制的特殊性 |
2 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简析 |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分析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评述 |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
1 “一国两制”--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硬性约束 |
2 “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最大障碍 |
3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
4 现行协调机制: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中的不完善 |
四、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创新机制探讨 |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机制--支持系统创新 |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新机制探索 |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
一、 本文主要观点总结 |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方面 |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方面 |
3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协调机制方面 |
二、 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域未来走向的思考 |
1 无障碍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功能特征的未来定位 |
2 泛珠三角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空间成长的必然走向 |
3 世界级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
三、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趋势之思考 |
1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合作趋势的思考 |
2 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前景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论文及相关成果 |
致谢 |
四、西部大开发 新疆好戏连台(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D]. 贾兆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2]西部省区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例[J]. 雷兴长,刘青.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7(02)
- [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执行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D]. 海吉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3)
- [4]新型工业化引领新疆经济跨越发展[J]. 托亚. 大陆桥视野, 2012(08)
- [5]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研究[D]. 吴青青. 兰州商学院, 2011(05)
- [6]大开发篇[J]. 窦新国. 西部, 2010(24)
- [7]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D]. 赵先政. 上海戏剧学院, 2008(06)
- [8]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 秦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9]钢花盛开别样红——记走新型工业道路的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J]. 肖华堂,连江,姚海山. 大陆桥视野, 2003(03)
- [10]春夏秋冬景色异 鲜花朵朵别样红——2001年武汉全景回放[J]. 雷喜梅,夏涤平,邢晓雷,谢辉. 武汉文史资料, 2002(05)
标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中欧关系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政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