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面损伤论文-白刚

踏面损伤论文-白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踏面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轮踏面损伤,踏面擦伤,踏面圆周磨耗,踏面剥离

踏面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白刚[1](2019)在《关于对铁路货车车轮踏面损伤故障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针对由于轮对故障临修的车辆进行统计、调查,向轮对检修单位提供几点建议,不妥之处请予以纠正。(本文来源于《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期刊2019年10期)

张关震,任瑞铭,吴斯,张澎湃,丛韬[2](2019)在《不均匀组织对高速动车组车轮踏面剥离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动车组车轮踏面出现的剥离损伤,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踏面剥离损伤处的组织形貌,发现损伤处存在不均匀组织的特征;借助显微硬度、纳米压痕仪和俄歇探针分别对不均匀组织的微区性能和组织成分进行研究,分析不均匀组织对踏面剥离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踏面的剥离属典型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主要发生在踏面不均匀组织处;不均匀组织中除存在珠光体和铁素体构成的基体组织外还存在上贝氏体组织,其硬度、弹性均高于基体组织,但塑性小于基体组织;在轮轨接触应力的作用下,使上贝氏体组织与基体组织交界处产生应力集中,进而诱发并促进车轮踏面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最终形成滚动接触疲劳剥离损伤;不均匀组织的形成是由于车轮中C和V元素偏析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邓荣杰,肖峰[3](2019)在《J320(U)轮箍踏面轮轨滚滑损伤的失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J320(U)轮箍踏面长条鱼鳞状损伤的失效分析,通过对损伤轮箍的失效分析排除轮箍制造原因,确认损伤为制动剥离,发现损伤区域存在热影响区域,热影响区域表层存在平行于表面的裂纹,热影响层存在马氏体、贝氏体、屈氏体、索氏体及细晶粒珠光体层,珠光体层同时存在粒状组织,确认了轮箍踏面损伤的原因是轮轨滑行产生高热,高热是轮箍表面金属强度大幅下降,金属被沿踏面拖拽或堆积形成鱼鳞状缺陷。(本文来源于《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肖海鹏[4](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机车轮对踏面损伤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机车轮对踏面损伤检测对于机车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光电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机车轮对踏面损伤检测系统能够对踏面进行非接触式的在线检测,兼具准确性和高效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踏面损伤图像生成技术和基于YOLOv2的踏面损伤检测方法,并设计研发了一套机车轮对踏面损伤检测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踏面损伤图像生成技术。采用残差策略,利用恒等映射块替代生成网络中的下采样层,改进了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生成网络。同时,在生成网络和辨别网络各自损失函数约束下,使用梯度下降算法交替优化生成及辨别网络的卷积层参数,训练得到收敛的生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生成模型能够生成具有损伤纹理特征的踏面损伤图像。(2)基于YOLOv2的踏面损伤图像检测技术。利用19层卷积层和5层最大池化层搭建了基于YOLOv2模型的踏面损伤检测网络。首先,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人工标注的踏面损伤进行分类,确定出踏面损伤的长宽比,作为检测模型Anchor boxes的初始化尺寸。然后,在均方和误差损失函数的约束下,对经公开数据集训练得到的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得到最后收敛的检测模型,通过该模型的直接回归,检测出踏面损伤目标的位置和类别。该模型对测试集进行检测时取得了96.6%的正确率,同时满足实时检测的要求。(3)机车轮对踏面损伤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发了基于光电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机车轮对踏面损伤检测系统。该系统由硬件采集模块和软件处理模块构成。其中软件处理模块包括图像预处理和踏面损伤检测两个部分。该系统在青岛、济南、徐州等地机务段检修中心试运行时,能够完整采集轮对踏面图像,检测性能良好,满足系统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殷华,朱洪涛[5](2018)在《基于奇异峰态的钢轨踏面损伤弦测特征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钢轨踏面非周期性损伤具有奇异性,分析了其中点弦测法的响应特征,提出多弦理论下的损伤辨识方法:选取合适的弦长组合可在抑制轨道不平顺弦测幅值增益的同时放大钢轨踏面损伤幅度,再利用奇异值分解将测量数据进行分离后,对包含有钢轨踏面损伤奇异特征的分量求滑动峰态序列,得到损伤的精确位置。理论仿真和实际线路测试表明,该方法仅利用轨道弦测数据就能提取被淹没的钢轨踏面损伤信息,适合在实际铁路工务中应用。(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8年05期)

侯涛,张志腾[6](2018)在《改进Canny算子在列车车轮踏面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列车车轮踏面剥离、擦伤等损伤的检测主要以效率低下的人工巡检为主,为了提高检测效率设计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高速列车车轮踏面损伤的动态检测系统,提出使用改进Canny算子对车轮踏面损伤进行边缘检测。改进的Canny算子在平滑图像时采用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算法来代替高斯滤波,采用添加45°和135°方向梯度模板的Sobel算子来计算梯度幅值,以大津法(Otsu法)来确定最佳高低阈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和大津法的改进Canny算子可以有效地检测车轮踏面损伤的边缘,同时也实现了自动检测。(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汪金余[7](2018)在《车轮内部损伤及踏面剥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铁路的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的飞速发展,轮轨接触相关问题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效率与安全。近年来,轮轨擦伤、剥离、掉块等一系列问题在铁路现场普遍发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长期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轮轨接触关系问题的研究对铁路运输的安全运营、以及降低运用成本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叙述了铁路的发展背景以及现状,然后对轮轨接触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以此为基础说明了轮轨接触问题的研究价值;其次,介绍了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和有限元法及相关理论,为对轮轨接触问题的深入分析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再次,调研了铁路现场的车轮损伤及维修情况,对数据进行梳理,为进行有限元分析做准备;最后,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存在不同缺陷、损伤的叁维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然后进行计算,分析了不同尺寸、深度的内部裂纹以及内部含不同尺寸、种类杂质周边的应力分布情况,并研究了已经存在踏面剥离的车轮与钢轨接触情况下的应力分布问题。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内部已经存在裂纹的车轮在与钢轨的接触过程中,裂纹几何尺寸、角度以及距踏面的距离都对裂纹尖端产生的应力集中有一定的影响,且当裂纹在接触斑正上方时,随着裂纹长度、深度、角度的加大、距踏面距离的减小,裂纹尖端的应力值越大,应力集中越严重;若车轮材质中存在诸如A12O3等杂质,则当杂质处于接触斑正上方时,距离踏面越近、体积越大、杂质的弹性模量数值越高,杂质周边的应力值就越大,越容易发生变形或脱落;当内部裂纹尖端或杂质周边应力过大、或其他原因造成裂纹扩展至踏面表面,导致踏面表面形成剥离、掉块时,此时剥离损伤区域作为接触区与钢轨接触,应力集中区域表现为剥离损伤圆周附近,且当踏面剥离损伤面积越小、深度越大,剥离损伤周边应力越大,分析发现剥离损伤深度较面积对应力增大作用更为明显。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车轮的检修、更换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采取探伤技术发现车轮内部裂纹或杂质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车轮表面的剥离掉块达接近踏面预警时就进行镟修或更换处理,使得裂纹在继续扩展之前就完全消除掉,保障了铁路的运行安全。(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9)

张志腾[8](2018)在《基于图像处理的列车车轮踏面损伤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车车轮踏面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列车的运行安全,威胁乘客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对车轮踏面损伤进行检测与识别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我国对列车车轮踏面损伤的检测主要以人工巡检为主,这种方式效率较低,且严重依赖检修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现场经验,漏检率较高。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列车车轮踏面损伤检测系统以后,重点研究了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车轮踏面损伤检测中的应用,同时也为车轮踏面损伤的自动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本文对国内外现有踏面图像采集系统进行了分析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终的图像采集系统,该系统包括摄像机、光源、测速传感器和触发传感器等,并且利用该装置在列车检修车间内完成踏面图像的采集。(2)将采集好的踏面图像进行滤波和增强处理,再使用边缘检测算法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改进Canny算法在滤波时采用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然后以大津法来确定最佳高低阈值。(3)在边缘检测后的轮缘边缘线上选取像素点,然后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左右边缘线,保留左右边缘线以内的踏面区域并且在原始图像上分割出该区域,对其进行二值化处理和形态学运算后找出可疑的损伤区域。(4)对可疑的损伤区域进行特征量分析,通过计算灰度共生矩阵得到纹理特征。选用具有较高分类精度的几个Haralick特征,即能量、对比度、熵、相关性和逆差距,然后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识别。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Canny算法能够较好地检测出车轮踏面边缘,最大限度地保留列车车轮踏面的真实边缘;采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找出损伤区域;使用BP网络对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分类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5)

胡广胜,兰娜,孙福庆,于海源[9](2018)在《动车组车轮轮缘及踏面损伤自动检测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一种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利用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对列车转向架车轮轮缘及踏面进行检测。采集高清晰度图像,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检测出轮缘及踏面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并将识别结果在手持终端上进行标识。(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殷华,朱洪涛[10](2018)在《轨道踏面损伤弦测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轨道踏面上各种损伤的特征,分析对应的弦测响应及相互影响。在采样率足够的前提下,各损伤在弦测后特征依然保持,但数量、幅度和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对包含损伤信息的弦测值逆滤波得到的波磨复原结果将与原始值有所偏差。基于此,提出以小波系数和为依据的钢轨踏面损伤辨识和轨道弦测数据分段逆滤波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小波系数和能够提示各种损伤位置和分布;以此为依据对轨道弦测数据进行分段处理能得到与真实情况较为符合的结果,适合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踏面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某型动车组车轮踏面出现的剥离损伤,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踏面剥离损伤处的组织形貌,发现损伤处存在不均匀组织的特征;借助显微硬度、纳米压痕仪和俄歇探针分别对不均匀组织的微区性能和组织成分进行研究,分析不均匀组织对踏面剥离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踏面的剥离属典型的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主要发生在踏面不均匀组织处;不均匀组织中除存在珠光体和铁素体构成的基体组织外还存在上贝氏体组织,其硬度、弹性均高于基体组织,但塑性小于基体组织;在轮轨接触应力的作用下,使上贝氏体组织与基体组织交界处产生应力集中,进而诱发并促进车轮踏面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最终形成滚动接触疲劳剥离损伤;不均匀组织的形成是由于车轮中C和V元素偏析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踏面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白刚.关于对铁路货车车轮踏面损伤故障的调查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

[2].张关震,任瑞铭,吴斯,张澎湃,丛韬.不均匀组织对高速动车组车轮踏面剥离损伤的影响[J].中国铁道科学.2019

[3].邓荣杰,肖峰.J320(U)轮箍踏面轮轨滚滑损伤的失效分析[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9

[4].肖海鹏.基于深度学习的机车轮对踏面损伤检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5].殷华,朱洪涛.基于奇异峰态的钢轨踏面损伤弦测特征辨识[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8

[6].侯涛,张志腾.改进Canny算子在列车车轮踏面损伤检测中的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7].汪金余.车轮内部损伤及踏面剥离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8

[8].张志腾.基于图像处理的列车车轮踏面损伤的识别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9].胡广胜,兰娜,孙福庆,于海源.动车组车轮轮缘及踏面损伤自动检测系统开发[J].自动化应用.2018

[10].殷华,朱洪涛.轨道踏面损伤弦测响应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标签:;  ;  ;  ;  

踏面损伤论文-白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