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管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管理技术,能源节约,供需冲突
不同管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郎海侠[1](2019)在《缺电形势下不同行业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综合资源规划中,电力需求侧管理属于特别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全球推行的,经常使用的管理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将终端用电效率进行提高、同时优化用电的方式,有效降低电量的消耗以及电力的需求,最终起到能源节约、降低电力服务成本的管理方式。该文详细介绍了电力供需紧张的情况下,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对缓解电力供需冲突、达到电力企业、用户以及全社会一起受益的预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9年21期)
郑雨,李玉影,韩晓日,刘双全,姬景红[2](2019)在《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水稻高产高效,本试验设置了不同灌溉和氮肥管理模式,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分析其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常规水肥管理(FP)比较,采用间歇灌溉尿素冲施(SWD1)和间歇灌溉氨水冲施(SWD2)水肥管理措施,水稻分别增产7.6%和11.1%,分别增收21.5%和30.8%;SWD1较FP水稻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6,4.2和5.2百分点,农学效率分别提高4.2,10.2和8.0 kg·kg~(-1);SWD2较FP水稻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7、6.3和7.5百分点,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1,14.9和11.7 kg·kg~(-1);SWD1和SWD2较FP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1%和34.7%。SWD2较SWD1水稻产量、效益、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2%、4.7%、5.6%和7.6%,二者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靳苗苗,胡正锟,朱柏菁,刘满强,焦加国[3](2019)在《环境胁迫对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稻田土壤功能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维持和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室内模拟干扰下土壤功能稳定性为核心,研究环境胁迫(干燥、高温和干燥高温)对常规淹水、裸地旱作、秸秆覆盖旱作3种水分管理措施下土壤功能稳定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的干燥或高温胁迫,复合胁迫虽然显着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但是降低了胁迫1 d后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土壤呼吸、土壤功能抵抗力,同时也显着降低了56 d后的土壤功能恢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生物量和真菌生物量与土壤功能抵抗力和土壤功能恢复力均呈显着相关.不同水分管理措施能够调节环境胁迫对土壤功能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单一胁迫还是复合胁迫条件下,秸秆覆盖旱作均显着增加了可溶性有机碳、铵态氮含量和真菌、细菌生物量,其功能抵抗力和功能恢复力均高于常规淹水和裸地旱作.总之,在多种胁迫存在的条件下,秸秆覆盖旱作能够提高土壤生态系统在环境胁迫下的功能稳定性,是稻田节水旱作适宜的农业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寒冰,金晓斌,杨绪红,徐伟义,周寅康[4](2019)在《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强度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土壤作为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排放核算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为有效识别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提高区域农田碳排放核算的可靠性,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肥、免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并引入土壤类型、作物等变量,分区建立各影响因素对农田土壤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统计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免耕相比,施化肥、增施有机肥、传统耕作将增大土壤碳排放强度,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62、0.64和0.23;不采用秸秆还田将降低土壤碳排放强度,合并效应值为-0.17。模拟结果显示,各变量系数与Meta分析结果相一致,并通过累计概率的正态性检验。建立分区函数模型可为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和不同管理措施下针对性开展农田土壤碳排放核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杨坤宇,王美慧,王毅,尹黎明,李勇[5](2019)在《不同农艺管理措施下双季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中亚热带双季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小区,通过田间观测明确不同施肥、水分管理、秸秆还田、生物质炭农艺管理措施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探明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主控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处理田面水总氮浓度在施肥后(基肥、分蘖肥和穗肥)第1 d达到峰值,并在10 d后逐步恢复到平稳水平;早稻田面水总磷浓度在施基肥后第1 d迅速达到最高,晚稻在施肥后第5 d才达到峰值。早晚稻田面水氮磷浓度受农艺管理措施影响明显,在间歇灌溉条件下,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与生物质炭比常规化肥处理分别降低总氮浓度34.05%、15.34%~19.76%和15.46%~17.47%;秸秆还田与生物质炭相对常规化肥处理分别降低田面水总磷浓度6.33%~8.76%和9.09%~13.66%。铵态氮和颗粒态磷是氮磷径流流失的主要化学形态,施肥后10 d内是氮磷径流流失风险窗口期,该期间总氮和总磷径流流失分别占稻季总流失量的82.53%~97.66%和6.73%~47.02%。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促进氮磷径流流失,施用生物质炭主要促进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秸秆还田主要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综合考虑氮磷径流流失防控潜力、实际效果和实施可行性,中亚热带双季稻田采取高效水分管理(尤其是流失风险窗口期)加秸秆还田是减少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可行方式。(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冬辉[6](2019)在《哺乳仔猪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哺乳仔猪的生理发育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日常生产管理实践,总结一些经验,以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为广大养殖户作参考,解决养殖中的困难。(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9年06期)
翁闲[7](2019)在《不同森林管理措施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生物量增长和分配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增长和分配变化直接影响该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和碳库。2013-2018年,对33个典型样地进行定点监测,研究采取施肥(FZ)、抚育间伐(TF)、施肥和抚育间伐措施(FZ+TF)等3种不同的管理方案,对乔木层生物量增长和器官分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全部样地生物量密度分别为283. 59t/hm2、303. 64 t/hm2和341. 46 t/hm2;②样地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干>根>叶>枝,器官生物量分配并未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几乎保持一致;③在叁种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下,施肥经营的样地乔木层生物量增长显着高于抚育间伐和施肥兼抚育间伐的样地,主要是由于树干和地下部分的增长造成的。不同类型样地的平均根茎比随着时间增加变化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高鹤[8](2019)在《辽西地区苹果园不同土壤管理措施下近地面环境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寒富苹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自然生草覆盖、清耕和喷施除草剂3种不同的土壤管理措施,通过持续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和研究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苹果园中近地面环境的影响。试验数据表明,果园生草覆盖后呈现出"延缓"温度变化的特点,就季节变化而言,可避免"倒春寒","延缓"了春、夏季温度的升高,"延缓"了秋季温度的降低,减小土壤昼夜温差,冬季可提高土温;明显降低了地表蒸发量,提高了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柴清琳[9](2019)在《不同管理措施对典型草原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因长期过度利用,草地生态功能严重下降。短期禁牧能够促进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但长期禁牧对草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存在很大争议。而且,草地多种生态功能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因此,明确不同管理措施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才能选择合适的管理措施优化其生态功能。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云雾山典型草原保护区中放牧、长期禁牧(35年)、禁牧后刈割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草地植物物种组成、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凋落物重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研究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水库对草地管理措施的响应,并对其多种生态功能进行权衡分析,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地群落结构差异显着。放牧、禁牧、刈割草地植物种组成分别为31,25和35种。优势种均为甘青针茅,分别占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33.30%,45.23%和43.31%。优势种的竞争排除和凋落物积累是群落物种组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植株较矮小的物种,其生物量与优势种甘青针茅的生物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随着凋落物积累,植物功能群变化趋势不同:多年生杂草、多年生根茎禾草相对生物量显着降低(P<0.05),灌木半灌木相对生物量显着增加(P=0.001),而一年生和两年生植物、多年生丛生禾草无显着变化(P>0.05)。(2)不同管理措施下草地植物多样性、地上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含水量差异显着。和放牧相比,长期禁牧使草地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而植物多样性和草地群落稳定性显着降低。同时,植物多样性与凋落物积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01)。0-100 cm土壤,放牧、禁牧和刈割草地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2.0±2.0,19.2±2.9和19.9±2.4 kg C m~(-2),土壤储水量分别为104.1±13.6,158.8±10.2和114.8±9.3 mm。同时,土壤含水量与凋落物积累呈显着正相关(P<0.001),表明凋落物积累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持水能力。(3)草地管理措施对多种生态功能的权衡分析表明,放牧草地植物多样性较高,但土壤有机碳和草地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而禁牧使土壤有机碳和草地生产力显着增加,但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刈割使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改善,但对草地生产力和土壤水分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放牧和禁牧不能同时兼顾草地植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碳维持。短期刈割可以使其达到双赢,但不利于土壤水分维持。因此,长期禁牧不能同时维持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应当引入适度干扰维持草地植物多样性,而短期刈割虽然可以兼顾维持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但需要注意对土壤水分等的不利影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管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达到维持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碳汇的双重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爽,王雅,刘海龙,张鸾[10](2019)在《晋西北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下土壤物理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由于受风蚀影响,土壤沙化十分严重,生态恢复是缓解此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旨在为提高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风沙区农田土壤质量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晋西北五寨县作为研究区,设置4种土地恢复措施:传统翻耕播种玉米(CTC)、免耕播种玉米(NTC)、免耕播种苜蓿(NTA)、撂荒地(WL)。通过野外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分析了0—50 cm土层土壤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结果】1)晋西北地区土壤主要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撂荒地砂粒含量最大,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其它3种措施下的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均小于深层。不同土地恢复措施间粒度参数差异较大,翻耕分选较差,免耕玉米和免耕苜蓿属于分选中等到分选较好范围,表明翻耕地块土壤受到人为扰动较大,导致土壤偏细,其粉粒含量在0—50 cm土层变化范围为6.5%~15.3%,而免耕苜蓿和免耕玉米土壤环境相对较好。2) 4种土地恢复措施下表层0—40 cm的土壤容重均低于深层土壤,翻耕、免耕播种玉米和免耕播种苜蓿的土壤容重范围在1.10~1.50 g/cm~3之间,表现为WL>NTA>NTC>CTC,撂荒地土壤容重与其它叁种处理措施的土壤容重差异显着(P <0.05),其他叁种措施间差异不显着,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着差异;表层0—30 cm的土壤孔隙度以翻耕总孔隙度最大。翻耕地块土壤孔隙度显着高于其它叁种恢复措施,其它叁种恢复措施间无显着性差异,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着差异。3)不同土地恢复措施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存在较大差异,翻耕地块表层0—20 cm土壤毛管持水量显着高于其它叁种恢复措施;免耕苜蓿和免耕玉米地块毛管持水量无显着差异,两者均显着高于撂荒地,20—30 cm土层免耕苜蓿地块显着低于翻耕和撂荒地,30—40 cm土层撂荒地与免耕玉米显着低于翻耕和免耕苜蓿,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着差异。4)土壤毛管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无显着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质量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与粘粒含量无显着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和–0.474;与粉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9和0.584。【结论】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翻耕、免耕玉米和免耕苜蓿叁种土地恢复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表层土壤砂粒含量,提高了土壤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的保水和供水能力,7年常规耕种和免耕种植作物都显着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有助于生态的恢复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因此,在晋西北地区不提倡土地撂荒。(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不同管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促进水稻高产高效,本试验设置了不同灌溉和氮肥管理模式,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分析其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常规水肥管理(FP)比较,采用间歇灌溉尿素冲施(SWD1)和间歇灌溉氨水冲施(SWD2)水肥管理措施,水稻分别增产7.6%和11.1%,分别增收21.5%和30.8%;SWD1较FP水稻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6,4.2和5.2百分点,农学效率分别提高4.2,10.2和8.0 kg·kg~(-1);SWD2较FP水稻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7、6.3和7.5百分点,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1,14.9和11.7 kg·kg~(-1);SWD1和SWD2较FP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1%和34.7%。SWD2较SWD1水稻产量、效益、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2%、4.7%、5.6%和7.6%,二者差异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管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1].郎海侠.缺电形势下不同行业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的选择[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
[2].郑雨,李玉影,韩晓日,刘双全,姬景红.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3].靳苗苗,胡正锟,朱柏菁,刘满强,焦加国.环境胁迫对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稻田土壤功能稳定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李寒冰,金晓斌,杨绪红,徐伟义,周寅康.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强度影响的Meta分析[J].资源科学.2019
[5].杨坤宇,王美慧,王毅,尹黎明,李勇.不同农艺管理措施下双季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6].刘冬辉.哺乳仔猪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9
[7].翁闲.不同森林管理措施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生物量增长和分配变化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9
[8].高鹤.辽西地区苹果园不同土壤管理措施下近地面环境变化分析[J].新农业.2019
[9].柴清琳.不同管理措施对典型草原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刘爽,王雅,刘海龙,张鸾.晋西北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下土壤物理性状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