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闭塞论文-吴玺,黄河,张琪周,谭国娇

虚拟闭塞论文-吴玺,黄河,张琪周,谭国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闭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虚拟闭塞论文文献综述

吴玺,黄河,张琪周,谭国娇[1](2019)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斑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行VH-IVUS分析的9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40例为CTO病变患者作为CTO组,55例为非CTO病变患者作为非CT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病变VH-IVUS特点。结果 CTO组患者病变近端参考截面的管腔面积[(7.30±1.83)mm2比(9.93±5.87)mm2,P=0.008]、病变远端参考截面的管腔面积[(5.16±1.76)mm2比(7.12±4.19)mm2,P=0.006]均显着小于非CTO组患者。使用VHIVUS测量两组的病变长度发现,CTO组患者病变长度明显长于非CTO组患者[(19.63±5.34)mm比(15.78±7.99)mm,P=0.010]。CTO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的病变血管最小管腔面积与非CTO组患者比较[(4.14±1.61)mm2比(4.37±1.47)mm2,P=0.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病变血管最小管腔截面的血管重构指数、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组成及其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O组患者病变近端斑块负荷[(50.35±14.83)%比(40.44±12.32)%,P=0.001]、远端斑块负荷[(43.65±12.20)%比(39.02±8.20)%,P=0.036)]均显着大于非CTO组患者。CTO组患者病变总体纤维组织体积[(65.98±13.59)mm3比(55.25±14.89)mm3, P<0.001]、钙化组织体积[(9.40±3.18)mm3比(5.58±2.77)mm3, P<0.001]、坏死核体积[(18.60±6.19) mm3比(15.51±5.73)mm3, P=0.014]均显着高于非CTO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病变长度校正后,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病理组织体积发现,每毫米纤维组织、每毫米纤维脂质组织、每毫米钙化组织和每毫米坏死核体积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与非CTO病变相比,CTO病变长度更长并且斑块负荷更重。通过病变长度校正后,CTO病变与非CTO病变的病理组织构成比例大致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琳,开祥宝,杨霓霏,宋志丹,柴金川[2](2018)在《基于着色Petri网的下一代列控系统虚拟闭塞技术仿真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虚拟化的逻辑区段代替实际的轨道占用检测设备划分轨道区段,这对自然环境恶劣、维修维护工作困难的高寒铁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下一代列控系统的特点,对其虚拟闭塞技术展开研究。分析了虚拟闭塞条件下,列车占用检查功能以及车地通信故障情况下,区间安全防护功能的逻辑实现。根据对虚拟闭塞技术的研究,以车地通信故障情况下,区间虚拟区段的封锁设置为例,采用着色Petri网的基本概念,利用CPN Tools建模仿真工具,对封锁功能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根据验证结果,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修正,确保模型逻辑功能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2018年09期)

邵银萍,韩俊峰[3](2010)在《基于虚拟仪器的自动闭塞设备网络化监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现有的ZPW-2000A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的室内设备测试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PXI总线和LabVIEW的自动闭塞设备网络化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软件结构和功能,并利用LabVIEW软件平台对该系统的可实现性进行仿真。(本文来源于《铁道通信信号》期刊2010年03期)

王俊峰,邱宽民,汪希时[4](2008)在《基于无线机车信号的虚拟闭塞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无线机车信号的虚拟闭塞系统,旨在实现既有半自动闭塞区段内的列车追踪运行,或应用于低密度且速度不高的新建线路,达到提高运输能力的目的。该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利用无线传输机车信号、列车位置、速度等列控信息,构成信息传输闭环确认,保证信息传输可靠性;采用虚拟闭塞方式,无线机车信号与CTC调度集中系统结合,利于系统资源优化和综合利用,车站可实现无人值守;无需进行车站电码化,不存在因轨道电路受干扰影响信息传输问题;最大限度利用既有地面信号设备和车载列控设备,系统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成本低。本文阐述系统的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对系统中的无线机车信号、列车定位、列车完整性检查,无线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描述。并对系统的先进性、可行性及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陈志颖,董昱,张德凌,杨柳[5](2007)在《青藏铁路ITCS系统中虚拟闭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铁路的ITCS信号系统中,虚拟闭塞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虚拟闭塞工作原理和设置原则,并通过实例说明虚拟闭塞与其他ITCS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虚拟闭塞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铁道通信信号》期刊2007年12期)

孙磊[6](2007)在《虚拟闭塞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多个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在国外铁路线上应用,极大地改善了铁路运输的面貌。论文研究的虚拟闭塞技术是基于现有的无线机车信号的虚拟闭塞列车控制系统,能够和既有的车站联锁系统相结合,以虚拟闭塞的方式控制列车在区间运行,虚拟闭塞机是虚拟闭塞列车控制系统地面设备中的控制核心。论文研究了虚拟闭塞列车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关键技术,设计了虚拟闭塞机的结构,研究虚拟闭塞机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及相互间的信息流,论文主要研究了列车在站内和区间的运行控制、虚拟闭塞机的控制范围、虚拟闭塞机之间的控制权切换、列车的注册和注销、数据记录和临时限速等,最后从软硬件设计的角度对虚拟闭塞机进行了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12-01)

傅世善[7](2006)在《闭塞与列控概论 第九讲 采用虚拟闭塞方式的列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即将开通,青藏铁路的信号系统也倍受人们关注。青藏线采用了美国GE公司开发的增强列车运行控制系统(ITCS)。ITCS系统是基于无线通信 (GSM-R)的列控系统,以无线通信(GSM-R) 完成车地间双向、实时和连续的信息传输,以GPS 实现列车定位,采用虚拟闭塞方式。中小站及区间(本文来源于《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期刊2006年03期)

马念文[8](2005)在《基于无线传输的虚拟自动闭塞及超速防护系统是青藏线信号装备的合理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青藏线的特殊环境特点,用于青藏铁路的铁路信号设备必须满足更高的要求。介绍 ITCS系统的原理及功能,引入了虚拟自动闭塞的概念。信号专业人员还要掌握GSM R技术 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以及GPS卫星定位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本文来源于《铁道通信信号》期刊2005年02期)

虚拟闭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虚拟化的逻辑区段代替实际的轨道占用检测设备划分轨道区段,这对自然环境恶劣、维修维护工作困难的高寒铁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下一代列控系统的特点,对其虚拟闭塞技术展开研究。分析了虚拟闭塞条件下,列车占用检查功能以及车地通信故障情况下,区间安全防护功能的逻辑实现。根据对虚拟闭塞技术的研究,以车地通信故障情况下,区间虚拟区段的封锁设置为例,采用着色Petri网的基本概念,利用CPN Tools建模仿真工具,对封锁功能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根据验证结果,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修正,确保模型逻辑功能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闭塞论文参考文献

[1].吴玺,黄河,张琪周,谭国娇.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斑块特征[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2].王琳,开祥宝,杨霓霏,宋志丹,柴金川.基于着色Petri网的下一代列控系统虚拟闭塞技术仿真分析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8

[3].邵银萍,韩俊峰.基于虚拟仪器的自动闭塞设备网络化监测系统[J].铁道通信信号.2010

[4].王俊峰,邱宽民,汪希时.基于无线机车信号的虚拟闭塞系统研究[J].铁道学报.2008

[5].陈志颖,董昱,张德凌,杨柳.青藏铁路ITCS系统中虚拟闭塞的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07

[6].孙磊.虚拟闭塞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7].傅世善.闭塞与列控概论第九讲采用虚拟闭塞方式的列控系统[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06

[8].马念文.基于无线传输的虚拟自动闭塞及超速防护系统是青藏线信号装备的合理选择[J].铁道通信信号.2005

标签:;  ;  ;  ;  

虚拟闭塞论文-吴玺,黄河,张琪周,谭国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