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阿拉伯古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7—15世纪,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国形象
阿拉伯古籍论文文献综述
郭筠[1](2018)在《7—15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7—15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地图学高度繁荣,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阿拉伯地理学家对遥远的中国的认识逐渐加深,留下了很多游记、交通史等地理着作。本文对7—15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有关中国的内容进行归纳、翻译,总结提及中国的阿拉伯地理古籍的数量及其原因,分析其最早记载的时间和内容,并归纳这一时期阿拉伯地理古籍中中国形象的特点。从阿拉伯世界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丝绸之路上中阿交往的历史,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加强了"丝路故事"的历史根基,证明了中阿友好交往既是一种现实需求,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自然延续。随着中阿两大民族的相互了解和民心相通,东西方交流的优良传统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华涛[2](2016)在《中文和阿拉伯—波斯文古籍中的“一带一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连接着东方的中国与中国以西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阿拉伯—波斯人,以及在穆斯林政权统治下的各地人民,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拉伯—波斯文古籍和中文古籍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图书馆》期刊2016年11期)
葛铁鹰[3](2011)在《阿拉伯古代文人的名、字、号(下)——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六》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天方第一号——伊本阿拉伯人的号——莱盖布(lagab),在其称谓叁大体系中排在末位,就像中国人习惯上说姓氏名字号排在最后一样。但是号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是没有人怀疑的,它是研究古人称谓的学者着墨最多的部分,也是普通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更是文化内涵最(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葛铁鹰[4](2010)在《阿拉伯古代文人的名、字、号(上)——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六》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时,就必须时时处处接触一个又一个古人。这里所谓的古人,基本上都是在文献材料所见到的若干人物的名字,以及可起到名字作用的若干称呼,即古人称谓。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必须学习与了解古人的各种称谓。”[1]阅读阿拉伯古籍与阅读中国古(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葛铁鹰[5](2009)在《天方抄本知多少——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世纪,当欧洲任何一家图书馆的藏书都不到500种的时候,阿拉伯帝国任何一家公立或私立图书馆的藏书均已超过1万种”[1]。这是曾于上世纪末担任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中心中东部主任的奥列加·伊基姆什金教授,在谈及历史上穆斯林学者以“书”的形态为人类文明作出巨(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葛铁鹰[6](2008)在《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的阿拉伯地区(西亚北非),覆盖了两河流域和古埃及,与中国同属世界叁大古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之间的交往,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自彼时起相互关系从未中断。双方在漫长的交往过程必然在各自古籍中留下记痕,从而形成彼此形象、印象的认知雏形,并随着时代发展渐次丰富充实。阿拉伯古籍中有关中国的记述数量非常之多,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和研究,不仅是中阿关系史和中外关系史以及中西交通、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领域研究的需要,也是加强中阿文明对话、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和促进双方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六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以史学着作为例研究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的重要性及其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等;第一章:古代阿拉伯人与中国,以研究“中国”与阿拉伯人的总体关系为主;第二章:传说中的中国起源和中国君主形象;第叁章:外交与政治;第四章:军事与战争,主要分析怛逻斯之战等在中阿关系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几次战役;第五章:贸易往来与司法民俗,主要论述双方经济贸易关系中前人少有提及的若干具体问题,以及民俗习惯等方面问题;第六章:对几个重要问题的考辨,以厘清吐蕃由也门人所建之讹传、唐王向阿拉伯人纳贡之真伪,及对有关郑和船队等阿拉伯重要史料等内容进行论证。本文旨在通过以上论述证明:一.尽管早期阿拉伯人对中国的认知略显模糊,但总体而言,其史学着作中有关中国记载的基调和对中国总体形象的描绘是正面的。二.作为一个友好的“文化他者”,中国在阿拉伯史籍中的记载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当今中阿和睦关系的发展既是一种现实需求,也是双方历史交谊渊源的自然延续。叁.阿拉伯史学着作中存在少量关于中国的失实记述和讹传,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评断。本文试图通过发掘和考证阿拉伯史学着作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在作者自身进行研究的同时,争取为我国相关学术研究领域,提供阿拉伯原始文献中有关中国的新鲜资料,为我国学者从中发现和利用更多的中国文化资源做一点贡献。(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06-30)
盖双[7](2007)在《《文苑观止》中的中国长城——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世纪埃及着名文学家努威里(al-Nuwayrī,1278—1333)编纂的鸿篇巨制《文苑观止》(N ihāyahal-'Arab FīFunūn al-'Adab),即便不是已校勘出版的最长的阿拉伯古籍,也是最长的之一。埃及学者从1923年开始,至19(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盖双[8](2007)在《瀚海遗珠:《中国集》——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这一专题的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和译注过程中,有关公元14世纪初叶一部阿拉伯诗集———《中国集》之文字记载的发现,应当说对阿拉伯乃至世界古代文学史以及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尽管阿拉伯古代诗歌里不乏涉及中国的(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盖双[9](2007)在《关于郑和船队的一段重要史料——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郑和研究几成显学。在当前国内外大环境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从来没有提升到今天这样的高度。加之适逢纪念郑和出使600周年,相关的论文、专着、译着和普及读物,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涌现于中国读者面前。然而,如此之多的相关文字中,似乎很少见以专文形式论及阿拉(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盖双[10](2007)在《造纸术西传中的中国女性——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造纸术西传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它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无须赘述,有太多中外学者的论文和专着早已将其面面俱到、鞭辟入里地阐述过了。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留给人们探索推究的余地已然不多。但不多不等于没有,比如迄今为止,我们似乎尚未见到有关造纸术(本文来源于《回族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阿拉伯古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连接着东方的中国与中国以西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阿拉伯—波斯人,以及在穆斯林政权统治下的各地人民,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拉伯—波斯文古籍和中文古籍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阿拉伯古籍论文参考文献
[1].郭筠.7—15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国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8
[2].华涛.中文和阿拉伯—波斯文古籍中的“一带一路”[J].新世纪图书馆.2016
[3].葛铁鹰.阿拉伯古代文人的名、字、号(下)——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六[J].回族研究.2011
[4].葛铁鹰.阿拉伯古代文人的名、字、号(上)——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六[J].回族研究.2010
[5].葛铁鹰.天方抄本知多少——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五[J].回族研究.2009
[6].葛铁鹰.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7].盖双.《文苑观止》中的中国长城——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四[J].回族研究.2007
[8].盖双.瀚海遗珠:《中国集》——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叁[J].回族研究.2007
[9].盖双.关于郑和船队的一段重要史料——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二[J].回族研究.2007
[10].盖双.造纸术西传中的中国女性——披览阿拉伯古籍札记之一[J].回族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