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分子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个性特征
知识分子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江苏研究基地联合课题组[1](2019)在《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的群体构成、利益诉求、政治诉求、意识形态诉求更加复杂多样。根据党外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和成长规律,找准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发力点,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来源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武月琴[2](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旧社会交替和急剧转型之中。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确立符合新政权合法性需要的意识形态便成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迫切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由于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倾向的多样性、群体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区分对象,采取分众化、小众化传播,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大众化教育手段。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社会急剧转型和迎接伟大斗争的新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人民政权的思想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采取分众化、小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9年17期)
郁熠铭[3](2019)在《新时代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特点与统战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分子向来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又是其中最具创造力的群体。进入新时代,需要在准确把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特点的前提下,深化做好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统战工作必要性的认识。要兼顾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与个性,针对个性问题,坚持具体分析、分类施策;针对共性问题,采取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开创"线上"工作模式、探索建立社交媒体账号负面清单制度等形式开展统战工作。(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国圣,李宏[4](2019)在《受教育程度高,科学素质就高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儿子一直说身上痒,拥有副研究员职称的陈女士看了认为是皮肤病,就按照“闺蜜”的建议,趁着暑假带儿子住进重庆一家温泉酒店,每天泡温泉并用网购的“硫黄香”近距离熏烤。几天过去,陈女士的儿子身上痒得越来越厉害,熏烤出的疤痕被长时间浸泡后还出现了溃烂。慌了神的陈女(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8-13)
朱庆跃[5](2019)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论证和辩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传播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的中坚力量——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当时中国现代化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当时中国现代化问题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解决当时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能力和品质、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担当中国现代化领导核心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论证和辩护,既捍卫了近代百年艰辛探索后所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正当性,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初步的理论论证。(本文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温展明[6](2019)在《基于群体特征分析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党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对高校的办学方向、改革进程及教学质量均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数据分析,尝试将党外知识分子隐藏的政治选择、思想认同和价值选择下的群体特征进行有形量化,开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新思路,为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2期)
张晓彤[7](2019)在《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和光明前景。与此同时,延安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进展和显着成绩的时期。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延安时期,中国文艺运动开始同中国革命的实际,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生活真正地结合起来。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以及大批文艺工作者的到来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由发展走向成熟,中国文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本文以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为研究领域,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中国,随着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在延安文艺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由发展走向成熟,并使得中国文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第二部分,探讨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概况。究竟哪些人可以称为知识分子?本文将从时间、空间、文化程度、数量、家庭出身等几个方面,就知识分子群体加以界定。本文也将从不同角度去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原因及知识分子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另外对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做出简要介绍。第叁部分,探讨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本文将从以下六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理论、关于文艺工作的理论、关于文艺创作的理论、关于文艺形式的理论、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论。第四部分,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在实践领域的探索主要体现在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着作、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章和专着、创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艺刊物、创办文艺协会。第五部分,探讨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谢慧变[8](2019)在《“嫦娥奔月”的守护者》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6日一大早,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探月工程团队的高级实验师张华像往常一样,乘车前往距离乌鲁木齐市区70公里的南山观测基地。除了完成日常观测外,他和团队当天又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对“鹊桥”中继星的飞行轨道进行测量。执行“特殊任务”已成为张(本文来源于《新疆日报(汉)》期刊2019-05-20)
牛爱平[9](2019)在《浅议建国后知识分子群体社会政治地位变迁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知识分子社会政治地位曲折反复;改革开放之后,逐步确立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此举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分子群体社会政治地位变迁的历史进程、经验教训以及重大意义,对做好新时代知识分子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梁君思[10](2018)在《知识分子概念的群体指涉思想资源与理论层次——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本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其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的探索一定是在接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逻辑下展开的。因此,必须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加以梳理,才能更好地揭示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借鉴、吸收、消化、理解与运用。(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知识分子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旧社会交替和急剧转型之中。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确立符合新政权合法性需要的意识形态便成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迫切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由于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倾向的多样性、群体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区分对象,采取分众化、小众化传播,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大众化教育手段。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社会急剧转型和迎接伟大斗争的新时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人民政权的思想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采取分众化、小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分子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江苏研究基地联合课题组.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2].武月琴.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3].郁熠铭.新时代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特点与统战策略探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4].张国圣,李宏.受教育程度高,科学素质就高吗[N].光明日报.2019
[5].朱庆跃.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论证和辩护[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
[6].温展明.基于群体特征分析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研究[J].山西青年.2019
[7].张晓彤.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D].渤海大学.2019
[8].谢慧变.“嫦娥奔月”的守护者[N].新疆日报(汉).2019
[9].牛爱平.浅议建国后知识分子群体社会政治地位变迁及其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10].梁君思.知识分子概念的群体指涉思想资源与理论层次——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本为中心的考察[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