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冲击激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线性能量阱,冲击激励,靶能量传递,瞬态共振俘获
冲击激励论文文献综述
李爽,楼京俊,刘树勇,柴凯[1](2019)在《冲击激励下非线性能量阱振动抑制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当舰船设备受外部冲击激励扰动时非线性能量阱的振动抑制效果.首先,建立单自由度主结构耦合非线性能量阱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非线性能量阱振动抑制能力与系统初始输入能量等级之间的规律;然后,通过复变量平均法研究了系统慢变动力流特性,阐述了激发靶能量传递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后,比较了非线性能量阱与等效线性动力吸振器的振动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瞬态共振俘获是导致靶能量传递现象的内在原因,只有当外部冲击能量超过一定临界阈值时,系统靶能量传递过程才能被激发,从而使非线性能量阱具备较强的振动抑制能力;与等效线性动力吸振器相比,非线性能量阱具备在宽频范围内吸收和耗散外部冲击能量的优势,鲁棒性更佳,能使受冲击激励扰动的舰船设备快速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鹏超[2](2019)在《冲击激励下气囊浮筏-船用旋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舰船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冲击作用,因此,其动力及传动系统拥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和减振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气囊浮筏耦合船用旋转机械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冲击激励下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并在气囊隔振器中安装限位器来对船用旋转机械系统的冲击响应进行限制,最后,对比分析了参数变化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其主要工作和内容如下:(1)基于短轴承理论,建立了冲击激励下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理论和数值方法对冲击激励下简单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最后讨论了阻尼对机械振动系统冲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阻尼的增大,机械振动系统的隔振系数先减小后增大。(2)利用时域模拟法求解了冲击激励下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如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轴心轨迹等;研究了不同冲击幅值和频率以及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转速、刚度等参数下的冲击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冲击激励会使系统的运动状态在瞬间产生比较大的变化,但最终仍会恢复稳定;高转速下系统冲击响应的位移幅值更小,但当转速较低时,系统的位移响应更容易衰减;适当的刚度和阻尼可以有效减小系统的位移响应,但气囊刚度在减小位移响应的同时会增大加速度响应。(3)研究了分段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推导了冲击激励下含有限位器的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参数变化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限位器对系统的减振抗冲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当限位器刚度和阻尼确定时,安装间隙越小,限位器的隔振效果越好;阻尼在限位器刚度较高时对系统的影响比较小,当限位器刚度较低时,存在一个阻尼比,使限位器的缓冲效果最优,且在一定条件下,安装间隙越小,对应的阻尼比越大。(4)建立冲击和基础激励共同作用下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冲击作用下不同基础激励对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冲击激励相比,基础激励对旋转机械系统的瞬态响应影响较小;但基础激励会使系统稳态响应中的位移出现明显波动,当幅值过大时,转子将进入混沌运动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方建程,李朝东,邢万成,朱伟东[3](2019)在《电磁铁冲击激励下的螺母电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直线电机作为电机驱动的一种,目前有很多的实现方式,电磁式的、压电式的和气动式直线电机或运动机构。本文根据电磁铁的往复运动特性,利用单向离合器的单向传递力矩,设计了一个往复冲击激励下的螺母直线电机。设计了电机的结构,分析了电机的运动过程和针对非线性碰撞利用MLP方法建立了简单的运动学方程,在搭建简单的实验平台后测量了叁种不同质量铁芯冲击时丝杆的最大运动速度,并判断了电机运动的稳定性,得出在冲击激励下可以得到稳定的直线运动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魏青轩[4](2018)在《冲击激励下加速度计动态建模及辨识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直接影响着加速度计应用设备或系统的动态性能。在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研究中,由于缺乏全面地描述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的动态模型及参数辨识方法,制约着加速度计应用装置、仪器设备以及控制系统测量精度和动态性能的提高。机械冲击具有脉冲宽度窄、频率范围宽等特点,能够激发加速度计高频动态响应,是在更宽频率范围研究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的一种典型激励信号。因此,在冲击激励下研究加速度计动态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全面准确描述加速度计动态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详细分析现有加速度计动态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现状基础上,对冲击激励下加速度计动态建模及辨识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了冲击激励下加速度计动态建模影响因素;给出了现有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估计误差;提出了一种加速度计混合结构动态建模方法,建立的混合结构动态模型能够较全面表征加速度计动态特性,为加速度计动态建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提出了一种基于二代小波插值改进的经验模态分解(SGWI-EMD)和平均固有模态函数(aIMF)的加速度计输出信号降噪方法,利用二代小波插值提高信号极值点定位精度,进而提高EMD结果准确度,并将谱峭度(SK)作为阂值准则,通过迭代的方式从aIMF中分离出噪声,与传统的线性滤波方法或基于小波变换的降噪方法相比,能够有效降低冲击激励下加速度计输出信号噪声,为降低冲击激励下噪声对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精度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精度,降低加速度计频率响应函数(FRF)估计误差,给出一种基于离散频谱校正和Hv(DSC-Hv)的加速度计FRF估计方法,在原始数据长度一定的前提下,能够提高频率分辨率,降低栅栏效应和测量噪声对加速度计FRF估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测量通道延迟失配,将延迟环节引入加速度计动态模型,给出了一种基于延迟时间修正和最小二乘(DTC-LS)的加速度计动态测量延迟时间估计方法,能够准确估计加速度计动态测量延迟失配产生的延迟时间;进一步考虑非线性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最小二乘和支持向量机(WLS-SVM)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方法,有效提高了非线性影响下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精度,且算法简单,数值稳定性好,增强了抗噪性能和对未建模误差干扰的鲁棒性。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建立了一套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系统,能够产生高于50 kHz的窄脉冲冲击激励;分析了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将基于文件的模块化软件集成框架与混合编程技术有机结合,完成了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软件,能够脱离MATLAB和LabVIEW环境运行,可独立安装,通用性较强,为传感器动态测试仪器系统的开发做了积极的探索,工程应用价值较高。利用所建立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系统进行加速度计冲击激励校准实验,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加速度.计动态建模及辨识方法正确可行,具有较高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精度,极大地促进了加速度计动态建模及辨识方法的工程化应用。本文所提出的加速度计混合结构动态建模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描述加速度计动态特性,为加速度计动态建模提供了新的途径;所提出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方法,能够降低测量噪声、测量通道延迟失配以及非线性对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参数辨识精度,研究成果在加速度计动态校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7)
和焕斌[5](2018)在《基于运行冲击激励的数控机床模态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和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高加工速度、高加工精度以及高可靠性等机床性能逐渐成为高端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机床结构的振动特性成为影响机床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实验模态分析法只能研究处于静止状态下的机床振动特性,而机床运行状态与静止状态下的振动特性有很大差异。数控机床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可动部件在加减速过程中会对机床结构本身产生冲击激励,该激励力会使机床结构产生振动,通过对结构振动响应信号进行辨识,即可得到机床处于运行状态下的模态参数,称之为主动激励模态分析法。但该方法在理论和实验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对激励原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对激励序列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分析,单部件冲击激励存在能量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基于运行冲击激励的数控机床模态分析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主动激励方法的思想,综合考虑工作台的宏观刚体运动和丝杠螺母副的弹性碰撞,对冲击激励力进行建模,分析了冲击激励下机床的结构振动,介绍了基于响应的模态辨识算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冲击激励能量和频带的影响因素。对冲击激励的激励序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研究,分别对工作台激励和主轴激励设计了叁种随机激励序列,分析了不同激励序列下机床结构的振动响应和模态参数识别情况。验证了该方法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激励序列,只要满足随机特性即可。针对目前单部件冲击激励对机床结构激励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多部件联合冲击激励,应用多点激励技术的原理,利用工作台和主轴进行联合冲击激励。通过实验验证了多部件、多轴联合激励比单部件、单轴激励有更好的激励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动部件的加减速运动能有效激励出机床模态,基于冲击激励的模态参数分析方法能有效辨识出机床处于运行状态下的模态,激励能量与机床速度、加速度因素有关,激励频带与机床本身结构有关;不同的随机激励序列都能激励并辨识出机床模态,本方法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激励序列,但周期激励无法识别出机床模态;工作台和主轴多部件联合激励能更加充分地对机床结构进行激励,辨识出更多的机床模态,也更加接近机床的实际运行状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彭刚,李超,曹冲,洪杰[6](2018)在《冲击激励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及安全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丢失是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适航认证的关键,是影响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针对叶片丢失产生的冲击载荷激励,开展了转子结构系统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安全性设计方法研究,为发动机结构完整性设计提供支撑。建立了高速柔性悬臂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了刚度质量分布特征、载荷传递特征、转静件耦合特征。通过理论和试验,揭示了突加不平衡激励和超大不平衡转子受到持续的冲击碰摩作用过程中,转子振动响应和轴承支反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支承结构是影响系统存亡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提高整机系统安全性的变支承刚度设计方法,在保护轴承完整性、避免抱轴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振动响应。基于整机模型的叶片丢失全过程的算例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使支点所受峰值载荷降低了46%,验证了安全性设计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张法业,姜明顺,隋青美,吕珊珊,贾磊[7](2017)在《基于光纤光栅的冲击激励声发射响应机理与定位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冲击激励声发射应力波在铝合金板上的传播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构建了钢球冲击铝合金板几何模型,仿真分析了冲击应力波传播过程.理论分析了冲击应力波与FBG传感器的作用机理,基于边缘滤波原理构建了声发射传感系统,采集冲击激励声发射应力波,建立了声发射区域定位模型,提出了基于扩散映射与支持向量机(SVM)的声发射区域定位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在300 mm×300 mm×2 mm的铝合金板上对36个测试区域进行了多次声发射区域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扩散映射结合SVM的定位结果较优,区域定位精度为30 mm×30 mm,定位正确率为97.5%,耗时0.781 s.研究结果为声发射区域定位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胡红波,孙桥,白杰[8](2017)在《基于窄脉冲冲击激励的压电加速度计动态校准》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目前加速度计校准的方法以及主要不足之处,并以压电加速度计为例,采用冲击激励法对其进行了动态校准,详细说明了校准所使用的装置和校准过程,采用单自由度的质量弹簧系统来描述加速度计的数学模型,利用系统辨识的方式得到了数学模型的参数,分析了加速度计动态校准的结果并且与绝对法振动校准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本文来源于《计量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潘良明,刘一,胡红波[9](2016)在《压电加速度计振动激励法和冲击激励法校准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振动激励法和冲击激励法校准压电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压电加速度计灵敏度的校准试验比较两种校准方法的测试结果,并对测试结果的异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压电加速度计允许使用频率范围内,两种校准方法的校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对选择合适的压电加速度计校准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计量测试》期刊2016年02期)
胡红波,于梅[10](2016)在《基于冲击激励的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的校准与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基于钢球对碰撞的窄脉冲冲击激励装置,结合外差式激光干涉仪对加速度计进行了绝对法冲击校准,分析了该装置所产生波形的特点。利用加速度计的输入输出信号,采用相关二步法对表征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与绝对法振动校准结果的比较说明了加速度计模型以及动态校准的可靠性。最后基于动态校准得到的加速度计模型,设计了数字补偿滤波器,通过对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的补偿,提高了加速度计的带宽,减小了动态误差。(本文来源于《计量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冲击激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舰船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冲击作用,因此,其动力及传动系统拥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和减振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气囊浮筏耦合船用旋转机械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冲击激励下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并在气囊隔振器中安装限位器来对船用旋转机械系统的冲击响应进行限制,最后,对比分析了参数变化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其主要工作和内容如下:(1)基于短轴承理论,建立了冲击激励下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理论和数值方法对冲击激励下简单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最后讨论了阻尼对机械振动系统冲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阻尼的增大,机械振动系统的隔振系数先减小后增大。(2)利用时域模拟法求解了冲击激励下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如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轴心轨迹等;研究了不同冲击幅值和频率以及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转速、刚度等参数下的冲击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冲击激励会使系统的运动状态在瞬间产生比较大的变化,但最终仍会恢复稳定;高转速下系统冲击响应的位移幅值更小,但当转速较低时,系统的位移响应更容易衰减;适当的刚度和阻尼可以有效减小系统的位移响应,但气囊刚度在减小位移响应的同时会增大加速度响应。(3)研究了分段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推导了冲击激励下含有限位器的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参数变化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限位器对系统的减振抗冲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当限位器刚度和阻尼确定时,安装间隙越小,限位器的隔振效果越好;阻尼在限位器刚度较高时对系统的影响比较小,当限位器刚度较低时,存在一个阻尼比,使限位器的缓冲效果最优,且在一定条件下,安装间隙越小,对应的阻尼比越大。(4)建立冲击和基础激励共同作用下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冲击作用下不同基础激励对气囊浮筏-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冲击激励相比,基础激励对旋转机械系统的瞬态响应影响较小;但基础激励会使系统稳态响应中的位移出现明显波动,当幅值过大时,转子将进入混沌运动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击激励论文参考文献
[1].李爽,楼京俊,刘树勇,柴凯.冲击激励下非线性能量阱振动抑制效果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鹏超.冲击激励下气囊浮筏-船用旋转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D].西安科技大学.2019
[3].方建程,李朝东,邢万成,朱伟东.电磁铁冲击激励下的螺母电机[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9
[4].魏青轩.冲击激励下加速度计动态建模及辨识方法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5].和焕斌.基于运行冲击激励的数控机床模态分析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彭刚,李超,曹冲,洪杰.冲击激励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及安全性设计[J].推进技术.2018
[7].张法业,姜明顺,隋青美,吕珊珊,贾磊.基于光纤光栅的冲击激励声发射响应机理与定位方法研究[J].物理学报.2017
[8].胡红波,孙桥,白杰.基于窄脉冲冲击激励的压电加速度计动态校准[J].计量学报.2017
[9].潘良明,刘一,胡红波.压电加速度计振动激励法和冲击激励法校准的比较[J].上海计量测试.2016
[10].胡红波,于梅.基于冲击激励的加速度计动态特性的校准与补偿[J].计量技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