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水处理设计中需探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姜波[1](2021)在《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及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小区住宅的设计、小区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区的规划中,室外给排水设计是其重要的施工内容,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对改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文章从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出发,深入分析了室外给排水工程施工规划,并以某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为例,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钟铁军,王燕,王艳红,葛杏林,李易寰,赵星韵[2](2021)在《无锡惠山污水处理厂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改造与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污水处理厂曝气系统控制对厂内出水水质稳定性和节能降耗水平都具有重要影响。无锡惠山污水处理厂于2018年进行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改造,在使用原有双导叶调节节能型单级高速离心鼓风机的基础上,增设并实施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改造后,溶解氧(DO)浓度的控制精度为设定值的±0.5 mg/L,实际运行效果较好,90%的时间段能够达到此控制精度,有效减少人工调节不及时以及难以量化导致的DO大幅度波动,系统设置15 min的响应周期及±0.3mg/L的死区有效避免鼓风机过度频繁调节;实施智能曝气控制系统后DO控制在较低水平即可保障97%的出水氨氮稳定在0.5 mg/L以下,提高出水稳定性的同时有效降低能耗;改造前后生化段吨水曝气耗电量由0.194 k W/t下降至0.155 k W/t,节能效率达到20.22%。
胡邦,王燕,程明涛,冯仕训,陈晓光,李激[3](2021)在《新一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脱氮滤池工艺应用要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开展新一轮提标改造工作,脱氮滤池工艺作为污水处理中深度脱氮的主流工艺之一,在此次提标改造工程中得到大范围应用。本文对脱氮滤池工艺的原理、类型、构造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结合无锡市城区多座污水处理厂在提标改造过程中应用脱氮滤池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脱氮滤池工艺在设计应用方面的关注点和运行控制方面的建议。
滕伟[4](2021)在《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是自然界一部分的属性决定了人类与传染病长期斗争共存的命运。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多次大考,尤其是2003年SARS疫情以及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各地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由于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短时间内烈性传染病患者激增,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传染病患者的主要收治场所,数量及规模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收治激增的烈性传染病患者,而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其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承担发热患者的筛查和留观的工作,却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功能流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诊疗空间需求,极易损失疫情防控初期的最佳黄金阻断和诊疗时间。为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高综合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基于平疫功能转换的原则对承担疫情救治的定点综合医院进行改造设计是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平疫结合的需求为背景,对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的平疫功能转换进行改造设计研究。首先介绍了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平疫结合在医疗建筑中的实践应用和平疫结合的适用范围,探讨将平疫结合应用于综合医院改造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以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为调研对象,从医院的总体布局、建筑空间、配套系统和运维管理四个方面总结分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在疫情期间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平时与疫时的功能转换改造设计要点,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疫情下传染病诊疗空间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上章节提出的功能转换的改造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改造措施。通过调研疫情下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的使用现状,尤其是作为传染病筛查和留观的感染科,总结得出现有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普遍存在规模小配置低,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不合理、未预留弹性空间等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主要分为院中院的总体布局,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以及智慧化医院应用。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感染科作为改造实践案例,具体改造内容为将感染科严格按照收治烈性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标准设计,平时降格运行,收治常规传染病患者,疫情来临时,经过简单的流程调整便可满足烈性传染病的收治标准,发挥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总之,本文将立足综合医院功能转换的实际需求,从功能分区以及流线组织两个角度进行现有综合医院的改造设计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力求使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对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桑林林[5](2021)在《文昌市龙楼镇区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各地特色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污水量不断增加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城镇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针对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污水总量不大,排污分散,排水不均匀性强;污水厂投入运行后污水的进水水质和进水水量存在较大波动;污水处理要求高,必须按照国家最新排放标准执行等,本课题以文昌市龙楼镇区污水处理厂设计为例,结合当地污水排水系统现状、地形、气候等实际情况,围绕污水水质水量预测、污水处理工艺和污泥处理处置方法的确定及厂区总体布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小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主要结果如下:1.针对文昌市龙楼镇区常住人口数与户籍人口数不相匹配的特点,分别利用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和城市分类用地指标法对镇区污水处理系统进水量进行预测,确定了龙楼镇区近期(2020年)污水量为1.0万m3/d,远期(2025年)污水量为3.5万m3/d。预测镇区污水厂进水水质主要指标为COD≤250 mg/L,BOD5≤140 mg/L,NH4+-N ≤ 30 mg/L,TN ≤ 35 mg/L,TP ≤ 5mg/L,SS ≤ 200mg/L。2.在AAO反应器的模拟试验中,COD和BOD5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0~85%。BOD 污泥负荷从试验初期的 0.16 kgBOD5/kgMLSS·d增加至 0.23kgBOD5/kgMLSS·d;出水COD随进水量的增大而升高,但其值仍可保持在65 mg/L以下;出水总氮去除率亦可达到70%以上。在整个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污泥沉淀性能良好。污泥混凝沉淀适宜的PAC与PAM的投加比为40:1。3.通过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功能、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技术可靠性、运行成本等方面比较,确定了龙楼镇区污水处理主工艺为“AAO+深度处理”工艺,其流程为: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粗格栅→提升泵站→细格栅→旋流沉砂池→AAO池→二沉池→高密度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消毒池→宝陵河。可实现出水各项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A排放标准。4.考虑到污泥特性、投资成本、稳定性和运行管理等因素,本项目选择了重力浓缩和板框压滤机压缩的污泥处理方案,并确定相关工艺参数。近期产泥量较小时,压缩污泥送往就近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远期产泥量增加时,则送至电厂焚烧处理。
李淑桃[6](2020)在《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村的规划建设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的关键。2017年,广东省提出“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重要举措,总投入财政资金300多亿元。根据“无规划,不建设”的要求,所有省定贫困村都编制了相关规划并于2019年基本完成了整治建设任务。那么,这批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到底怎样?对其进行科学的实施评价十分必要。本文以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代表性的翁源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的实证研究。不仅为这批省定贫困村的规划实施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村庄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目前,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规划领域,对于村庄规划的实施评价研究十分贫乏。本文借鉴和吸纳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的特点,构建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该实施评价体系包括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两部分的评价。实施效果评价主要从实施结果和实施绩效两方面分析规划的落实情况以及对村庄和村民产生的影响;实施过程评价主要从政策保障、资金管理、主体协作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评析规划实施的运作机制及影响因素。依据上述实施评价体系,论文重点以翁源县青云村为例,通过详实深入的实证调研,对其规划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实施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广度较好,但由于村民主体意愿变更、资金规模估算偏差大等原因导致实施深度较差,部分项目的变更对经济性和效用性考虑有所欠缺;规划实施成效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水平的提升上,对农民增收带动尚不明显,但不同类型的自然村由于资金投入、建成效果的不同,村民的评价差异较大。在实施过程评价部分,地方政策的完善性、资金整体的统筹性、规划编制期间各相关团队的协同性均有效促进了青云村村庄规划的实施,但同时在配套政策的协调性、建设资金投入的精准度、规划实施阶段各利益主体间的协同性、深化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和建设工程质量的可控性方面存在不足。青云村在规划实施效果和规划实施过程评价中所反映的情况在翁源县乃至广东省其他省定贫困村中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也对广东省定贫困村以及我国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任务的欠发达地区村庄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于尚在摸索中的贫困村规划编制与实施,本论文既注重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探讨,更注重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以期发现贫困村规划建设及相关推进政策需要规避和重视的问题,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欠发达地区的村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贾一非[7](2020)在《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数量激增以及工业的发展,同时极端降雨事件频发,造成了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严重等水环境问题。近些年来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实施,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案。雨水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海绵设施,常常被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的末端,作为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与河流、自然湖泊、景观水体之间的缓冲区域,起到净化、储存雨水的作用。目前对于该型湿地的研究多在处理生活废水的人工湿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缺乏对于城市雨水排放过程、湿地处理雨水方式、以及城市雨水湿地设计的研究。人工湿地包含雨水湿地,但不等同于雨水湿地,两者在处理污染物类型、基质选择以及规模的计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故需要将两者区别对待。本文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并定义了雨水湿地的概念,明确了雨水湿地规模的计算方法;同时构建了本雨水湿地的系统设计,该系统为预处理系统—雨水处理系统—过渡系统—缓冲系统,其可以细化为城市海绵设施—前塘—湿塘—雨水处理单元(若干个)—耗散池—过渡池—人工溪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雨水处理塘具有不同的水位深度要求,以及不同的植物种植要求;强调了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雨水湿地公园生态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对于西宁市湟水河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将以上理论融入其中。希望本研究对于同等类型的雨水湿地公园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案例借鉴。
姜宽[8](2020)在《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对于人类聚居空间营造的重要性自古已达成共识,传统乡村水系统不仅是维系乡村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乡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水系统与乡村空间关系有三:一、仅凭朴素的生态智慧即维系生活、生产中的良性水循环;二、“集、取、用、排”等水基础设施虽然有较大规模,但与院落、道路、景观、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等形成有机结合;三、各类“涉水”空间构成优良的景观空间体系,实质性地影响着村落的空间特征。然而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绝大多数村落为满足不断提升的生活、生产需求,在水系统的现代化改造过程中往往更多关注于各类水基础设施自身技术指标,忽略了水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乡村水循环平衡难以长久维系,从而使得乡村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同时现代施工技术将大多数设施入地敷设,虽节省了一定空间、确保了供水排水的安全性,但是破坏了由乡村水系统统领的宜居村落空间组织;这些思考触发了本研究的动机,即技术如何让优雅的继承传统,现代乡村水系统如何良性循环地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塑造村落空间风貌特色。研究以半湿润区与寒冷区交汇的山东区域乡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水系统概念、空间植入方式、空间组织结构和适变应用等方面对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与范围、相关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在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方法并构建了研究的整体框架。第二章构建基于代谢循环的乡村水系统概念认知,通过对代谢平衡理论、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出乡村水系统的概念,进而重点阐述了乡村水系统的概念与内涵、构成要素与结构、层级与特征、综合效能等方面内容,并结合上述研究对山东区域乡村水系统进行初步探讨。第三章研究了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的空间植入,首先分析了水系统空间对乡村空间的要求,进而对梳理了不同产业类型乡村水系统运行模式并从技术、经济、空间、景观、社会五个维度分析乡村“涉水”基础设施的选取,最后探讨了不同“涉水”基础设施在院落尺度、单元尺度、村域尺度的植入方式,从而为第四章乡村是系统空间组织结构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第四章研究了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和适变性应用策略,通过对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空间形态的研究,建立乡村空间模型;结合“水系统空间组织”的概念,构建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结构库,并进一步分析了是系统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整合设计,最后以济南朱家峪村为例探讨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在乡村规划中适变性应用策略。第五章为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提炼与总结,概括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针对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张海君[9](2020)在《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是解决区域水资短缺、水环境恶化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在水资源配置中普遍存在着不确定性,如何在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过程中,考虑不确定性对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影响,是目前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考虑供需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过程的不确定性,提出了需水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的量化方法。结合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研究内容,分析了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特点明确了配置过程中需要考虑需水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不确定性,根据随机数下的95%置信区间,提出需水不确定性的量化方法;根据盲数理论,提出了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量化方法。(2)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区间规划模型构建在明确了需水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及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效益构成与量化方法的基础上,明确了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根据区间规划理论,构建了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根据区间规划中两步式交互算法,以需水与纳污取值为依据,构建了可求解含有不确定性问题的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上下限子模型。(3)实例应用以郑州市为例,分别运用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与确定性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对郑州市2025和2030水平年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说明了需水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的存在对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结果产生了影响;并根据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模型结果,给出了郑州市的水量配置方案,配置方案的合理提出验证了所构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杨紫秀[10](2019)在《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 ——以老宝象河为例》文中提出河湖水域治理活动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河湖水域治理过程中需协调好不同流域以及涉河地区之间的关系。自太湖蓝藻爆发引发用水危机以后,各地区开始摸索推广河长制,让相关政府的党政领导人作为河长,依据法律法规来确定治理机构的责任,统筹安排各个部门,有力的解决了目前水域管理过程中的难题,促进了水资源的改善,提升了水质水平。云南滇池流域2008年开始积极探索河长制,十年的实践云南滇池流域治理已经初具成效。但是,由于河长制提出的时间较晚,因此涉及的审计较少,相关的绩效审计更是寥寥无几。基于此,论文从国家审计角度对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进行研究,在现有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河流治理绩效评价标准,构建了河流治理绩效审计流程。以“河长制”为突破口,研究了河长制的概况,分析了河长制的出台背景,了解“河长制”的主要任务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结合绩效审计理论、生态文明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和水资源管理理论,分析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要素,构建河流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同时,结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对滇池流域的河流治理进行绩效审计,从政策落实执行效益、河流治理资金效益、河流治理效益作为审计切入点,对滇池流域的老宝象河治理进行评价,以期对老宝象河的治理提出有效性建议。本文在河长制背景下提出了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了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理论,分析了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理论要素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提出了构建相关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审计流程,提出了尽早出台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应用方法,早日实现基于统一标准基础上的大格局审计。
二、污水处理设计中需探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处理设计中需探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及系统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 |
1.1 设计需求 |
1.2 压力管道布置 |
1.3 重力流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布置 |
2 室外给排水工程施工规划 |
2.1 掌握图纸 |
2.2 安排施工顺序,选择管材配件 |
2.3 管线试压与竣工资料的编制 |
3 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实例分析 |
3.1 给水系统设计 |
3.2 排水系统设计 |
4 结束语 |
(2)无锡惠山污水处理厂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改造与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改造 |
1.1 污水处理厂基本概况 |
1.2 改造前曝气控制方法 |
1.3 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改造方案 |
1.3.1 改造目标 |
1.3.2 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控制逻辑 |
1.3.3 改造措施 |
2 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改造效果分析 |
2.1 应用智能曝气控制系统前后曝气池DO浓度变化分析 |
2.2 应用智能曝气控制系统前后出水氨氮浓度变化分析 |
2.3 应用曝气控制系统前后能耗对比分析 |
3 智能曝气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注意要点 |
4 结论 |
(3)新一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脱氮滤池工艺应用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脱氮滤池工艺原理及结构型式 |
1.1 脱氮滤池工艺原理 |
1.2 脱氮滤池工艺结构及型式 |
2 脱氮滤池工艺设计参数 |
3 脱氮滤池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 |
3.1 碳源 |
3.2 进水悬浮物 |
3.3 水温 |
3.4 溶解氧 |
3.5 pH值 |
3.6 磷酸盐 |
3.7 驱氮措施 |
4 无锡市新一轮提标改造脱氮滤池工艺应用情况 |
5 脱氮滤池工艺应用要点总结分析 |
5.1 与高效沉淀或气浮工艺联用的问题 |
5.2 脱氮滤池碳源精准投加及出水CODCr(BOD5)控制措施 |
5.3 进水配水跌落导致溶解氧升高消耗碳源问题 |
5.4 滤池上部敞口式设计带来藻类滋长问题 |
5.5 滤池管廊封闭式结构导致的采光、通风、检修便利性问题 |
5.6 反冲洗系统的设备配置及选型问题 |
5.7 关于脱氮滤池设置旁路超越问题 |
6 结论 |
(4)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1.4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
1.4.2 国内外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研究 |
1.4.3 国内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平疫结合概念解析 |
2.1 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 |
2.1.1 临时应急医院疫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
2.1.2 传染病医院无法满足应对疫情的需要 |
2.1.3 综合医院不具备应对疫情的条件 |
2.2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转换形式 |
2.2.1 医院整体性改造为传染病专科医院 |
2.2.2 医院局部改造成传染病区 |
2.2.3 医院新建应急传染病区 |
2.3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实践应用 |
2.3.1 新建综合医院考虑可转换病区建设 |
2.3.2 既有综合医院考虑功能空间转换设计 |
2.4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适用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疫情下综合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综合医院的总体布局现状 |
3.1.1 隔离区不易限制 |
3.1.2 交通流线混合交叉 |
3.2 综合医院的建筑空间现状 |
3.2.1 发热门诊 |
3.2.2 急诊 |
3.2.3 隔离病区 |
3.3 综合医院的配套系统现状 |
3.3.1 空调通风系统 |
3.3.2 污水处理系统 |
3.3.3 供氧系统 |
3.4 综合医院的运维管理现状 |
3.4.1 互联网诊疗 |
3.4.2 智能集成平台 |
3.4.3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 |
4.1 院中院的总体布局 |
4.1.1 预留防疫场地 |
4.1.2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
4.1.3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
4.2 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 |
4.2.1 预留预检分诊空间 |
4.2.2 备用诊区预留改造条件 |
4.2.3 急诊划分传染病隔离区 |
4.2.4 备用病区预留改造条件 |
4.3 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 |
4.3.1 统筹设计气流组织 |
4.3.2 预留污水处理专用池 |
4.3.3 储备多种供氧设备 |
4.4 智慧化管理的医疗体系 |
4.4.1 医疗平台应用 |
4.4.2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平疫结合改造实践 |
5.1 总体布局 |
5.2 建筑空间 |
5.2.1 完善功能用房 |
5.2.2 重新划分功能分区 |
5.2.3 调整医患流线 |
5.3 配套系统 |
5.4 智慧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文昌市龙楼镇区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
1.2.1 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
1.2.2 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现状 |
1.3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3.2 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应用现状 |
1.3.2.1 生物脱氮工艺 |
1.3.2.2 生物除磷工艺 |
1.3.2.3 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龙楼镇区污水水量与水质预测研究 |
2.1 镇区概况 |
2.1.1 镇区概况及自然条件 |
2.1.2 镇区排水系统现状与规划 |
2.2 污水预测及设计规模确定 |
2.2.1 污水量预测方法概述 |
2.2.2 镇区污水水量预测 |
2.3 镇区污水水质预测 |
2.3.1 近期水质预测 |
2.3.2 进水水质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
3.1 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初选 |
3.1.1 初选工艺介绍 |
3.1.2 初选工艺比较 |
3.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确定 |
3.2.1 研究依据 |
3.2.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
3.2.3 AAO工艺参数试验分析 |
3.2.4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参数试验分析 |
3.2.5 污水处理构筑物及主要工艺参数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污水厂污泥处理与处置研究 |
4.1 污泥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
4.1.1 污泥量及污泥来源 |
4.1.2 污泥处理的要求 |
4.1.3 污泥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
4.1.4 污泥性状分析 |
4.1.5 污泥处理主要工艺参数确定 |
4.2 污泥处置工艺方案论证 |
4.2.1 污泥处置常用方法简介 |
4.2.2 污泥处置的论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脱贫攻坚意义深远,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整治备受关注 |
1.1.2 广东省定贫困村整治建设投入庞大,实施成效亟待检验 |
1.1.3 村庄规划的必要性得到重视,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亟待探索 |
1.1.4 研究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 |
1.2.2 村庄规划 |
1.2.3 规划实施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价值及方法 |
1.4.1 研究价值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 |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外研究总结及启示 |
2.2 村庄规划实施相关研究 |
2.2.1 相关理论 |
2.2.2 村庄规划实施机制 |
2.2.3 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
2.2.4 影响村庄规划实施的因素 |
2.2.5 促进村庄规划实施的策略 |
2.3 贫困村相关研究 |
2.3.1 村庄特征研究 |
2.3.2 减贫措施研究 |
2.3.3 贫困村村庄规划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特征研究 |
3.1 村庄特质 |
3.1.1 产业发展支撑条件薄弱 |
3.1.2 人力资源集聚能力弱 |
3.1.3 村庄建设管控不足 |
3.1.4 人居环境水平低下 |
3.1.5 小结 |
3.2 规划的目标与及相关政策要点分析 |
3.2.1 规划实施的目标 |
3.2.2 规划相关政策要点分析 |
3.3 规划编制的核心策略 |
3.3.1 相关政策落实精细化 |
3.3.2 各方需求落实合理化 |
3.3.3 建设内容项目化 |
3.3.4 资金效益最优化 |
3.4 规划实施模式的特点 |
3.4.1 整县统筹推进 |
3.4.2 村庄分类推进 |
3.4.3 多专业协作推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建构 |
4.1 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及主体 |
4.1.1 评价目的 |
4.1.2 评价主体 |
4.2 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及内容框架 |
4.2.1 基本原则 |
4.2.2 评价内容框架 |
4.3 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体系 |
4.3.1 评价的基本单元 |
4.3.2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结果层面 |
4.3.3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绩效层面 |
4.3.4 规划实施过程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云村村庄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
5.1 行政村概况及案例自然村选择 |
5.1.1 行政村概况 |
5.1.2 案例自然村选择及其代表性 |
5.2 特色精品村—水口楼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
5.2.1 村庄概况 |
5.2.2 规划回顾 |
5.2.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
5.2.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
5.2.5 小结 |
5.3 美丽宜居村—李屋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
5.3.1 村庄概况 |
5.3.2 规划回顾 |
5.3.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
5.3.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
5.3.5 小结 |
5.4 干净整洁村—上岭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
5.4.1 村庄概况 |
5.4.2 规划回顾 |
5.4.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
5.4.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
5.4.5 小结 |
5.5 案例自然村实施效果的综合评析 |
5.5.1 规划实施结果层面 |
5.5.2 规划实施绩效层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青云村村庄规划实施过程评价 |
6.1 政策保障评析 |
6.1.1 地方政策的完善性 |
6.1.2 配套政策的协调性 |
6.2 资金管理评析 |
6.2.1 整体的统筹性 |
6.2.2 投入的精准度 |
6.3 主体协作评析 |
6.3.1 行政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度 |
6.3.2 专业团队间的工作协同性 |
6.3.3 村民参与及沟通的有效性 |
6.4 技术支撑评析 |
6.4.1 深化设计方案的适用性 |
6.4.2 建设工程质量的可控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于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的延展思考 |
7.1 对翁源县省定贫困村规划实施的面上评价 |
7.1.1 规划实施效果 |
7.1.2 规划实施过程 |
7.2 对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实施情况的思考 |
7.2.1 规划实施效果 |
7.2.2 规划实施过程 |
7.3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评述 |
7.3.1 对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的适用性 |
7.3.2 对我国其他欠发达地区村庄建设规划的适用性 |
7.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结论及成果 |
相关建议 |
创新点 |
局限性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水口楼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
附录2 :水口楼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
附录3 :水口楼调研问卷 |
附录4 :水口楼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
附录5 :李屋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
附录6 :李屋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
附录7 :李屋调研问卷 |
附录8 :李屋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
附录9 :上岭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
附录10 :上岭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
附录11 :上岭调研问卷 |
附录12 :上岭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的挑战 |
1.1.2 资源短缺雨水污染 |
1.1.3 海绵城市的实施 |
1.1.4 雨水湿地的应用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现有研究综述 |
1.3.1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综述 |
1.3.2 雨水湿地研究综述 |
1.3.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和说明 |
2 海绵城市相关研究 |
2.1 城市水循环 |
2.2 城市地表径流 |
2.2.1 城市地表径流定义 |
2.2.2 城市径流污染 |
2.2.3 影响城市径流污染的因素 |
2.2.4 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紧迫性 |
2.3 海绵城市 |
2.3.1 海绵城市定义 |
2.3.2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
2.3.3 海绵城市中雨水湿地的应用 |
2.4 小结 |
3 雨水湿地相关研究 |
3.1 湿地概念 |
3.2 湿地的分类 |
3.3 人工湿地 |
3.4 雨水湿地 |
3.4.1 雨水湿地的定义 |
3.4.2 雨水湿地的分类 |
3.4.3 雨水湿地元素组成 |
3.4.4 雨水湿地除污机理 |
3.5 小结 |
4 雨水湿地设计 |
4.1 雨水湿地规模的确定 |
4.1.1 经验算法 |
4.1.2 湿地反应速率系数算法 |
4.1.3 暴雨管理模型(SWMM)模拟法 |
4.2 雨水湿地系统设计 |
4.3 雨水湿地填料的选择 |
4.4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与系统设计 |
4.4.1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原则 |
4.4.2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 |
4.5 雨水湿地景观化设计策略 |
4.5.1 设计依据与原则 |
4.5.2 设计策略 |
4.6 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波特兰(PORTLAND)水污染控制实验室雨水湿地 |
5.1.1 项目背景 |
5.1.2 设计策略及方法 |
5.1.3 项目效果及借鉴 |
5.2 史泰登岛蓝带(STATEN ISLAND BLUEBELT)湿地 |
5.2.1 项目背景 |
5.2.2 设计策略及方法 |
5.2.3 项目效果及借鉴 |
5.3 芝加哥帕米萨诺(CHICAGO PALMISANO)公园 |
5.3.1 项目背景 |
5.3.2 设计策略及方法 |
5.3.3 项目效果及借鉴 |
5.4 南洛杉矶(SOUTH LOS ANGELES)湿地公园 |
5.4.1 项目背景 |
5.4.2 设计策略及方法 |
5.4.3 项目效果及借鉴 |
5.5 渭柳湿地公园 |
5.5.1 项目背景 |
5.5.2 设计策略及方法 |
5.5.3 项目效果及借鉴 |
6 方案设计 |
6.1 项目概况 |
6.1.1 区位概况 |
6.1.2 西宁市气候条件分析 |
6.1.3 区域地理条件分析 |
6.2 上位规划解读 |
6.2.1 总体规划解读 |
6.2.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解读 |
6.2.3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解读 |
6.2.4 研究范围土地使用规划 |
6.2.5 水系河道分析 |
6.2.6 西宁海绵城市建设解读 |
6.3 场地现状分析 |
6.3.1 设计红线范围 |
6.3.2 设计红线外用地分析 |
6.3.3 设计红线内用地分析 |
6.3.4 设计红线外道路交通分析 |
6.3.5 设计红线内道路交通分析 |
6.3.6 水文分析 |
6.3.7 植被分析 |
6.3.8 雨水口分析 |
6.3.9 场地水质污染分析 |
6.3.10 地理条件分析 |
6.3.11 排水口水量计算 |
6.3.12 总结 |
6.4 设计构思 |
6.4.1 设计依据 |
6.4.2 设计原则 |
6.4.3 设计目标 |
6.4.4 设计定位 |
6.4.5 设计策略 |
6.5 总体设计 |
6.5.1 总体设计 |
6.5.2 生态格局构建 |
6.5.3 功能区划分 |
6.5.4 景观结构 |
6.6 分区设计 |
6.6.1 综合管理服务区 |
6.6.2 自然游憩区 |
6.6.3 湿地体验区 |
6.6.4 核心湿地区 |
6.6.5 田园休闲区 |
6.7 专项设计 |
6.7.1 湿地系统构建 |
6.7.2 海绵系统规划 |
6.7.3 种植设计 |
6.7.4 道路设计 |
6.7.5 水体设计 |
6.7.6 栖息地设计 |
6.7.7 游览线路规划 |
6.7.8 园区游憩活动规划 |
6.7.9 服务设施规划 |
6.7.10 建筑规划 |
6.7.11 照明规划 |
6.8 经济技术指标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图纸附录 |
(8)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水环境格局濒临瓦解 |
1.1.2 整合乡村“涉水”基础设施空间的重要性 |
1.1.3 乡村水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解读 |
1.4.1 基础设施空间 |
1.4.2 乡村水系统基础设施空间 |
1.4.3 空间组织模式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基础设施空间相关研究 |
1.5.2 水代谢循环相关研究 |
1.5.3 乡村水基础设施空间相关研究 |
1.5.4 整合水基础设施的乡村空间相关研究 |
1.5.5 研究简评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于代谢循环的乡村水系统概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代谢平衡理论 |
2.1.2 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相关理论 |
2.1.3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 |
2.1.4 “海绵系统”理论 |
2.2 乡村水系统概念与内涵 |
2.3 乡村水系统要素构成与结构特征 |
2.3.1 乡村水系统要素构成 |
2.3.2 乡村水系统结构特征 |
2.4 乡村水系统的层级与特征 |
2.4.1 乡村水系统的层级 |
2.4.2 乡村水系统的特征 |
2.5 乡村水系统综合效能 |
2.5.1 乡村水系统的空间效能 |
2.5.2 乡村水系统的景观效能 |
2.5.3 乡村水系统的经济效能 |
2.5.4 乡村水系统的环境效能 |
2.5.5 乡村水系统的社会效能 |
2.6 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研究 |
2.6.1 乡村水资源代谢分析 |
2.6.2 乡村水系统循环模式分析 |
2.6.3 乡村“涉水”基础设施归纳 |
2.6.4 “涉水”基础设施空间规模量化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空间植入 |
3.1 水系统空间植入对乡村空间的要求 |
3.1.1 水系统空间对地形地势的要求 |
3.1.2 水系统空间对用地规模的要求 |
3.1.3 水系统空间对建设空间的需求 |
3.2 不同产业类型乡村水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
3.2.1 以分散式种植/养殖为主的乡村水系统处理模式 |
3.2.2 以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水系统处理模式 |
3.2.3 以节水和资源回用为主的乡村水系统处理模式 |
3.3 乡村“涉水”基础设施选取影响因素 |
3.3.1 技术性因素——运行特征,植入适恰 |
3.3.2 经济性因素——投入节约,经济价值 |
3.3.3 空间性因素——规模适宜,开放连接 |
3.3.4 景观性因素——景观渗透,生态共享 |
3.3.5 社会性因素——塑造文化,多元发展 |
3.4 水系统设施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植入方式 |
3.4.1 乡村水系统设施在院落尺度空间的植入 |
3.4.2 乡村水系统设施在单元尺度的空间植入 |
3.4.3 乡村水系统设施在村域尺度的植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研究及适变应用 |
4.1 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空间模型构建 |
4.1.1 乡村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
4.1.2 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空间形态归纳 |
4.2 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构建 |
4.2.1 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研究方法制定 |
4.2.2 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结构类型库 |
4.3 水系统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整合设计 |
4.3.1 水系统空间与乡村空间结合原则 |
4.3.2 水系统空间与乡村空间骨架的结合 |
4.3.3 水系统空间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结合 |
4.3.4 水系统空间与乡村院落空间的结合 |
4.3.5 水系统空间与乡村道路体系的结合 |
4.3.6 水系统空间与乡村公共节点的结合 |
4.4 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适变应用—以济南朱家峪村为例 |
4.4.1 “因水而起”的前期分析 |
4.4.2 “三生一体”的概念生成 |
4.4.3 “多元发展”的方案深化 |
4.4.4 “生态持续”的最终成果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5.1.1 主要结论 |
5.1.2 创新点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9)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
1.2.2 考虑不确定性影响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不确定性及其量化方法 |
2.1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流程和研究内容 |
2.1.1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流程 |
2.1.2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的研究内容 |
2.2 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2.2.1 需水不确定性 |
2.2.2 供水不确定性 |
2.2.3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 |
2.2.4 配置模型构建中的不确定性 |
2.3 需水和纳污能力不确定性的量化方法 |
2.3.1 需水不确定性量化 |
2.3.2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不确定性量化 |
2.4 本章小结 |
3 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区间规划模型 |
3.1 不确定条件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
3.1.1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
3.1.2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
3.1.3 区间线性规划 |
3.1.4 区间多目标规划 |
3.2 子区供水水源及其水功能区划分 |
3.2.1 供水水源分类 |
3.2.2 水功能区划分 |
3.3 考虑需水区间目标函数 |
3.4 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约束条件 |
3.5 模型求解 |
3.5.1 隶属度函数计算 |
3.5.2 评价函数构建 |
3.5.3 评价函数上下限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4 应用研究 |
4.1 郑州市水资源概况 |
4.1.1 河流概况 |
4.1.2 供水水源概况 |
4.1.3 城市供水系统概况 |
4.2 模型构建 |
4.2.1 郑州市子区及水功能区划分 |
4.2.2 供需水计算 |
4.2.3 目标函数 |
4.3 模型配置结果与分析 |
4.3.1 郑州市2025年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
4.3.2 郑州市2030年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新见解 |
5.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 ——以老宝象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水资源研究 |
二、“河长制”研究 |
三、绩效审计研究 |
四、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创新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河长制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河长制概述 |
一、河长制概况 |
二、河长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绩效审计理论 |
二、生态文明理论 |
三、受托责任理论 |
四、水资源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理论要素 |
第一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主体与客体 |
一、审计主体 |
二、审计客体 |
第二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
一、审计程序 |
二、审计方法 |
第三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范围与评价标准 |
一、审计范围 |
二、审计评价标准 |
第四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 |
一、审计目标 |
二、审计内容 |
第五节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报告与报告运用 |
一、审计报告 |
二、报告运用 |
第四章 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
一、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取得的成绩 |
二、现有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基于PSR模型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
一、PSR框架介绍 |
二、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指标构建遵循的原则 |
三、运用PSR模型进行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指标构建 |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老宝象河为例 |
第一节 项目背景 |
一、制度背景 |
二、老宝象河概述 |
三、老宝象河河长概述 |
第二节 审计相关要素 |
一、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 |
二、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 |
三、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
四、审计内容 |
第三节 老宝象河治理项目绩效审计评价 |
一、河长制法规落实执行效益 |
二、河流治理资金效益 |
三、河流治理效益 |
第四节 案例审计调查结果及案例启示 |
一、案例审计调查结果 |
二、案例启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四、污水处理设计中需探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及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 姜波. 住宅与房地产, 2021(33)
- [2]无锡惠山污水处理厂智能曝气控制系统改造与应用效果分析[A]. 钟铁军,王燕,王艳红,葛杏林,李易寰,赵星韵.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 2021
- [3]新一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脱氮滤池工艺应用要点分析[A]. 胡邦,王燕,程明涛,冯仕训,陈晓光,李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四), 2021
- [4]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D]. 滕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文昌市龙楼镇区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研究[D]. 桑林林. 扬州大学, 2021(08)
- [6]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D]. 李淑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D]. 贾一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半湿润寒冷地区乡村水系统空间组织模式研究[D]. 姜宽.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9]考虑供需不确定性的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研究[D]. 张海君.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研究 ——以老宝象河为例[D]. 杨紫秀.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