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落高度论文-王正江,卢桂兵,张阳

下落高度论文-王正江,卢桂兵,张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落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垂直高度,水平距离,单腿下落,运动学

下落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江,卢桂兵,张阳[1](2017)在《高度和远度对单腿下落过程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度和远度对单腿下落过程中相关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踢球法和单腿前跳法选取30名右侧为优势侧的体育学院男生作为受试者,运用Vic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叁维测力台对受试者进行不同高度(20 cm、40 cm和60 cm)和远度(30 cm、50 cm和70 cm)的单腿下落测试,采集着地过程中优势侧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及下肢叁关节的屈伸角度等运动学数据,用3×3混合多元方差分析检测高度和远度对单腿下落过程的影响,检验水准选择α=0.05。结果:各方向GRF峰值及对应时间、下肢叁关节屈伸峰值角度及对应时间、踝内翻峰值角度在不同高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向后方向GRF峰值及各方向GRF峰值对应时间、踝伸及内翻峰值角度、髋屈峰值角度在不同远度间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腿下落过程中,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地面反作用力峰值逐渐增大,而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的出现时间则越来越早;同时,下肢叁关节的屈伸峰值角度、踝内翻峰值角度及相应峰值角度的出现时间都逐渐延长。(2)单腿下落过程中,随着远度(水平距离)的增加,向后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逐渐增大,而各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出现时间则越来越早;另一方面,远度能促使踝内翻峰值角度和髋屈曲峰值角度增加,从而使踝屈曲峰值角度减小以及对应时间延长。(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王贇[2](2017)在《例析如何求解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高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道自由落体运动下落高度的求解,运用相关公式及推论的多种求解思维方法,并巧妙结合数学知识和图像解题,以期达到拓展思维提高效率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学物理》期刊2017年09期)

张阳,宋旭,郑小凤[3](2017)在《不同高度下两侧单腿下落过程中的下肢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度和侧别对单腿下落过程中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踢球法选取20名右足为优势侧的男性正常人为受试者,运用Vic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叁维测力台对这些受试者分别进行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的不同高度(20cm、40cm和60cm)的单腿下落实验测试,采集落地过程中触地侧下肢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及运动学数据,用3×2混合多元方差分析检测高度和侧别对单腿下落过程的影响,检验水准选α=0.05。结果:各方向GRF峰值、膝屈踝伸峰值角度及缓冲时间在不同下落高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侧别间的差异整体无统计学意义,单变量检验中向外方向GRF峰值除外。结论:(1)在单腿下落过程中,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落地后各方向GRF峰值、踝内翻峰值角度和膝屈踝伸峰值角度则逐渐增大,并且下肢的缓冲时间也在逐渐延长。(2)在一定下落高度范围内,除优势侧单腿落地后向外方向GRF峰值显着大于非优势侧,两侧单腿下落间的生物力学特征差异不大,整体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毛晓锟[4](2016)在《高弓足不同高度单腿下落着地的生物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对高弓足和正常足不同高度单腿下落着地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高弓足和正常足在下落过程中存在的生物力学差异,以及下落高度对它们的影响,分析高弓足易损伤的原因,为预防高弓足损伤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高弓足矫形仪器和鞋垫的制作提供实验数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足弓高度指数法(AHI)选取15名男性高弓足为实验组,15名男性正常足为对照组。所谓足弓高度指数(Arch Height Index,AHI)是指足背高度(在足长的50%处量取足背的垂直高度)除以截断足长(足跟最远端到第一跖趾关节的距离),当AHI≥0.365划分为高足弓,0.315≤AHI≤0.350为正常足。运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以及KISTLER叁维测力台分别对受试者15cm和30cm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采集。对所采集到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在不同足型和不同高度下的差异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受试者足部基本特征在不同足型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1)踝关节着地前100ms屈、着地时刻屈、最大内翻角度以及着地缓冲时间在不同足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的峰值垂直地面反作用力VGRF、平均地面反作用力GRF、标准化刚度和载荷率在不同足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踝关节着地前100ms屈、着地时屈、最大背屈角度、最大内翻角度、最大内翻角时刻、屈伸活动范围、内外翻活动范围、背屈最大角速度、膝关节着地时刻角度、膝屈最大角度、最大内翻角度、屈伸活动范围、膝屈最大角速度、着地缓冲时间以及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在不同下落高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垂直、向前、向内和向外方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及其对应时刻以及地面反作用力平均值、载荷率在不同下落高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足型和下落高度的交互作用在踝最大背屈角度、膝屈最大角度、屈伸活动范围和着地缓冲时间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30cm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高弓足踝屈最大角度、膝屈最大角度、屈伸活动范围和着地缓冲时间大于正常足(P﹤0.05),高弓足30cm单腿下落着地时踝屈最大角度、膝屈最大角度、屈伸活动范围和着地缓冲时间大于15cm(P﹤0.05),正常足30cm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膝屈最大角度和屈伸活动范围大于15cm(P﹤0.05);(6)足型和下落高度的交互作用对峰值VGRF、向前和向外方向上的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对应时刻以及载荷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30cm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高弓足垂直反作用力峰值VGRF和载荷率大于正常足(P﹤0.05),正常足向前方向上的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对应时刻大于高弓足(P﹤0.05);15cm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高弓足向外方向上的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对应时刻大于正常足(P﹤0.05);高弓足和正常足30cm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的峰值VGRF和载荷率大于15cm(P﹤0.05);高弓足30cm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向外方向上的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对应时刻大于15cm,正常足30cm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的向外和向前方向上的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对应时刻大于15cm(P﹤0.05)。研究结论:(1)高弓足和正常足在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呈现不同的运动生物力学表现,主要体现在30cm高度单腿下落着地过程中的膝屈最大角度、膝活动范围、着地缓冲时间、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以及载荷率等方面(2)从运动学角度分析,高弓足着地缓冲时间、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和膝屈最大角度大于正常足,说明膝关节的运动控制机制对高弓足单腿下落着地缓冲具有重要的作用。(3)高弓足与正常足相比,承受更大的载荷率、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VGRF以及下肢刚度,是造成高弓足易损伤的重要原因。(4)30cm单腿下落与15cm相比,髋膝踝关节角度、垂直方向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和载荷率增加,其中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和载荷率是造成下肢损伤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3-01)

张阳,李晓静,游永豪,宋旭[5](2015)在《不同高度下两侧单腿下落过程中的下肢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下落动作是许多日常体育运动和军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在篮球跳起抢球、足球头顶球等运动的落地过程中,运动员会受到一个相当于自身体重3~7倍的地面冲击力,特别是在篮球叁步上篮的落地过程中,这一冲击力甚至高达人体体重的9倍以上。如此高的落地冲击力易使人体下肢发生损伤,而这些也是对落地过程研究较多(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期刊2015-11-05)

尹磊磊[6](2012)在《跳深练习适宜下落高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埘运动员力量素质和身体形态的分析,得出一个可以适用于每位个体的回归方程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每位个体跳深练习的适宜下落高度。预测模型可以科学、安个、有效地监控跳深练习的训练强度。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测试20名男大学生的力量素质(下肢半蹲力量、原地纵跳)和身体形态(身高、体重、下肢长、跟腱长等)的指标,利用瑞士产Kislter928KA型叁维测试台测试拉长-缩短周期的时问,运用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结论:(1)确定了跳深练习最大下落高度的评价指标。跳深练习的最大下落高度受原地纵跳、体重、相对力力量的影响,跳深练习下落的最大高度与原地纵跳成绩密切相关,旱正相关。(2)建立了跳深练习适宜下落高度的预测模型。通过对跳深练习最大下落高度与力量素质指标、身体形态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原地纵跳和下肢长可以用来预测男大学生跳深练习的最大下落高度。男大学生跳深练习最大下落高度的预测模型:Y=2.897×原地纵跳-2.105×下肢长+155.,452建议:(1)从事跳深练习的男大学生,应该具备肌力、快速力量和平衡能力的要求,并且在较低高度的跳箱上熟练掌握运动技术以后再根据以上预测模型进行预测。(2)由于力量素质和身体形态与跳深练习的适宜下落高度之间是一种相关关系,而不是函数关系,用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时,应该考虑运动员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2-05-23)

成万祥,魏书涛,张胜年[7](2010)在《人体不同高度下落地面冲击力及下肢关节肌力矩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高度落地时地面冲击力及关节肌力矩的变化。结果表明:踝、膝、髋关节处的关节肌力矩第一波峰峰值随落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踝、膝、髋关节处的关节肌力矩第一波峰出现时间随落地高度升高而减小,第二波峰随落地高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50 cm时出现的时间最长;踝、膝、关节肌力矩第一波峰峰值与垂直落地高度呈显着相关。根据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可以较为准确的推断出关节肌力矩的峰值变化。(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闫红光[8](2006)在《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人体受冲力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差异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当人体从一定的高度落地时会受到的冲力很大,如果瞬间冲击载荷过大,很可能出现意外的损伤,严重的损伤将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以后的运动生涯产生巨大影响。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时刻受到冲击反力的作用。但冲击载荷的最大值与常用理论求出(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期刊2006-11-01)

顾民永[9](2006)在《苹果树的高度与苹果下落的路径——谈教材中的一个不当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48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苹果树很高,长到月球那么高,苹果还会落地吗?苹果受到的重力会随高度而减小,但不会是零,所以,苹果还是会落地的."事实上,由于树很高时地球自转的效应不能忽略,因此,上述结论是不可信的.下面对从不同假设高度的苹果树上脱落的苹果的去向作一简要分析,这里为讨论方便,以在赤道上的苹果树为例.一、竖直下落的情形(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06年09期)

闫红光,张樯[10](2006)在《体育运动中一定高度自由下落人体受冲力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SAFMS测力平台,分别测量人体从15 cm和40 cm高度自由下落时有缓冲和无缓冲两组落地动作所受冲力的实验值,在取与地面接触时间相等的条件下,运用能量守衡和动量定理分别计算出有缓冲和无缓冲着地所受冲力的理论值。通过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得出理论的平均冲力和测量的最大冲力值差异很大,给出了差异倍数的区间,进而指明在应用动量定理计算冲力值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下落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一道自由落体运动下落高度的求解,运用相关公式及推论的多种求解思维方法,并巧妙结合数学知识和图像解题,以期达到拓展思维提高效率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落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正江,卢桂兵,张阳.高度和远度对单腿下落过程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

[2].王贇.例析如何求解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高度[J].湖南中学物理.2017

[3].张阳,宋旭,郑小凤.不同高度下两侧单腿下落过程中的下肢对称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毛晓锟.高弓足不同高度单腿下落着地的生物力学特征[D].苏州大学.2016

[5].张阳,李晓静,游永豪,宋旭.不同高度下两侧单腿下落过程中的下肢对称性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15

[6].尹磊磊.跳深练习适宜下落高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7].成万祥,魏书涛,张胜年.人体不同高度下落地面冲击力及下肢关节肌力矩变化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8].闫红光.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人体受冲力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差异的比较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2006

[9].顾民永.苹果树的高度与苹果下落的路径——谈教材中的一个不当假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

[10].闫红光,张樯.体育运动中一定高度自由下落人体受冲力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

标签:;  ;  ;  ;  

下落高度论文-王正江,卢桂兵,张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