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景观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景观水系,Miseq测序,生物信息分析
城市景观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周石磊,张艺冉,孙悦,杨文丽,黄廷林[1](2019)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变特征——典型城市景观水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水体微生物群落的演变,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法对景观水系沉积物富集驯化样本的微生物信息进行统计,对其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微生物属的信息进行了微生物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类型培养基在富集驯化完成后氮素得到有效去除,脱氮效果明显;富集驯化过程中的OUT主要属于7个,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bacteric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此同时,富集驯化过程中有关氮循环的细菌有上升的变化过程;主成分分析(PCA),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以及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而培养基的类别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网络分析显示模块核心和网络核心均为低丰度的稀有物种;膨胀因子分析(VIF)和冗余分析(RDA)得出温度、氨氮和硝酸盐氮是影响群落结构演变的关键环境因子.综上可知,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变可行,为实现微生物菌剂"定向-精准-高效"的筛选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兴坡,李璟,周亦昀,陈子薇,丁永生[2](2019)在《上海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与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上海城市生态网络结构,综合应用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景观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提出上海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途径。首先,应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获得了2008年和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水域和绿地等景观类型分布,应用Fragstats软件获得景观格局指数,比较了城市景观格局和景观格局指数的演变;其次应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迭置,确定了生态网络结构的间断点;最后与《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比较,提出了城市生态网络发展建议。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2008~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绿地和水域的面积比例由38∶51∶5∶6演变为46∶39∶7∶8。(2)上海市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复杂化,连通性下降;建设用地的优势景观类型地位强化,郊区建设用地呈现破碎化入侵,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且破碎化;绿地系统面积增大,但连通性不足,结构待优化。(3)经最小阻力分析获得上海市105条潜在生态廊道线路,在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具有较好的环状度;经迭置分析识别出上海市骨干生态廊道的62个间断点,主要分布在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以及奉贤区。(4)经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生态网络骨架基本保持,但局部的生态网络结构存在问题,上海西北部和北部的生态廊道空间萎缩,东南部生态空间出现碎片化。(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0期)
邓佳楠,郭巍,李帅[3](2019)在《基于水环境的鹿特丹城市景观演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鹿特丹的城市景观格局是在与当地水环境的相互博弈中形成的。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历史时期水环境对鹿特丹城市景观发展的影响划分为五个阶段:早期的城市景观结构依托于水利设施建设,不断革新的技术使得水环境在改善的同时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和扩张;然而随着水管理逐渐的专业化,水环境建设开始与其他城市结构相脱离,随后人们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文章重点探讨了21世纪后,鹿特丹重新认识了水环境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面对新时期更加严峻的水威胁,提出了高度弹性化的水城规划措施"水计划2",通过将鹿特丹划分为叁大区域,各具侧重点地探讨了可能的方法和对策,以期在处理水问题的同时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其他问题,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9年05期)
覃旸[4](2019)在《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不断发展,避免不了形成了城市的景观,城市景观对人类的活动影响也慢慢的突显出来了,而对人类其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也逐渐的变大。城市景观其格局不断的改变影响着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等一系列生态过程,降低了区域的生态系统对抗干扰的能力和稳定性,如此就产生了生态的环境效应。(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08期)
田雨,周宝同,付伟,王蓉[5](2019)在《2000~2015年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手段,利用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DEM数据,采用景观指数分析、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等计算方法,对渝北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不同地形、坡度下各种景观类型变化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在相似条件下的城市最佳土地利用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结果表明:(1)渝北区土地资源以中、高级地形位为主,海拔200 m以下,坡度6°以下的土地资源比较匮乏;(2)渝北区主要的景观类型是耕地和林地,但耕地景观总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林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增长较快,总体上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加,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3)研究期内,中低级地形位区间内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景观面积的分布趋势随着地形位指数成正相关关系,其优势地形位主要集中于高级别地形位区间。(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罗紫薇[6](2019)在《基于GIS的上杭县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城市景观结构、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必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类研究表明,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生态与环境问题,都与不合理的城市景观结构有关。以上杭县城区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的遥感影像,结合城区地形图、综合现状图、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调研,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和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以GIS为基础平台建立城市景观数据库,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CA-Markov模型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上杭县城区进行景观格局演变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时期内,各景观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居住景观、其他建设用地景观、绿地与广场景观、道路景观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农业景观和林地景观呈持续减少趋势,水体景观面积在2013年达到最小值;上杭县城区内耕地景观转出面积最大,主要向城市居住景观、其他建设用地景观及道路景观转化,各类景观不断占用农业景观,说明农业景观减少主要是城市的扩展所引起,同时也存在农村居住景观、绿地与广场景观向农业景观回转的情况;水体景观与绿地与广场景观之间相互转化较为活跃。研究区整体的聚集度呈减少趋势,斑块数、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景观的破碎度上升,景观类型在景观空间呈均衡化、多元化趋势分布,对整体景观贡献度最大的农业景观优势度下降,但仍然是研究区域内优势的景观类型。(2)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研究表明:到2025年,研究区城市居住景观、其他建设用地景观、绿地与广场景观呈增长趋势,农村居住景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呈减少趋势,均在2025年趋于平衡和稳定;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呈现出较高的异质性,但景观的聚集度减缓,景观分布更加均匀;研究区内各景观类型在景观空间逐渐向均衡化方向发展,这符合研究区内城市化发展的过程。(3)景观格局演变主导因子分析表明:城市居住景观、其他建设用地景观、绿地与广场景观、道路景观与除第一产业比重外的社会经济因子均呈较高的正关联度,农业景观、林地景观则恰恰相反;农村居住景观、水体景观与各社会经济因子的关联度均不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可知,上杭县城区城市景观演变的主导因子是:城市居住景观、其他建设用地景观、绿地与广场景观、农业景观和道路景观,这些景观类型对社会经济影响因子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4)依据以上研究对上杭县城市景观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①优化景观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分区;②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向城市;③宏观社会经济调控,引导城市格局变化方向,通过控制几类社会经济因子的数值,来达到调控某各景观类型面积,从而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的目的;④加大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管控,提高建设用地、耕地的集约利用度;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景观连接度;⑥利用3S技术进行景观格局动态监测,获取具有时效性的景观格局数据,把控景观格局的演变进程及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祝润泽[7](2019)在《哈尔滨城市滨水景观发展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我党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与其他四项建设并列,形成“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目标。同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论坛于2009年在丹麦举行。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举行了峰会,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到山、看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展现着党和政府推进现代化城市生态建设的态度与决心。城市滨水区是一座城市中最为重要、最为宝贵的绿色生态区,滨水景观的建设反应着一座城市居民的品味与幸福指数。哈尔滨具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并且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滨水区通常是一个城市文化、商业发展的中心,承载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的目的在于以城市历史文化,隐性文脉及景观形态的角度对哈尔滨不同时期滨水景观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其形态特征、背景意义、类型要素等全方面认知,以期为哈尔滨滨水景观建设、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哈尔滨水系情况,与城市发展进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解析相关滨水景观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基础。随后论文将按照时间的脉络,对哈尔滨现有不同时期重点滨水景观区,如太阳岛、斯大林公园等逐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相关理论的探讨。为了营造优美、健康、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环境,使其具有一定实践目的和艺术目的。建立属于哈尔滨人,哈尔滨文化特有的滨水景观生态圈。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滨水文化精神,将拥有深厚文化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和滨水自然景观相结合,在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对弘扬哈尔滨文化、形成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滨水风貌有着重要意义、对哈尔滨未来的城市规划及建设发展有着极为必要的借鉴价值,也是保护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性环境与滨水风格的重要方法和最终目标,同时也是推广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应增[8](2019)在《岩溶地下水对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下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资源,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改变,岩溶地下水位、水化学在时空分布上均受到影响。因此,针对贵阳市城市化发展特点,深入理解和认识岩溶地下水演变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及格局的响应特点,有利于为城市区域岩溶地下水环境保护及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贵阳市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6年26年跨度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和1990-2017年的地下水长期观测数据。运用GIS技术以及利用RDA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等方法,探析了贵阳市土地利用及格局,地下水质、水位演变特征以及地下水质、水位对土地利用及格局的演变响应关系。论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化进程中,贵阳市建设用地面积受新城区建设影响呈现出阶段性,从以农业用地之间的互相转移演变到农业用地流向建设用地的特点。景观格局在土地利用改变影响下发生改变,其中景观斑块数量、斑块边缘密度与景观多样性在长时序表现出增加趋势。建设用地因城市的快速扩张体现在最大斑块指数在不断则增加,林地的斑块结合度在长时序中出现增长趋势,说明贵阳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坚持的生态发展理念,使林地面积多年内变化平稳。(2)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在0.00-15.90m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TDS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后浓度>500mg/L范围有由在研究区中部地区向周围扩散的特点。TH单元间变化差异明显。地下河监测点的TDS浓度变化与观山湖区建设时段表现出一致性。COD浓度在0.00-10.4mg/L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3)HCO_3~-空间变化差异较大,Mg~(2+)与Ca~(2+)浓度高值区有向北部和西北部扩张趋。SO_4~(2-)、K~+、Na~+、Cl~-、NO_3~-和F~-在长时序上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异性。城市地下河水化学类型由单一的枯水期HCO_3·SO_4-Ca·Mg型和丰水期HCO_3-Ca·Mg型向HCO_3·Cl-Ca型、HCO_3·SO_4-Ca型、HCO_3-Ca和HCO_3·SO_4-Ca·Mg型等多类型演化。(4)城市建设增加地面硬化改变了地下水补给路径和补给量,林地等水源涵养较好的地类作为潜在的水源供给,在一定程度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城镇建设用地对地下水中TDS、K~+、Na~+、Cl~-、NO_3~-和SO_4~(2-)等水质指标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城市快速扩张会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威胁之一。林地和草/灌有重要的水土涵养和污染截留功能,作对污染物起到“汇”的效应。(5)建设用地为主的水文地质单元内的最大斑块指数增加阻隔了地下水的补给,但是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林地的聚集度指数和连接度指数在增加时给地下水的补给提供了可能。地下水化学指标在由于单元内优势景观的差异和景观演变差异,表现出对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结合度、聚集度和景观最大斑块的变化响应明显。(6)受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性影响,地下河水化学响应呈现出响应迅速,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建设用地促进多数地下河水化学指标增长,而林地与草/灌则抑制了部分水化学指标的增长。岩溶地下河系统与外界密切联系、高度相关,易受外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地下河蕴藏着丰富水化学记录信息。(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雷金睿,陈宗铸,吴庭天,李苑菱,陈小花[9](2019)在《1989~2015年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9,1999,2007和2015年的4期Landsat5TM/8OLI-TIRS遥感数据,综合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显示,1989~2015年间,海口城市陆地表面温度(LST)总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城市热岛面积逐步扩大,空间质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且在2007年以后转移速率明显加快;冷岛质心则向东部生态核心区转移.城市LST较高的区域往往与不透水表面分布一致,较低的LST与绿地或水体分布一致.4期绿地的平均LST比不透水表面低4.17℃,其中2015年绿地景观类型百分比(PLAND)每增加10%导致LST下降0.57℃;不透水表面每增加10%,LST则上升0.78℃.不同时期绿地和不透水表面的平均LST与PLAND、最大斑块指数(LPI)、聚集度指数(AI)均表现为一致的极显着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年增强,其中绿地为负相关,不透水表面为正相关;景观斑块的大小和聚集程度对城市LST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以拓展对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关系的认识,为城市规划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江帆影,陈杰琳,高伟[10](2019)在《广州玉带濠沿岸城市历史景观演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广州玉带濠及其沿岸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历史景观视野出发,基于玉带濠沿岸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遗产特征,构建了城市景观形态物质特征-经济社会文化非物质特征的关联性研究框架,探讨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与城市遗产物质形态的互动,从而综合得出玉带濠沿岸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历史景观意象,以期为广州城市历史景观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资料。(本文来源于《广东园林》期刊2019年02期)
城市景观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优化上海城市生态网络结构,综合应用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景观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提出上海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途径。首先,应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获得了2008年和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水域和绿地等景观类型分布,应用Fragstats软件获得景观格局指数,比较了城市景观格局和景观格局指数的演变;其次应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迭置,确定了生态网络结构的间断点;最后与《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比较,提出了城市生态网络发展建议。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2008~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绿地和水域的面积比例由38∶51∶5∶6演变为46∶39∶7∶8。(2)上海市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复杂化,连通性下降;建设用地的优势景观类型地位强化,郊区建设用地呈现破碎化入侵,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且破碎化;绿地系统面积增大,但连通性不足,结构待优化。(3)经最小阻力分析获得上海市105条潜在生态廊道线路,在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具有较好的环状度;经迭置分析识别出上海市骨干生态廊道的62个间断点,主要分布在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以及奉贤区。(4)经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生态网络骨架基本保持,但局部的生态网络结构存在问题,上海西北部和北部的生态廊道空间萎缩,东南部生态空间出现碎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景观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周石磊,张艺冉,孙悦,杨文丽,黄廷林.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变特征——典型城市景观水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刘兴坡,李璟,周亦昀,陈子薇,丁永生.上海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演变与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3].邓佳楠,郭巍,李帅.基于水环境的鹿特丹城市景观演变探析[J].北京规划建设.2019
[4].覃旸.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J].国际公关.2019
[5].田雨,周宝同,付伟,王蓉.2000~2015年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6].罗紫薇.基于GIS的上杭县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7].祝润泽.哈尔滨城市滨水景观发展演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8].杨应增.岩溶地下水对城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过程研究[D].贵州大学.2019
[9].雷金睿,陈宗铸,吴庭天,李苑菱,陈小花.1989~2015年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9
[10].江帆影,陈杰琳,高伟.广州玉带濠沿岸城市历史景观演变探究[J].广东园林.2019
标签: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景观水系; Miseq测序; 生物信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