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改变论文-闫宝龙,王占文,王悦骅,康静,宋晓辉

植物群落改变论文-闫宝龙,王占文,王悦骅,康静,宋晓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群落改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降雨,放牧效应,载畜率,植被特征

植物群落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闫宝龙,王占文,王悦骅,康静,宋晓辉[1](2018)在《短期降雨改变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长期放牧效应和短期降雨改变对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特征的影响,以长期控制载畜率(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试验为基础,分析模拟不同降雨梯度(减少环境降雨50%、环境降雨、增加环境降雨50%和100%)下植物群落个体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地上生物量对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长期放牧和短期降雨改变均显着影响群落盖度(P<0.05),群落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却随降雨的增加而增大;2)短期降雨改变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显着(P<0.05),中度放牧后在增加环境降雨100%处理下,最多出现22种物种;3)长期放牧和短期降雨改变对地上生物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禁牧样地在环境降雨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高,为408.3g·m-2,重度放牧样地在减少环境降雨50%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低,为118.2g·m-2。(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姬阳光[2](2017)在《降水改变、施氮和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大气氮沉降增加、降水格局改变和全球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之一为群落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植物群落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极其重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其草地类型多为高寒草甸,面积占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的16.22%。由于青藏高原表面覆盖着发育多年的冻土,对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的响应很敏感,常常表现为草原退化,植物物种减少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降低,具有不同寻常的脆弱性。本实验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水格局变化、氮沉降以及全球温度升高来探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实验处理包括降水改变、施氮和增温的单因素的处理和双因素的交互处理。从植物群落、功能群和物种叁个水平进行分析。功能群分为禾草类、豆科和杂草,优势种包括垂穗披碱草、线叶嵩草、异针茅和小花草玉梅四种植物。测定指标包括空气温度、0~10 cm和10~20 cm 土壤的含水量、铵硝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pH以及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降水变化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植株高度和物种丰度均无显着影响,但是降雨减少会显着降低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说明植物群落对降水减少的响应相对较敏感,降水减少能够显着降低植物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2.施氮后禾草类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显着增加,禾草类的垂穗披碱草和线叶嵩草的地上生物量也显着增加,豆科和杂草的地上生物量无显着变化,说明禾草类植物对氮素添加的响应较豆科和杂草较敏感。而物种多样性在施氮后没有显着变化,原因可能是施氮后并没有导致植物群落内部物种显着的丧失,也可能和处理时间较短有关。3.增温对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盖度以及物种多样性均无显着影响。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增温对植物群落的正负效应互相抵消,增温会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但同时也会对植物产生热伤害。另一方面可能是增温处理的时间比较短,植物对增温的效应还没有体现出来。4.植物群落整体以及禾草类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在有氮素添加的交互处理中均显着增加,而没有氮素添加的交互处理中则没有显着变化,说明施氮的效应在交互处理中起主导作用。另外,所有交互处理对植物群落的盖度均无显着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交互处理对各个功能群的盖度确实无影响,比如施氮和增雨、增温和增雨以及增温和减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禾草类盖度的增加补偿了杂草的盖度减少,导致植物群落的总盖度没有显着变化,比如施氮和减雨以及施氮和增温。优势种中垂穗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盖度和高度在有氮素添加的交互处理下表现为显着增加,而小花草玉梅则在有增温的交互处理下表现为物种丰度显着减少。最后,施氮和增温以及增温和增雨处理显着减少了植物群落物种的丰富程度。在增温的条件下减少降水会显着降低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宏林,徐当会,杜国祯[3](2012)在《青藏高原高寒沼泽湿地在退化梯度上植物群落组成的改变对湿地水分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藏高原东缘玛曲高寒沼泽湿地分属于15科的47种主要植物进行光合测定,结合对不同退化类型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分析了各种植物之间以及不同功能群之间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玛曲高寒湿地的主要物种在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4个光合特性参数上的差异显着,表明各植物种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适应高寒湿地环境;在功能群水平上,各功能群之间的差异亦显着。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禾草>莎草>豆科和其他双子叶类杂草,水分利用效率则是莎草>禾草>豆科和其他双子叶类杂草;2)湿地退化导致其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双子叶类杂草的比例大大增加;而双子叶类杂草普遍较低的水分利用效率将会增大土壤水分通过光合作用的蒸腾散失,在大气降水对水分补充变化不大的条件下,这将会进一步加剧群落生境的干旱化,不利于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附近湿地的保护。研究结果表明,在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过程中,典型湿地土着物种的保存和补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李玉娟[4](2008)在《云南哀牢山土壤线虫对植物群落改变及地上/地下资源输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世纪到现在,土地利用的程度和土地覆被变化的速度都相当惊人,导致地球上局部地区植被发生很大改变,这对土壤生物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反过来土壤生物的改变又会影响土壤的功能以及植物的生长。然而,目前对植物群落改变如何影响土壤生物的认识还很不充分。线虫是土壤中的优势动物类群,与植物、微生物和其它土壤动物关系密切,在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研究植物群落影响土壤生物的理想指示生物。云南哀牢山分布着大面积的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砍伐、烧垦等一系列人为干扰,部分常绿阔叶林被次生林和灌草丛等替代。本论文研究了云南哀牢山人为干扰条件下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并通过去凋、环割和切根叁种方法分别控制植物的地上地下资源输入,从植物生理机制的角度分析植物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机制。此外,本论文报道了哀牢山地区4个土壤自由生活线虫新种。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人为干扰退化后在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的响应,本研究比较了哀牢山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系列中灌草丛、次生林和原生林叁个不同阶段的土壤线虫多样性。土壤线虫密度在这叁种植物群落类型间没有显着差异。线虫多样性指数、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植食性线虫以及食细菌线虫相对多度在叁种植物群落类型间差异显着,灌草丛中线虫多样性和食细菌线虫相对多度最低,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指数值最大,植食性线虫相对多度最高。灌草丛中的土壤线虫属数、线虫总成熟指数、营养多样性指数和食真菌线虫相对多度均显着低于次生林和原生林,但在次生林和原生林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在灌草丛和原生林之间差异最大,在次生林和原生林之间差异最小。土壤颗粒度、pH值、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灌草丛和原生林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但所有土壤理化指标在次生林和原生林之间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灌草丛演替至次生林阶段时,土壤理化性质已基本得到恢复,土壤线虫群落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和原生林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为了解在土地利用改变植物群落的过程中,不同的初始植物群落类型是否对土壤生物具有后续影响,本研究比较了由草地到茶园(GT)和由灌丛到茶园(ST)这两个植物群落更替系列上初始植物群落、3年茶园和7年茶园中的线虫群落,分析草地和灌丛两种初始植物群落类型对茶园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研究发现,GT系列各植物群落类型中的土壤线虫密度、属数、多样性、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相对多度都高于ST系列中的相应植物群落类型,而土壤线虫总成熟指数和线虫通路比值均低于ST系列中的相应植物群落类型。比较两个系列中的同期植物群落类型,发现草地和灌丛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最大,但是线虫的群落结构在两个3年茶园间差异最大。这些结果表明,如果初始植物群落不同,在改种相同植物后尽管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会逐渐缩小,但土壤线虫群落的差异仍然存在,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还可能加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线虫群落的差异最终也会逐渐缩小。(3)为了解植物光合产物通过根系实现的地下资源输入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的环割实验切断植物向地下运输光合作用产物的通道,研究了环割前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线虫密度和多样性的变化。环割处理显着降低了腐殖质层的土壤线虫总密度和食真菌线虫密度,表明环割通过阻止植物光合产物输入地下会对土壤线虫产生一定影响。环割对各土层中的食细菌线虫、植食性线虫和杂食与捕食性线虫密度无显着影响,这说明不同营养类群对环割的响应存在差异。(4)为了解植物根系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切根处理阻断植物根系和土壤之间的联系以阻止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以及向土壤中释放碳水化合物,研究切根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线虫密度和多样性的变化。切根处理对腐殖质层和矿质土层的细菌和真菌生物量、线虫总密度和多样性、植食性线虫、食细菌线虫和捕食与杂食性线虫的密度均没有显着影响。切根处理降低了各土层中食真菌线虫的密度和多样性,导致土壤线虫通路比值上升。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切根处理阻断植物根系与土壤间的联系主要对食真菌线虫产生一定影响,并降低土壤中真菌分解途径的重要性。(5)为了解植物地上部分凋落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凋落物去除实验,研究植物地上部分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线虫密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去除凋落物处理显着增加了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中捕食与杂食性线虫多样性,但对土壤线虫总密度及其它线虫营养类群的密度和多样性都没有显着影响。这表明,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地上部分资源输入可能对土壤线虫影响较小。(6)发现哀牢山土壤自由生活线虫新种4个,分别是东方垫咽线虫Tylencholaimus orientalis sp.n.,中华垫咽线虫Tylencholaimus sinensis sp.n.,中华原细齿线虫Proleptonchus sinensis sp.n.,高山拟矛线虫Dorylaimoides alpinus sp.n.(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15)

植物群落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大气氮沉降增加、降水格局改变和全球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之一为群落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植物群落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极其重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其草地类型多为高寒草甸,面积占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的16.22%。由于青藏高原表面覆盖着发育多年的冻土,对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的响应很敏感,常常表现为草原退化,植物物种减少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降低,具有不同寻常的脆弱性。本实验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水格局变化、氮沉降以及全球温度升高来探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实验处理包括降水改变、施氮和增温的单因素的处理和双因素的交互处理。从植物群落、功能群和物种叁个水平进行分析。功能群分为禾草类、豆科和杂草,优势种包括垂穗披碱草、线叶嵩草、异针茅和小花草玉梅四种植物。测定指标包括空气温度、0~10 cm和10~20 cm 土壤的含水量、铵硝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pH以及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降水变化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植株高度和物种丰度均无显着影响,但是降雨减少会显着降低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说明植物群落对降水减少的响应相对较敏感,降水减少能够显着降低植物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2.施氮后禾草类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显着增加,禾草类的垂穗披碱草和线叶嵩草的地上生物量也显着增加,豆科和杂草的地上生物量无显着变化,说明禾草类植物对氮素添加的响应较豆科和杂草较敏感。而物种多样性在施氮后没有显着变化,原因可能是施氮后并没有导致植物群落内部物种显着的丧失,也可能和处理时间较短有关。3.增温对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盖度以及物种多样性均无显着影响。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增温对植物群落的正负效应互相抵消,增温会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但同时也会对植物产生热伤害。另一方面可能是增温处理的时间比较短,植物对增温的效应还没有体现出来。4.植物群落整体以及禾草类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在有氮素添加的交互处理中均显着增加,而没有氮素添加的交互处理中则没有显着变化,说明施氮的效应在交互处理中起主导作用。另外,所有交互处理对植物群落的盖度均无显着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交互处理对各个功能群的盖度确实无影响,比如施氮和增雨、增温和增雨以及增温和减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禾草类盖度的增加补偿了杂草的盖度减少,导致植物群落的总盖度没有显着变化,比如施氮和减雨以及施氮和增温。优势种中垂穗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盖度和高度在有氮素添加的交互处理下表现为显着增加,而小花草玉梅则在有增温的交互处理下表现为物种丰度显着减少。最后,施氮和增温以及增温和增雨处理显着减少了植物群落物种的丰富程度。在增温的条件下减少降水会显着降低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群落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1].闫宝龙,王占文,王悦骅,康静,宋晓辉.短期降雨改变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8

[2].姬阳光.降水改变、施氮和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3].李宏林,徐当会,杜国祯.青藏高原高寒沼泽湿地在退化梯度上植物群落组成的改变对湿地水分状况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2

[4].李玉娟.云南哀牢山土壤线虫对植物群落改变及地上/地下资源输入的响应[D].复旦大学.2008

标签:;  ;  ;  ;  

植物群落改变论文-闫宝龙,王占文,王悦骅,康静,宋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