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级同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积分分离PID控制,多级缸同步控制,建模,仿真
多级同步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黄媛媛,李银鱼[1](2019)在《积分分离PID控制在多级缸同步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介绍了多级缸同步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市场上多级缸同步控制的多种实现方案利弊,提出最优的控制方案;其次,详细说明多级缸同步控制原理、系统组成、并对主要元件选型;介绍多级缸采用积分分离PID控制的关键公式,PID控制参数调整方法,重点介绍调整PID参数对同步控制系统的影响;再次,利用LMS AMESim软件建立模型,开展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同步控制算法和参数能满足系统需求,为系统实现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开展地面试验验证,分析试验数据和曲线,验证了多级缸同步控制在系统中实际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新型工业化》期刊2019年08期)
张琦[2](2019)在《分段进水多级A/O复合曝气生物滤池同步脱氮去除苯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酚在许多含氮废水中广泛存在,因此同时去除废水中氨氮和苯酚十分必要。然而由于苯酚对微生物,尤其是硝化菌具有显着的毒性抑制作用,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很难实现高效脱氮除酚效果。因此开发基于污水同步脱氮除酚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分段进水多级A/O-BAF新工艺处理含氮含苯酚废水。该工艺结合了分段进水A/O工艺和曝气生物滤池的优点,利用滤池内部自然形成的好氧区和缺氧区完成硝化和反硝化,苯酚在缺氧区内为反硝化菌提供碳源并发生去除,剩余苯酚则在好氧区内进行生物降解,从而实现对废水中的氨氮和苯酚的同步去除。本研究采用葡萄糖为进水底物的反应系统,通过逐步增加苯酚浓度的方式快速启动脱氮除酚反应器,并在长期运行条件下对工艺中进水流量分配比等关键参数进行优化,考察了不同进水氨氮和苯酚浓度时系统的处理效率,分析了不同进水流量比和苯酚浓度时系统各段沿程出水水质变化,确定了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和叁维荧光光谱(3D-EEM)表征技术对水质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EPS组分分析与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揭示系统生物膜特性及脱氮除酚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今后该工艺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设计与运行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逐步投加苯酚代替葡萄糖单一碳源的方式,采用分段进水多级A/O-BAF系统实现快速启动。长期运行结果表明:进水流量配比对系统COD和苯酚的去除效果影响甚微,然而对系统脱氮效果影响十分显着。当叁段BAF在进水流量比为4:3.5:2.5时脱氮除酚效果最优,总氮去除率可达80.3%,氨氮、苯酚和COD去除率分别可达99.5%、99.9%和99.5%。进水苯酚浓度对系统脱氮效果影响显着,当进水苯酚浓度在126mg/L到420mg/L之间时,系统出水总氮浓度可控制在在15mg/L以下;而当进水苯酚浓度在420mg/L以上时,苯酚会对系统硝化反应产生抑制;当进水苯酚浓度在120mg/L以下时,由于碳源不足会抑制反硝化反应的正常进行;当进水苯酚浓度达到756mg/L时,出水中会有大量苯酚流出;系统实现脱氮除酚最佳进水条件为:苯酚和COD浓度为336mg/L和800mg/L,此时总氮去除率可达84.1%左右。系统对高氨氮废水处理不理想,主要是由于进水过低碳氮比导致。随着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从168mg/L升高到756mg/L时,反应器各段总生物量增加,但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分泌被严重抑制;系统各段好氧区中EPS含量均高于缺氧区;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多糖,多糖主要分布在TB-EPS中,蛋白质在叁层EPS中分布较为均匀。(2)不同进水苯酚浓度系统处理出水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发现:反应器在进水苯酚浓度为168mg/L时,系统各段出水均无苯酚流出;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上升为504mg/L时,系统各段好氧区出水均无苯酚流出,而系统各段缺氧区出水有大量苯酚残留,表明系统具有较强的苯酚抗冲击负荷能力。叁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高达756mg/L时,系统各段好氧区和缺氧区出水中均含有大量苯酚和芳香族蛋白类物质的存在。(3)对反应器进水苯酚低浓度(168mg/L)和高浓度(756mg/L)时的两次高通量测序表明: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随苯酚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缺氧区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较好氧区高。各区段内占比较高的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而微生物群落结构受苯酚浓度影响显着,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为168mg/L时,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Bacilli纲、梭状芽胞杆菌纲和β-变形菌纲在系统各段占比较高;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为756mg/L时,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梭状芽胞杆菌纲、拟杆菌纲、变形菌纲、α-变形杆菌纲和厌氧绳菌纲在系统各段占比较高;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为168mg/L时,系统各区段优势菌属主要为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金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绿硫菌属、长绳菌属和嗜碱菌属为各缺氧区的优势菌属,而希灭氏菌属和假黄色单胞菌属为各好氧区的优势菌属;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为756mg/L时,系统各区段优势菌属则为丝硫细菌属、噬氢菌属、和弓形菌属,而甲烷丝菌、Syntrophorhabdus和Pelotomaculum仅在各段缺氧区为优势菌属;在高浓度进水苯酚条件下,好氧区内也发现有厌氧微生物出现,出现种类繁多的苯酚降解菌,而好氧硝化菌大量减少,这些分子生物学发现与系统脱氮除酚性能具有密切关联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磊[3](2018)在《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经常安装在工程车辆上,作为车载设备来应用,因此车载设备要求运行稳定,同时车载设备对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也很高,从而保证系统可靠性。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采用MCU数字控制,系统具备双多级缸位移监测、速度跟随、压力实时采集,参数显示等功能,可实时显示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的信息。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双多级缸举升控制系统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其次,以常规PID控制算法为基础,分析与本方案相关算法,获得适合于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最优控制算法,并展开建模仿真,验证算法可行性;再次,开展软硬件设计:硬件设计是在基于XC2287芯片的基础上,开展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器系统硬件设计;设计主控软件,给出了各功能函数流程图,介绍了Keil C应用开发软件;最后,为了验证方案、硬软件设计效果,对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通过对地面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双多级缸同步举升系统电气接口正确,方案合理可行、通信功能正常,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可实时显示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参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牛小波,刘开培,张亚东,肖贞仁,龚宇佳[4](2018)在《多级同步感应线圈发射器的自适应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触发控制策略对于多级同步感应线圈发射器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线圈级数的增多以及电枢速度的提高,触发时序控制和功率调节变得更加复杂,而传统的位置触发策略或时间触发策略的控制效果不尽人意。为此,该文结合多级同步感应线圈发射器的系统微分方程和控制方程,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设计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近似认为相邻级线圈的等效单匝电感相等,进而可根据上一级线圈尺寸计算下一级线圈的匝数,并对该级线圈尺寸进行修正,而线圈的触发时序则取决于线圈中心与电枢尾部的相对位置。基于该策略,以25级同步感应线圈发射器为例,对其结构参数和触发时序进行了自适应设计,并通过与有限元法仿真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自适应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此外,该文定量分析了上升距离和转差速度对发射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两者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焦宁飞[5](2017)在《基于两相励磁机的多级式无刷同步起动/发电系统起动阶段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型飞机的发展,飞机交流电源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挑战。目前我国飞机交流电源系统多采用多级式无刷同步电机作为发电机,该类发电机均无起动航空发动机的功能,发动机由专用的起动机构进行起动,这使得该发动机-电源系统体积和重量较大,系统复杂。将航空发电机运行在电动状态带动航空发动机起动,起动完成后再由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样的航空起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省去了专门的起动设备,减小了系统体积重量,对飞机电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多级式无刷同步起动/发电系统在起动阶段面临主电机励磁电流小、系统机电耦合严重等问题,这给最终实现系统起动/发电一体化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基于两相励磁机的多级式无刷同步起动/发电系统起动阶段关键技术研究,包括两相励磁机设计分析及控制、起动/发电系统一体化建模研究以及主电机与励磁机协同最优控制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航空多级式无刷同步起动/发电系统的新型两相励磁机结构及励磁策略。该两相励磁机采用两相对称励磁绕组,在起动阶段采用两相交流励磁,在发电阶段两相励磁绕组串联后采用直流励磁。详细阐述了基于两相励磁机的多级式无刷同步起动/发电系统在起动阶段和发电阶段的运行原理。其次,基于一台原单相励磁机,在保持其转子结构和转子绕组不变的情况下设计了一台两相励磁机。搭建了两相励磁机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并对其在起动阶段和发电阶段的励磁特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获取了该两相励磁机在起动初始阶段的最佳励磁方式。针对两相励磁机原理样机和原单相励磁机进行了静态励磁特性实验测试,验证了两相励磁机在起动阶段励磁效率高的优势。再次,本文开展了起动阶段两相励磁机励磁控制研究。以保持起动过程中主电机励磁电流基本恒定为目标,提出了系统起动阶段叁种励磁机励磁控制方法,其中励磁控制方法一全程采用两相交流励磁方式,通过控制励磁机励磁磁场恒定和转子绕组对气隙磁场的相对转速恒定来保证主电机励磁电流恒定。励磁控制方法二在方法一的基础上,当励磁频率减小到0时采用最优切换方式切换成直流励磁。励磁控制方法叁起动初期采用与电机旋转方向同向的两相交流励磁,当电机达到一定转速后逐渐切换到直流励磁。励磁控制方法一和方法二可以保证起动阶段主电机励磁电流基本恒定,而方法叁可以保证起动初期主电机电枢电流最小。在两相励磁机原理样机上进行了叁种励磁控制方法的实验测试,验证了所提励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然后,本文开展了多级式无刷同步起动/发电机一体化建模研究。分别建立了两相励磁机和主电机的Voltage-Behind-Reactance(VBR)模型,并通过旋转整流器连接构成起动/发电系统VBR联合模型。基于该VBR联合模型建立了旋转整流器改进型参数化平均值模型,并以该参数化平均值模型为桥梁连接主电机和励磁机转子方程,最终建立了以励磁机励磁电流、主电机励磁电流和电枢电流为状态变量的多级式无刷同步起动/发电机五阶非线性状态空间一体化模型。计算机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起动/发电机一体化模型具有仿真精度高、仿真效率高的优势。最后,本文开展了主电机与励磁机协同最优控制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从励磁机侧进行的主电机励磁电流估算方法,该估算方法首先通过励磁机定子电压和电流估算出励磁机转子电压和电流,然后通过旋转整流器参数化平均值模型估算出主电机励磁电流。基于该励磁电流估算方法,提出了一种起动阶段主电机与励磁机协同最优控制方法:通过主电机励磁电流的闭环控制保证在起动过程中主电机励磁电流保持恒定,主电机采用变参数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实现起动/发电系统起动阶段的最优控制。分别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主电机励磁电流估算方法和系统协同最优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韬[6](2017)在《基于多级次同步混迭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刻对准技术作为光刻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光刻系统的套刻精度。随着对光刻机套刻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传统光学对准技术在测量范围、测量精度、测量效率等重要参数指标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光刻领域提出的需求。近十几年来,使用光栅标记多个衍射级次形成不同周期的对准测量信号的技术手段为同时满足上述需求提供了潜在可能。然而,现有光栅标记多级次对准测量方法仍然存在难以实现多级次对准测量信号同步生成和测量、不同级次测量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致使不同级次测量结果融合过程存在原理性误差,这一核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光刻对准测量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本文旨在寻求可兼顾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潜力的对准测量技术手段。为解决不能同步生成和测量多级次对准测量信号造成的原理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级次同步混迭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多级次混迭干涉信号高精度分离和提取,同时集合模板匹配原理实现了光栅标记的大范围捕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现有基于光栅对准标记的多级次干涉对准测量方法中难以同步生成多个不同尺度周期的测量信号,导致测量范围、速度与精度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衍射级次同步混迭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光栅不同衍射级次携带相位信息来表征对准位置的偏差值,利用光学4f系统结合反转剪切干涉原理使得各个衍射级次干涉信号有机结合,并利用单一探测器进行测量。通过傅立叶光学原理建立了该对准测量方法的完整理论模型,推导出以各级次干涉相位为变量的对准偏差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光栅标记多衍射级次同步生成与测量。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大范围、快速、高精度对准测量,对光栅标记13个级次对准测量信号进行同步探测并对其中第1和第9级测量信号进行融合,在±4μm测量范围内对于光栅标记单一位置重复测量的标准差达到2.53nm。针对现有信号测量方法仅能提取特定级次干涉对准测量信息,以及相位信息易受噪声频谱干扰导致难以高精度、快速提取多级次混迭干涉信号中各级次相位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解耦扫描参数优化和数字锁相放大的多级次对准相位信息分离与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相关混频运算限定了各级次测量信号的敏感频带,通过优化控制光栅标记扫描参数实现混迭测量信号中各级次信息解耦,解除了传统锁相放大探测方法中滤波器本身非理想特性对信号相位检测精度的限制,提高了相位提取精度,简化了相位信息提取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难度,从而实现对特定衍射级次的相位信息进行针对性分离和提取。在此基础上,利用傅里叶分析原理对该方法中误差信号的生成机理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为提高对准测量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上述相位分离与提取方法对单个级次测量信号的相位误差小于±0.002°,测量混迭干涉信号中13个级次的相位测量误差小于±0.020°。针对现有光栅标记捕获方法中测量信号的周期性对捕获范围的限制,以及信号包络曲线易受测量条件影响导致难以高精度获取标记捕获位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强度模板多参数匹配的标记捕获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光栅标记进行全局扫描测量,获取测量信号包络曲线与干涉信号结合的特征,利用相关匹配算法和多参数拟合原理对测量信号特征进行模板匹配,从而实现标记捕获测量。该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噪声对测量信号的影响,提高标记捕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测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标记捕获测量时,其测量范围不受限制,重复测量误差不大于2.02μm。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搭建基于多级次同步混迭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的实验系统,并对本文提出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与分析。通过对该测量系统关键特性的实验验证,证明了各单元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对基于光栅标记多衍射级次同步混迭干涉对准测量系统进行了整体实验,结合多级次测量结果在其测量范围内实现了光栅标记的高精度对准测量。采用激光干涉仪与对准测量系统进行同步比对,在10个不同标记位置上重复测量结果与干涉仪的测量结果对比误差不大于11.27nm。(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张翊[7](2017)在《一种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新型的多级同步调节无声蒸汽减温减压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减温减压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影响正常运行的问题,比如噪声和振动,针对油田采油厂注汽热采减温减压装置的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缺陷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减温减压装置运行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2017IPPTC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3-20)
曹群英,邓吉秋[8](2016)在《多级服务器模式下的地理国情数据自动同步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其它行业不同,在业务逻辑上,土地行业实施垂直管理。其数据成果在纵向上分布于国家、省、市、县多级土地管理部门,在横向上分布在分局及局内各业务科室。这些分布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设备上的多级数据,必须实时联动、同步更新才能满足业务审批的需要。现有普查数据库系统为满足地理国情普查组织管理需求而建立,无法面向日常与长期的实时数据服务,且不能支持各级部门国情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充分利用。面对普查完成后的海量数据,建立有效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机制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在分布-集中一体式的管理模式上具有巨大优势,这一优势使其成为管理海量地理数据的最佳选择。但分布式、异构、多时态的空间数据如何同步更新、如何复制移植等一系列新问题逐渐衍生出来。本文旨在从技术层面,研究省市县叁级的分布式、异构、多时态的地理国情数据同步复制的技术,并以湖南省地理普查成果数据库建设为例,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牛小波,刘开培,张亚东,周亮,令狐选霞[9](2015)在《基于电流丝法的多级同步感应线圈炮电枢温升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同步感应线圈炮常用的导体圆筒式电枢,结合电流丝法,建立了电枢温升计算模型;通过搭建叁级同步感应线圈炮试验平台,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电枢材料和剖分设置对电枢温升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射过程中电枢的最高温升位于其底部外侧,电枢前端也有较高温升;当调节载荷使铜、铝电枢等质量时,前者的温升虽然更高,但温升对其发射效率的影响却小于后者,这是因为铜的电阻率温度系数小于铝;电枢的剖分设置对电枢温升的计算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从电枢温升对发射过程的影响来看,铜电枢比铝电枢更适合用于高速发射。(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5年09期)
孙昆,张璃,王子亨,穆森[10](2015)在《多级多域视频监控系统数据同步机制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级多域视频监控系统中多个分布式数据库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同步标识轮转的数据同步方法。在对多级多域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后,介绍了同步数据表的设计方法,指出如何利用同步标识字段标识一条记录的同步状态。通过在各区域子系统设置同步模块,完成待同步数据的筛选、封装、解析和处理。上下级同步模块间的通信利用会话初始化协议(SIP),数据格式的转换遵照扩展标记语言(XML)。当发生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时立即进行同步,如果同步失败,可触发批量同步直至所有记录都同步成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准确地将下级数据的变化情况同步到上级数据库中。(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5年S1期)
多级同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苯酚在许多含氮废水中广泛存在,因此同时去除废水中氨氮和苯酚十分必要。然而由于苯酚对微生物,尤其是硝化菌具有显着的毒性抑制作用,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很难实现高效脱氮除酚效果。因此开发基于污水同步脱氮除酚新工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分段进水多级A/O-BAF新工艺处理含氮含苯酚废水。该工艺结合了分段进水A/O工艺和曝气生物滤池的优点,利用滤池内部自然形成的好氧区和缺氧区完成硝化和反硝化,苯酚在缺氧区内为反硝化菌提供碳源并发生去除,剩余苯酚则在好氧区内进行生物降解,从而实现对废水中的氨氮和苯酚的同步去除。本研究采用葡萄糖为进水底物的反应系统,通过逐步增加苯酚浓度的方式快速启动脱氮除酚反应器,并在长期运行条件下对工艺中进水流量分配比等关键参数进行优化,考察了不同进水氨氮和苯酚浓度时系统的处理效率,分析了不同进水流量比和苯酚浓度时系统各段沿程出水水质变化,确定了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和叁维荧光光谱(3D-EEM)表征技术对水质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EPS组分分析与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揭示系统生物膜特性及脱氮除酚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今后该工艺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设计与运行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逐步投加苯酚代替葡萄糖单一碳源的方式,采用分段进水多级A/O-BAF系统实现快速启动。长期运行结果表明:进水流量配比对系统COD和苯酚的去除效果影响甚微,然而对系统脱氮效果影响十分显着。当叁段BAF在进水流量比为4:3.5:2.5时脱氮除酚效果最优,总氮去除率可达80.3%,氨氮、苯酚和COD去除率分别可达99.5%、99.9%和99.5%。进水苯酚浓度对系统脱氮效果影响显着,当进水苯酚浓度在126mg/L到420mg/L之间时,系统出水总氮浓度可控制在在15mg/L以下;而当进水苯酚浓度在420mg/L以上时,苯酚会对系统硝化反应产生抑制;当进水苯酚浓度在120mg/L以下时,由于碳源不足会抑制反硝化反应的正常进行;当进水苯酚浓度达到756mg/L时,出水中会有大量苯酚流出;系统实现脱氮除酚最佳进水条件为:苯酚和COD浓度为336mg/L和800mg/L,此时总氮去除率可达84.1%左右。系统对高氨氮废水处理不理想,主要是由于进水过低碳氮比导致。随着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从168mg/L升高到756mg/L时,反应器各段总生物量增加,但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分泌被严重抑制;系统各段好氧区中EPS含量均高于缺氧区;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多糖,多糖主要分布在TB-EPS中,蛋白质在叁层EPS中分布较为均匀。(2)不同进水苯酚浓度系统处理出水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发现:反应器在进水苯酚浓度为168mg/L时,系统各段出水均无苯酚流出;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上升为504mg/L时,系统各段好氧区出水均无苯酚流出,而系统各段缺氧区出水有大量苯酚残留,表明系统具有较强的苯酚抗冲击负荷能力。叁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高达756mg/L时,系统各段好氧区和缺氧区出水中均含有大量苯酚和芳香族蛋白类物质的存在。(3)对反应器进水苯酚低浓度(168mg/L)和高浓度(756mg/L)时的两次高通量测序表明: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随苯酚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缺氧区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较好氧区高。各区段内占比较高的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而微生物群落结构受苯酚浓度影响显着,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为168mg/L时,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Bacilli纲、梭状芽胞杆菌纲和β-变形菌纲在系统各段占比较高;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为756mg/L时,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梭状芽胞杆菌纲、拟杆菌纲、变形菌纲、α-变形杆菌纲和厌氧绳菌纲在系统各段占比较高;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为168mg/L时,系统各区段优势菌属主要为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金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绿硫菌属、长绳菌属和嗜碱菌属为各缺氧区的优势菌属,而希灭氏菌属和假黄色单胞菌属为各好氧区的优势菌属;反应器进水苯酚浓度为756mg/L时,系统各区段优势菌属则为丝硫细菌属、噬氢菌属、和弓形菌属,而甲烷丝菌、Syntrophorhabdus和Pelotomaculum仅在各段缺氧区为优势菌属;在高浓度进水苯酚条件下,好氧区内也发现有厌氧微生物出现,出现种类繁多的苯酚降解菌,而好氧硝化菌大量减少,这些分子生物学发现与系统脱氮除酚性能具有密切关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级同步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黄媛媛,李银鱼.积分分离PID控制在多级缸同步控制中的应用[J].新型工业化.2019
[2].张琦.分段进水多级A/O复合曝气生物滤池同步脱氮去除苯酚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王磊.双多级缸同步举升控制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牛小波,刘开培,张亚东,肖贞仁,龚宇佳.多级同步感应线圈发射器的自适应设计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8
[5].焦宁飞.基于两相励磁机的多级式无刷同步起动/发电系统起动阶段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
[6].张韬.基于多级次同步混迭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7].张翊.一种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新型的多级同步调节无声蒸汽减温减压装置[C].2017IPPTC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论文集.2017
[8].曹群英,邓吉秋.多级服务器模式下的地理国情数据自动同步控制技术[C].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9].牛小波,刘开培,张亚东,周亮,令狐选霞.基于电流丝法的多级同步感应线圈炮电枢温升计算[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
[10].孙昆,张璃,王子亨,穆森.多级多域视频监控系统数据同步机制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