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女木兰,种子萌发,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克隆
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侯哲,梅梅,张晓林,陆秀君[1](2019)在《天女木兰种子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冬氨酸蛋白酶在天女木兰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天女木兰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法RACE技术,从天女木兰种子中克隆得到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全长1 545 bp,可以编码514个氨基酸残基。同源性分析显示,目的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中已知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在85%以上;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初步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跨膜的分泌蛋白,大部分区域属于疏水结构;结构域的预测分析显示,此类蛋白包含约100个植物组织蛋白酶所特有的区域,该区域可能在植物液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下一步系统、全面地研究天女木兰种子休眠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欣玉,王金杰,范海娟,窦恺,季世达[2](2018)在《棘孢木霉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对棘孢木霉基因组20个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Asp)特性进行分析。分别进行了保守区及家族预测、氨基酸多序列比较及功能区预测、进化关系分析及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棘孢木霉中的差异表达分析。20个Asp均属Asp蛋白酶家族(PF00026),均为酸性(p I<7)。有18个Asps含有信号肽。多序列比对发现Asps含有2个特征性催化指纹"DTGS/A"和"DT/SGS/Y/T/A/N",根据第二个"DTGT"、"DSGT"、"DTGA/N"和"DSGY/T/S"特征性催化指纹,将20个Asps分为4个分支。进一步在C-hungry胁迫下,10个Asps基因上调,Asp54.2上调最高为3222。在N-hungry胁迫下,8个Asps基因上调,Asp50.9上调最高为33100。山新杨(Tas-Pd Pap)叶粉诱导后,13个Asps基因上调,Asp50.9上调最高为21078。说明棘孢木霉促杨树生长及与病原菌拮抗过程中,Asp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7期)
邓鹏,黎杏梅,陈华东,唐亚辉,刘光华[3](2018)在《鼻用激素治疗鼻息肉对髓样细胞白血病1基因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机制及对其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基因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蛋白-3(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5例鼻息肉患者作为观察组,均在接受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14 d后行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治疗,分别留取治疗前后鼻息肉组织,将激素治疗前采集的鼻息肉组织作为单纯鼻息肉组,将激素联合手术切除术后采集的鼻息肉组织作为鼻息肉激素组;另选取35例同期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其正常的中鼻甲组织作为鼻腔黏膜组。3组标本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记录10个高倍视野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比较3组MCL-1、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单纯鼻息肉组、鼻息肉激素组的EOS数量均多于鼻腔黏膜组,且单纯鼻息肉组的EOS数量多于鼻息肉激素组(P<0.05)。单纯鼻息肉组、鼻息肉激素组和鼻腔黏膜组的MCL-1阳性率依次降低(均P<0.05);单纯鼻息肉组、鼻息肉激素组和鼻腔黏膜组的Caspase-3阳性率依次升高(均P<0.05)。单纯鼻息肉组和鼻息肉激素组的MCL-1表达与EOS浸润程度呈正相关,Caspase-3表达与EOS浸润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作为经典的鼻用人工合成类固醇激素,可有效治疗鼻息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CL-1表达和促进Caspase-3活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8年15期)
刘福水,周凡媛,张义,郭长青[4](2017)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后伸肌B淋巴细胞瘤-2及其相关的x基因、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 mR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后伸肌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基因(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刀松解法对劳损颈肌细胞凋亡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及针刀组,每组6只,采用长期低头位方法建立颈椎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刀组选取斜方肌起点及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等部位进行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电针组电针"天柱""颈百劳""大杼"穴,每次20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颈后伸肌Bcl-2、Bax、Caspase-3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间颈后伸肌Bcl-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颈后伸肌Bax mRNA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颈后伸肌Bcl-2/Bax mRNA比值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较电针组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颈后伸肌Caspase-3mRNA较空白组升高(P<0.05),针刀组较模型组及电针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刀干预可调节Bax、Bcl-2/Bax Caspase-3mRNA表达,减缓颈后伸肌细胞凋亡进程,从而修复劳损颈肌,可能是针刀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田秋菊[5](2017)在《中间偃麦草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TiAP1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全球大约1/3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但是,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一直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培育出含有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抗病小麦品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前期研究中,从小偃麦异附加系SN6306(高感白粉的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中克隆到了一个与白粉病抗性相关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TiAP1。本研究以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TiAP1为研究对象,对TiAP1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TiAP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蛋白为天冬氨酸蛋白酶,通过对跨膜螺旋进行预测,发现目的蛋白没有跨膜结构,因此不是跨膜蛋白。同时对蛋白的许多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目的蛋白含有506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6,含有信号肽,信号肽的切割位点位于第16和17个氨基酸之间。除此之外还对蛋白的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进行了预测,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中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所占的比例较高,叁级结构构建的模型比较稳定。(2)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蛋白质的功能分析利用本实验室现有的pET-28a载体与密码子优化后的目的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AP,重组质粒转入BL21中,加入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37℃诱导过夜,利用SDS-PAGE电泳,在45KD附近出现了目的条带。利用Western blot对目的蛋白进行检测,证明诱导表达成功。利用亲和层析,在将目的蛋白分离纯化出来的过程中,发现目的蛋白表达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将目的蛋白纯化复性后进行白粉病菌孢子和赤霉病菌孢子的萌发试验,结果发现目的蛋白会抑制白粉病菌和赤霉病菌的孢子的萌发,(3)TiAP1蛋白作用机制分析通过分生孢子萌发实验,发现TiAP1蛋白可以影响白粉病菌和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为了进一步确定目的蛋白的作用机制,将禾谷镰刀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分别放入蛋白储存液、低浓度(0.146mg/ml)蛋白、高浓度(0.291mg/ml)蛋白溶液中孵育,孵育结束后,加入荧光染料SYTOX Green,观察。结果发现在蛋白储存液中孵育之后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加入荧光染料之后也没有荧光产生;经过低浓度蛋白溶液孵育后的菌丝和孢子,在显微镜下菌丝和分生孢子带有微弱的荧光;高浓度的蛋白溶液中荧光增强。以上结果说明TiAP1蛋白可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4)转基因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鉴定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得到了转基因BobWhite小麦,进行小麦白粉病菌E09的苗期抗病性鉴定,发现转基因小麦植株叶片上的孢子数明显少于对照。说明TiAP1基因可能会延缓白粉病的侵染速度。此外,为了进一步探究TiAP1基因可能参与的抗白粉病的途径,通过白粉病菌诱导,转基因小麦中茉莉酸甲酯的标记基因OPDA、PR10、COL1标记基因跟0h和对照相比,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中PR10的表达量上调最多,是0h的20倍左右。这些结果表明TiAP1基因可能参与了茉莉酸激素调节途径。(5)转基因拟南芥对Pst DC3000响应将之前构建好的拟南芥表达载体pRI-AP1,基因转入拟南芥中后,经过筛选,得到转基因拟南芥。随后,将Pst DC3000菌喷洒野生型拟南芥,收集处理3d后的叶片进行苯胺蓝、台盼蓝、DAB染色,用以检测叶片中胼胝质的积累、活性氧的测定以及会死细胞的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拟南芥中胼胝质、坏死细胞、活性氧积累的要比野生型多。这些结果表明TiAP1基因可以增强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10)
白文文[6](2017)在《球孢白僵菌天冬氨酸类蛋白酶-Endothiapepsin基因BbeapA的克隆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不仅在农业害虫防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可作为研究昆虫病原真菌与宿主昆虫互作的模式菌种。因此,研究球孢白僵菌的生长及其与昆虫互作的机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球孢白僵菌通过体表入侵感染宿主,因此降解宿主昆虫表皮是其侵染致病的关键环节。蛋白质是昆虫表皮的主要成分之一,球孢白僵菌分泌的蛋白酶在表皮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通过转录组分析获得了球孢白僵菌在家蚕体表侵染过程中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从中选择了天冬氨酸类蛋白酶-Endothiapepsin的表达基因Bbeap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基因敲除突变株对该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探究该基因对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以及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球孢白僵菌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本文主要结果概述如下:1.球孢白僵菌BbeapA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球孢白僵菌GXsk1101基因组为模板,克隆得到BbeapA基因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beapA基因ORF全长1131bp,编码376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9.9kDa,理论等电点为5.00。BbeapA蛋白较为稳定,肽链富含亲水集团,可能是一种可溶性蛋白。BbeapA蛋白N端含有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无明显跨膜区。在该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最高。结构域分析,表明该蛋白含有一个天冬氨酸结构域,属于天冬氨酸家族胃蛋白酶类,具有两个天冬氨酸残基催化位点,因此推测Bbeap A蛋白为天冬氨酸类蛋白酶。2.球孢白僵菌BbeapA基因敲除株和回补株的构建以球孢白僵菌GXsk1101基因组为模板,设计引物克隆得到基因BbeapA两侧同源臂片段,分别与载体pk2-bar连接,构建得到敲除表达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载体中的表达原件与球孢白僵菌BbeapA基因置换,使目的基因缺失。根据该方法,首先以球孢白僵菌GXsk1101为转化受体,利用AGL-1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进行转化。通过PCR和RT-PCR的方法筛选、验证获得的敲除株。进一步以球孢白僵菌GXsk1101基因组为模板克隆得到基因BbeapA的编码区及上游和下游的部分区域的完整片段,与载体pk2-sur连接,构建得到目的基因的回补载体。将构建好的回补载体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遗传转化BbeapA基因敲除突变体,经筛选、验证得到回补株。3.球孢白僵菌BbeapA基因的功能研究基因BbeapA参与调节球孢白僵菌生长。将基因敲除株和野生株分别接种于完全培养基SDAY平板和基础培养基CZA平板上,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株,敲除株生长速率相对降低,生长减缓,并且菌落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SDAY培养基中,野生株菌落具有明显的形状规整的年轮状,中间隆起呈球状,而敲除株则形成白色雪花状、中间下凹的菌落。以上结果表明基因BbeapA可能参与了球孢白僵菌生长发育的调控。基因BbeapA影响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产孢量。研究采用完全培养基SDAY平板培养菌株,结果显示突变株的分生孢子产量显着高于野生株。菌体生长到八天时差异最显着,其中敲除株的产孢量为3.1×105 conidia/mm~2,而野生株为0.5×105conidia/mm~2,敲除株的孢子产量平均增加了5.2倍。基因BbeapA影响球孢白僵菌对碳氮源的利用。通过比较敲除株和野生株在SDAY培养基、CZA培养基及具有10种不同碳氮源的CZA培养基平板上的生长情况,研究发现在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条件下,敲除株生长速率加快。此外,在以明胶和脯氨酸分别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条件下,敲除株相对于野生菌株生长速率加快。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基因BbeapA影响球孢白僵菌对碳氮源的利用。基因BbeapA影响球孢白僵菌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应激。研究选用6种金属离子Zn~(2+)、Mg~(2+)、Mn~(2+)、Cu~(2+)、Fe3+、Ca~(2+)作为胁迫因子,结果显示在Ca~(2+)和Mg~(2+)胁迫下,敲除株相对于野生株的生长速率分别降低了15%(P<0.05)和10.8%(P<0.05)。在高渗条件(NaCl)胁迫下,敲除株相对于野生株的生长速率降低。在氧化剂H_2O_2胁迫下,敲除株的生长速率高于野生株。在细胞壁抑制剂刚果红(CR)、荧光增白剂(CFW)和SDS胁迫下,敲除株相对于野生株的生长速率分别降低了20%(P<0.05)、8.3%和7.7%(P<0.05)。胁迫实验结果表明基因BbeapA可能影响球孢白僵菌对外界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基因BbeapA影响球孢白僵菌的毒力。以家蚕为试验对象通过体壁接触分别接种球孢白僵菌基因BbeapA的敲除株和野生株,结果显示,在孢子接种浓度为1×108conidia/m L的条件下,敲除株对家蚕的毒力明显低于野生株,其半致死时间延长了t=1.39 d。感染后的家蚕均表现出取食减少、活动缓慢等典型病症。进一步观察发现敲除株和野生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在死亡蚕体上存在较大差异,家蚕死亡2 d后,BbeapA敲除株的气生菌丝生长旺盛远超于野生型菌株。(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31)
郭荣荣[7](2015)在《葡萄胚状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葡萄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葡萄已经成为栽培最普遍的果树之一。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为葡萄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是当前葡萄基因工程育种中最关键的问题。天冬氨酸蛋白酶是蛋白酶家族四个亚族中的一个。植物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s,APs)参与不同植物器官中的蛋白质加工或降解,并参与植物衰老、抗逆反应、程序性细胞死亡及植株再生等生理过程。但是,目前关于葡萄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的研究还是空白。本研究一方面是建立了稳定、高效的葡萄胚状体再生体系,另一方面是进行了葡萄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功能研究,为葡萄抗病(逆)分子育种提供候选基因。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建立了9种基因型的叁种外植体的胚状体发生途径的再生体系。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的培养基是含2.5μM 2,4-二氯苯氧乙酸,2.5μMβ-萘氧乙酸,5.0μM 4-氯吡脲,0.05%(w/v)谷氨酰胺,3.0%蔗糖,0.01%肌醇和0.7%TC琼脂的NN69培养基。先将胚性愈伤组织在MGN培养基上培养两个月后再转移到X6培养基上继续培养,能延长胚性愈伤组织的保存时间,增加原胚团的量,并减少畸形胚的发生。将体细胞胚的子叶切除后能显着提高体细胞胚的萌发率及成苗率。2.在葡萄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到50个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其中30个含有完整的ASP结构域及DT/SG活性位点。同线性分析表明串联重复和大片段染色体复制引起葡萄AP基因家族的扩大。葡萄和拟南芥基因组的同线性分析结果发现有多个葡萄AP基因位于同线区域,表明这些基因可能起源于葡萄和拟南芥分化之前。蛋白质及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析表明葡萄AP基因的编码序列可能发生外显子或内含子的获得或丢失以及外显子/内含子长度的多样性,这可能是染色体重排或融合的结果。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了30个葡萄AP基因在6个组织及不同胁迫和激素处理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有27个葡萄AP基因在至少一种组织中表达,19个Vv APs响应非生物胁迫,12个Vv APs响应白粉病的侵染,大多数Vv APs都响应SA和ABA处理。3.采用反转录RT-PCR从巨峰葡萄中克隆得到AP17基因的c DNA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Gen Bank登录号为KM210287。对过量表达Vl AP17的转基因拟南芥幼苗和成龄苗进行了干旱和盐胁迫处理,并测定了相关的生理指标,抗氧化酶的活性及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Vl AP17可能通过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增加植株的根系生长量来增强对盐和干旱胁迫的抗性,还可能参与ABA生物合成的途径或在ABA生物合成途径的上游起作用。4.采用反转录RT-PCR从中国野生毛葡萄‘商-24’中克隆得到AP13基因的c DNA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500bp,编码499个氨基酸,Gen Bank登录号为KP998099。对过量表达Vq AP13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接种白粉菌,Pst DC3000和灰霉病,结果显示白粉病侵染后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发病较轻,单位质量叶片上的孢子数较少,Pst DC3000侵染后转基因植株叶片发病较轻,且抗氧化酶的活性较高,活性氧积累较少。而灰霉病侵染后转基因叶片上的病斑较大,抗氧化酶活性较低,活性氧积累较多,且死细胞面积较大。对转基因和野生型叶片注射Pst DC3000,flg22和LPS,结果显示转基因叶片上积累的胼胝质较多。另外,对接种不同病原菌后的转基因植株内的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Vq AP13可能通过依赖SA和JA的信号转导途径响应白粉病,Pst DC3000和灰霉病的侵染,并且可能在SA信号转导途径中起正调控作用,而在JA信号转导途径中起负调控作用。5.从中国野生毛葡萄‘商-24’的基因组中克隆得到Vq AP13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该序列长度为1550 bp,Gen Bank登录号为KP998100,其中含有两个Me JA响应元件,叁个SA响应元件。将Vq AP13基因的启动子与GUS融合后瞬时转化烟草叶片,并用SA和Me JA处理,发现Vq AP13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受SA和Me JA的诱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柯晓华,葛杜鹃,王文春,庞日朝,袁青[8](2014)在《运动点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动点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运动点电针组;B组:非运动点电针组;C组:模型组;D组: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A、B组分别于术后立即开始下肢运动点和非运动点进行电针治疗;C、D组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1、4、7d行BBB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观察各组caspase-3和CGRP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BBB评分结果显示:A组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caspase-3的表达:损伤后各组均可见阳性细胞表达,D组仅见少量的阳性细胞。其中A、B组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C组(P<0.05);而A组的表达又明显低于B组(P<0.05);2CGRP的表达:各组均可见阳性细胞表达,A、B组明显高于C组(P<0.05),而A组又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运动点电针可抑制caspase-3和促进CGRP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李蕾,仇萌,邹先彪[9](2013)在《白念珠菌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SAP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产物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SAP 2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出可溶性的蛋白,为抗体制备及Sap2抗原检测奠定基础。方法提取白念珠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方法获取SAP 2目的基因。双酶切SAP 2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连接酶切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菌,筛选菌落和测序鉴定。将pMAL-c2x/SAP2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出可溶性的融合蛋白,经直链淀粉树脂亲和层析、蛋白酶Factor Xa切割标签获得纯化的Sap2蛋白。结果经PCR扩增获得正确的SAP 2序列并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中。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SAP2经IPTG诱导14 h后表达出可溶性的融合蛋白,并经纯化、切除标签后得到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白念珠菌天冬氨酸蛋白酶原核表达质粒pMAL-c2x/SAP2,该质粒在BL21(DE3)中可获得高效融合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及标签切割得到了氨基酸序列同天然蛋白一致的目的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赵艳,孙天国,王慧,张梅娟,崔巍[10](2012)在《大豆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表达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大豆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soyAP1)启动子,并对其表达方式及活性进行分析。【方法】利用TAIL-PCR方法从大豆基因组DNA中克隆soyAP1基因启动子片段。利用启动子在线预测工具分析soyAP1基因启动子片段的启动子元件,并用克隆得到的SAP片段替换pCAMBIA1301中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表达载体pCAM-SAP。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使其在大豆各组织中进行瞬时表达,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SAP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活性。【结果】克隆获得了大豆soyAP1基因的启动子片段,长1 650bp,并将之命名为SAP,其转录起始位点可能是553bp处的A;PLACE分析表明,SAP序列中含有多种典型的种子特异性表达元件;GUS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AP驱动的GUS基因在大豆根、茎、叶中基本不表达,但在种子中有较高的表达活性,且表达强度与CaMV35S启动子相近。【结论】大豆SAP启动子可能具有种子特异表达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12期)
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旨对棘孢木霉基因组20个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Asp)特性进行分析。分别进行了保守区及家族预测、氨基酸多序列比较及功能区预测、进化关系分析及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棘孢木霉中的差异表达分析。20个Asp均属Asp蛋白酶家族(PF00026),均为酸性(p I<7)。有18个Asps含有信号肽。多序列比对发现Asps含有2个特征性催化指纹"DTGS/A"和"DT/SGS/Y/T/A/N",根据第二个"DTGT"、"DSGT"、"DTGA/N"和"DSGY/T/S"特征性催化指纹,将20个Asps分为4个分支。进一步在C-hungry胁迫下,10个Asps基因上调,Asp54.2上调最高为3222。在N-hungry胁迫下,8个Asps基因上调,Asp50.9上调最高为33100。山新杨(Tas-Pd Pap)叶粉诱导后,13个Asps基因上调,Asp50.9上调最高为21078。说明棘孢木霉促杨树生长及与病原菌拮抗过程中,Asp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侯哲,梅梅,张晓林,陆秀君.天女木兰种子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2].王欣玉,王金杰,范海娟,窦恺,季世达.棘孢木霉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
[3].邓鹏,黎杏梅,陈华东,唐亚辉,刘光华.鼻用激素治疗鼻息肉对髓样细胞白血病1基因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基因表达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8
[4].刘福水,周凡媛,张义,郭长青.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后伸肌B淋巴细胞瘤-2及其相关的x基因、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7
[5].田秋菊.中间偃麦草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TiAP1的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7
[6].白文文.球孢白僵菌天冬氨酸类蛋白酶-Endothiapepsin基因BbeapA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7
[7].郭荣荣.葡萄胚状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葡萄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8].柯晓华,葛杜鹃,王文春,庞日朝,袁青.运动点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
[9].李蕾,仇萌,邹先彪.白念珠菌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SAP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产物纯化[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3
[10].赵艳,孙天国,王慧,张梅娟,崔巍.大豆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表达活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