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论文-孙一,李如梦,李军,马春喜,赵以恒

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论文-孙一,李如梦,李军,马春喜,赵以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HA,重组杆状病毒,Sf9细胞

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李如梦,李军,马春喜,赵以恒[1](2019)在《表达高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防控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研制能够预防高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的疫苗非常必要。研究基于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EVS),构建并拯救了一株表达高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血凝素蛋白(HA)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GD15H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免疫印迹试验鉴定结果表明rBac-GD15HA的HA蛋白在Sf9细胞中成功表达;重组病毒细胞传代试验结果表明rBac-GD15HA在传代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病毒滴度,且遗传稳定;鸡的免疫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疫苗在一次免疫后即能诱导较高水平的针对H7N9 AIV的抗体应答,并能提供针对高致病性H7N9 AIV 100%的临床保护。因此,研究结果可作为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研发策略的参考,为其防控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也为今后广谱流感疫苗的研发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18期)

雍玮,乔梦凯,石利民,王璇,何敏[2](2019)在《一株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基因组分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导致重症呼吸道感染,致死率高。【目的】研究我中心确认的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A/Nanjing/1/2015的可能起源及基因组分子特征。【方法】对病人痰液样本中的H5N1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9.0对序列进行拼接,使用BLAST和MEGA 5.22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和各片段分子特征分析。【结果】该株禽流感病毒属于H5亚型的2.3.2.1c家系,其8个片段均与江浙地区禽类中分离的病毒高度同源,未发现有明显的重配。分子特征显示,该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裂解位点为PQRERRRR/G,受体结合位点呈现禽类受体特点,但出现D94N、S133A和T188I氨基酸置换增强了病毒对人类受体的亲和性。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颈部在49-68位缺失20个氨基酸,非结构蛋白1 (Non-structure protein,NS1)存在P42S置换和80-84位氨基酸的缺失。其他蛋白中也存在多个增强病毒致病力和对人类细胞亲和力的氨基酸突变。对耐药位点分析发现存在对奥司他韦的耐药突变H_274Y,病毒对金刚烷胺仍旧敏感。【结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A/Nanjing/1/2015属于2.3.2.1c家系,禽类来源,关键位点较保守,但仍出现了多个氨基酸的进化与变异使其更利于感染人类。H5N1禽流感病毒进化活跃,持续动态监测不能放松。(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雪琴,罗乐,毛云霞,王翠玲,冯志锋[3](2019)在《禽用双价禽流感病毒重组疫苗使用后广东省高致病性H7N9病例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分析禽用双价禽流感病毒重组疫苗使用后2017-2019年流行季广东省高致病性H7N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可能的感染来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H7N9确诊病例基本情况、密切接触者和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流行季广东省报告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例,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活禽暴露史,病家自养活禽和禽舍环境标本均检出H7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病例。报告的唯一确诊病例通过自养活禽暴露的可能性大。结论禽用双价禽流感病毒重组疫苗使用后2017-2019年流行季广东省高致病性H7N9病例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饲养者个人防护不足是导致该病例发病的主要原因。继续做好禽只的免疫接种,持续推进活禽的规范化养殖,是减少禽间疫情和人类感染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高晓艺,韩焘,王乃迪,王传彬,杨林[4](2019)在《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新型冻干微芯片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鉴别检测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已登录的H5和H7亚型HPAIV HA基因裂解位点序列差异分别设计引物和探针,对反应体系各条件优化后首次建立了同时鉴别检测H5与H7亚型HPAIV的新型冻干微芯片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除对H5和H7亚型HPAIV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对其它几种常见的禽病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下限为病毒浓度1×10~1TCID_(50)/mL,而常规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下限为1×10~2TCID_(50)/mL,敏感性高;标准曲线分析后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方法的扩增效率比常规荧光定量RT-PCR高,二者相关系数均为0.997;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Ct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以下,重复性高。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所需样本微量仅为1μL~2μL;操作简便、快速,检测过程<40 min,可用于现场检测;而且利用该方法与常规荧光定量PCR方法以及测序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叁者结果完全吻合。本研究所建立的新型冻干微芯片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为H5和H7亚型HPAIV监测和临床检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伟明,方树珊,唐松元,孙贺廷,初冬[5](2019)在《奥司他韦对高致病性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屡见高致病性H5N6禽流感病毒由禽跨种感染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类的报道。而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导致其预后不良,本试验以评价流感病毒NA抑制剂奥司他韦是否能够有效抑制该病毒为试验目的。通过构建H5N6小鼠感染模型、制定奥司他韦治疗方式及药物用量以评价奥司他韦对H5N6流行株的抑制作用。通过存活率分析,预防+治疗组奥司他韦对H5N6有较好预防效果,而单纯治疗组小鼠存活率只达50%。通过肺组织中病毒含量结果显示在攻毒第12日未能检测到病毒,而治疗组滴度下降至2.500×log_(10) EID_(50)/0.1 mL(P<0.01)。由此可见,奥司他韦对H5N6亚型禽流感小鼠适应株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对于攻毒后再治疗可一定程度抑制病毒的复制。(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董晓春[6](2019)在《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H7N9禽流感病毒在中国出现以来共造成5次流行。在第5次流行中出现了高致病性H7N9变异株,该病毒株的HA链接肽位置发生了基因插入性突变,导致该病毒对家禽毒力的增强。同时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中也相继分离到了该病毒。因此,对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来源、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策略。(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宁洪叶,蒋贤高,施伎蝉,何贵清,吴正兴[7](2019)在《TRIM28磷酸化对人肺上皮细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IFN-β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TRIM28磷酸化对人肺上皮细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IFN-β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肺癌上皮细胞(human lung carcinoma cells A549,ATCC)及人肺腺癌细胞系PAa为研究对象。将细胞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ⅣAnhui/112005(H5N1)转染。将病毒转染后的细胞进行siRNA转染,对转染后的细胞的总RNA进行提取,检测各组细胞中mRNA的表达量,细胞内的蛋白表达量,细胞活性及细胞凋亡率。结果转染均siRNA2与siRNA3后能有效抑制TRIM28蛋白的磷酸化;TRIM28的磷酸化可促进IFN-β、IL-1β在细胞内的表达;与转染TRIM28 siRNA2、TRIM28 siRNA3后的对照组GAPDH和对照组scrambled siRNA中PAa细胞的G0/G1期比例(即50.02%和53.46%)相比,转染后的PAa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60.13%和59.38%)增加(P<0.05)。但转染TRIM28 siRNA2、TRIM28 siRNA3的PAa细胞的G2/M期与S期的比例均下降。结论 TRIM28磷酸化增强了人肺上皮细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IFN-β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周森[8](2019)在《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与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暴发、传播及进化规律,探索不同宿主、宿主行为、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疾病传播与进化的影响,以期为该疾病未来预防与控制提供建议和理论支持。研究中利用空间分析技术、系统进化分析技术,研究了全球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4—2015年)的时空爆发、传播和进化规律。结果表明: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2004—2008年出现集中暴发及大面积扩散后,于2011—2015年出现第二次大面积暴发,同时伴随多种禽流感亚型。此外,对不同地区病毒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地理隔离会造成病毒在区域内鲜有进化或暴发;而病毒在一个地区持续性存在并感染不同宿主,导致病毒的进化及遗传的多样性。研究认为,地理隔离、宿主行为等因素是造成有些地区如南亚、北美洲,病毒遗传差异较小,而有些地区如东北亚、中国等病毒的遗传差异显着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曹蓝,李魁彪,陆剑云,陈艺韵,刘艳慧[9](2019)在《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变异株监测与基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变异株基因变异和进化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本地区H7N9病毒病原学特点,为疾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10份,提取核酸扩增HA、NA、M基因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病毒重要蛋白突变情况和遗传进化特点。结果广州地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同源性差异较大,大部分毒株基因与广东毒株同源性最高,部分毒株基因与河南、内蒙古等地毒株同源性最高。监测到5株病毒为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变异株,部分病毒出现了HA蛋白Q226L的突变,提示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SAα-2, 6Gal受体结合能力增加。HA蛋白和NA蛋白上糖基化位点均有一定的增加和缺失突变。HA、NA和M1蛋白上毒力相关位点均突变增强。M2蛋白均呈现耐药突变,同时监测到2株高致病性突变株出现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遗传进化结果显示,HA基因和NA基因在华南和华东分支均有分布,M1基因进化特点相对复杂,分别与华南地区H9N2、H7N9病毒,及北方地区的H7N9病毒重组。结论 2017年广州地区发现2株对达菲耐药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变异株。H7N9禽流感病毒在广州地区不断发生进化重组,具有遗传多样性和复杂性,提示高致病性耐药株有向华南以外地区传播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苟晓琴,黄俊琼[10](2018)在《H7N9禽流感病毒及其高致病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3月31日,中国卫生部确诊了3例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患者,目前该病毒在我国已发生五次大的流行,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流行区域逐步扩大,且逐渐由低致病性转变为高致病性。本文旨在对H7N9禽流感病毒及其高致病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毒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8年23期)

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导致重症呼吸道感染,致死率高。【目的】研究我中心确认的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A/Nanjing/1/2015的可能起源及基因组分子特征。【方法】对病人痰液样本中的H5N1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9.0对序列进行拼接,使用BLAST和MEGA 5.22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和各片段分子特征分析。【结果】该株禽流感病毒属于H5亚型的2.3.2.1c家系,其8个片段均与江浙地区禽类中分离的病毒高度同源,未发现有明显的重配。分子特征显示,该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裂解位点为PQRERRRR/G,受体结合位点呈现禽类受体特点,但出现D94N、S133A和T188I氨基酸置换增强了病毒对人类受体的亲和性。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颈部在49-68位缺失20个氨基酸,非结构蛋白1 (Non-structure protein,NS1)存在P42S置换和80-84位氨基酸的缺失。其他蛋白中也存在多个增强病毒致病力和对人类细胞亲和力的氨基酸突变。对耐药位点分析发现存在对奥司他韦的耐药突变H_274Y,病毒对金刚烷胺仍旧敏感。【结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A/Nanjing/1/2015属于2.3.2.1c家系,禽类来源,关键位点较保守,但仍出现了多个氨基酸的进化与变异使其更利于感染人类。H5N1禽流感病毒进化活跃,持续动态监测不能放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一,李如梦,李军,马春喜,赵以恒.表达高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疫苗候选株的构建与免疫效果评估[J].中国家禽.2019

[2].雍玮,乔梦凯,石利民,王璇,何敏.一株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基因组分子特征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9

[3].陈雪琴,罗乐,毛云霞,王翠玲,冯志锋.禽用双价禽流感病毒重组疫苗使用后广东省高致病性H7N9病例调查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

[4].高晓艺,韩焘,王乃迪,王传彬,杨林.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新型冻干微芯片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5].张伟明,方树珊,唐松元,孙贺廷,初冬.奥司他韦对高致病性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评价[J].现代畜牧兽医.2019

[6].董晓春.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进展[J].天津医药.2019

[7].宁洪叶,蒋贤高,施伎蝉,何贵清,吴正兴.TRIM28磷酸化对人肺上皮细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IFN-β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

[8].周森.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全球传播与进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9

[9].曹蓝,李魁彪,陆剑云,陈艺韵,刘艳慧.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变异株监测与基因进化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

[10].苟晓琴,黄俊琼.H7N9禽流感病毒及其高致病性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8

标签:;  ;  ;  ;  

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论文-孙一,李如梦,李军,马春喜,赵以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