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地域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从总体规划布局、道路体系、可持续规划布局、景观格局四个方面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传承。
关键词:地域;空间形态;传承
1、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城市物质形态并非由各种孤立的元素堆砌而成,而是元素以及元素间的关系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多种元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定地区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众多元素中,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域文化的形成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气候、环境、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原因。粤澳合作中医药产业园坐落在广东省珠海市的横琴岛。在一系列的国家规划和发展定位中,珠海市被定位为“珠江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横琴岛作为发展战略上的门户,首个正式落地实施的粤澳合作建设项目,标志着粤澳的紧密合作为广东科学发展和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迈出一大步。
2、城市空间格局层面
城市空间格局也由早前的中规中矩与自由式演变出多种布局形式。由古代的四平八稳、不偏不依的周王城和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紫禁城、繁华而亲切的北宋东京城商业街、“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城市、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前街后河)的水乡城镇到近现代的北京单中心放射环形城市、重庆多中心分散组团型城市、深圳带形城市、乐山绿心环形城市、无锡星座形城市等呈现出多样的布局形态。城市地域文化有其与城市形态格局相融洽的、丰富的内容。
3、珠海横琴岛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区别于其他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郁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特色。地域文化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自然环境: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规划场地位于横琴岛西北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内。该地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冬夏季风交替明显。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坐落在横琴岛西北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内,南接环岛北路,东邻环岛西路和未来金海高速,西靠琴海西路。用地周边环境属于相辅相成的土地用途,即住宅,仓库,货运,港口,以及大片绿地(公园)。
4、不同地域的城市空间文化传承
中国的地域辽阔,因此建筑文化也呈现出地缘性与多样性。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在各自地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许多辉煌灿烂的建筑与文化,成为本地本民族的标志性特征与良好的传统文化,尊重本地本民族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尊重以人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同时加强本地本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削弱外来糟粕文化,避免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色已成为当代人的职责。本土城市文化是本土文化的表征之一,不同的建筑风貌与建筑个性使城市各具特色,因此建筑的多样性体现出文化的多样迤逦性,维护、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成为重中之重。
4.1珠海横琴岛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布局:
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发展策略不仅有利于分期开发,而且便于基础设施的集中设置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组团内部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而组团的位置与功能也充分考虑了场地周边环境,以与地块周边功能组织形成呼应和互动效应。
整个园区由健康产业交流平台、中医药养生园、健康养生示范基地、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综合配套及仓储物流七种功能组成,以环形车行道及环形人行天桥联系各功能组团。
园区内各地块建筑高低错落,绝大部分控制在40M以内,CO-1、C0-2、WS-8及RD-18四个地块为园区对外形象展示焦点,建筑高度适当放宽,其中WS-8、RD-18地块放宽至60M,CO-1、C0-2地块放宽至80M.。
4.2道路体系:
道路系统分为外部市政道路与园区内部道路,外部市政道路以车行为主,人行为辅,承担外部车流及部分园区内部车流;园区内部道路分为园区主要道路及消防通道,园区主要道路车行与人行分道行驶,主要承担园区内部的交通流,路面净宽约15米,道路断面图如下图所示;消防通道主要为高层建筑四周的环路,可按需要设计成隐形消防车道。
园区将采取“以人为本、人行优先”的生态理念,首先考虑园区的人流网络与步行系统,并且将机动车道环绕园区形成高效便捷的环路,在园区内规划两条步行景观带及一个环形人行天桥,使其串连中心区域各个建筑,打造适宜步行的优美环境。
园区内的人流系统将采取绿色景观绿地、环路慢行系统和环形人行天桥相结合的网络,加强组团之间的连接性,将科技产业园内的研发、孵化、中医药养生和综合配套等串联起来。
园区主要步行交通系统包括:内部道路两侧步行道,跨越厚朴道和胜洲一路的步行天桥,以及中央景观绿地内部布置的露天休闲行人步道。
4.3可持续规划布局:
虽然园区中并不是所有的地块都拥有最理想的朝向和场地条件,但超过50%的地块上都拥有最理想的建筑朝向(南北),这样可以帮助提高室内舒适度并减少建筑能耗。
(1)绿色屋顶
为了降低环境温度,以便打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按照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评估体系的要求,坡屋顶屋面材料的SRI不得低于29,平屋顶不低于78。因此,我们建议:除塔楼外,所有建筑采用绿化种植屋面,塔楼建筑屋面应该采用至少具有太阳能反射指数值(SRI)78的屋顶材料
(2)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
照明上将使用如节能灯和LH)等节能光源。采用运动和声音传感的智能开关。区域控制开关将引入光传感器的原理,在灯开启时,处于建筑较暗区域(离窗口最远端)的灯先亮,接近窗口区域的灯则最后亮起。智能空调以其灵活性可用于一些小面积的个别单位。保温材料的应用可在夏天最大限度地隔绝外界热量并在冬天减少热损失。选用低毒性材料。尽量采用预制材料以减少施工期间的材料浪费。所有外墙材料的眩光和热反射率实施标准为最大20%,特别是玻璃幕墙。
(3)水资源利用及管理
对于一个需要实现以“水的可持续性利用”为目标的项目,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场地内非传统水源的途径达到。
注重减少污染并鼓励循环使用。至少80%的雨水可通过植生、生物保留洼地或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雨水处理,之后收集的雨水可在园区内重复使用或排入公共排水渠。
注重减少污染废水并鼓励灰水回用。建筑层面至少25%的灰水,可通过回收用于植被灌溉,以减少园区自来水的消耗量。在园区组团内可提供一个这样的处理厂,以推动这一进程。
4.4景观格局:
空间结构“一心、两轴、四节点”
本地块空间组织形式以科技园中心作为景观中心区,通过中心放射的处理手法使其景观渗透到各个功能单元空间,以点、线和面的结合作为整体景观布局模式。
点一一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来强调场地景观均好性,使其场地更加具有魅力。
线一一以中心景观作为基础,连接道路两边的绿化及科技园区的宅间绿地。
面一一以科技园中心作为整个景观布局的中心区,景观绿地延伸了建筑的属性特点,以衬托主体建筑为宗旨,强调场地的自然与人工景观完美融合。
园区内部景观水体补水水源规划采用中水,近期中水尚未接通前,可采用市政给水补水,建议结合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将雨水作为景观水体补水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