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宁国市竹峰学校242300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理解前置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前置性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文言文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文言文作用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差异,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加上一些语文老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多用于应付考试,习惯于字字翻译、句句讲解缺少语言的美感,让学生倍感乏味。如何改变此类学习状态,提高课堂的效率?必须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前置性学习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前置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扫清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的效率。文言文的学习相对是比较繁琐的,要落实到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要全部通过课堂教学完成,那么1-2个课时根本解决不了。所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提前对课文的字词读音、意思、作者、文体、内容等首先进行学习和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加快教学的进度,把知识讲得更明白透彻,这样学生的听课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的提升。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前了解《论语》及孔子的相关知识,读通文章,了解字词的意思,再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充分让学生朗读。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去讲解每则语录的中心意思,适当地进行补充归纳。学生一节课下来基本都能理解,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都能够熟练背诵下来了,效果自然呈现。
2.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能力。“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篇新的文言文,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常常需要将许多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融会贯通,以便有更深的理解。如教学《桃花源记》理解作者陶渊明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将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联系起来,理解陶渊明的那种不随世,不顺俗,高洁傲岸的性格。没有前置性学习,哪能碰撞出如此智慧的火花?充分的前置性学习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有利于教师教的针对性。南师大吴永军教授说过新课程改革要极力强调和提倡“双主”教学模式,既“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教学。前置性学习就是基础。有的内容学生能够通过前置性学习解决的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对学生有疑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南京的袁媛老师上课,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她将学生预习时的问题拍下来放在PPT上,一节课就利用学生的问题做线索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
二、前置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1.读。语文前置性学习就是读,首先边读边用“圈点法”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自己读不准的字音,在整体上感知课文。其次是细读,细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预习时的细读是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从而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等较深层次的知识。其次就是细读,根据课文和课下的注释,理解并掌握文本所传递的信息。“似懂非懂”或“已然懂了”的心理状态,极易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查。查字典词典、查作者生平、查背景资料等。学生可以读前查,可以读后查,也可以边读边查。这可以根据预习时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查,并做上标记。而对理解的词语,最好是在第二次细读的时候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译。“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有言无文”只因为是肢解了文章的内容,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就要在课文的翻译上下功。教师指导学生一般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方法。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减,词语的位置和句式都可以变化,做到流畅、好懂就行。意译过程中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四行译法”值得收藏:第一行记录预习时字词的翻译;第二行记录上课时对文言文的词语翻译;第三行记录整个句子的翻译;第四行记录复习时发现的问题和思考。
4.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了学生的思考,教学很难有成效。引导学生思考既是教师的能力,更是教师的素养。有了思考,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学习的导向,有了导向,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只要坚持下去,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在前置性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课堂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再也不会成为师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201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考试纲要》。
[2]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立康雷一鸣等《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