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汪笑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汪笑侬,《二十世纪大舞台》,作品,论析
汪笑侬论文文献综述
唐海宏[1](2018)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中的汪笑侬作品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汪笑侬是晚清戏曲改良运动中一位特殊的伶人,他以"革新旧剧"为己任,积极参与了文艺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的草创并有题词、班本等刊载其中。作为《二十世纪大舞台》的重要作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将戏剧改良理论与创作实践进行了糅合,将戏曲、历史以及革命加以结合,真正发挥出了戏曲开启民智、鼓动革命的历史使命。同时,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也能窥见他高尚的品格、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杰出的戏剧才华。(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林》期刊2018年03期)
驷骏[2](2017)在《“新旧剧哲学大家”汪笑侬的舞台绝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16年12月3日《申报》第四张第13版刊登“礼聘环球欢迎,独一无二须生哲学大家汪笑侬”(后又称之为“新旧剧哲学大家”)的巨幅广告:“汪笑侬君于辛丑年间,在上海曾经《消闲报》取为文榜状元,北上后声名大噪,日本《九州日报》……加以月桂冠,美国新闻则以君之(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2-11)
魏晗宇[3](2016)在《启蒙现代性—海派京剧奠基人汪笑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后半期,京剧进入上海,深受上海移民型城市格局、边缘性文化传统,以及开埠后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影响,京剧从艺者对京剧进行大量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造就了其有别于传统京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一道独特人文景观,人称“海派京剧”。海派京剧代表人物甚众,擅演会编的优伶汪笑侬即为一例,其作为京剧改良运动的先驱,编演新戏,力主戏曲改良,提倡减少程式化表演,进行实体化道具布景和连台本戏的创新尝试,剧作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本文旨在以汪笑侬编演的海派京剧作品入手,通过书写他身上的启蒙话语,分析海派京剧是如何在传统戏曲真实、通俗、大众化的道路上开拓进取的。并对其创作体现的海派京剧美学特征进行阐释,即通过针砭时弊,力求启迪明智的思想诉求,从“虚善虚美”到“求真求善”的审美转变,市场化背景下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多重创新。并且通过解读海派京剧的地域背景,将它放置在上海都市文化的语境下,海派京剧的商业运作模式吸引了大量市民阶层的消费群体,也造就了其迥异于传统京剧的演出形式、京剧内容和审美形态。本文正是以早期海派京剧代表人物汪笑侬的戏剧作品及先锋主张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京剧如何从古典形态脱胎出来,并最终开始了它的现代性转型道路。(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谷曙光[4](2015)在《旧剧界之维新派 新剧界之国粹家——“伶隐”汪笑侬新考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已有汪笑侬研究,尚有诸多存疑和待开掘之处,本文爬梳文献,重新考订了汪氏族属、生平,揭示了其成名的嚆矢,剖析了其矛盾人格心态,并把他的编剧与演剧结合起来综合论析。汪笑侬的人生苦闷而又矛盾,遂放浪形骸,投身梨园,欲假优孟衣冠,唤醒沉睡国人,而歌台舞榭实是他抒郁闷、浇块垒的伤心地。汪案头、演剧兼擅,以书生隐于伶,以愤懑寄丝竹,维新改良与维系纲常辩证体现于他的编剧、演剧生涯。"旧剧界之维新派,新剧界之国粹家"堪为其剧史之定评。(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刘大先[5](2014)在《汪笑侬:过渡年代的过渡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汪笑侬(1858—1918)生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一生时间正逢面对内忧外患之际,中国精英分子的数次试验:从洋务派的富国强兵到改良主义的变法自强,再到民族主义革命者的排满斗争,恰恰又在"新文化"运动之际辞世,可谓伴随着梁启超所谓"过渡时代"的始终。~②他本人也正具备了过渡人物的特征:从政治取向来说,他出身满族,但接受维新变法思想,愤恨抨击专制政治,却未能发展出超越于改良的理念;从为学上来说,他科考中举,此后却走上了"下九流"的戏子之道;从道德观念上来说,他落拓(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4年02期)
葛欣然[6](2013)在《浅谈戏剧改良对中国话剧诞生的潜在影响——以汪笑侬京剧改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来的研究者都认为话剧是"舶来品",但话剧的诞生实际上是从中国本土的戏剧改良开始的。论文选取清末京剧改良的代表人物汪笑侬为例,从叁个方面论述戏剧改良对中国话剧诞生的潜在影响:首先,戏剧改良中念白增多唱词减少的趋势正与由传统戏曲向现代戏剧(尤其是话剧)转化的趋势一致;其次,与曲律的解放相伴相生的唱词自由化、散文化,已经昭示了现代话剧的诞生;最后,时装京剧的出现推动了以反映现代生活为主的话剧的出现,而道具布景的实体化与程式化表演的减少甚至废除,则与后来话剧的布景与表演方式如出一辙。(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3年24期)
谷曙光[7](2013)在《“伶隐”汪笑侬新考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汪笑侬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传奇经历、编创剧作、流派艺术,乃至以戏曲为利器革新改良社会的不懈努力,都标榜剧史,留给后人丰厚的遗产和启示。就汪笑侬研究而言,在早期的京剧名伶研究中是成果较为突出的,1957年即出版了《汪笑侬戏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研究论文也层出不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汪笑侬研究已无推进余地了。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汪氏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剧作和改良戏剧的业绩,多采用(本文来源于《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上)--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5-17)
吴同宾[8](2012)在《京剧怪杰汪笑侬》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剧史上的老生行当,出现过两个汪派,老汪派是汪桂芬,小汪派是汪笑侬。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一个冬天的夜晚,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在河南陈州府太康县的县衙后堂,却正是红烛高烧,炭火炽旺,以知县德克金为首,聚集了男女老少十几个人,酒酣耳热之余,引吭高歌,檀板丝弦,悠扬悦耳。这位德克金就是京剧史上(本文来源于《天津政协》期刊2012年05期)
张彍[9](2012)在《汪笑侬京剧改良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近代戏曲进入它的发展期。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短短十几年间,一场声势浩大的戏曲改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这次由改良主义者及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倡导的戏曲改良与当时求改革、求进步的思潮相适应,并得到了戏曲艺人的广泛响应。虽然这场改良运动最终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而失败,一批致力于京剧改良的艺术家遭受挫折,但其理论上的启蒙作用和实践上的开创之功,都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以京剧改良先驱汪笑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清末民初时期戏曲改良运动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的京剧改良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从文本改编角度出发、结合舞台演出实践,研究和揭示汪笑侬戏曲改良思想的特点即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形式的创新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2-04-01)
关纪新[10](2012)在《“手挽颓风大改良”——关于清末满族英杰汪笑侬、英敛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满族英杰汪笑侬、英敛之,是最先将毕生精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及文学伟业结合起来的满族人。他们各自的社会理念与文化作为不尽相同,却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小视的功绩。(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汪笑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16年12月3日《申报》第四张第13版刊登“礼聘环球欢迎,独一无二须生哲学大家汪笑侬”(后又称之为“新旧剧哲学大家”)的巨幅广告:“汪笑侬君于辛丑年间,在上海曾经《消闲报》取为文榜状元,北上后声名大噪,日本《九州日报》……加以月桂冠,美国新闻则以君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汪笑侬论文参考文献
[1].唐海宏.《二十世纪大舞台》中的汪笑侬作品论析[J].民族艺林.2018
[2].驷骏.“新旧剧哲学大家”汪笑侬的舞台绝响[N].文汇报.2017
[3].魏晗宇.启蒙现代性—海派京剧奠基人汪笑侬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谷曙光.旧剧界之维新派新剧界之国粹家——“伶隐”汪笑侬新考新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5
[5].刘大先.汪笑侬:过渡年代的过渡人物[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
[6].葛欣然.浅谈戏剧改良对中国话剧诞生的潜在影响——以汪笑侬京剧改良为例[J].山西青年.2013
[7].谷曙光.“伶隐”汪笑侬新考新论[C].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上)--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8].吴同宾.京剧怪杰汪笑侬[J].天津政协.2012
[9].张彍.汪笑侬京剧改良思想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10].关纪新.“手挽颓风大改良”——关于清末满族英杰汪笑侬、英敛之[J].甘肃社会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