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MATLAB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郭维年[1](2021)在《单轨滚振试验台液压激振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座式单轨列车作为服务于大都市市域范围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因其所占空间小、安全系数高、节能环保性强和造价比地铁低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跨座式单轨列车的数量逐渐增多,国家对单轨的设计验收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在符合静态试验,还必须满足在动态试验下的安全性指标;因此,研究搭建行业领先的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成为了当下的热点问题,其中液压激振伺服系统是跨座式单轨列车试验台的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其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试验台的稳定性;液压激振伺服系统在运用的过程中与其他机械构造相比响应较为迅速,并且其的输出位移和力相对较大,目前在各行各业的运用都相对比较广泛,但是其也是具有一定的缺陷与局限性,在工作的过程中其的控制呈现一种非线性状态并且其控制的参数相对比较不好确定,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控制的性能和精度等。因此,为了提高提高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的液压激振伺服系统的性能,对其控制的动态特性(瞬态响应性、鲁棒性、跟随性和超调量等)进行设计与优化,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液压系统原理和相关理论基础,对液压激振伺服系统的系统的结构和管路进行设计,并针对液压缸和伺服阀的元器件进行计算并选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液压激振伺服系统元器件的合理性;以液压激振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采用经典PID观察液压激振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为系统的优化提供对对比;分别提出了模糊PID、滑膜变结构和ADRC(自抗扰)控制策略,并分别设计了不同算法的控制器,验证算法的理论可行性。其次,在Amesim软件中建立了液压激振伺服系统物理仿真模型并设置了元件的相关参数,为了保证仿真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采用Simulink与Amesim结合的联合仿真,通过在Simulink中构建控制的策略和框架,将Amesim建立的物理仿真模型的位移输出信号反馈到Simulink中进行信号联合处理,并将Simulink处理后的信号导入至Amesim进行仿真,将正弦信号作为系统的原始输入,分别研究负载、流量对液压激振伺服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控制算法相比,采用ADRC控制算法不仅能提高系统的瞬态响应性、鲁棒性、跟随性和超调量,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再次,根据文章所述的液压激振系统的结构以及其控制算法,利用工具包MIT(Model Interface Toolkit)实现Labview与Simulink联合仿真,通过在Labview中调用Simulink生成的dll文件,编写控制测试平台,实现计算机系统对激振系统的实时信号控制以及信号存储分析等,为开发研究液压激振系统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下一步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为了进步校核系统的可行性,利用ANSYS Workbench对管道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建立管道的结构与流体网格模型,在液压管道系统的固体和流体耦合分析原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管道在自由状态、单向流固耦合状态和双向流固耦合状态下的特性,并分析管路压力变化、管路壁厚、管径大小和管路材料对管路流固耦合特性的影响,为管道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李玉禄[2](2021)在《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追求着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消费,比如歌剧,演唱会等。舞台作为呈现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它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现代剧场规模大、被控对象多的特点,对其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电机同步控制技术是舞台设备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吊杆群作为舞台机械中需要同步运行的设备之一,它的运动形式多样化,只有通过同步控制技术和高效的通信网络,才能达到舞台与舞美、演员、灯光、场景等因素协调变化的艺术效果。本文以调速吊杆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研究舞台调速吊杆控制系统,并展开对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了解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技术的研究意义。根据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的现状,指出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舞台控制技术在平稳性能、同步效果等方面的差距。针对舞台吊杆控制工艺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要点及解决的控制难点问题。从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出发,研究变频矩阵切换控制,对比分析PL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对基于FCS的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2)针对舞台调速吊杆悬挂对象的多样性以及传动机械带来的非线性因素,采用传统PID控制很难自适应舞台的复杂环境。通过分析多电机同步控制原理,在相邻偏差耦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设计舞台调速吊杆的同步控制方法,并在相邻偏差耦合控制方式下对常规PID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分别在MATLAB平台进行仿真研究,最后通过引入调整因子来优化改进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仿真研究表明,基于相邻偏差耦合控制结构的自适应模糊PID同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且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具有更好的同步性能。3)对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硬件和控制软件设计,采用Visual Studio 2019和Sqlite3开发上位机监控系统,并在上位机监控系统中完成同步控制算法的实现。总结所做的研究工作,并简单分析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阐述未来的研究方向。
顾瑞恒[3](2021)在《车辆磁流变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汽车已成为必备的出行工具,与此同时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以及行驶平顺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抑制车辆振动的悬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磁流变阻尼器(Magnetorheolocial Damper,MRD)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隔振器件,因具有耗能低、响应速度快、输出阻尼力顺逆可调,且有价格低、制造工艺简单、阻尼效果良好等优点,在车辆悬架减振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主动悬架的制造成本过高,其将被动悬架的阻尼元件以及空气弹簧采用主动作动器代替,导致耗能增大,且至今国内外研究人员还没有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架刚好解决了被动悬架与主动悬架所存在的缺陷,使半主动悬架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点。基于此,本文以空气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阐述了磁流变液以及磁流变阻尼器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加工了一款双出杆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搭建了阻尼悬架的振动试验系统,对阻尼器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对磁流变阻尼器的正向动力学模型进行详细的总结,选用了改进双曲正切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辨识该模型参数,并比较辨识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吻合度,结果显示所辨识的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后续的半主动控制中。同时设计了磁流变阻尼器的ANFIS逆模型,通过仿真验证其有效性。2、考虑实际车辆行驶路况,分别建立了随机路面与冲击路面输入模型。对空气弹簧刚度进行建模,并以此建立了1/4车空气悬架模型,通过仿真得到时域内的动力学特性。同时,对空气悬架模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悬架性能指标的传递函数,利用幅频特性曲线分析了悬架阻尼、悬架刚度以及轮胎刚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3、在上文搭建的磁流变阻尼器模型与空气悬架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针对模糊PID控制策略中,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复杂,模糊规则不确定,提出了Fuzzy-PID开关切换控制策略(FPSC)。当误差较小时,采用PID控制能减小系统的超调量,使系统尽快稳定;当误差较大时,采用Fuzzy控制能获得良好的动态特性,从而改善半主动悬架的控制效果。最后,通过在随机路面下的时域与频域仿真以及在冲击路面下时域的仿真分析可知,模糊PID控制器与Fuzzy-PID开关切换控制策略都能有效的改善悬架的性能,且Fuzzy-PID开关切换控制策略效果更佳。另外,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ANFIS逆模型,设计了滑模控制器。针对滑模变结构控制出现的“抖振”现象,引入了模糊控制策略,设计了模糊滑模控制器,通过在随机路面下的时域与频域仿真分析可知,模糊控制与滑模变结构结合可有效抑制“抖振”对控制精度的影响,又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对本文所设计的四种控制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可知,本文所提的fuzzy-PID开关切换控制与Fuzzy-SMC在悬架减振效果方面要优于常规的模糊PID与滑模控制。
李向鑫[4](2021)在《变位机翻转工作台液压马达同步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液压系统的同步控制不仅是液压技术永恒的课题,更是当今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液压马达的同步控制相较于液压缸的同步控制难度更高,其突出的转速测量和波动脉冲都对同步系统所需要满足的快、准、稳的控制特性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电液伺服阀控双液压马达驱动的变位机系统为控制对象,旨在对液压同步系统中的同步控制原理,同步控制策略与控制器的搭建进行探讨,如何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变位机系统的性能是本文研究的关键。变位机是典型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可以使用拉格朗日能量方程搭建其翻转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在液压系统中,介绍了阀控马达系统的的工作原理,基于流量连续性方程和力平衡方程建立了阀控马达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并通过使用ADAMS-AMESIM-MATLAB软件进行联合仿真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变位机系统的翻转工况,各软件间实时进行数据交换,针对变位机系统中两个传动丝杠因位置同步误差产生的额外轴向力进行反馈和比较后作为输入信号导入到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控制器中进行闭环同步控制,再将输出的控制信号导入AMESIM中的液压伺服阀以控制其阀芯开口度,改变流通液压马达流量从而改变马达转速,最终实现两个液压马达的位置同步控制。从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同步控制精度出发,以阀控液压马达位置同步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控制策略的选取上,首先使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PID控制器搭建了用于联合仿真的机-电-液系统。为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根据电液伺服阀特点对变位机系统分别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自抗扰控制与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进行联合仿真。分析并对比不同控制策略下的阀控液压马达位置同步控制系统的使用效果,变位机在翻转工况下的动力学响应和液压系统中关键液压元器件的性能。在改善工程实际中变位机系统在翻转工况中遇到因同步精度不足产生的丝杠卡死现象的同时为阀控液压马达系统的同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贾贇贺[5](2021)在《基于半实物仿真平台的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资源和环境出现的问题愈加严重,电动汽车在近几十年得以快速发展,应用也更加广泛。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处于国家战略地位。电动汽车电驱动技术的高低决定了整车性能的上限。电机控制的研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本文选取振动噪声小、功率密度大和启动性能好的无刷直流电机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采用Simulink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和控制器的模型,并选取多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和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实验数据对照验证控制算法有效性。本文根据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以及电机结构建立了微分方程,并根据微分方程Simulink软件中建立了仿真模型。电机的控制系统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转速控制器采用两种控制算法,分别为神经网络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而电流内环采用电流滞环控制器。在以上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搭建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根据电动汽车电机的工作环境,将仿真工况设置为空载启动后突加负载、高转速启动后突降转速、负载启动后突降负载和低转速负载启动后加速共4个工况进行仿真试验。通过仿真试验得到的输出转速、电磁转矩、三相电流和三相反电动势的数据表明,本课题设计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响应迅速、无静差,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符合设计要求。最后,建立包括ECU(ECM-0565-128-0702-C)、Moto Hawk控制箱、电机驱动板以及无刷直流电机在内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在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并将控制模型转化为Moto Hawk模型。将转化后的仿真模型下载到控制器中,通过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高德华[6](2020)在《重载车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大幅增加,全球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面临严峻挑战。电动车具有节能、环保等优势,发展电动车成为汽车工业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但受限于电池技术,电动车续驶里程较短,需要借助能量回收技术提高车辆续驶里程。电动车再生制动系统可以在制动时将驱动电机转换为发电模式,实现对能量的再生回收的同时为车辆制动提供再生制动力。因此,再生制动技术是电动车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但是再生制动系统的制动强度不足以独立完成车辆制动任务,需要与其他形式的制动系统协作,共同提供车辆制动所需制动力。论文以电动重载车辆为应用对象,提出一种可以实现与电机再生制动系统协同工作的电液联合制动系统。该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又由线控液压制动系统和全液压制动系统组成,当车辆正常制动时,由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提供除再生制动力外的所需制动力;当车辆制动系统电控单元失效时,由全液压制动系统独立完成车辆制动。论文详细分析了重载车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及其组成元件(双回路脚制动阀、继动阀、电液伺服比例阀)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建立了系统Simulink及AMESim仿真模型;在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线控液压制动的经典PID与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算法,并分别对两种算法进行仿真分析;最后为进一步掌握电液联合制动系统的特性,设计并实施制动实验。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验证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压力调节精度高、制动响应迅速、可靠性高,满足重载车辆制动系统的性能要求。论文提出的重载车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既可以应用于传统发动机驱动重载车辆,来提高电液制动系统制动压力控制精度和制动响应速度,又可以应用于纯电动重载车辆,与电机再生制动系统协同工作,在提升制动性能的同时实现能量回收,提高电动车续驶里程。
孟祥鹏[7](2020)在《便携式电火花机床放电状态检测和伺服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传统机械加工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制造业开始向着精密化的方向倾斜。在航天飞机、医疗器械中小孔结构非常常见,使用传统机械加工很困难,由于电火花加工具有无宏观的机械切削力和加工精度高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小孔加工中。在其加工中放电状态和伺服装置是保障电火花能够完成高质量高效率加工的关键。所以本文针对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的随机性强的特点,改善了放电状态检测装置和伺服控制策略的方案,对保障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简述了国内外有关放电状态检测和伺服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放电状态检测和伺服控制的优点和缺点,针对电火花加工中放电随机性强、控制系统难以用数学手段建模和整个加工系统参数随着加工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放电状态检测装置和基于模糊PID来自动调整系统参数的伺服控制策略。为了分析不同放电状态下的电压和电流信号的特点,首先基于实验采集了五种典型放电状态下的电压和电流波形,人为的标记五种不同的放电状态,并寻找其规律。然后提出了下位机采集间隙放电信号和上位机识别放电状态的总体方案。设计了基于ARM的可高速采集放电间隙的电信号的下位机系统,并对其中的关键元器件进行选择,分析整个下位机系统的实时性,保障下位机系统在采集信号时无迟滞问题。通过串口配合DMA将放电间隙的电信号实时发送到计算能力强的上位机,在上位机中,以放电间隙的电压和电流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五种不同的放电状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采用三层神经网络结构用于放电状态检测,并且通过比较不同的隐层节点数量的神经网络结构进而确定了神经网络结构,可快速实时判断每个控制周期内的放电状态。在伺服控制策略方面,针对电火花加工随着加工深度的增加火花放电电压并非恒定的问题,提出了以开路率和短路率之差作为输入的控制系统。而由于电火花伺服系统难以用数学建模和时变性的特点,所以采用智能控制理论,并对智能控制中的三种常见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最终确定采用模糊控制并配合工程中常用的PID控制理论用于电火花伺服控制装置。经验证,基于模糊控制的伺服系统不仅可以根据不同的放电状态自动进行PID参数整定,还可以达到自动调节进给速度的目的,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的质量。最后搭建了放电状态检测系统和开发了对应的上位机系统,并针对不同的电源,分别对比了阈值检测法和神经网络检测法识别的准确率。然后对控制系统分析建模,通过仿真,对比改进传统PID为模糊PID控制的效果,从而证明了使用模糊PID可以提高整个电火花加工的效率和质量。由于整个放电状态检测系统和伺服控制系统大都采用软件算法实现,减少了复杂、冗余的硬件电路,减少了成本和重量,使得整个电火花数控机床在便携上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祝相泉[8](2020)在《基于模糊PID的矫平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行业发展的两大主题是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矫平机是钢铁行业产业链的常见设备,同时也是保证钢板质量的重要设备,主要应用于矫正各种规格的板材及剪切成块的板材。辊式矫平机是利用材料的“包辛格效应”,对板材进行多次正反弯曲,最终将其矫平。本文主要对辽宁省沈阳市某钢材物流配送中心的矫平剪板机组进行改造和升级。原有矫平剪板机组存在以下问题:受钢板厚度、走板速度、环境温度和操作工人熟练程度等制约,矫平精度和矫平质量不稳定;定尺剪切的精度不高,勉强能满足千分之二的误差;开卷、预矫、精矫、剪切、码垛等各部分独立控制,自动化程度低,影响工作效率和产能;在矫平过程中存在振动和噪声,特别是钢板厚度大于12mm时,振动和噪声更加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对矫平机最主要部件——矫平辊进行设计计算和仿真分析,解决了矫平精度不稳定和存在振动、噪声的问题。另一方面基于触摸屏和PLC设计实现了矫平机控制系统,由原来的分散独立控制改为集中一体控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缩短了工作周期,改善了生产效率。因为矫平机控制系统具有时变性、大滞后和非线性的因素,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引入了模糊PID控制算法,定尺剪切的精度明显提高,误差可以控制在千分之一。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提出了课题的研究意义;介绍了矫平机的国内外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介绍了PID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的国内外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分析了矫平机的生产工艺流程,对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参数进行了说明;针对矫平机存在振动和噪声问题,以钢板材料、矫平曲率、接入强度和咬入条件为已知条件,对矫平辊进行了优化计算和仿真分析,完成了矫平辊的优化设计。第三,基于矫平机的生产工艺流程,完成了硬件的选型,设计了硬件结构图和电气接线图,设计了触摸屏界面和PLC程序流程图,绘制了I/O地址分配表,利用西门子STEP7软件编译了PLC控制程序。第四,对PID控制器的结构以及常用的离散化方法进行了说明,分析了PID参数整定的三种方法和不同的应用场合;研究了模糊控制算法,对其设计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完成了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第五,引入了模糊PID算法来解决钢卷输送速度不稳定的问题,分析了模糊PID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根据被控对象进行数学建模,得到了矫平机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设计了一款新的模糊PID控制器,离线计算得出模糊控制规则表,能够完成离线计算在线查表的功能;使用MATLAB软件对常规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动态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鲁棒性好,性能优。
秦健[9](2020)在《基于数值模拟的过热度优化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制冷系统保障了人类生活以及工作空间的舒适性,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业及生活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担任着主要流量控制元器件的电子膨胀阀(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 e)以及与外界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对系统的运行影响巨大。在目前所应用的制冷系统中,电子膨胀阀的控制一般来自于PID控制器。由PID控制的电子膨胀阀作为整个系统的流量控制器,影响着空调舒适性以及整个系统工作的经济性,如何在不降低整个系统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获取最优控制参数以获得最优流量最终达到提高整个系统经济性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常规管壳式换热器的弓形折流板设计使得换热性能差且壳程压损较大,换热性能难以充分发挥,这些缺点对整个系统的节能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空调系统的经济性以及舒适性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针对电子膨胀阀开度与流体流量之间的特性关系、控制特性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得到电子膨胀阀开度与流体流量之间的特性关系曲线、控制特性响应曲线,得到了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的线性关系。其次,提出采用模糊推理实现PID参数的自整理修订以及利用粒子群算法对控制器PI D参数进行整定,并与常规PID算法控制器的控制性能两者进行比较,通过Simulink编写控制图进行阶跃响应模拟,可以得出经过模糊自整定的PID控制器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良好的动态性能以及能够较好地抵抗外部干扰,具有较强的自动调整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常用PID控制器的控制性能,使在系统正常工作中获取最优的控制参数,进而获得实际工况下的最优流量,而粒子群算法优化后的PID控制器相较于模糊PID的控制性能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次,针对电子膨胀阀控制的单一优化存在和实际情况差别较大的地方,采用电子膨胀控制优化与恒温空调房间优化串级控制的方法,利用仿真程序,进一步对系统的工作状态、工作参数进行优化。利用算法优化后的PID控制参数,确定最优开度下的制冷剂流量。最后,针对常规内置弓装扰流板的管壳式换热器的缺点,提出在折流板上开孔以达到增强换热能力以及降低流动阻力。并采用CFD软件Fluent对四块上下布置的弓形开孔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针对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开孔折流板温度场以及压力场分布较为均匀,利于增强换热;借助上述获得的最优制冷剂流量,分别在最优流量下和常规流量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CFD软件Fluent在不同流量下进行弓形开孔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优化流量下的能提高换热性能
张帝[10](2020)在《矿井提升机重力下放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作为煤炭生产中重要的系统之一,矿井提升系统担负着煤炭、人员及各种设备材料的运送任务。在运行过程中,一旦提升系统发生主电源故障或主传动系统故障,而且在短时间内技术人员无法排除故障恢复提升系统正常工作时,工作人员与物资将被困在井道中,不能及时抵达安全位置,这种情况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对利用提升系统两侧不平衡力实现提升系统运行的重力下放系统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煤矿提升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首先,以多绳摩擦式提升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提升系统重力下放运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一套以电液比例溢流阀为核心元件的重力下放液压系统。为进一步提高提升机重力下放系统的适应性,提出在提升滚筒上加装大齿轮圈,利用变频电机驱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来解决提升滚筒两侧张力差过小不能驱动系统的问题,实现提升系统的辅助提升。其次,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AMESim对重力下放液压系统整体进行建模分析,研究其工作特性,为提升机重力下放过程控制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辅助传动装置以及其中的关键部件分别进行模态分析与接触应力分析,获取辅助传动装置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关键部件的结构强度,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针对提升机重力下放过程对实时性的要求,设计以STM32为核心控制器的重力下放控制系统,并对系统的软硬件系统进行设计;针对提升机重力下放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对控制策略进行需求分析,确定采用模糊自适应PID作为重力下放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最后,在对重力下放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的基础之上,设计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利用MATLAB+AMESim联合仿真验证本文设计的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并与传统PID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相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比传统PID控制更适合于提升机重力下放控制系统。该论文有图77幅,表13个,参考文献80篇。
二、基于MATLAB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ATLAB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单轨滚振试验台液压激振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单轨滚振台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压激振伺服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激振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液压激振伺服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液压系统管道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
第二章 滚振试验台液压激振系统的设计与建模分析 |
2.1 液压系统的原理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液压系统原理 |
2.1.2 液压系统理论基础 |
2.2 系统的结构计算与选型 |
2.2.1 有杆腔计算 |
2.2.2 液压伺服阀的计算 |
2.2.3 液压泵的计算与选型 |
2.2.4 蓄能器的计算与选型 |
2.2.5 液压管道的选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滚振试验台液压激振系统的控制优化 |
3.1 Simulink模型建模 |
3.2 模糊PID控制 |
3.2.1 模糊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
3.2.2 隶属度函数 |
3.2.3 模糊规则的制定 |
3.2.4 模糊PID模型建模仿真 |
3.3 滑模变结构控制 |
3.3.1 滑模变结构介绍 |
3.3.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定义 |
3.3.3 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证明 |
3.4 ADRC控制 |
3.4.1 ADRC介绍 |
3.4.2 ADRC的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滚振试验台液压激振系统控制策略的联合仿真试验 |
4.1 Amesim软件介绍 |
4.2 Amesim与 Simulink的仿真步骤介绍 |
4.2.1 草图阶段 |
4.2.2 参数设置阶段 |
4.2.3 联合仿真阶段 |
4.3 模糊PID的仿真研究 |
4.4 滑模变结构的仿真研究 |
4.5 ADRC的研究仿真 |
4.6 Labview控制系统的开发 |
4.6.1 方案分析 |
4.6.2 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滚振试验台液压激振伺服系统的管路流固耦合分析 |
5.1 管路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
5.1.1 管路的运动描述 |
5.1.2 管路流固耦合的边界分析 |
5.1.3 管路系统的流固耦合动力方程 |
5.2 ANSYS Workbench软件的介绍。 |
5.3 ANSYS Workbench的流固耦合仿真 |
5.3.1 ANSYS Workbench的有限元分析步骤 |
5.3.2 单向流固耦合的理论和分析过程 |
5.3.3 双向流固耦合的理论和分析步骤 |
5.3.4 计算仿真 |
5.4 管道内部的流速和压强分布 |
5.5 管道内的流体压强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5.6 管道内的流体速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5.7 管道内的流体密度对管道固有频率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对比 |
1.3 多电机同步控制研究现状 |
1.3.1 多电机同步控制方式 |
1.3.2 多电机同步控制算法 |
1.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舞台调速吊杆控制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舞台调速吊杆简介 |
2.1.1 曳引式电动吊杆 |
2.1.2 卷扬式电动吊杆 |
2.1.3 舞台调速吊杆工艺概述 |
2.2 舞台调速吊杆控制要点及功能分析 |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4.1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分析 |
2.4.2 PLC、DCS和FCS的对比分析 |
2.5 三级两层网络结构设计 |
2.5.1 管理级设计 |
2.5.2 控制级设计 |
2.5.3 现场级设计 |
2.5.4 通讯网络设计 |
2.6 系统安全性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方法研究 |
3.1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方案 |
3.2 多电机同步控制原理 |
3.2.1 速度同步控制原理 |
3.2.2 位置同步控制原理 |
3.3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算法研究 |
3.3.1 传统PID控制 |
3.3.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3.3.3 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3.4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算法仿真 |
3.4.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2 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3 仿真研究 |
3.4.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设计 |
4.1.1 硬件设计原则 |
4.1.2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3 硬件配置 |
4.1.4 检测电路设计 |
4.2 控制软件设计 |
4.2.1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子程序 |
4.2.2 设备控制子程序 |
4.2.3 通信子程序 |
4.2.4 报警及故障处理子程序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上位机功能分析 |
4.3.2 软件介绍 |
4.3.3 登陆界面 |
4.3.4 主界面 |
4.4 同步控制算法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车辆磁流变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磁流变液与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
1.2.1 磁流变液的研究现状 |
1.2.2 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发展现状 |
1.3 空气弹簧与空气悬架的研究现状 |
1.3.1 空气弹簧的分类及对比 |
1.3.2 空气悬架的研究现状 |
1.4 磁流变半主动空气悬架的研究发展现状 |
1.5 磁流变阻尼器的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试验及动力学建模 |
2.1 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 |
2.2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及模式 |
2.3 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 |
2.3.1 总体结构设计 |
2.3.2 结构参数设计 |
2.4 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测试分析 |
2.5 磁流变阻尼器正向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辨识 |
2.5.1 正向动力学模型 |
2.5.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2.5.3 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双曲正切模型参数辨识 |
2.6 磁流变阻尼器逆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6.1 逆向动力学模型 |
2.6.2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 |
2.6.3 磁流变阻尼器的ANFIS逆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辆空气悬架系统建模及减振性能分析 |
3.1 悬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3.2 路面输入模型 |
3.1.1 随机路面输入模型 |
3.1.2 冲击路面输入模型 |
3.3 车辆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建模 |
3.3.1 空气弹簧的弹性模型 |
3.3.2 车辆空气悬架模型 |
3.3.3 二自由度1/4车空气悬架时域仿真分析 |
3.4 悬架参数对1/4 车辆空气悬架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 |
3.4.1 悬架阻尼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 |
3.4.2 悬架刚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 |
3.4.3 轮胎刚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辆半主动空气悬架Fuzzy-PID开关切换控制研究 |
4.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
4.2 PID控制基本原理 |
4.3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器设计 |
4.4 Fuzzy-PID开关切换控制策略 |
4.4.1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2 PID控制器设计 |
4.5 Fuzzy-PID开关切换控制仿真研究 |
4.5.1 随机路面输入仿真 |
4.5.2 冲击路面输入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辆半主动空气悬架模糊滑模控制策略研究 |
5.1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 |
5.1.1 滑模变结构控制定义 |
5.1.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性质 |
5.2 半主动空气悬架滑模控制器设计 |
5.2.1 滑模控制器的参考模型 |
5.2.2 误差动力学方程 |
5.2.3 滑模切换面的设计 |
5.2.4 滑模控制率的设计 |
5.3 模糊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5.4 模糊滑模控制仿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4)变位机翻转工作台液压马达同步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电液同步控制技术研究 |
1.2.2 液压系统常用控制方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位机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2.1 变位机机构的翻转动作 |
2.2 变位机物理模型搭建 |
2.2.1 变位机的物理模型和重心求解 |
2.2.2 变位机模型运动学仿真 |
2.3 变位机模型的动力学计算 |
2.3.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
2.3.2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变位机动力学数学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阀控马达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
3.1 阀控马达液压回路设计 |
3.1.1 阀控双马达同步液压系统 |
3.1.2 关键元器件选型 |
3.2 阀控马达数学模型建立 |
3.2.1 阀控马达数学模型 |
3.2.2 阀控马达数学模型的搭建和响应曲线 |
3.3 AMESIM中液压回路的仿真建模 |
3.3.1 基于AMESIM软件建立阀控马达模型 |
3.3.2 AMESIM阀控马达液压回路仿真曲线分析 |
3.4 基于AMESIM阀控双马达液压回路PID控制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DAMS-AMESIM-MATLAB联合仿真 |
4.1 联合仿真设置 |
4.1.1 AMESIM-MATLAB联合仿真接口设置 |
4.1.2 AMESIM-ADAMS联合仿真接口设置 |
4.2 AMESIM-ADAMS-MATLAB联合仿真模型与平台搭建 |
4.3 基于PID控制的AMESIM-ADAMS-MATLAB联合仿真 |
4.3.1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4.3.2 PID控制器的搭建 |
4.3.3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同步系统联合仿真 |
5.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5.1.1 自适应模糊PID算法搭建 |
5.1.2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联合仿真 |
5.2 自抗扰算法 |
5.2.1 阀控马达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
5.2.2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
5.2.3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联合仿真 |
5.3 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 |
5.3.1 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
5.3.2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AMESIM联合仿真 |
5.4 各控制器扰动信号响应 |
5.5 联合仿真结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基于半实物仿真平台的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研究现状 |
1.2.2 半实物仿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机选型及结构特性分析 |
2.1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选型 |
2.2 无刷直流电机结构分析 |
2.3 电机特性分析 |
2.3.1 启动特性 |
2.3.2 机械特性 |
2.3.3 调速特性 |
2.3.4 电机工作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建模 |
3.1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3.2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建模 |
3.2.1 仿真软件介绍 |
3.2.2 电压方程数学建模 |
3.2.3 电机物理模型其他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
4.1 无刷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 |
4.1.1 PID控制系统设计 |
4.1.2 模糊PID控制系统设计 |
4.1.3 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设计 |
4.1.4 转速控制器设计 |
4.2 电流环控制器设计 |
4.2.1 参考电流模块 |
4.2.2 电流滞环控制 |
4.2.3 电压逆变器设计 |
4.2.4 转子位置传感器 |
4.3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模型构建及参数设置 |
4.4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分析 |
4.4.1 空载启动后突加负载 |
4.4.2 高转速启动后突降转速 |
4.4.3 负载启动后突降负载 |
4.4.4 低转速负载启动后加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半实物仿真平台仿真研究 |
5.1 半实物仿真平台构成 |
5.1.1 仿真平台硬件构成 |
5.1.2 软件构成 |
5.2 基于Moto Hawk仿真系统的控制策略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的实现 |
5.3 硬件在环仿真试验 |
5.3.1 半实物仿真平台搭建 |
5.3.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6)重载车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制动系统综述 |
1.3 线控制动系统发展现状 |
1.3.1 线控制动技术 |
1.3.2 线控液压制动 |
1.3.3 线控机械制动 |
1.4 重载车辆制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
2.1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
2.2 双回路脚制动阀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
2.2.1 双回路脚制动阀工作原理 |
2.2.2 双回路脚制动阀特性分析 |
2.3 继动阀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
2.3.1 继动阀工作原理 |
2.3.2 继动阀特性分析 |
2.4 电液伺服比例阀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
2.4.1 电液伺服比例阀工作原理 |
2.4.2 电液伺服比例阀特性分析 |
2.5 制动缸特性分析 |
2.6 压力伺服系统特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
3.1 数字PID控制方法 |
3.1.1 PID控制算法建立 |
3.1.2 PID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3.2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方法 |
3.2.1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原理 |
3.2.2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器设计 |
3.2.3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4.1 仿真模型建立 |
4.1.1 双回路脚制动阀模型 |
4.1.2 继动阀模型 |
4.1.3 全液压制动系统模型 |
4.1.4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模型 |
4.1.5 控制系统模型 |
4.2 动态特性仿真 |
4.2.1 双回路脚制动阀仿真 |
4.2.2 继动阀仿真 |
4.2.3 全液压制动系统仿真 |
4.2.4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电液联合制动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5.1.1 实验原理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工况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电液联合制动实验 |
5.2.2 全液压制动实验 |
5.2.3 液压元件特性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便携式电火花机床放电状态检测和伺服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放电状态检测的研究现状 |
1.4 电火花加工伺服控制研究现状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火花放电状态检测研究 |
2.1 间隙放电状态检测原理和总体设计 |
2.2 基于ARM处理器的电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设计 |
2.2.1 放电状态检测系统的硬件结构 |
2.2.2 放电状态检测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
2.3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火花放电状态检测系统设计 |
2.3.1 放电状态检测的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
2.3.2 神经网络的原理与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火花加工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
3.1 电火花伺服系统总体设计 |
3.2 伺服控制策略 |
3.3 模糊PID控制结构设计 |
3.3.1 模糊PID参数整定原则 |
3.3.2 模糊PID控制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放电状态检测实验及伺服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
4.1 放电状态检测系统的搭建 |
4.1.1 下位机系统的开发和搭建 |
4.1.2 上位机系统的软件实现 |
4.2 放电状态检测的研究实验 |
4.2.1 放电状态检测装置的验证试验 |
4.2.2 RC电源的放电状态检测准确性验证 |
4.2.3 脉冲电源的放电状态检测准确性验证 |
4.3 基于模糊PID的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4.3.1 Matlab及 Simulink模块简介 |
4.3.2 基于模糊PID控制系统的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模糊PID的矫平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的意义 |
1.2 矫平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模糊PID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PID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模糊控制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矫平机工作辊优化设计 |
2.1 矫平机的主要结构与技术参数 |
2.2 钢卷矫平过程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2.2.1 矫平机中钢卷的弯曲变形分析 |
2.2.2 矫平力学性能参数分析 |
2.3 矫平机工作辊的计算分析 |
2.3.1 以矫平曲率为基础分析工作辊 |
2.3.2 以接触强度为基础分析工作辊 |
2.3.3 以咬入条件为基础分析工作辊 |
2.3.4 矫平工作辊径的选择 |
2.4 矫平机工作辊的仿真分析 |
2.4.1 矫平工作辊系模型建立 |
2.4.2 材料属性定义 |
2.4.3 分析步的设置 |
2.4.4 相互关系确定与加载 |
2.4.5 结果及后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3 矫平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程序设计 |
3.1 矫平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图 |
3.2 触摸屏的选型和主要技术参数 |
3.2.1 触摸屏的选型 |
3.2.2 Mcgs Tpc7062kx型号触摸屏的主要技术参数 |
3.3 PLC的选型和主要技术参数 |
3.3.1 PLC的基本结构 |
3.3.2 PLC的工作原理 |
3.3.3 PLC的主要特点 |
3.3.4 PLC的选型 |
3.3.5 CPU314-2PN/DP型号PLC的主要技术参数 |
3.4 位移传感器的选型和主要技术参数 |
3.4.1 位移传感器的选型 |
3.4.2 TR25型号位移传感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3.5 旋转编码器的选型和主要技术参数 |
3.5.1 旋转编码器的选型 |
3.5.2 旋转编码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3.6 直流调速器的选型和主要技术参数 |
3.6.1 直流调速器的选型 |
3.6.2 Eurotherm590C型号直流调速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3.6.3 Eurotherm590C型号直流调速器的接线 |
3.7 触摸屏的设计 |
3.8 PLC程序的设计 |
3.8.1 程序流程图 |
3.8.2 I/O地址分配表 |
3.8.3 测试结果分析 |
3.9 本章小节 |
4 钢卷输送问题分析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1 钢卷输送问题分析 |
4.1.1 影响钢卷恒速的因素 |
4.1.2 解决钢卷恒速供送的策略 |
4.2 PID控制器 |
4.2.1 PID控制器原理 |
4.2.2 PID控制的离散化 |
4.2.3 PID参数的整定 |
4.3 模糊控制器 |
4.3.1 模糊控制器系统简介 |
4.3.2 模糊控制系统的特性 |
4.3.3 模糊控制器的原理 |
4.3.4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选择 |
4.4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1 控制量的确定 |
4.4.2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4.4.3 模糊化与反模糊化的方法 |
4.4.4 论域选择与尺度变换比例因子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矫平机控制系统模糊PID控制策略研究 |
5.1 模糊PID控制器及其工作原理 |
5.2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数学模型 |
5.2.1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
5.2.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5.3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3.1 模糊控制器结构的确定 |
5.3.2 模糊语言变量以及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5.3.3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
5.3.4 模糊推理算法的确定 |
5.3.5 反模糊化求解模糊控制查询表 |
5.4 系统仿真工具 |
5.4.1 MATLAB仿真工具简介 |
5.4.2 SIMULINK模糊逻辑工具箱 |
5.5 在MATLAB中对模糊PID控制的实现 |
5.5.1 基于MATLAB的模糊PID控制器模块的建立 |
5.5.2 基于SIMULINK直流电机模糊PID仿真 |
5.6 仿真分析 |
5.6.1 不同控制方式下的仿真分析 |
5.6.2 鲁棒性能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数值模拟的过热度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开展的前景和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现状 |
1.2.1 电子膨胀阀的研究现状 |
1.2.2 PID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
1.2.3 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电子膨胀阀流量及控制特性仿真分析 |
2.1 电子膨胀阀组成及原理 |
2.1.1 电子膨胀阀的结构 |
2.1.2 电子膨胀阀的工作原理 |
2.2 电子膨胀阀仿真系统 |
2.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2 电子膨胀阀控制特性分析 |
2.3 计算机仿真实验 |
2.3.1 传递函数的确定 |
2.3.2 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分析 |
2.3.3 计算机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制冷系统过热度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
3.1 电子膨胀阀控制系统 |
3.1.1 电子膨胀阀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1.2 PID控制算法 |
3.2 模糊自整定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模糊自整定控制系统结构 |
3.2.2 模糊控制器输入与输出变量的设计 |
3.3 模糊控制表的建立 |
3.4 模糊自整定控制系统的仿真 |
3.4.1 模糊自整定控制器的搭建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模糊控制PID控制器对过热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
4.1 标准PSO算法的简介 |
4.1.1 最初PSO算法的来源 |
4.1.2 标准PSO算法的求解原理 |
4.1.3 PSO算法寻优流程及参数选取 |
4.2 基于PSO算法的PID参数整定 |
4.2.1 PID参数初值的确定、适应度函数的选择及算法实现 |
4.3 优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在串级控制下的过热度 |
5.1 最优控制 |
5.2 房间温度数学模型的构建 |
5.3 电子膨胀阀与蒸发器整体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5.4 基于PID控制恒温房仿真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6 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及最佳COP下的数值模拟 |
6.1 模型的建立 |
6.1.1 数学模型 |
6.1.2 几何模型 |
6.2 计算方法与边界条件 |
6.2.1 计算模型的选择 |
6.2.2 边界条件 |
6.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6.3.1 压力场分析 |
6.3.2 温度场分析 |
6.3.3 速度场分析 |
6.4 最佳COP下制冷剂流量 |
6.5 不同制冷剂流速下的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 |
6.5.1 两种入口流速下的速度场分析 |
6.5.2 两种入口流速下的压力场分析 |
6.5.3 两种入口流速下的温度场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矿井提升机重力下放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重力下放系统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 提升机液压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重力下放液压系统与辅助传动方案的设计 |
2.1 提升机重力下放系统的运动过程分析 |
2.2 提升机重力下放液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2.3 重力下放辅助传动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液压系统工作特性研究与辅助传动装置性能分析 |
3.1 重力下放液压系统工作特性研究 |
3.2 辅助传动装置的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提升机重力下放电控系统设计与研究 |
4.1 提升机重力下放电控系统结构 |
4.2 电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3 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4.4 重力下放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提升机重力下放控制系统联合仿真 |
5.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5.2 重力下放控制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建立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基于MATLAB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轨滚振试验台液压激振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D]. 郭维年.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玉禄.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车辆磁流变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顾瑞恒.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4]变位机翻转工作台液压马达同步控制策略研究[D]. 李向鑫. 燕山大学, 2021(01)
- [5]基于半实物仿真平台的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 贾贇贺.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6]重载车辆电液联合制动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D]. 高德华. 吉林大学, 2020(11)
- [7]便携式电火花机床放电状态检测和伺服控制策略研究[D]. 孟祥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8]基于模糊PID的矫平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祝相泉.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9]基于数值模拟的过热度优化控制研究[D]. 秦健. 西华大学, 2020(01)
- [10]矿井提升机重力下放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帝.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标签:pid论文;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论文; 计算机仿真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模糊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