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分支,自突型,模压
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论文文献综述
黎聪[1](2011)在《“自突型”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成型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治疗的总体趋势也开始朝微创方向发展,由此,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腔内隔绝术的理念,即通过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SG)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相对于普通手术,腔内隔绝术具有不开胸、不解剖胸主动脉、不阻断主动脉、不需要停循环的特点,大大减小了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然而,长期以来,腔内隔绝术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分支血管的问题,以往的开窗法和分支支架移植物手术难度较大,且存在着内漏和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血液动力学指标——血压,未能在移植物的设计中得以利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设计并制备出不需支架的“草帽形”“自突”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膜,以取代主动脉腔内移植物的部分覆膜,手术操作中,使人造血管膜的中央区域与分支动脉开口相对,释放移植物,在主动脉血压的作用下,“草帽形”人造血管膜中央区域突入分支动脉,其顶端在压力作用下形成开口,保证动脉的血供。为实现人造血管膜“草帽”形状,本课题探索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成型方法为模压成型,通过织造、退浆/致密化过程得到平面织物,将其预热后用设计好的模具压缩成“草帽形”织物再进行热定型即可得到所需的“自突型”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膜。试验中确定了适合模压的织物密度以及最优模压工艺:预热温度为160℃,预热时间为10min;热定型温度为160℃,热定型时间为30min。然后,参照国际标准,测试了模压成型法人造血管膜的几何结构、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并模拟了其体外释放情况。由结果可知,经模压法制备的“草帽形”样品自帽底至帽顶密度逐步减小,其厚度、克重、结晶度及顶破强度也随之呈现梯度梯度变化;同时,密度较大的2/2/样品体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体外模拟释放试验也表明模压成型的人造血管膜在压力作用下,中间区域能够突入分支动脉,保证分支的血供。然而,使用模压成型法制备压缩高度较大的样品时,制品结构上会存在周向不匀,交织结构被破坏的现象,因此,我们进一步探索了第二种制备“自突形”人造血管膜的方法——收缩法。采取不同收缩率的聚酯长丝作为经纬纱制备管状织物,再利用收缩芯轴经收缩-热定型形成所需的“草帽形”人造血管膜。结构观察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收缩法制备出的样品结构均匀,成型良好,是一种可取的叁维成型法。综上所述,本课题对新型腔内隔绝术人造血管膜,尤其是用于分支血管的“自突型”人造血管膜的设计和性能评定进行了探索,为腔内隔绝术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做了前期工作。(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1-12-01)
霍芷晨,王璐,魏守栋,卓婧元,赵赢[2](2010)在《纱线类型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疲劳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临床上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SG)出现的疲劳破损导致其在体内的寿命难以达到预期要求的问题,利用一种新型体外测试装置预测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疲劳性能。采用加速疲劳实验,脉动压力为64kPa,脉动频率为10Hz,除了循环脉动流之外,此装置还提供SG移植环境——模拟血液环境。重点研究了纱线类型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纱为单丝的SG比经纱为复丝的SG更易疲劳。(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0年08期)
李新喜,王洋,罗军,白超,田野[3](2010)在《腹主动脉瘤人造血管置换术与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造血管置换术与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疗效。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2008年5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比较术前情况、术中失血量、输血量、ICU观察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术中失血量、输血量、ICU观察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2)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造血管置换术仍是腹主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短期疗效明显高于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手术高危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10年18期)
王英梅,李毓陵,陈旭炜,原婷婷[4](2010)在《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超薄织物的研制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的研究现状及性能要求。根据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要求,按超薄织物的设计原理,对纱线原料、织物密度和组织进行了选择和设计,用2.2tex/12f涤纶复丝上浆后织制成超薄织物试样,试样经过轧光整理减小厚度,然后对试样的厚度及透水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最终研制成厚度小于0.06mm,透水率为7ml/(cm2·min)符合要求的超薄复丝织物。(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0年02期)
霍芷晨[5](2010)在《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管壁结构及其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学的转变,外科治疗的总体趋势朝微创的方向发展,针对血管扩张性疾病,国内外出现了微创的腔内隔绝术(EVE)。该疗法通过在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人造血管的复合体移植物(Stent-graft,SG),从而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腔内隔绝术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简捷、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尽管EVE有这么多优点,但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SG)植入人体后,不断有疲劳破损的报道,主要是临床上SG出现的疲劳破损(织物孔洞、缝合线断裂、支架变形等)导致其在体内的寿命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目前,临床上只对其破损现象进行了表述,对其植入人体之前疲劳性能的评价研究较少,因此建立一个评价系统,模拟体内移植环境对SG进行疲劳试验,预测SG疲劳性能很有必要。本论文研究SG的体外疲劳性能即耐久性能,耐久性是描述移植物植入体内后(在经受环境应力后)维持其物理结构的能力。国内外在SG疲劳性能方面研究较少,用来进行疲劳实验的仪器还有待改进,如原理上没有完全仿生,与人体真实环境尚有一定距离,没有把SG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研究其疲劳性能,对SG疲劳机理尚不明确等等。本论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改进设计制作了东华大学原有的人造血管体外仿生疲劳测试装置,改进后的装置除了能提供循环脉动流、脉动压力可调和恒定温度之外,还可以实现测试试样两端具有一定张力,试样所处环境为模拟血液,这与移植物在人体内的移植状态更接近。同时确定了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在短期疲劳时间内,评价指标确定为经纬密度和整体水渗透性的变化,根据表征指标及疲劳破坏条件确定了测试时间点。SG管壁结构由管状织物覆膜、金属支架以及缝合线叁部分组成。本论文首先研究金属支架对SG疲劳性能的影响,发现SG织物覆膜不同部位的经纬密度出现了疏密不匀,这可能是因为金属与织物缝合的地方出现应力集中,导致SG整体应力分布不匀;经过一段时间的疲劳后,试样总体的经纬密度维持稳定,其值与试样起始的经纬密度值很接近,但整体水渗透性呈下降趋势。其次,对SG原织物覆膜的耐磨性进行了研究,发现SG原织物覆膜的耐磨性对SG的疲劳性能的影响不大。最后,进一步研究了纺织结构参数对SG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经纱纱线为复丝的SG的疲劳耐久性能要好于单丝,SG原织物覆膜结构的均匀性对SG的疲劳耐久性能影响较大,结构均匀,弱节不明显的SG原织物覆膜构成的SG的疲劳耐久性能更优异。另外,对SG的长期疲劳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试样总体的经纬密度维持稳定,整体水渗透性随着孔洞缝隙的增大而变化显着,这说明经纬密度只能作为短期疲劳时间内SG疲劳性能的评价指标。然而整体水渗透的变化可以作为SG短期和长期疲劳性能的评价指标,但要对SG的长期疲劳性能进行更细致的评价需要从微观角度进行进一步探索。本文改进了人造血管体外仿生疲劳测试装置,确立了改进后装置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研究了金属支架和纺织结构参数对SG短期疲劳性能的影响,为预测SG短期疲劳性能提供了测试方法,并对复丝型SG原织物覆膜优化设计和织造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今后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01-01)
赵荟菁,王璐,李毓陵,刘肖燕,KING,Martin,W[6](2009)在《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移植物(SG)织物覆膜的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移植物(stent-graft(SG))的织物覆膜进行动态疲劳性能研究,分析影响其疲劳性能的因素。利用加速疲劳测试仪,对4种覆膜样品进行疲劳性能的测试。实验以覆膜承受的脉动次数为时间点,分别是0次、2.6×107次以及1×108次(即相当于植入体内0、10个月以及38.5个月)。选择覆膜试样的管径,织物周向和轴向密度以及水渗透性在疲劳试验前后的变化作为疲劳性能的特征指标,这些指标在疲劳试验前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脉动压力在织物覆膜周向的作用比在轴向的作用要大;织物覆膜在最初阶段疲劳表现明显,而后趋于稳定;组成织物覆膜的纱线越粗,其疲劳表现越明显;复丝织物的疲劳表现比单丝织物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赵荟菁[7](2009)在《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体外疲劳耐久性能研究及仿生疲劳仪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动脉硬化、动脉内壁脂肪沉积、肥胖、高血压以及先天性缺陷、遗传、血液动力学和生物机械力学因素而导致的动脉扩张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动脉扩张虽然不是恶性肿瘤疾病,但随着瘤体的不断膨胀扩大,逐渐变薄并退化的瘤壁最终破裂,导致急骤的大出血而致病人死亡。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有两种,即传统的开刀手术和微创的治疗方法。用于微创治疗的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在(Endovascularprosthesis,也叫Stent graft(SG))植入人体以后,不断因疲劳破坏而导致整个治疗的失败,因此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体外疲劳破坏性能的考察和预测非常重要。本论文研究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SG)的体外疲劳性能,也即耐久性能,耐久性描述移植物植入体内后(在经受环境应力后)维持其物理结构的能力。国内外在研究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疲劳性能方面存在很多空白,如用来进行疲劳实验的仪器原理上没有完全仿生,与人体真实环境尚有一定距离;至今没有系统的研究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疲劳性能的报道;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疲劳的机理尚不明确;系统的体外疲劳表征体系及研究方法尚未建立等等。因此本论文针对本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自行设计制作了人造血管体外仿生疲劳测试装置(Fatigue resistance testing system forvascular prostheses,简称FretsVP)。该装置根据人体血管系统的原理设计完成,包括温控加热装置、电子蠕动泵、试样安装架、导流硅胶管、限流器以及压力测试装置等6个主要部分,其中电子蠕动泵的转子相当于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心室,电子蠕动泵的辊子相当于人体心血管系统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温控加热装置相当于静脉和心房,装置中的试样以及导流硅胶管相当于主动脉和大动脉,毛细血管的作用由装置的系统阻力来完成。该装置较好的解决了现有纺织基人造血管的疲劳性能仿生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仿真性不强的技术问题,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是CN101105435。该研究初步确立了疲劳测试的宏观表征指标,用试样的管径、经纬密度、厚度、克重、孔隙率、水渗透性在疲劳实验前后的变化率来表征试样的宏观疲劳。同时通过实验对疲劳测试装置进行了初步检验,确立了该装置的测试方法,并验证了其测试效果,实验发现试样在该装置上的疲劳表现与动物实验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用其来进行疲劳实验比较可靠。通过对装置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的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该装置的测试方法及测试步骤,并提出了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根据表征指标及疲劳破坏条件确定了样品的尺寸及测试时间。同时系统地考察了装置不同的频率、脉动压力以及实验时间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由统计方法得出该系统的最优测试参数,即选择的频率为10Hz,压力为450mmHg,实验时间点分别是0,24,38小时。用以上实验条件对12种不同纺织结构参数(包括组织结构,纱线支数,纱线类型)的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织物覆膜试样进行了加速疲劳测试,试样的管径、经纬密度、孔隙率、水渗透性等在实验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即试样确实经历了疲劳过程。分析认为,疲劳是在持续的脉动压力影响下由于织物中能量的变化而引起的。为了达到能量新的平衡,织物中的纱线会不断移动,达到结构重组的目的,疲劳也因此而表现出来。通过实验结果及分析得出,影响试样疲劳性能的因素不仅包括测试频率、试样承受的压力以及测试时间,还包括试样本身的纺织结构参数。纺织结构参数不同,即使疲劳实验的外部条件相同,各试样的疲劳表现也是不同的。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定量的分析纺织结构参数与疲劳性能的关系,得出各参数对不同的疲劳性能表征指标其贡献率是不同的,组织结构、纱线支数以及纱线类型对SG管状织物覆膜的疲劳性能影响有交互作用,因此在设计制作SG管状织物覆膜时,应针对不同的表征指标来确定优先考虑的因素。利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EnduraTec疲劳测试仪器分别对12种不同纺织结构参数(包括组织结构,纱线支数,纱线类型)的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织物覆膜试样进行了加速疲劳测试,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实验确立了该仪器的测试条件,其测试压力范围为140mmHg~200mmHg,频率为100Hz,测试时间点分别为0,10月以及38.5月。同样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运用了数量化理论Ⅰ。针对得出的结果与自行设计制作的体外疲劳测试装置FretsVP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管径、经纬密等参数在疲劳实验前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两组实验结果的总体趋势一致,即自制的疲劳测试装置FrestVP与EnduraTec加速疲劳测试仪有相同的疲劳测试效果,且二者均可从某种意义上模拟或预测体内人造血管或SG的疲劳变化过程。需要指出的是,两台仪器之间性能不同以及所选择的测试条件的不同,都会对试样的疲劳表现有一定的影响,FretsVP为试样提供脉动流动的流体,与人体真实环境相类似,且其频率比较小,也即试样在承受每一次脉动压力之后,其回复时间相对比较长。而EnduraTec加速疲劳仪是通过试样两端的脉动迭加为试样提供脉动压力,液体并未形成连续的脉动流动,且其频率为100Hz,每次脉动之后,试样在未回复之前继续承受下一次的脉动压力。另外,疲劳测试时间对试样的疲劳表现的影响也很显着,测试时间越长,则其疲劳表现越明显。本文还利用FretsVP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移植物(支架和织物覆膜的结合体SG)进行了疲劳测试,选择的织物覆膜为经纬纱规格为30d×20d/12f的3/1斜纹管状织物,其管径为8毫米,金属支架材料选择弹性超大的镍钛金属丝,缝合线规格分别为3-0和5-0。测试时选择的频率为10Hz,压力为100-120千帕(约为849-1019mmHg)。经过一定时间的测试,试样产生了破裂、散边等现象。缝合线规格不同,则试样产生破坏的时间也不一样,缝合线越粗的试样越容易破坏。通过对试样破坏形态的观察推断出试样破坏可能的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为脉动流在流过试样时,管状试样承受的压力降有所差异,流体入口处的压力要大于出口处的压力;其二为缝合线处的应力集中。初步建立了纺织型人造血管体外评价体系,包括宏观、介观、微观叁个方面。分析了试样在脉动压的影响下其宏观、介观、微观叁个方面的疲劳过程及破坏情况,并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表征指标。宏观表征指标可选择试样的拉伸断裂强度、顶破强度、管径、厚度、织物经纬密度、克重、孔隙率、水渗透性等参数在疲劳实验前后的变化率。进一步可对构成管壁的介观结构的纱线和纤维单元以及微观结构的高聚物大分子构象的变化进行表征,选择的主要特征指标为纤维的拉伸断裂强度、断裂功,玻璃化转变温度、溶解速率等参数在疲劳实验前后的变化。为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疲劳破坏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纺织型人造血管体外仿生疲劳测试装置,确立了该装置的测试方法,并初步建立了疲劳表征指标和纺织型人造血管体外疲劳评价体系,同时得出纺织结构参数与试样疲劳性能的关系。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纺织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纺织型人造血管疲劳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为今后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9-03-01)
刘肖燕[8](2008)在《腔内隔绝术用纺织基人造血管成形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血管疾患如动脉硬化、血栓栓塞、动脉瘤越来越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近四十多年来,由于人造血管的出现和发展,用外科手术重建已闭塞的动脉,恢复器官和远端肢体的供血,已成为一种常规临床手术。全世界每年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人造血管产品,因此世界范围内对人造血管的结构和性能、新型制造技术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1969年,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腔内治疗的概念,1990年9月,Parodi首先应用可被球囊扩张的覆有涤纶的支架治疗人体腹主动脉瘤(AAA)并获得成功,揭开了血管外科领域新的一页。近年来,针对动脉扩张性疾病,出现了微创血管腔内疗法-腔内隔绝术,该疗法通过在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人造血管的复合体移植物,从而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进口腔内隔绝器具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所以研制国产腔内隔绝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腔内隔绝术用织物是腔内血管隔绝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腔内隔绝术用织物的织物结构设计和力学性质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次课题研究中设计和织造了不同纱线类型、纱线细度和织物组织的一系列试样,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统一选取30d PET单丝作为经纱,分别选取20d,20d/12f,30d,30d/12f四种PET纱线纬纱,3/1↗、2/2↗和平纹3种织物组织,在经过改造的全自动小样机上完成,下机后将所织造试样进行清洗过程,以去除杂质,对试样深度清洁。对自行织造的12种管状织物进行了清洁预处理后,对试样分别进行了管壁厚度,织物项破强度和水渗透性能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对测试中的测试参数进行了讨论和分析,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厚度测试中试样的正反面的受力不同不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同时确定了对于本次研究中的试样的水渗透性测试最佳时间为10分钟。在此基础上对12种试样进行逐项测试,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分析可得,织物结构(包括纱线结构、纱线细度和组织结构)对织物力学性质的影响关系。同时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对上述的测试内容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纱线的结构对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组织,最后是纱线的细度。总之,本课题设计和织造了密度均匀、高密、超薄和无缝的腔内隔绝术用管状织物,并对织造的12种试样进行了相关力学性能测试,得到了织物结构(包括纱线类型,纱线细度和织物组织)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关系,同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评估和预测,为进一步优化腔内隔绝术用织物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促进腔内隔绝系统的国产化。(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8-12-01)
李新喜[9](2008)在《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腹主动脉瘤切开加人造血管置换术的临床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腹主动脉瘤切开加人造血管置换术与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短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38例行择期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随访1到5年,比较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组(即腔内组,n = 15)与腹主动脉瘤切开加人造血管置换术组(即手术组,n = 23) 1.术前状况;2.术中失血量、输血量、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3.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生存率;4.随访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术后生存情况。结果1.腔内治疗组的年龄为36~78岁,平均为62岁;手术组的年龄为24~74岁,平均为59岁,两组差异无显着性( P = 0.597)。2.腔内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平均数分别为50ml和0ml,手术组为1000ml和800ml,两组差异均有显着性( P值均< 0 . 001)。腔内组手术时间和术后ICU观察时间的平均数分别为136min和8h,手术组分别为210min和36h,两组差异均有显着性( P值均< 0 .001)。腔内组住院费用为138000元,手术组为38100元,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 0 .001)。两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着性。4.腔内组术后无死亡,手术组围手术期有1人死亡,术后随访有1人死亡,腔内组累积生存率为100 %,手术组为91 %,两组差异无显着性( P = 0 . 095)。结论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动脉瘤腔内手术的短期疗效明显高于开腹手术,其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其长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梅叶峰[10](2007)在《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制备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治疗的总体趋势也开始朝向微创和简捷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针对扩张性疾病,国际国内出现了微创的血管腔内疗法,通过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人造血管的复合体移植物从而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因而手术的名称叫腔内隔绝术。该疗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小,具有简捷、微创和疗效确切的优点。进口腔内隔绝器具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所以研制国产腔内隔绝器具显得尤为重要。腔内隔绝用织物是腔内隔绝器具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应用的特殊性,所以对该织物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论文首先总结了传统有梭织机和现有无梭织机的特点,分析了它们在织造细特高密管状织物的局限性,提出了尝试在刚性剑杆小样机上,设计一套连续引纬机构。本机构主要包括固定在剑杆上的握持装置、固定在织机左侧的接收装置、带着梭子交替地停在握持装置和接收装置里的中间装置。通过剑杆的往复运动、握持装置的一致作用和接受装置的间断作用使梭子交替地停在织机的两侧,从而实现了引入纬纱的连续。接着,将本机构应用于相关织物的试织。从锦纶单丝到涤纶丝,从片状织物到管状织物,尤其对于织造满足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要求的管状织物,本机构不但能实现有效的连续引纬,而且保证稳定、理想的管身和管边。总之,连续引纬机构的实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以后腔内隔绝术人造血管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7-01-01)
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临床上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SG)出现的疲劳破损导致其在体内的寿命难以达到预期要求的问题,利用一种新型体外测试装置预测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疲劳性能。采用加速疲劳实验,脉动压力为64kPa,脉动频率为10Hz,除了循环脉动流之外,此装置还提供SG移植环境——模拟血液环境。重点研究了纱线类型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纱为单丝的SG比经纱为复丝的SG更易疲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1].黎聪.“自突型”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成型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1
[2].霍芷晨,王璐,魏守栋,卓婧元,赵赢.纱线类型对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疲劳性能的影响[J].产业用纺织品.2010
[3].李新喜,王洋,罗军,白超,田野.腹主动脉瘤人造血管置换术与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
[4].王英梅,李毓陵,陈旭炜,原婷婷.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超薄织物的研制与性能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2010
[5].霍芷晨.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管壁结构及其疲劳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
[6].赵荟菁,王璐,李毓陵,刘肖燕,KING,Martin,W.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移植物(SG)织物覆膜的疲劳性能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
[7].赵荟菁.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体外疲劳耐久性能研究及仿生疲劳仪的设计[D].东华大学.2009
[8].刘肖燕.腔内隔绝术用纺织基人造血管成形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8
[9].李新喜.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腹主动脉瘤切开加人造血管置换术的临床对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
[10].梅叶峰.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的制备技术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7
标签: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 分支; 自突型; 模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