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敏感性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药物敏感性基因,个体化化疗,骨肿瘤
非敏感性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罗力[1](2019)在《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在骨原发恶性肿瘤个体化化疗中的指导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骨原发恶性肿瘤的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骨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等。这些肿瘤往往恶性程度较高,具有易早期转移、复发的特点,并可影响患者运动功能,致残率较高。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策略是外科手术治疗(保肢或截肢)联合辅助放疗或化疗以及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化疗)。相较以往单纯手术或放疗的治疗手段,多药新辅助化疗及辅助化疗的进展,已经明显改善了其中部分肿瘤如骨肉瘤和尤文肉瘤的预后。目前,经过综合治疗,所有确诊为骨肉瘤的患者中大约四分之叁的人可被治愈,其中90%-95%可通过保肢方法成功治愈,而不必截肢。局限性尤文肉瘤的患者生存率已经上升至将近70%。在诊断时已转移的患者仍可能实现治愈。然而,目前临床常用的化疗方案,用药剂量相对较大,药物种类相对固定,联合化疗可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小,即使按照标准方案化疗,仍有部分患者在经过综合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者近、远处转移。部分患者因严重化疗副反应而延长化疗间隔甚至被迫终止化疗。当前临床仍缺乏可用于预测化疗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可靠手段。近年来,关于化疗药物作用机制、耐药、毒副作用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从基因层面揭示了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毒副作用的关系。基于这些研究的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应运而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骨原发恶性肿瘤化疗中常用的一线、二线化疗药物,也可通过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对化疗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进行预测。如研究发现XRCC11、ERCC11、GSTPl1、NQO1等基因可用作铂类药物的检测靶标,ABCB1、NQO1、CBR3等基因可用作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检测靶标,CYP2C9、CYP2C19、GSTP1等基因可用作环磷酰胺或异环磷酰胺的检测靶标,MTHFR、ABCB1、SLCO1B1、MTRR等基因可用作甲氨蝶呤的检测靶标,ABCB1、DYNC2H1等基因可用作依托泊苷的检测靶标,CYP2C8、TP53可用作紫杉烷类药物的检测靶标,ABCB1等基因可用作长春碱类药物的检测靶标,RRM1、CDA等基因可用作吉西他滨的检测靶标。基于这些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个体化化疗”的概念,即针对个体患者,选择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的化疗方案,而非标准化疗方案,以期将临床获益最大化。但是,目前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可证明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在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中的作用和地位。临床实践中化疗病人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是否和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预测结果相符,通过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而获得的预测结果是否可作为在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仍值得临床验证和讨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对已行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在临床个体化化疗中的指导意义。研究目的研究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讨论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在骨原发恶性肿瘤患者个体化化疗中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1)选取研究对象:研究病例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肿瘤科2016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骨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经过病理学或者细胞学初诊确诊为骨原发恶性肿瘤且按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骨肿瘤TNM分期系统诊断为ⅡA-ⅣA期、未接受过治疗、全身评估结果显示化疗耐受性较好,年龄小于65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0~1分的患者;排除粒细胞严重减少、贫血、肝、肾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指标超过参考值2倍,以及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PS评分>2分的患者。(2)研究对象外周血采集及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患者均于治疗周期中从肘部静脉采集静脉血5ml,使用5mlEDTA-2K抗凝管采集外周血,使用qPCR方法检测患者药物敏感性基因多态性。检测位点包括:铂类(XRCC1、ERCC1、GSTP11、NQO1),蒽环类(ABCB1、NQO1、CBR3),环磷酸胺或异环磷酰胺(CYP2C9、CYP2C19、GSTP1),甲氨蝶呤(MTHFR、ABCB1、SLCO1B1、MTRR),依托泊苷(ABCB1、DYNC2H1),紫杉烷类(CYP2C8、TP53),长春碱类药物(ABCB1),吉西他滨(RRM1、CDA)。根据药物的所有敏感性基因多态性位点检测结果、各位点检测的证据等级综合考虑获得疗效及毒副作用预测结果。(3)化疗方案:按照2016-2018版NCCN指南软组织肿瘤及骨肉瘤分册推荐的标准化一线及二线化疗方案化疗,包括:顺铂、阿霉素、异环磷酰胺、大剂量甲氨蝶呤;VAC/IE(长春新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与异环磷酰胺和依托泊苷交替使用);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MAID(美司纳、阿霉素、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所有患者均使用一线化疗方案化疗,按后述疗效评价方法认为治疗无效后更换二线化疗方案。(4)病历信息采集:根据姓名、身份证号、住院号确定患者身份,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数据和相关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影像学检查结果(X线、CT、MRI、PET/PET-CT),病理学检查结果(穿刺/切开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MTX血药浓度),手术信息(手术时间、术式),化疗信息(方案、疗程、并发症病史)。治疗结束后的患者按照NCCN指南推荐的随访频率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上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5)疗效评价:参照RECIST1.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和WHO标准(1979年)进行疗效评估,认为CR及PR为治疗有效,SD及PD为治疗无效。当可测量病灶成为不可测量(包括术后、成骨性病变、囊性病变)时,将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定义为不确切,继续治疗并重新评价,将初次怀疑为PD的时间记录为出现PD的时间。所有评价结果均根据4周后患者的相应检查重新评价以确认疗效。(6)毒副作用评价: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制定发布的通用不良反应术语标准5.0版本(CTCAEV5.0)对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进行描述并分级(共5级)。将分级为3级及以上的的AE评价为“显着的毒副作用”,分级为1级及2级的AE评价为“不显着的毒副作用”。结合各药品说明书所列出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归因、描述和分级。(7)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5.0处理数据,通过Mcnemarχ2检验、Kappa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判断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与基因检测预测结果的的一致性,分析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在判断疗效和防治毒副作用方面的预测价值。结果1.研究对象资料(1)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016年4月-2019年3月山东大学骨肿瘤科收治的骨原发恶性肿瘤病人共计2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9-55岁,中位年龄18岁,平均年龄24.05±14.52岁。骨肉瘤16例,未分化肉瘤1例,PNET/Ewing's肉瘤2例,骨原发纤维肉瘤2例。随访时间239-1074天,平均随访548.33±246.235天。患者均知情同意。(2)以既可判定实际临床疗效或评价临床毒副反应,同时又有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预测值者为一组有效个案。分析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疗效预测价值时共获得有效个案60组(n>40,T>5),分析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毒副作用预测价值时共获得有效个案77组(n>40,T>5)。2.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疗效预测价值(1)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疗效预测结果与临床实际疗效间存在一般的一致性(kappa=0.292),总体来看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疗效预测价值一般。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对各单药的疗效预测价值不同,对阿霉素类(Kappa=0.417)、依托泊苷(Kappa=0.421)的疗效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对顺铂(Kappa=0.214)的疗效预测作用一般,而对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Kappa=0.012)的疗效预测作用则较差。(2)通过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所得的疗效预测结果与临床实际疗效间存在显着的差异,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预测化疗疗效的敏感度较高(87.12%),特异度较低(52.17%)。3.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毒副作用预测价值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对化疗毒副作用的预测结果与临床实际情况并无一致性(Kappa=-0.201),Mcnemarχ2检验p>0.05,说明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无毒副作用预测价值。结论(1)骨原发恶性肿瘤的化疗中,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对药物临床疗效有预测价值,其敏感度较高而特异度较低。在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时可将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的疗效预测结果作为参考:当预测结果为无效时,应优先考虑应用其他化疗药物化疗。(2)骨原发恶性肿瘤的化疗中,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无预测价值。(3)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对单药疗效的预测价值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5)
向东,张方琪,李志奎[2](2016)在《敏感性基因检测联合单克隆抗体在哮喘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既往有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严重程度和可逆性气流受限随时间改变[1-2]。全世界不同年龄、不同种族有超过3亿人患有哮喘,到2025年这一数字或将增加到4亿[3]。这一全球患患者数的激增,真实地反应了哮喘发病率的上升。在过去10年里,尽管各种各样的治疗可以降低哮喘患者的病死率,但是大部分患者的哮喘(本文来源于《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04期)
于焕君[3](2016)在《利用MAS技术选育耐氟且无鳞毛家蚕新品种及AcMNPV敏感性基因的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在许多领域都是一个大问题。氟化物是污染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人体有害,还污染树木和桑蚕,危害着蚕桑产业。经研究表明家蚕耐氟性主要由显性主效基因(Dtf)控制着,并已利用SSR标记将其定位于家蚕第12连锁群。在我们的试验中菁松亲本是对氟敏感的,当喂食浸渍50 mg/kg NaF的桑叶时就会产生中毒症状,当喂食浸渍100 mg/kg NaF的桑叶时,幼虫全部死亡。而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喂食浸渍200 mg/kg NaF的桑叶时几乎不产生中毒症状。家蚕是鳞翅目的代表,它的翅膀的主要特征是上面覆盖有一层鳞毛。在制种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鳞毛脱落,飘散在空气中而成微尘,污染工作环境,危害制种工作人员的健康。蚕业学者通过资源考察与采集发现了它的突变体(成虫翅无鳞毛),经遗传分析,发现该性状是由隐性基因(nlw)控制的,并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将其精细定位。本实验以菁松为轮回亲本,先后与U13和T6品种杂交。首先以菁松品种为母本,T6品系为父本杂交,然后以F1代为母本与U13品系杂交,后代BC1再与菁松母本回交,产生的下一代的BC2代中筛选经济性状最好的雄性个体作为父本与菁松母本回交。在每一次回交后代中,都用与家蚕耐氟性基因Dtf连锁的SSR、STS标记(S1214和S121201)以及与无鳞毛翅基因(nlw)连锁的分子标记(S1305和cash2p)来检测雄蛾子基因型。如果任一标记表现为菁松的纯合型,则该个体的后代予以淘汰,只留S1214和S121201位点表现为菁松与T6的杂合型并且在S1305和cash2p位点表现为菁松和U13杂合型的个体的后代,采用这种检测方法连续回交至BC6代。之后通过自交得到的群体喂食被200 mg/kg NaF污染的桑叶,然后存活下来个体选择无鳞毛翅且经济性状良好的家蚕被选择出来,自交产生下一代BC_6F_3。采用分子标记选出那些在Dtf和nlw位点纯合的个体。这样,具有良好性状,高耐氟性并无鳞毛的家蚕产生了。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ed Californi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作为杆状病毒的代表种,能够感染许多宿主。研究发现,通过注射接种的方法,重组AcMNPV可以感染部分家蚕品种,且家蚕对AcMNPV的感染性由隐性单基因(susceptible to AcMNPV,sav)控制。以家蚕不感染品种C108和感染品种P50为亲本组配正反交群体,并获得回交群体(P50×C108)×P50和P50×(P50×C108),记作BC1F和BC1M。在家蚕饲养过程中将分离群体的五龄幼虫注射含有GFP标记的重组AcMNPV病毒,并喂养浸渍有抗生素的桑叶3天后用荧光显微镜区观察。有绿色荧光的个体为感染个体,没有绿色荧光的个体为不感染个体。根据家蚕基因组信息,设计STS分子标记对sav基因进行定位分析,将sav基因定位在第3连锁群,绘制的遗传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48.7cM,sav基因位于37.6cM处,T0399和T03147标记与sav基因的距离最近,分别是5.1和0.4cM。(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6-04-25)
徐长利[4](2015)在《玉米对烟嘧磺隆敏感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生长期高温、多雨,杂草丛生,若除草不利,会严重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使用化学除草剂是控制杂草的有效手段。磺酰脲类除草剂烟嘧磺隆具有低用量、低毒、广谱及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烟嘧磺隆是一种高效、低毒、强选择性、内吸性磺酰脲类除草剂,可有效防除玉米田内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且用量少、选择性强、药效稳定、不受土表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可与其它种类的除草剂混合使用等优点而备受欢迎。但近年来发现,烟嘧磺隆会对部分玉米品种产生严重药害。本试验以玉米抗性自交系1145和玉米敏感性自交系SN375为材料,通过抗性鉴定和抗性生理机制研究,分析玉米对烟嘧磺隆除草剂产生敏感性的遗传基础,并对此敏感性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为开展玉米抗烟嘧磺隆除草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从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角度对玉米抗性自交系1145和玉米敏感性自交系SN375进行敏感性鉴定。设置9个浓度梯度,0(CK)、6、18、36、60、90、126、168、216 g/hm2,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烟嘧磺隆除草剂对抗性自交系1145和敏感性自交系SN375各鉴定指标的抑制程度明显不同。抗性自交系1145在安全剂量(36 g/hm2)范围内,各种鉴定指标基本正常;随烟嘧磺隆浓度的增加,抗性自交系1145受药害程度明显加重,当烟嘧磺隆浓度超过90 g/hm2时,对抗性自交系产生致死性的伤害。敏感性自交系SN375对烟嘧磺隆的反应更为敏感,低剂量(<18 g/h m2)的烟嘧磺隆就可对其造成致死性的损伤。2、叶片喷施烟嘧磺隆后,抗性自交系1145和敏感性自交系SN375各项生理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总蛋白含量和保护性酶(CAT、SOD和POD)活性均不同程度的下降,而MDA含量则呈升高的趋势;两者间比较,抗性自交系1145的各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较为平稳,而敏感性自交系SN375各个指标变化较为剧烈,这可能是抗性自交系1145对烟嘧磺隆具有较强抗性的重要原因。3、通过抗性自交系1145和敏感性自交系SN375表型进行鉴定,表明其正反交F1代对烟嘧磺隆敏感性表现一致,认为该敏感性基因属于细胞核遗传;对1145/SN375//SN375群体进行敏感性鉴定,结果出现抗︰敏感分离比例为1︰1(χ2=1.056<3.84(χ20.05)),符合孟德尔遗传,说明该敏感性基因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通过分子标记定位,利用B73/yn-6//yn-6群体,开发54对SSR标记,将该敏感性基因定位于玉米第5染色体短臂上(bin5.01),位于标记5S-124和5S-129之间,两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24 cM,物理距离为61.1 Kb;利用1145/SN375//SN375群体进一步精细定位,开发60对SSR标记,最终用检测出的3对多态性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标记X26和5S-129之间,两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93 cM,物理距离为10.45 Kb。该区段只有一个基因nsfy。4、对烟嘧磺隆敏感性基因nsfy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发现,抗性自交系B73、1145与敏感性自交系yn-6、SN375、D011、yn-1,有3个位置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只有基因nsfy第626、627个碱基的突变使编码氨基酸由甲硫氨酸(M)变为谷氨酰胺(Q),而该突变位点处于细胞色素P450结构域序列之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基因nsfy表达蛋白质的二、叁级结构预测结果,推断由于该基因P450酶系结构域内碱基的突变导致后续合成蛋白质受到影响,从而使玉米自交系对烟嘧磺隆表现出抗性和敏感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11-09)
杨艳宇,吴德成[5](2015)在《基于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酸敏感性基因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来,乙醇胺改性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EA)类的阳离子基因载体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基因转染效率,在基因治疗方面拥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β-环糊精制备了一系列缩醛键连接的具有酸敏感性的星形PGEA载体,(A-CD-PGEAs),其重复单元上的羟基能够屏蔽A-CD-PGEAs/p DNA复合物表面多余的电荷,同时星形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毒性;缩醛键的引入赋予A-CD-PGEAs酸敏感性和降解性,在酸性的内涵体中,缩醛键的断裂能够改变A-CD-PGEAs的结构并完成A-CD-PGEAs/p DNA复合物形态的转变,从而实现较低的细胞毒性和快速的基因释放。本文分别从琼脂糖电泳,原子力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研究了A-CD-PGEAs复合pD NA的能力,复合物的形态变化及其被细胞吞噬的行为;用MTT法和海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对其细胞毒性和转染能力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影响毒性和转染行为的因素。与金标"PEI"和不含缩醛键的对照样相比,A-CD-PGEAs/pD NAs展现出了优异的安全性和转染活性。(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5-10-17)
闫怡,唐均英[6](2014)在《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影响因素与药物敏感性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综合治疗方式之一,部分相关化疗药物敏感性基因对肿瘤耐药、化疗副反应的预测作用取得了进展。宫颈癌肿瘤大小是影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因素;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Ⅲ微管蛋白(TUBB3)、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基因阳性或过度表达可作为铂类、抗微管类和吉西他滨药物耐药的预测标志,但不推荐临床常规检测及应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副反应有关,为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徐小博,楚慧丽,毕经旺,王洪娜,徐志香[7](2012)在《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在胃癌治疗中的指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化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是指通过患者体内的有关药物作用靶点、路径、代谢等靶标,评估药物对患者可能的作用,提高治疗的针对性、避免反复尝试与不良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对胃癌个体化治疗研究最多,最能被临床所接受及认识的就是——通过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实现对胃癌化疗药物敏感性和疗效预测。(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34期)
杨波,谢丛华[8](2012)在《与泛素—蛋白酶体代谢途径有关的放射敏感性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是细胞内ATP依赖的非溶酶体蛋白降解系统,能将泛素分子从底物蛋白上移除,选择性地调节细胞内蛋白质表达。p53、Chk1、Survivin、Notch、Cyclin D1等影响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基因编码蛋白可以在细胞内经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本文就这些基因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2年01期)
金志良,孙新臣,魏青[9](2007)在《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研究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方法中,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一样占有重要地位。脑胶质瘤对放射线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放射治疗疗效。脑胶质瘤内在的放射敏感性基因及其引起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和放射线导致的DNA损伤修复等,都与脑胶质瘤的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DNA修复相关基因相关的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正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还有其他的一些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也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蔡莉,李建华,辛彦,牛林琳,臧家兰[10](2006)在《人肺癌细胞中去甲长春新碱和泰索帝药物敏感性基因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人肺癌细胞株中与去甲长春新碱(NVB)、泰索帝(Doc)药物敏感性相关的基因。方法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4株小细胞肺癌(SCLC)细胞株和6株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对NVB、Doc的药物敏感性;应用cDNA macroarray技术检测10株肺癌细胞株中1291个药物敏感性关联基因的表达状态,聚类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NVB对10株肺癌细胞株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Doc。(2)10株肺癌细胞株中,与Doc呈正相关的药物敏感性关联基因多于NVB,而与NVB呈负相关的多于Doc;而在6株NSCLC中,与Doc和NVB呈正相关、负相关一致的基因较多。(3)10株肺癌细胞株中,有51个基因与Doc、NVB药物敏感性相关联,占全部候选基因的3.95%(51/1291)。与NVB药物敏感性呈显着相关的基因27个,其中负相关24个,正相关3个;与Doc药物敏感性关联的基因24个,其中负相关13个,正相关11个。6株NSCLC株中,有67个基因与药物敏感性相关,占全部实验基因的5.19%(67/1291)。与NVB药物敏感性呈显着相关的基因29个,其中负相关25个,正相关4个;与Doc药物敏感性关联的基因38个,其中负相关34个,正相关4个。(4)Rab1、Rab3、Rho B、Rho C、Rac1、Rac2、Gho GDIβ、CD44、Integrinα5、Integrinα6、Integrinβ5、Vinculin等细胞骨架关联基因在SCLC、NSCLC中的表达存在差异。结论SCLC和NSCLC细胞株中,NVB、Doc药物敏感性相关联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非敏感性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既往有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严重程度和可逆性气流受限随时间改变[1-2]。全世界不同年龄、不同种族有超过3亿人患有哮喘,到2025年这一数字或将增加到4亿[3]。这一全球患患者数的激增,真实地反应了哮喘发病率的上升。在过去10年里,尽管各种各样的治疗可以降低哮喘患者的病死率,但是大部分患者的哮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敏感性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罗力.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在骨原发恶性肿瘤个体化化疗中的指导意义[D].山东大学.2019
[2].向东,张方琪,李志奎.敏感性基因检测联合单克隆抗体在哮喘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6
[3].于焕君.利用MAS技术选育耐氟且无鳞毛家蚕新品种及AcMNPV敏感性基因的定位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6
[4].徐长利.玉米对烟嘧磺隆敏感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
[5].杨艳宇,吴德成.基于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酸敏感性基因载体的构建[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5
[6].闫怡,唐均英.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影响因素与药物敏感性基因[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4
[7].徐小博,楚慧丽,毕经旺,王洪娜,徐志香.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在胃癌治疗中的指导作用[J].科技信息.2012
[8].杨波,谢丛华.与泛素—蛋白酶体代谢途径有关的放射敏感性基因[J].海南医学.2012
[9].金志良,孙新臣,魏青.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基因研究的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
[10].蔡莉,李建华,辛彦,牛林琳,臧家兰.人肺癌细胞中去甲长春新碱和泰索帝药物敏感性基因的比较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