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造林论文-邵宗仁,赵光影,臧淑英,徐宁泽,王丽岩

排水造林论文-邵宗仁,赵光影,臧淑英,徐宁泽,王丽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排水造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排水造林,小兴安岭,土壤酶,氮含量

排水造林论文文献综述

邵宗仁,赵光影,臧淑英,徐宁泽,王丽岩[1](2016)在《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酶活性及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不同排水年限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湿地(1974,1985,1992,2003年排水)和天然兴安落叶松沼泽湿地,研究排水对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酶活性及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排水造林后,表层土壤脲酶活性降低47.3%~84.3%;蔗糖酶活性降低49.2%~72.4%。表层土壤NH_3-N降低了6.9%~19.7%;NO_3~--N降低了63.2%~80.3%。在垂直剖面上,排水湿地的NH3-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天然森林湿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排水对土壤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各氮素含量影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11期)

马莉[2](2016)在《排水造林对温带小兴安岭草丛沼泽湿地碳源/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小兴安岭不同时期(前期10年、后期30年)沼泽湿地排水造林形成的人工落叶松沼泽林及天然草丛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碳/氮分析仪测定法与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10年、30年生人工落叶松沼泽林及相应立地上的天然草丛沼泽湿地的土壤呼吸CH_4)碳排放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排水造林对温带沼泽湿地碳源/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排水造林改变了草丛沼泽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由近似单峰型转化为排放与吸收交替出现型),并使CH_4源/汇功能发生转化,即由草丛沼泽CH_4强排放源(年通量155.928 kg·hm~(-2)·a~(-1))转化为CH_4弱吸收汇(10年排水垄和排水渠及30年排水垄的CH_4排放年通量依次为-0.613、-0.350、-0.964 kg·hm2·a~(-1))或弱排放源(30年排水渠为0.350 kg·hm~(-2)·a~(-1))。同时,排水造林干扰改变了生长季沼泽湿地土壤CH_4排放的主控因子,沼泽湿地CH_4排放与30~40cm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排水造林后转化为与其不相关。(2)草丛沼泽与排水造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呈相似的双峰型季节变化趋势,但排水渠在干扰前期与后期(7.64~10.91 t·hm~(-2)·a~(-1))较草丛沼泽湿地的土壤CO_2排放年通量(16.89 t·hm~(-2)·a~(-1))显着降低了35.4%-54.8%(P<0.05),排水垄仅在干扰后期(23.83 t·hm~(-2)·a~(-1))较其土壤CO_2排放年通量显着提高了41.1%(P<0.05)。同时,排水造林干扰改变了生长季沼泽湿地土壤CO_2排放的主控因子,沼泽湿地土壤CO_2排放与气温及0-30cm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而排水造林后转化为10年、30年排水垄与气温及0~40cm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及10年排水渠与土壤温度不相关,30年排水渠与气温及Ocm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3)排水造林前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净固碳量(10.51 t·hm~(-2)·a~(-1)和4.68 tC·hm~(-2).a~(-1))显着低于草丛沼泽(15.44 t·hm~(-2)·a~(-1)、6.74 tC·hm~(-2)·a~(-1))31.9%和30.6%(P<0.05),而后期(14.40 t·hm~(-2)·a~(-1)和6.39 tC·hm~(-2)·a~(-1))却与草丛沼泽相近(-6.7%和-5.2%,P>0.05)。(4)排水造林干扰前期与后期虽使草丛沼泽湿地土壤年净碳排放量有所增减但影响并不显着(前期较草丛沼泽降低了15%,后期较草丛沼泽提高了11.5%;(P>0.05))。排水造林前期碳汇强度(0.72 tC·hm~(-2)·a-显着低于草丛沼泽(2.08 tC·hm~(-2)·a~(-1))65.4%(P<0.05),后期碳汇强度(1.20 tC·hm~(-2)·a~(-1))低于草丛沼泽但差异性不显着(-42.3%,P>0.05)。因此,排水造林在干扰初期显着降低了温带小兴安岭草丛沼泽湿地的碳汇作用,干扰后期其碳汇作用基本得到恢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郭冬楠,臧淑英,赵光影,王丽岩[3](2016)在《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生物降解和淋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兴安岭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年代排水造林的森林沼泽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及生物降解特征,探讨了排水造林时间对土壤DOC及无机氮(NH+4-N+NO-3-N)淋溶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排水造林时间对土壤DOC含量变化影响显着(p<0.05).2003年(PS03)、1992年(PS92)、1985年(PS85)排水造林后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湿地土壤DOC含量均低于未排水造林的天然兴安落叶松苔草湿地(XATC),且排水造林时间越长,土壤DOC含量越少.2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土壤DOC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初期降解速率较快,而后逐渐减慢并趋于稳定.其中周转时间为1 d的易降解DOC所占比重表现为:PS92>XATC>PS03>PS85,表明排水时间达到一定阈值后,易降解DOC部分可能会转化为难降解部分.3在淋溶过程中,随着淋溶次数的增加,淋出液中DOC含量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淋溶1 d后,不同年代排水造林的森林沼泽湿地土壤DOC的淋失率表现为:PS85>PS92>PS03>XATC,表明排水造林时间越长,土壤DOC淋失率越大,因此长时间的排水造林改造可能进一步影响土壤养分的贮量及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孟祥久,周文昌,卢海[4](2014)在《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碳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当湿地排水后,地表水位下降,湿地土壤有氧层增加,CO2排放速率增加,CH4排放速率减少,进而影响全球温室气体的浓度。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湿地排水对土壤CO2、CH4、N2O温室气体和土壤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应加强研究的方向,可为湿地恢复和碳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孟祥久[5](2013)在《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仅占全球陆地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却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排水后,地表水位下降,湿地土壤有氧层增加,CO2排放速率增加,CH4排放速率减少,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湿地排水对土壤CO2和CH4温室气体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森林湿地选择适当择伐可能有利于减缓大气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排放。这将为我国基层林业局湿地恢复和碳管理,以及湿地经营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3年04期)

崔巍,牟长城,卢慧翠,包旭,王彪[6](2013)在《排水造林对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带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大兴安岭人工落叶松沼泽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凋落物及土壤)和年固碳量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0~400 m)分布格局,并与相应生境天然湿地对比分析,揭示排水造林对湿地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植被碳储量(6.49~59.95和3.24~78.97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过渡带100~300 m生境植被碳储量显着提高了43.9%~240.8%(P<0.05),300~400 m生境植被碳储量显着降低了24.1%(P<0.05);2)两者凋落物碳储量(1.61~4.69和1.51~4.34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也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100~200 m生境凋落物碳储量显着提高了84.1%(P<0.05);3)土壤碳储量(163.03~308.68和192.09~382.91 t/hm2)沿过渡带分别呈先高后低且恒定与递减趋势,排水造林使0~300 m生境土壤碳储量显着降低了19.4%~43.4%(P<0.05);4)两者生态系统碳储量(227.68~316.78和275.40~387.67 t/hm2)分别呈现0~100 m高、100~400 m低且恒定和0~300 m高且恒定、300~400 m低的不同分布格局,且排水造林使0~300 m生境生态系统碳储量显着降低了18.3%~31.2%(P<0.05);5)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3.67~10.34、8.03~10.77 t/(hm2·a);1.59~4.87、3.24~5.07 t/(hm2·a))沿过渡带分别呈递增与恒定分布,排水造林使过渡带0~100 m生境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显着降低了54.3%和50.9%(P<0.05),100~400 m生境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有所增加或减少但不显着(-19.3%~18.7%和-20.1%~17.3%,P>0.05)。因此,排水造林显着降低了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但对其固碳能力影响相对较弱。(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崔巍[7](2013)在《排水造林对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北林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开展了湿地排水造林实践,目前形成的湿地落叶松人工林面积约在数万至数十万hm2。相关研究表明湿地排水造林一方面能够提高局部生境地段(过渡带水分环境梯度中上部生境)林分的生产力与蓄积量,增加了湿地的植被碳储量,另一方面,因排水引起的水位下降、温度升高,加快了土壤泥炭的分解过程,导致湿地泥炭层全部或部分消失,又减少了湿地的土壤碳储量。然而排水造林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如何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本文采用样带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排水造林形成的25年生落叶松人工沼泽林在湿地过渡带不同生境地段上(下部0~100m、中下部100~200m、中上部200~300m和上部300-400m)的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其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年净固碳量沿过渡带水分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性,并与相应生境地段的天然沼泽湿地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排水造林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植被碳储量(6.49±.35~59.95±0.51tC/hm2和3.24±0.05~78.97±5.22tC/hm2)沿过渡带水分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其过渡带100~300m生境地段显着提高(43.9%~241.0%,p<0.05),使300~400m生境地段显着降低(24.1%,p<0.05)。(2)落叶松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凋落物碳储量(1.61±0.54~4.69±0.40tC/hm2和1.51±0.14~4.34±1.38tC/hm2)沿过渡带水分环境梯度也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其过渡带100~200m生境地段显着提高(84.1%,p<0.05)。(3)落叶松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土壤碳储量(163.03±2.41~308.68±10.35tC/hm2和192.09±61.66~382.91±48.59tC/hm2)沿过渡带分别呈先高后低且恒定与递减趋势,排水造林使其过渡带0-300m生境地段显着降低(19.4%~43.4%,p<0.05)。(4)落叶松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227.68±2.63~316.78±8.49tC/hm2和275.40±72.20~387.67±46.41tC/hm2)分别呈现0~100m高、100~400m低且恒定和0~300m高且恒定、300~400m低的不同分布格局,且排水造林使其过渡带0~300m生境地段显着降低(18.30%~31.2%,p<0.05)。因此,排水造林25年后显着降低了大兴安岭沼泽湿地过渡带中、下部各生境地段的生态系统碳储量,不利于湿地长期碳汇的维持。(5)落叶松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3.67±0.81~10.34±0.81t/hm2·a、8.03±2.14~10.77±1.20t/hm2·a:1.59±0.34~4.87±0.61tC/hm2·a、3.24±0.86~5.07±0.61tC/hm2·a)沿过渡带分别呈递增与恒定分布,排水造林使过渡带0-100m生境地段显着降低(54.3%和50.9%,p<0.05),100~400m生境有所增减但不显着(-19.3~18.7%和-20.1%~17.3%,p>0.05)。因此,排水造林仅显着降低了大兴安岭沼泽湿地过渡带下部生境地段的固碳能力,而对中、上部各生境地段的固碳能力影响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孙晓新,牟长城,冯登军,刘霞,程伟[8](2009)在《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沼泽甲烷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沼泽排水造林是近年来小兴安岭湿地遭受到的主要干扰类型之一。以小兴安岭天然沼泽湿地-苔草(Carexschmidtii)沼泽和灌丛沼泽,以及沼泽排水后营造(大垄排水造林)的10a和20a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甲烷通量与天然苔草沼泽和灌丛沼泽的差异及其相关环境影响因子,探讨排水造林对甲烷通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和落叶松人工林甲烷通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人工林甲烷通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频率与天然沼泽不同,峰值相对较小,有吸收甲烷的现象出现。10a和20a落叶松人工林甲烷排放通量显着(10a落叶松人工林p=0.005,20a落叶松人工林p=0.009)低于天然苔草沼泽和灌丛沼泽的平均值。苔草沼泽、灌丛沼泽、10a和20a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150d)甲烷排放总量分别为(6.66±8.31)g.m-.2a-1,(0.32±0.31)g.m-.2a-1,(0.13±0.50)g.m-.2a-1和(-0.11±0.20)g.m-.2a-1。沼泽排水造林后甲烷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水位下降和维管植物的减少;此外,排水沟相对面积减少也是导致人工林甲烷排放速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冯登军[9](2009)在《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草丛沼泽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小兴安岭沼泽排水造林10年和20年后落叶松人工沼泽林生长季节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空间变化规律、源汇关系及其主控因素,并与天然沼泽对比分析,定量评价了沼泽排水造林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排水造林对苔草沼泽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草丛沼泽CO_2、CH4、N_2O通量(分布:76.07-809.25、-0.034-7.230、-0.019-0.029;平均值:487.89、1.876、0.004 mg.m~(-2).h~(-1))依次呈现夏>春>秋、夏>秋>春、春吸收而夏秋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10年和20年排水垄和排水沟CO_2通量(121.34-1688.51、4.10-1441.10、42.62-384.27、59.15-588.83,885.21、684.07、166.47、245.33 mg.m~(-2).h~(-1))分别较沼泽提高了40.2%-81.4%和下降49.7%-65.9%,但季节变化规律与沼泽相似;CH_4通量(-0.105-0.242、-0.141-0.022、-0.152-0.848、-0.061-0.366,-0.004、-0.073、0.118、0.054mg.m~(-2).h~(-1))仅为沼泽的0.2-6.3%,呈现春夏吸收秋排放、春夏秋均吸收、春吸收夏秋排放、春夏秋均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N_2O通量(0.005-0.123、-0.002-0.071、-0.006-0.015、-0.001-0.158,0.029、0.027、0.004、0.033 mg.m~(-2).h~(-1))为沼泽6.8-8.3倍(除10年排水沟外),季节变化呈现夏>春>秋、春>夏>秋、春>秋>夏、夏>春>秋。(2)排水造林改变了苔草沼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控因素。草丛沼泽生长季土壤CO_2、CH_4、N_2O排放分别受空气温度和0cm-20cm土壤温度、30cm-40cm土壤温度、水位所制约;排水造林使CO_2排放受0cm-40cm土壤温度与水位制约,N_2O排放受土壤温度或土壤温度与水位制约,但CH_4排放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着。(3)排水造林改变了苔草沼泽温室气体的源汇关系。草丛沼泽、10年和20年落叶松人工沼泽林生长季土壤均为CO_2的排放源(17.56±3.79、23.24±4.45、19.36±2.76 t.hm~(-2)yr~(-1)),但排水造林较苔草沼泽提高了10.3%-32.4%;叁者CH_4源/汇不同(67.54±31.72、1.33±0.24、-1.11±0.15 kg.hm~(-2).yr~(-1)),苔草沼泽为强排放源,排水造林10年后已转化为弱排放源,20年后则转化为弱吸收汇;叁者均为N_2O的排放源(0.133±0.093、0.753±0.039、1.047±0.043 kg.hm~(-2).yr~(-1)),但排水造林10年和20年后转化为其强排放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4-01)

柴亚娟,刘世英,连文岱[10](2008)在《水湿地造林及排水技术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4年生水湿地落叶松人工林排水与不排水生长情况比较,及8年生落叶松林排水水湿地与Ⅰ地位级采伐迹地高生长比较得出,利用水湿地改造营造速生丰产林是切实可行的,其生长量已超过了同龄I地位级采伐迹地上丰产林的生长量,已达到了丰产林标准。并对水湿地人工林排水提出了具体措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排水造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小兴安岭不同时期(前期10年、后期30年)沼泽湿地排水造林形成的人工落叶松沼泽林及天然草丛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碳/氮分析仪测定法与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10年、30年生人工落叶松沼泽林及相应立地上的天然草丛沼泽湿地的土壤呼吸CH_4)碳排放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排水造林对温带沼泽湿地碳源/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排水造林改变了草丛沼泽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由近似单峰型转化为排放与吸收交替出现型),并使CH_4源/汇功能发生转化,即由草丛沼泽CH_4强排放源(年通量155.928 kg·hm~(-2)·a~(-1))转化为CH_4弱吸收汇(10年排水垄和排水渠及30年排水垄的CH_4排放年通量依次为-0.613、-0.350、-0.964 kg·hm2·a~(-1))或弱排放源(30年排水渠为0.350 kg·hm~(-2)·a~(-1))。同时,排水造林干扰改变了生长季沼泽湿地土壤CH_4排放的主控因子,沼泽湿地CH_4排放与30~40cm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排水造林后转化为与其不相关。(2)草丛沼泽与排水造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呈相似的双峰型季节变化趋势,但排水渠在干扰前期与后期(7.64~10.91 t·hm~(-2)·a~(-1))较草丛沼泽湿地的土壤CO_2排放年通量(16.89 t·hm~(-2)·a~(-1))显着降低了35.4%-54.8%(P<0.05),排水垄仅在干扰后期(23.83 t·hm~(-2)·a~(-1))较其土壤CO_2排放年通量显着提高了41.1%(P<0.05)。同时,排水造林干扰改变了生长季沼泽湿地土壤CO_2排放的主控因子,沼泽湿地土壤CO_2排放与气温及0-30cm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而排水造林后转化为10年、30年排水垄与气温及0~40cm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及10年排水渠与土壤温度不相关,30年排水渠与气温及Ocm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3)排水造林前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净固碳量(10.51 t·hm~(-2)·a~(-1)和4.68 tC·hm~(-2).a~(-1))显着低于草丛沼泽(15.44 t·hm~(-2)·a~(-1)、6.74 tC·hm~(-2)·a~(-1))31.9%和30.6%(P<0.05),而后期(14.40 t·hm~(-2)·a~(-1)和6.39 tC·hm~(-2)·a~(-1))却与草丛沼泽相近(-6.7%和-5.2%,P>0.05)。(4)排水造林干扰前期与后期虽使草丛沼泽湿地土壤年净碳排放量有所增减但影响并不显着(前期较草丛沼泽降低了15%,后期较草丛沼泽提高了11.5%;(P>0.05))。排水造林前期碳汇强度(0.72 tC·hm~(-2)·a-显着低于草丛沼泽(2.08 tC·hm~(-2)·a~(-1))65.4%(P<0.05),后期碳汇强度(1.20 tC·hm~(-2)·a~(-1))低于草丛沼泽但差异性不显着(-42.3%,P>0.05)。因此,排水造林在干扰初期显着降低了温带小兴安岭草丛沼泽湿地的碳汇作用,干扰后期其碳汇作用基本得到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水造林论文参考文献

[1].邵宗仁,赵光影,臧淑英,徐宁泽,王丽岩.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酶活性及氮含量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6

[2].马莉.排水造林对温带小兴安岭草丛沼泽湿地碳源/汇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

[3].郭冬楠,臧淑英,赵光影,王丽岩.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生物降解和淋溶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6

[4].孟祥久,周文昌,卢海.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碳循环的影响[J].吉林林业科技.2014

[5].孟祥久.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概述[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

[6].崔巍,牟长城,卢慧翠,包旭,王彪.排水造林对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

[7].崔巍.排水造林对大兴安岭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3

[8].孙晓新,牟长城,冯登军,刘霞,程伟.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沼泽甲烷排放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

[9].冯登军.排水造林对小兴安岭草丛沼泽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

[10].柴亚娟,刘世英,连文岱.水湿地造林及排水技术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排水造林论文-邵宗仁,赵光影,臧淑英,徐宁泽,王丽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