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ickering乳液,亚麻酸甾醇酯,皱褶假丝酵母脂肪酶,单因素试验
植物催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龙,王立晖,刘鹏,安娜,陈光辉[1](2019)在《基于非均相反应的新型固定化酶的构建及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植物甾醇酯的应用价值,在传统酶催化合成方法基础上,研究一种新型的催化剂。以纳米管为乳化剂,利用异辛烷和含皱褶假丝酵母脂肪酶溶液构建Pickering乳液催化剂(CRL@PE),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对该乳液催化剂形貌进行分析,确定其液滴直径为40μm~60μm的油包水构型。将CRL@PE应用于催化植物甾醇和α-亚麻酸酯化反应合成亚麻酸甾醇酯,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含水率、酸醇摩尔比、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植物甾醇转化率的影响,得到最优反应条件为含水率4.0%、酸醇摩尔比2∶1(植物甾醇30μmol)、酶用量12 U、温度30℃、反应时间12 h,此时植物甾醇转化率为93.2%。CRL@PE重复使用10次后,甾醇转化率为90.06%;使用15次后,转化率为77.3%,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此外,CRL@PE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1期)
周欢[2](2019)在《铱催化的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活性氮杂环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和药物的活性单元,例如广为人知的低毒性杀虫剂Nornicotine,镇痛药Oxycontin,抗血栓药物Plavix等。因此发展高效的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因其催化剂用量低,催化效率高,立体选择性控制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其中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避免了亚胺或烯胺不稳定造成难以分离与合成的缺点,可进一步提高了原子经济性。因此本论文尝试合成了四类手性氮杂环化合物并对其中叁类进行了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考察。主要内容如下:1.手性1-取代四氢异喹啉的合成:在叁氟乙酸(TFA,6 equiv.)条件下脱除N-Boc-2-苯甲酰基乙酯的保护基后进行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经过对溶剂、添加剂、配体和温度等筛选,最佳反应条件是铱二聚体[{Ir(H)[(R)-SegPhos]}_2(μ-I)_3]~+I~-为催化剂,同时添加钛酸四异丙酯(Ti(O~iPr)_4,1.2 equiv.)、对甲苯磺酸(TsOH,0.1 equiv.)和碘单质(I_2,0.1 equiv.)。共获得17个不同取代基的四氢异喹啉产物(高达99%的产率和99%的对映选择性)。研究表明添加剂钛酸四异丙酯与碘单质的共同作用有助于中间体亚胺的生成和产物立体选择性的控制。2.手性2-取代四氢吡咯的合成:叁氟乙酸(TFA,6 equiv.)脱除N-Boc-(4-氧-4-苯基丁酯)氨基酸酯的保护基后进行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添加钛酸四异丙酯与碘单质的基础上对后续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发现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0.2 equiv.)的添加有助于促进氢气分子的异裂使Ir(Ⅰ)转化为Ir(Ⅲ),从而提高催化剂活性。以[Ir(COD)Cl]_2/L2为催化剂共获得16个不同取代基的四氢吡咯产物(高达98%的产率和92%的对映选择性)。3.手性2-取代四氢喹啉的合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想通过加入合适的Br?nsted酸使保护基脱除后直接进行不对称氢化过程,简化合成方法的同时获得手性2-取代四氢喹啉化合物。目前最佳的反应条件是在TsOH(2.0 equiv.)作用下,以[Ir(COD)Cl]_2/(R)-BINAP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进行反应。所得2-苯基四氢喹啉的产率达到91%,对映选择性达到79%。4.手性内酰胺的合成:选用3-芳基-3-羟基吲哚啉-1-酮进行不对称氢解反应,以铱-亚磷酰胺配体(L3i)为催化剂,在3,5-双叁氟甲基苯硼酸(1.2 equiv.)的作用下获得12个不同芳基取代的内酰胺产物(高达99%的产率和96%的对映选择性)。脂肪族取代的内酰胺产物的反应条件还在优化中。5.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评价:以噻菌灵为阳性对照,采用菌丝线性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叁类共36个样品(外消旋体与光学纯异构体)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效果的差异。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在待测化合物浓度为50μg/mL时,在四氢异喹啉和四氢吡咯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筛选中,外消旋化合物和光学纯异构体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异且抑菌率较低(<50%)。内酰胺类化合物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化合物12f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80%,对马铃薯干腐菌的抑制率甚至可以达到96%。(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姗,李建新,王永川,何聪颖,孙海娜[3](2019)在《超富集植物制备活性炭催化气化动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超富集植物资源化利用方法,本文以超富集植物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利用热重分析仪和管式炉进行了原煤的CO2气化实验,考察超富集植物制备活性炭对煤气化的催化效果,充分利用超富集植物富含重金属的特点,探究超富集植物的有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原煤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超富集植物制备的活性炭,原煤失重率由58.01%提高至66.83%;气化温度在953.15~1168.15K区间,活化能由155.5k J/mol降至136.5 kJ/mol;管式炉气化终温为1 173.15 K时,碳转化率由78.88%提升至90.16%;随超富集植物制备活性炭添加量的增加,催化气化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9年04期)
陈姗[4](2019)在《超富集植物制取活性炭气化催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治理成本低廉、治理效果永久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已进入规模化的应用阶段。植物修复技术产生的收获物中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属,如若处置不当,植物中的重金属会以各种形式返回到生态环境中,对环境再次造成污染。因此,探索合理的植物修复产物处置技术非常迫切。本文首先总结对比国内外处置超富集植物的传统方法和新兴方法,结合超富集植物的特点,提出以超富集植物为原料制取活性炭的方案,并说明该项研究的意义以及应用场景。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案,分别探究热解阶段和活化阶段的重金属迁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重金属的迁移影响较大,并且热解阶段和活化阶段的重金属迁移规律不完全一致,热解阶段重金属的稳定性依次为:Ni≈Zn>Cu>Cr>Pb≈Cd,在活化阶段重金属的稳定性依次为:Cr>Zn>Pb>Ni≈Cu>Cd。其中Cu和Ni的稳定性下降,Cr的稳定性上升,添加KOH可以改变部分重金属在受热过程中的稳定性。热解处理可使重金属在底渣中富集,有利于重金属在后续工艺中的利用,选择合适的处理温度可以提高工艺的经济性。将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作为原煤气化的催化剂,利用微机差热天平探究其气化催化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添加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后,原煤的最大气化温度随着活性炭的添加比例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活化能也有不同比例的降低。将叁种工况下制取的活性炭添加到原煤中作为催化剂,发现以超富集植物为原料制取的活性炭催化性能优于以普通生物质为原料制取的活性炭,催化性能的差异,推测是由超富集植物中的重金属引起的。通过管式炉实验发现,在700℃、800℃、900℃的气化温度下,添加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后,原煤的碳转化率均有明显提升,添加量越大,碳转化率越高;1000℃时,原煤的碳转化率为99.97%,因此添加活性炭后,碳转化率基本不变;对1000℃工况下的产气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添加10%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之后,原煤的产气质量有所提高。本文通过研究,初步探索了温度、时长以及碱炭比在活性炭制取过程中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热重和管式炉的实验肯定了超富集植物制取的活性炭对煤的气化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王平平[5](2018)在《苔类植物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功能鉴定和黄酮合成酶催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苔类植物作为最早出现的高等植物类群,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会遇到紫外线增强和缺水的阻碍。苔藓植物进化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生理结构以适应陆生环境,包括苔类植物表面存在的角质层,可用来防止体内水分的流失和紫外线的侵害。大多数陆生植物的地上部分都有角质层覆盖。角质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角质层中含有脂质聚合物,大多是由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通过酰基转移酶酯化而生成的。在一些高等植物中已经鉴定了一些与角质层的生物合成有关的酰基转移酶,这类酶属于BAHD/HXXXD酰基转移酶家族。目前,苔藓植物中还未对该类酶进行研究。本实验对蛇苔(Conocephalum connicum,SRP076966)、小蛇苔(Conocephalum.japonicum,SRP078647)和楔瓣地钱(Marchantia emarginata,SRP078649)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库进行筛选,找到叁个注释为BAHD/HXXXD家族的基因,分别将其命名为CcHFT、CjHFT与MeHFT。用MeHFT序列在NCBI上搜寻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和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的基因组数据库时,发现了与MeHFT同源的基因各一个,分别命名为SmHFT和PpHFT。将五个全长基因分别从植物中克隆出来并构建入原核表达载体。体外酶活实验中,发现CcHFT、CjHFT、MeHFT和SmHFT的最适底物均为阿魏酰辅酶A和1-十二烷醇。而PpHFT的最适底物为咖啡酰辅酶A和十六羟轻基棕榈酸。利用烟草下表皮瞬时表达对MeHFT进行了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其定位于细胞质中。对蛇苔、小蛇苔、楔瓣地钱和江南卷柏的植物细胞壁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芳香化合物主要是对香豆酸甲酯和阿魏酸甲酯,烷烃部分以十六烷醇和十八烷醇为主要成分。苔类植物有着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黄酮、木脂素、萜类、香豆素和联苄等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有着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价值,比如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抗过敏和抗细胞毒等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在高等植物中已经研究的较为清楚,在很多高等植物中都已克隆和鉴定了相关基因,其中黄酮合成酶和黄烷酮-3-羟基化酶是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的氧化酶,二者的催化功能及进化关系尚有待阐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从苔类植物中克隆并鉴定了六个I型黄酮合成酶(FNSI),在小立碗藓和江南卷柏中各克隆鉴定了一个同时具有黄酮合成酶和黄烷酮-3-羟化酶(F3H)功能的酶,在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又分别克隆并鉴定了六个黄烷酮-3-羟化酶。在这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基因MpFNSI2、MeFNSI 2、CjFNSI 2、CcFNSI 1、CjFNSI 1、PaFNSI 1、PpFNSI、SmFNSI、GbF3H、PsF3H、PrF3H、AtF3H、MtF3H和AtrF3H进行了序列比对以及同源模拟,发现了一个氨基酸位点,注为“星位点”,它与底物柚皮素的A环在空间上相近,推测该位点可能与底物的催化活性有关。苔类植物中的几个FNSI酶在该位点上是酪氨酸Y,在小立碗藓和江南卷柏中的FNSI/F3H基因上,该位点分别是甲硫氨酸M和苯丙氨酸F。在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的六个F3H基因中,该位点均是脯氨酸P。将这些基因分为叁类,第一类是FNSI,第二类是FNSI/F3H,第叁类是F3H。通过将叁类基因中的“星位点”Y、M、F和P互相之间进行突变,鉴定突变蛋白的体外催化功能,结果表明该“星位点”是决定酶催化功能和演化的一个关键氨基酸。将CjFNSI 1和CjFNSI 2转入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对纯合子转基因和野生型种子进行底物饲喂实验并对幼苗中黄酮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CjFNSI I和CjFNSI 2的过表达植物中芹菜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结果说明CjFNSI 1和CjFNSI 2在植物体内功能和体外酶活功能一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6](2018)在《植物叁萜代谢物多样性催化机制研究获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花类药材岗位团队成员、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博士谭政委对植物叁萜代谢物多样性形成催化机制的研究取得突破,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杂志。目前从植物中发现的叁萜类物质已超过两万种,其中很多有相当高的医学价值。在植物合成叁萜代谢(本文来源于《种业导刊》期刊2018年05期)
徐炎[7](2018)在《微波辅助—植物还原法制备钯纳米材料及其1,3-丁二烯加氢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是石油化工领域中很重要的反应之一,反应产物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之一,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中。此外,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也是探索C=C加氢和金属催化剂表面电子性质的模型反应。由于该反应是一个结构敏感型的放热反应,1,3-丁二烯容易深度加氢生成丁烷,如何保证该反应的催化剂同时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是十分有意义的。Pd催化剂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然而关于Pd催化剂的研究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绿色高效地制备Pd催化剂、怎样调控Pd纳米颗粒的粒径、明确价态效应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深度加氢等等。因此,本文通过引入微波辅助、卤素离子、第二种金属来提高Pd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采用微波辅助-植物还原法分别制备Pd/γ-Al203和Ni-Pd/γ-Al203催化剂,并对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借助TEM、XPS、TPR、AAS等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将催化剂的结构、性质与其催化性能进行关联。在微波体系中采用福建省常见的21种植物质还原制备Pd纳米颗粒,以对Pd2+的还原能力和Pd纳米颗粒粒径为筛选依据,借助于AAS和TEM表征手段确定侧柏提取液为目标植物质。随后对微波反应时间、微波输出功率、反应温度等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到较优的合成条件为:微波输出功率为240 W,反应温度为90 ℃,反应时间为700 s,提取液浓度为5.0 g/L。将所制备的Pd纳米颗粒负载于γ-A1203载体制得Pd/γ-Al203催化剂,并与采用传统油浴加热方式所得Pd/γ-Al2O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对比,发现微波辅助-植物还原法制备的Pd/γ-Al2O3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35 ℃的条件下,1,3-丁二烯转化率为100%,丁烯选择性提高了 6.4%,为57.6%。引入微波辅助,能提高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和反应速率,因此该法制备Pd纳米材料是一个绿色高效的制备方法。进一步考察了负载量、载体种类、反应温度、原料气流速等因素对Pd/γ-Al203催化剂1,3-丁二烯加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优化的催化剂制备和反应条件为:载体为γ-Al2O3,Pd负载量为0.4%,反应温度为35 ℃,原料气空速为30mL/min。为了提高Pd催化剂的选择性,着重考察了卤素离子的引入对Pd/β-Al2O3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Cl-、Br-有利于提高催化性能,而加入I-后所得的催化剂几乎完全失活。TEM、XPS等对Pd纳米颗粒的粒径和表面价态的表征结果表明,加入0.1 mM Br-和Cl-能影响Pd的表面电子性质和改善Pd0/Pd2+分布比,降低了 1,3-丁二烯发生深度加氢的程度;引入I-对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比较明显,所得纳米颗粒粒径<2 nm,从而使得加I-的催化剂几乎完全失活。催化剂评价结果显示加入0.1 mM KBr所得的Pd-Br/γ-Al203催化剂催化性能较好,在反应温度为35 ℃的条件下,其转化率为100%,丁烯选择性为80.1%,比Pd/γ-Al2O3催化剂的选择性提高了 22.5%,在连续反应24h后,其催化性能无明显下降。采用微波辅助-植物还原法制备Pd基双金属催化剂,Co-Pd、Ce-Pd、Cu-Pd以及Ni-Pd四种双金属催化剂的评价结果表明Ni的引入对催化性能的提高最为显着。随后考察了 Ni/Pd比例、金属负载量、侧柏提取液浓度以及两种金属的添加顺序等制备条件和反应温度、原料气流速等反应参数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较优的制备条件为:侧柏提取液浓度为5.0 g/L,同时加入Ni(NO3)2和Pd(NO3)2两种金属前驱体,Ni/Pd比例为3:5,金属总负载量为0.4%,反应温度为35 0C,原料气流速为30mL/min。通过EDXmapping的结果可知合成的Ni-Pd纳米颗粒为合金结构,结合TEM、XPS等表征,发现加入Ni不仅可以使Pd纳米颗粒粒径变小,而且可以修饰Pd的表面电子性质,稀释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从而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Ni3Pd5/γ-Al203催化剂相比单金属Pd/γ-Al203催化剂而言,在反应温度为35 ℃的条件下,1,3-丁二烯转化率100%,单丁烯选择性提高了 15.2%,达到72.8%,在连续反应24h后,其催化性能无明显下降。究其原因,Ni和Pd金属之间形成的几何效应和电子效应改善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何琦,曹凤梅,卢少勇,陈方鑫,蔡传伦[8](2018)在《挺水植物生物炭对硫丹的吸附及催化水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人蕉、菖蒲、芦苇、茭白、再力花、芦竹等挺水植物为原料,在限氧升温(550℃)条件下制备6种不同性质的生物炭,研究其组成及结构对硫丹吸附和催化水解作用.结果表明:550℃下热解,湿地植物生物炭所含灰分高于一般农产品废弃物,介于10.88%~31.11%间.生物炭表面芳香类官能团较多,孔隙部分呈碎片化,以介孔为主.6种生物炭对硫丹都具良好吸附性能.吸附行为主要发生在含致密有机质的生物炭表面,包括疏水、扩散及分配作用等.中/碱性条件下,美人蕉生物炭、菖蒲生物炭及再力花生物炭能有效去除水溶液中的硫丹,去除率为96.77%~98.57%.中性条件下,因生物炭对硫丹的催化,对硫丹的去除率提高约16.57%~72.57%.(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艳平[9](2017)在《丁香等植物提取液还原制备Pd纳米催化剂及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以丁香叶和玉米芯提取液为还原剂,对应的植物滤渣和活性炭为载体,以氯钯酸钠为钯源,采用生物法还原制备负载型纳米钯催化剂。并通过UV-Vis、XRD、TEM、FT-IR等手段,对所制备的纳米钯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分析,并对制备的钯纳米催化剂应用于催化Suzuki偶联反应加以研究分析。以丁香叶提取液(CLE)为还原剂,丁香叶提取液滤渣以及活性炭为载体,制备出负载量为3 wt%的负载型纳米钯催化剂。所制得纳米催化剂以Pd(110)晶面为主,形貌为球形,且分散均匀,粒径分布范围为1.42 nm-4.48nm,平均粒径为2.79 nm。由FT-IR分析可推测出CLE中的碱、酚等含有-OH的水溶性杂环化合物在反应过程中起还原剂的作用。当反应过程中以反应温度为60℃,碱为K_2CO_3、溶剂为EtOH/H_2O(体积比1:1)、催化剂用量为对溴甲苯的0.01 mmol%,催化对溴甲苯与苯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反应产物的收率达到99.08%。以玉米芯提取液(CCE)为还原剂,Na_2PdCl_4为前驱体,玉米芯提取液滤渣为载体,制备出负载量为1 wt%的负载型纳米钯催化剂。所制得纳米催化剂主要以Pd(110)晶面为主,属于面心立方结构,形貌主要为球形,且分散均匀,粒径分布在1.84nm-4.92 nm之间,平均粒径为3.35 nm。由FT-IR分析可推测出CCE中的酮类、酚类等含有-OH的水溶性杂环化合物在反应过程中起还原剂的作用。当反应过程中以反应温度为60℃、碱为K_2CO_3、溶剂为EtOH/H_2O(体积比1:1)、纳米Pd用量为对溴甲苯的0.01 mmol%,催化对溴甲苯与苯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反应产物收率达到98.19%。以活性炭为载体,分别采用CCE和CLE为还原剂,制备了负载量为5 wt%的两种钯碳催化剂。所制备的两种钯碳催化剂的Pd-NPs形貌主要为球形,且分散均匀,粒径分布较窄,平均颗粒尺寸分别为2.79 nm和3.35 nm。在60℃下,催化剂用量均为底物用量的0.01 mmol%时,催化对溴甲苯与苯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反应30 min,产物收率分别为99.08%和99.19%。两种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时,收率均可保持在9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采用CCE和CLE均可有效的将二价钯还原。相比于以CCE和CLE滤渣为载体,所制备的两种催化剂,以活性炭为载体,所制备的Pd/C催化剂拥有更小颗粒,具有更高的催化性能和重复利用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期刊2017-06-01)
尹红[10](2017)在《植物还原金纳米及其碳基负载体对植物热解催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各国陆续意识到生物质这一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开始了此领域的研究。本课题的着手于利用植物还原法制备生物质基金纳米催化剂并展开了进一步的催化热裂解反应,主要对下面叁个方面进行了实验探索并得到了结论。1、利用绿茶、香橙果皮、玫瑰花瓣、火龙果果皮、小茨藻制备得到的金纳米的粒径和形貌不同,在14-240nm范围内都有分布,金纳米呈呈球形、近球形、立方体形、六边形多种形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生物质的种类来达到对金纳米的粒径和形貌进行调控的目的。2、本课题对植物质与氯金酸配比对还原金纳米的影响进行了考察。从实验结果得知,随着配比增加,金纳米平均粒径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粒径分布不断变窄。通过对反应前后反应液的成分定量分析,得到反应液中有效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利用仿生合成法,选定其中花青素和葡萄糖这两种主要成分来配备模拟还原液,并证明其具有更好的还原效果。之后对比负载发现火龙果果皮的载金效果比活性炭效果好,主要是由于植物质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是活性炭所不具备的。3、通过小茨藻的热裂解和自催化裂解实验研究发现,催化裂解的产率有明显提高,且产品的单位质量热值提高,氮含量降低,油品质量显着改善。裂解过程生成更多的长链烃类与醇类,有利于生物油作为未来动力用油。小茨藻碳基可以使金纳米在600℃反应过程中不会发生严重团聚。总之,本课题通过对植物还原制备金纳米的粒径和形貌调控,获得了有效功能成分的种类和配比并利用配制模拟还原液实现用仿生合成法提高合成效率;在自催化裂解实验中碳化金纳米负载体能有效抑制金纳米的高温团聚现象并对提高小茨藻的裂解转化率和调控产物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植物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学活性氮杂环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和药物的活性单元,例如广为人知的低毒性杀虫剂Nornicotine,镇痛药Oxycontin,抗血栓药物Plavix等。因此发展高效的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因其催化剂用量低,催化效率高,立体选择性控制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其中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避免了亚胺或烯胺不稳定造成难以分离与合成的缺点,可进一步提高了原子经济性。因此本论文尝试合成了四类手性氮杂环化合物并对其中叁类进行了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考察。主要内容如下:1.手性1-取代四氢异喹啉的合成:在叁氟乙酸(TFA,6 equiv.)条件下脱除N-Boc-2-苯甲酰基乙酯的保护基后进行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经过对溶剂、添加剂、配体和温度等筛选,最佳反应条件是铱二聚体[{Ir(H)[(R)-SegPhos]}_2(μ-I)_3]~+I~-为催化剂,同时添加钛酸四异丙酯(Ti(O~iPr)_4,1.2 equiv.)、对甲苯磺酸(TsOH,0.1 equiv.)和碘单质(I_2,0.1 equiv.)。共获得17个不同取代基的四氢异喹啉产物(高达99%的产率和99%的对映选择性)。研究表明添加剂钛酸四异丙酯与碘单质的共同作用有助于中间体亚胺的生成和产物立体选择性的控制。2.手性2-取代四氢吡咯的合成:叁氟乙酸(TFA,6 equiv.)脱除N-Boc-(4-氧-4-苯基丁酯)氨基酸酯的保护基后进行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添加钛酸四异丙酯与碘单质的基础上对后续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发现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0.2 equiv.)的添加有助于促进氢气分子的异裂使Ir(Ⅰ)转化为Ir(Ⅲ),从而提高催化剂活性。以[Ir(COD)Cl]_2/L2为催化剂共获得16个不同取代基的四氢吡咯产物(高达98%的产率和92%的对映选择性)。3.手性2-取代四氢喹啉的合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想通过加入合适的Br?nsted酸使保护基脱除后直接进行不对称氢化过程,简化合成方法的同时获得手性2-取代四氢喹啉化合物。目前最佳的反应条件是在TsOH(2.0 equiv.)作用下,以[Ir(COD)Cl]_2/(R)-BINAP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进行反应。所得2-苯基四氢喹啉的产率达到91%,对映选择性达到79%。4.手性内酰胺的合成:选用3-芳基-3-羟基吲哚啉-1-酮进行不对称氢解反应,以铱-亚磷酰胺配体(L3i)为催化剂,在3,5-双叁氟甲基苯硼酸(1.2 equiv.)的作用下获得12个不同芳基取代的内酰胺产物(高达99%的产率和96%的对映选择性)。脂肪族取代的内酰胺产物的反应条件还在优化中。5.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评价:以噻菌灵为阳性对照,采用菌丝线性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叁类共36个样品(外消旋体与光学纯异构体)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效果的差异。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在待测化合物浓度为50μg/mL时,在四氢异喹啉和四氢吡咯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筛选中,外消旋化合物和光学纯异构体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异且抑菌率较低(<50%)。内酰胺类化合物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化合物12f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80%,对马铃薯干腐菌的抑制率甚至可以达到9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催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鑫龙,王立晖,刘鹏,安娜,陈光辉.基于非均相反应的新型固定化酶的构建及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2].周欢.铱催化的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陈姗,李建新,王永川,何聪颖,孙海娜.超富集植物制备活性炭催化气化动力学特性[J].热力发电.2019
[4].陈姗.超富集植物制取活性炭气化催化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王平平.苔类植物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功能鉴定和黄酮合成酶催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8
[6]..植物叁萜代谢物多样性催化机制研究获突破[J].种业导刊.2018
[7].徐炎.微波辅助—植物还原法制备钯纳米材料及其1,3-丁二烯加氢催化性能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
[8].何琦,曹凤梅,卢少勇,陈方鑫,蔡传伦.挺水植物生物炭对硫丹的吸附及催化水解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8
[9].王艳平.丁香等植物提取液还原制备Pd纳米催化剂及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研究[D].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2017
[10].尹红.植物还原金纳米及其碳基负载体对植物热解催化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7
标签:Pickering乳液; 亚麻酸甾醇酯; 皱褶假丝酵母脂肪酶; 单因素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