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河网区论文-仝道斌,钱晖,王瑞,崔延松

平原河网区论文-仝道斌,钱晖,王瑞,崔延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平原河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以电折水,水电转换系数,改革内容,制度设计

平原河网区论文文献综述

仝道斌,钱晖,王瑞,崔延松[1](2019)在《平原河网区灌溉泵站以电折水计量方法及其管理制度设计——基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应用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原河网区以灌溉泵站为单元推行以电折水计量,具有工情适应性、政策规定性、农户认同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以电折水计量水电转换系数可以采用实测法和率定法获得。以泵站为计量单元,融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权定额分配、协商定价机制、奖补政策规定、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等改革内容,形成具有政策性、系统性、衔接性、前导性、可达性的制度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9年21期)

王丹青,许有鹏,王思远,王强,袁甲[2](2019)在《城镇化背景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分析——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典型雨量水文站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逐日降雨与水位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皮尔逊频率曲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水位进行还现分析以及对暴雨洪水重现期进行分析,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典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1)武澄锡虞区不同量级降雨重现期均有提前,极端降雨频率增大;武澄锡虞区小量级洪水事件(T=5, 10, 20 a)发生频率有所增加,而量级较大(T=50 a)的洪峰水位重现期在城区与郊区则差异显着。受圩垸影响的常州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增至68年一遇,洪峰水位整体降低,而郊区白芍山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则提前至32年,洪峰水位整体有所增加。(2)小量级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主要是由降雨增加、城镇扩张以及河网水系衰减所致,同等量级的暴雨导致洪峰水位不断增长;而闸泵和圩垸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了对较高量级洪水的调节作用,使高量级洪峰水位有所降低,减小了城区圩垸内洪水风险。对于不同量级的洪峰水位,下垫面特征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对其影响的程度则有所不同。分析结果可为研究该地区防洪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潘小保,蔡斌,柳杨,谢忱,丁瑞[3](2019)在《平原河网区调水引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调水引流提升水环境及利用数学模型模拟改善效果研究。调水引流能够增加水环境容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但在进一步明确水动力与水质指标的定量关系,建立具备多级耦合模拟功能模型等方面仍然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9期)

赵尔官[4](2019)在《MIKE11模型在万顷沙平原河网区排涝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网区水动力学条件复杂,为了得到较高精度的排涝演算结果,以广州万顷沙排涝片为例,基于MIKE11软件建立涝区河网模型,搜集现场实测地形和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概化,对计算条件进行分析,利用该模型对水闸、泵站、河涌等排涝工程规模进行精确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拟定的水闸、泵站工程规模满足20年一遇排涝要求,能确保内河涌水位在管控水位6.2 m以下。相比于传统"平湖法",MIKE11模型计算精度更高,可广泛应用于平原河网地区排涝演算。(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8期)

吴建强,王敏,黄沈发,龚静香,郭晋川[5](2019)在《平原河网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平原河网地区特征,结合地下水污染影响因素及途径分析,建立了包含地下水本质脆弱性、地表水系和地下工程特殊脆弱性以及污染源荷载3个部分16个指标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并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进行案例解析。结果表明:金山区地下水脆弱性较高,中等脆弱以上级别面积达到449.80 km~2,占评价区面积的70.67%,主要受本质脆弱性和地表水系特殊脆弱性较高影响迭加而成;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价"中"级别以下风险区面积达到555.44 km~2,面积占比达87.27%,其主要潜在污染源为化工类工业园区及加油站;金山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整体处于较低级别状态,"中"以下级别风险区面积为553.38 km~2,"低"级别风险区面积为231.13 km~2,"高"级别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金山南部,是该区域较高的地下水脆弱性、密集的工业区等多因素综合迭加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叶振威,张鸣,陈义浦,周明耀[6](2018)在《平原河网区农田渗滤沟道及氮磷拦截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拦截控制平原河网地区农田径流氮磷流失,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设计了农田排水渗滤沟道生态系统,并通过稻田蓄水、渗滤沟道、传统排水等不同情形下对TN、TP、NO_3-N、NH_4-N的拦截与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孔透水的沟道护砌材料、排水垫层材料、沟渠植被生态系统、控制排水等方面构建的农田径流生态渗滤沟道系统,在农田径流氮磷拦截和去除效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稻生育期,农田渗滤沟道系统对农田排水中总氮、硝态氮、氨氮等氮类营养物去除率介于18%~39%之间,去除效果较好,而对于总磷的去除率高达55.6%,拦截效果更为明显,为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姚成平,郑国权,张晓远,杨宪杰,邓飞[7](2018)在《中山市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展中山市境内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的划分工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保护宝贵的水土资源,为政府依法行政、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析区域内土壤抗蚀性弱,母岩易风化,降水多,强度大且年内分布不均,水热条件充裕等自然特点,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较强等社会经济特点,基于GIS,RS技术开展研究。[结果]通过划分水土保持分区,明确了需界定水土流失易发区的平原河网区范围,也探明了研究区地形地貌、降雨、土壤、植被及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敏感因子,合理选取定量和定性指标,构建了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指标体系,划分出中山市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结论]中山市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主要有小榄镇、黄圃镇等9个镇区,土地面积约666.92km2,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37.39%。易发区划分成果完善了中山市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同时也可为编制地市级水土保持规划或制定规章制度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时利瑶,李大勇,董增川[8](2018)在《典型平原河网区突发性水污染预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平原河网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危害性,构建包含事故模拟模型和预警模型的突发性水污染快速预警体系。事故模拟模型由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和保守物质水质模型耦合而成,模拟污染物运移变化过程;事故预警模型基于模拟模型输出结果,综合四个预警指标量化污染事故产生的危害性影响。以宜兴河网为例,设置叁种不同源强的情景方案,应用所建立的快速预警体系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源排放强度与定量指标最大水质超标倍数正相关,与事故响应时间负相关;目标断面与事故源的距离和最大水质超标倍数负相关,与事故响应时间正相关;整体上源强越大或者目标断面距离事故源越近,预警级别越高。研究成果可为平原河网区水污染事故预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宋金伟[9](2018)在《平原河网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是分析叁峡工程对荆南河网区的影响、明晰缺水关键环节和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荆南河网区水源非单一(多水源)、取水口多(多节点),供需平衡计算具有平原河网区独特的复杂性。文章针对平原河网区的特性,构建了平原河网区多水源、多节点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并对荆南河网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计算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对平原河网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8年08期)

徐羽,许有鹏,王强,吴雷,杨金艳[10](2018)在《太湖平原河网区城镇化发展与水系变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太湖流域下游的武澄锡虞和阳澄淀泖水利片区为研究区,基于1980s和2010s两期水系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河网密度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研究区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达11.3%,其中,一、二级支流密度分别下降18.1%和11.3%。城市及周边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因淤积和填埋造成的区域河道衰退是河网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地城镇化速度与支流衰减长度呈指数关系,且存在区域差异;当土地城镇化速度达40%以上时,支流长度快速减少。此外,水网密布区域河网密度下降和衰退强度更大。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水系的保护力度。(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平原河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典型雨量水文站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逐日降雨与水位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皮尔逊频率曲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水位进行还现分析以及对暴雨洪水重现期进行分析,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典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1)武澄锡虞区不同量级降雨重现期均有提前,极端降雨频率增大;武澄锡虞区小量级洪水事件(T=5, 10, 20 a)发生频率有所增加,而量级较大(T=50 a)的洪峰水位重现期在城区与郊区则差异显着。受圩垸影响的常州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增至68年一遇,洪峰水位整体降低,而郊区白芍山站1960年50年一遇洪峰水位在2010年则提前至32年,洪峰水位整体有所增加。(2)小量级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主要是由降雨增加、城镇扩张以及河网水系衰减所致,同等量级的暴雨导致洪峰水位不断增长;而闸泵和圩垸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了对较高量级洪水的调节作用,使高量级洪峰水位有所降低,减小了城区圩垸内洪水风险。对于不同量级的洪峰水位,下垫面特征变化和水利工程建设对其影响的程度则有所不同。分析结果可为研究该地区防洪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原河网区论文参考文献

[1].仝道斌,钱晖,王瑞,崔延松.平原河网区灌溉泵站以电折水计量方法及其管理制度设计——基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应用需求[J].中国水利.2019

[2].王丹青,许有鹏,王思远,王强,袁甲.城镇化背景下平原河网区暴雨洪水重现期变化分析——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3].潘小保,蔡斌,柳杨,谢忱,丁瑞.平原河网区调水引流研究进展[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4].赵尔官.MIKE11模型在万顷沙平原河网区排涝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9

[5].吴建强,王敏,黄沈发,龚静香,郭晋川.平原河网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及其应用[J].水资源保护.2019

[6].叶振威,张鸣,陈义浦,周明耀.平原河网区农田渗滤沟道及氮磷拦截效果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

[7].姚成平,郑国权,张晓远,杨宪杰,邓飞.中山市平原河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8

[8].时利瑶,李大勇,董增川.典型平原河网区突发性水污染预警[J].水电能源科学.2018

[9].宋金伟.平原河网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方法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

[10].徐羽,许有鹏,王强,吴雷,杨金艳.太湖平原河网区城镇化发展与水系变化关系[J].水科学进展.2018

标签:;  ;  ;  ;  

平原河网区论文-仝道斌,钱晖,王瑞,崔延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