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发展中的再生水回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樟[1](2021)在《再生水回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耦合协调研究 ——以陕西省为河流域城市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王振[2](2021)在《生态浮床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浮床以其绿色经济等优势在景观水体净化研究及应用中日益广泛,但多停留在实验室模拟阶段,且有关浮床覆盖率的研究较少,使得生态浮床对实际景观水体净化的指导意义受限。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某常年补给再生水的实际景观水体水质进行历时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TLI评价,从而获得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季节变化规律及富营养化状况。同时,研究跟踪了护城河再生水补给段对照区和浮床净化区的水质历时变化,通过水质比较得到生态浮床对实际景观水体再生水补给区的净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建立现场中试试验,优化生态浮床净化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的覆盖率,并解析了各净化途径的机理及贡献。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历时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年均总氮浓度为5.08mg/L且以硝氮为主要存在形式(硝氮/总氮=83.33%);年均总磷浓度为0.08 mg/L且以有机态磷为主,磷酸盐仅占年均TP浓度的17.84%;而年均藻密度为9.89×107个/L,与温度、浊度正相关,与总氮和总磷浓度显着负相关,其中铜绿微囊藻为优势藻种,占总藻密度年均值的77.95%。此外,TLI年均值为44.70,属于中营养水平。(2)对比实际景观水体中浮床净化区和对照区水质可知,3.31%覆盖率下浮床可去除水体中11.15%的TN,14.89%的硝氮,23.91%的TP,50.0%的磷酸盐和22.04%的COD;浮床净化区和对照区年均藻密度分别为8.56×107个/L和12.17×107个/L,年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24.53μg/L和30.21μg/L。因此,浮床对于水体水质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低覆盖率下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十分有限。(3)浮床覆盖率优化试验中,不同覆盖率下水体DO浓度、p H、藻密度、叶绿素a浓度均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下降。综合考虑净化效率和经济成本,宜选用30%的浮床覆盖率,其对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TN、TP、NO3--N、PO4--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4.5%、81.4%、91.1%、94.6%和38.0%。(4)应用生态浮床的景观水体中污染物的去向主要为:植物去除、自然沉降、水体残留和水体自净等,当覆盖率为30%时,浮床对水体中污染物吸收的性价比最优,对N的去除率为34%,对P的去除率为56%。水体中对N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植物吸收和水体沉降,对P的主要去除贡献是植物吸收。
严梦婷[3](2020)在《再生水回用市场发展中的演化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缓解水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来推广再生水。然而纵观各地,再生水回用只取得了部分成效,总体仍处于难以推广的状态。论文围绕着“造成再生水推广难的原因是什么?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如何?”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运用演化博弈论描述多元主体在再生水推广中的行动逻辑与角色定位,并以西安市再生水回用市场发展为例,研究总结该地区再生水推广历程和现状,为我国其他城市再生水推广提供可靠借鉴。结果表明:(1)再生水推广困境是各方基于利益最大化诉求的博弈产物。中央政府在宏观管控过程中既要对再生水厂商进行管控也要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加以约束。面对再生水厂商时政府要在不放松监管的前提下以扶持为主,面对地方政府这一主体时要以加大惩处力度、削弱地方政府博弈力度为主。(2)西安市再生水回用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属于政府、再生水厂商、消费者构成博弈模型的第三阶段,即“大力推广再生水、投资再生水项目、使用自来水”。虽然央地之间的反复博弈会对政策效果产生影响,但通过不断的巡查督查,西安市的再生水产量及回用量都获得了稳定增长。为达到理想的稳定状态,下一步的推广重点应当放在消费者身上,政府应通过大力宣传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来加快消费者群体内部“使用再生水”策略的选择复制速度。(3)公众作为监督政府行为和购买再生水产品的市场主体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公众既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环境举报,又能通过购买再生水产品来支持环保型社会的建设。但其监管参与程度与中央政府的监察力度有关,目前来看无论作为消费者还是监督者,公众这一角色在市场中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4)再生水回用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倡导政府、企业、公民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能在最大程度上遏制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是解决再生水推广困境的有效方式。
姚媛博[4](2020)在《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不断加重,水资源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再生水作为城市用水补给的替代水源,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可以减少水体污染。目前再生水的回用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国内关于城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及效益的研究较少,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思路。由于再生水的水质有别于其他传统水源,需求量可能受限,一个城市对再生水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大,再生水回用可能产生的效益都将影响城市再生水回用的长远规划,需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安市再生水的需求量进行预测,探究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再以生态效率值为衡量指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城市再生水回用产生的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西安市汉城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西安市再生水回用有很大的潜力。从技术上来看,西安市再生水回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相关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进一步完善;从对再生水需求量预测的供需平衡来看,西安市2020年对再生水的需求方面可能存在8131.79万立方米的缺口。(2)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存在着可观的综合效益。较传统水源而言,再生水的引入使西安市汉城湖的生态效率涨幅提高了三倍;(3)产业结构、游客接待量和管理水平正向影响生态效率,投资水平和环境政策反之。研究建议西安市应加大对再生水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监督体制,使再生水完全纳入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另外对于使用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企业或景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水平、扩大游客接待规模及规范环境政策等提高再生水回用后产生的生态效率。
郭静[5](2020)在《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的政府补贴对再生水回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全球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找到水资源的替代产品,已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多以发展新兴水资源的方式辅助传统的水资源,废污水处理回收再利用是现阶段新兴水资源发展的重要一环,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企业界、学术界以及政府部门的认可,而政府环境规制是推进再生水回用发展的重要政策,深入分析政府的不同补贴政策对再生水回用的价格和市场需求量等重要因素的的影响至关重要。政府运用其政策制定、法律约束、行政管理等特殊手段制定经济政策时也应考虑到再生水回用蕴含着的极大的生态环境效益。文章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再生水补贴政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再生水企业和用户对再生水生产和回用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以企业自主经营和再生水市场定价为前提,分别建立政府直接补贴再生水企业、政府直接补贴再生水用户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比较分析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和不考虑生态环境效益两种情况下,政府的不同补贴政策对再生水价格和市场需求量的影响,以及相关参数变化对再生水企业收益及社会总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1)当政府直接补贴再生水用户时,补贴率越大,再生水的市场价格越高,而再生水的市场占有量随着补贴率的提高而提高,自来水的市场占有率降低。在再生水接受程度较低,再生水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和自来水价格提高时,政府应通过控制再生水和自来水的市场价格差异,引导更多的用户使用再生水。(2)当政府直接补贴再生水企业情况下,补贴额与再生水价格呈负相关,与再生水需求量呈正相关。再生水生产成本增加和居民对再生水的接受度提升,均会提高再生水的市场价格,缩小自来水与再生水之间的价格差异,此时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3)单位再生水生态环境效益增大时,政府将相应的提高补贴率。文章利用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体系测算出西安市再生水扩建项目再生水利用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达到1.92亿,单位再生水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v(28)22.0,生态环境效益约为其资源收益的1.7倍,说明生态环境效益的存在将会影响再生水回用程度。(4)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两种补贴方式下各变量的均衡解,并且发现两种激励政策下,价格与社会总效益的变化趋势相同,且社会总效益的均衡解一致。
唐杭琪[6](2020)在《H公司绿色税收纳税筹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从事环境保护业务的小型企业基于我国现有的绿色税收政策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进行研究。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体系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境保护税三个方面。本文以H公司为例,针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境保护税三大税种相关的绿色税收政策,对企业的纳税现状及企业对绿色税收政策的实际运用逐一开展纳税筹划分析。本文通过文献归纳、定性定量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绿色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纳税成本及纳税征收制度,以有效纳税筹划理论为指导,创新构建了环保企业纳税筹划的理论框架,并从优惠政策利用,纳税成本计量,纳税风险防控等角度,研究了绿色纳税筹划在企业经营中的实践应用方法,并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纳税风险进行研究,提出风险防控和保障措施。本文还进一步从整体视角将纳税筹划与企业经营业务融合,科学整合各个不同税种和不同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纳税筹划方案价值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环保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依赖度较高,进一步证明了环保企业基于国家绿色税收体系进行纳税筹划的重要性。环保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纳税筹划的意义,学习掌握纳税筹划的基本理论,不断加强合法纳税意识,加强风险防控,有计划的进行纳税筹划。因此,企业建立具有环保行业特点的纳税筹划管理体系,有利于减轻环保企业税负和纳税风险,推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本文在指导企业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纳税筹划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玮婕[7](2020)在《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再生水作为目前世界上相对可靠的替代水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并维持城市生态稳定。然而在我国西北内陆区,再生水的推广利用还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规划建设滞后等障碍。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构建了西北内陆区再生水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再生水输送分配的多阶段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对西北内陆区典型城市进行了系统化的潜力评估和利用模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内陆区的再生水利用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未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并维持城市生态稳定。本文的研究为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西北内陆区自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构建再生水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北五省以及江苏省和北京市的再生水利用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再生水利用水平显着高于西北地区;在地理条件和区位经济制约下,同处西北内陆区的甘肃片区、新疆片区和青海片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片区表现最差。(2)构建基于西北内陆区城市再生水供需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以再生水供需平衡指数(RWB)和利用效率指数(RWUE)作为潜力评估指标。选取新疆乌鲁木齐、甘肃武威和青海西宁作为研究区典型城市进行再生水供需模拟预测,然后在10%-20%的范围内改变系统参数,观察预测结果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三个典型城市在参数调整后的RWB和RWUE都更加接近理想值,说明针对性的政策可以加快开发西北内陆区各类城市的再生水利用潜力。(3)结合西北内陆区再生水水质和再生水用户需求,构建了以再生水的生态回用为核心的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以输水成本最小和水费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城市再生水配置的多阶段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然后将新疆乌鲁木齐作为优化案例进行计算,得到全局最优解。结果表明,再生水在保证城市河湖景观维持自身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可替代城市37%的自来水供给。
刘浪[8](2020)在《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再生水作为天然水资源的补充,是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然而现实中再生水的推广却面临公众接受意愿低、行为引导政策缺失等问题,使得再生水的推广举步维艰。为了解决再生水推广面临的困境,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众多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公众接受意愿,有效引导居民参与到再生水回用中。但大部分研究停留在行为意愿或态度层面,鲜有针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研究,而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际行为。因此,本研究针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展开研究,探究影响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个体内在因素,分析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干预效果,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居民再生水回用的驱动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首先,在对再生水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计划行为理论、ABC理论以及收益-风险分析理论等经典理论,建立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研究框架,并提出相应研究假设,利用问卷收集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干预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因素均通过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间接影响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强制性政策、经济激励性政策以及信息性政策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与再生水回用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在性别、年龄、月收入水平上无显着差异,但在教育水平上有显着差异。(2)外部政策情景因素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动态干预仿真模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BM建模仿真技术,建立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仿真模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确定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再生水回用行为以及三类政策情景因素之间的关系,借助MATLAB工具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景因素干预下,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无外部政策干预情境下,居民的再生水回用行为值偏低;三类政策情景因素均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有显着促进作用,但各个政策的作用效果有差异,强制性政策最好,经济激励性政策次之,信息性政策效果最差;政策组合比单一政策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作用效果更好,且强制性政策与信息性政策的组合优于其他政策组合方式。(3)在基于实证和仿真研究的基础上,从提高居民对再生水的认知、提升居民的再生水回用行为感知控制、消除公众对再生水安全性的疑虑以及完善经济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干预策略。
高子倩[9](2020)在《个体因素对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再生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及污染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问题的有力手段,已经得到各个国家广泛的重视。然而在使用与推广过程中,却面临居民抵触、使用意愿不高等问题。再生水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输水管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处理技术与体系也在不断进步和优化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居民这一使用主体在再生水使用与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导致再生水“叫好不叫座”现象的发生。只有在居民愿意使用的基础上发展技术与完善设施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性,因此以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其使用再生水的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梳理发现,有关再生水回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技术等方面,而这些因素最终都要通过个体反映才能表现为具体行为,因而从个体因素这一微观视角进行研究同等重要;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依据理论进行预先假设后量化检验,可能会导致因素选取不全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立足于城市居民个体这一微观视角,以西安市为例展开研究。首先,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化研究方法,避免预先假设所带来的先入为主问题,通过对深入访谈所获取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编码,更加全面的挖掘影响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个体因素,形成由潜在用户属性、心理意识、行为能力3个层面的主范畴构成的初始理论模型;其次,利用多元分层回归法并以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对初始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确定影响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显着的个体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为促进再生水回用提供相关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潜在用户属性层面的教育水平与水资源缺乏经历因素会对再生水回用行为意向产生显着正向影响,性别、年龄、收入水平与家庭结构的影响并不显着;心理意识层面的政府信任、行为态度、环境关心程度因素会对再生水回用行为意向产生显着正向影响,风险感知会产生显着负向影响,价格感知对其影响并不显着;行为能力层面的再生水了解程度与再生水行为控制能力能够对再生水回用行为意向产生显着正向影响。
朱燕荣[10](2020)在《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的两大问题,乌鲁木齐市也不例外。再生水作城市的第二水源,是解决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缓解用水压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有关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处理效果和利用情况尚不清楚,因此调查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处理效果及利用现状,对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乌鲁木齐市再生水设施的增建及再生水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乌鲁木齐市河东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七道湾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调查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工艺处理效果及利用现状,对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乌鲁木齐市现有为9.733亿m3的地表水资源量,6.8218亿m3/a(年,a)的地下水资源1.3037亿m3/a的地下水天然补给,总计12.774亿m3/a的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 m3,是全疆人均占有量的1/10,属资源性缺水区域;乌鲁木齐市全市已建成的二级出水的污水厂有9座,总规模为148.5万m3/d,均可作为再生水水源使用。(2)河东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和七道湾污水处理厂进水均为生活污水,出水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即CODcr≤50 mg/L、BOD5≤10 mg/L、TP≤0.5 mg/L、TN≤15 mg/L和NH3-N≤10 mg/L,污水处理效果良好;各污水处理厂的单位处理成本和单位经营成本差别较小,平均单位处理成本为1.62元/m3,平均单位经营成本1.06元/m3;各污水处理厂运行产生的影响较小,其臭味均在污水处理设施下风向100 m范围内明显,在300 m以外,则闻不到,噪声值均达到国家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标准值。(3)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的主要领域为园林绿化、工业生产、农田灌溉,但利用率不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应重视再生水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方面的应用;再生水回用不仅能改善城市生态绿化环境,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可靠保证,带动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发展,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影响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的因素主要为管理机制、水价调节机制和相关政策不完善、公众利用再生水意识不强,应通过优化水资源结构、完善管理机制和调价机制、完善推广政策并加强舆论宣传来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结论]:乌鲁木齐市污水处理效果良好,且再生水回用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价值,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乌鲁木齐市应积极建设污水回用设施,深度利用推广再生水,这对其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中的再生水回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中的再生水回用(论文提纲范文)
(2)生态浮床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必要性 |
1.2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再生水回用景观水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再生水回用景观水研究现状 |
1.2.3 再生水景观回用带来的问题 |
1.3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危害 |
1.4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常见修复方法 |
1.4.1 物理法 |
1.4.2 化学法 |
1.4.3 生物法 |
1.5 生物浮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5.1 生物浮床的研究现状 |
1.5.2 传统生物浮床技术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
1.6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西安市某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监测 |
2.1 引言 |
2.2 材料方法 |
2.2.1 调研对象 |
2.2.2 采样 |
2.2.3 水质测定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补水源再生水水质 |
2.3.2 景观水体水质的变化规律 |
2.3.2.1 水温、溶解氧与pH历时变化 |
2.3.2.2 氮浓度历时变化 |
2.3.2.3 磷浓度历时变化 |
2.3.2.4 COD和矿化度历时变化 |
2.3.2.5 Chl-a和藻密度历时变化 |
2.3.2.6 感官指标历时变化 |
2.3.3 浮游植物种类及变化规律 |
2.4 讨论 |
2.4.1 景观水体水质评价 |
2.4.2 景观水体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生态浮床对实际再生水补给区水质净化效果跟踪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调研区域概况 |
3.2.2 监测设计 |
3.2.3 植物组织中元素组成的测定 |
3.3 结果讨论 |
3.3.1 DO和ORP历时变化 |
3.3.2 pH、温度、浊度和透明度历时变化 |
3.3.3 不同氮浓度的历时变化图 |
3.3.4 不同磷浓度历时变化 |
3.3.5 COD和矿化度变化 |
3.3.6 Chl-a和藻密度变化 |
3.3.7 植物长势及N、P含量历时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浮床覆盖率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净化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方法 |
4.2.1 试验地点概况 |
4.2.2 试验水质 |
4.2.3 生态浮床的构建 |
4.2.4 供试植物 |
4.2.5 试验设计 |
4.2.6 试验结束后底泥和植物的收集及处理 |
4.2.7 分析与鉴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水温、溶解氧与pH历时变化 |
4.3.2 不同氮浓度历时变化 |
4.3.3 不同磷浓度历时变化 |
4.3.4 COD和矿化度历时变化 |
4.3.5 Chl-a和藻密度历时变化 |
4.3.6 浮床中植物长势及对氮磷的吸收历时变化 |
4.3.7 试验结束时不同覆盖率下底泥中氮磷含量 |
4.3.8 不同覆盖率下水体中氮和磷的转化与贡献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再生水回用市场发展中的演化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1.3.1 再生水行业发展研究综述 |
1.3.2 政府干预下的再生水行业发展研究综述 |
1.3.3 再生水行业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综述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再生水行业概述 |
2.1.1 相关定义 |
2.1.2 再生水的特点 |
2.1.3 再生水行业国内外对比分析 |
2.1.4 再生水市场失灵 |
2.2 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 |
2.2.1 博弈论 |
2.2.2 演化博弈论 |
2.2.3 演化博弈在再生水市场中的运用 |
2.3 协同治理理论 |
3.再生水推广的演化博弈分析 |
3.1 主体分析 |
3.1.1 政府主体的划分 |
3.1.2 消费者主体的划分 |
3.1.3 多主体利益关系分析 |
3.2 政府、再生水厂商、消费者的演化博弈分析 |
3.2.1 博弈主体界定 |
3.2.2 相关假设 |
3.2.3 博弈矩阵构建 |
3.2.4 稳定性及演化路径分析 |
3.2.5 三方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
3.3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众的演化博弈分析 |
3.3.1 博弈主体界定 |
3.3.2 相关假设 |
3.3.3 博弈矩阵构建 |
3.3.4 稳定性及演化路径分析 |
3.3.5 三方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
3.3.6 局部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案例分析 |
4.1 再生水相关政策及中央举措梳理 |
4.2 政策引导下西安市再生水市场发展分析 |
4.3 西安市再生水市场发展阶段划分 |
4.4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启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再生水回用的现状研究 |
1.2.2 城市再生水回用的需求量现状研究 |
1.2.3 生态效率的现状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2.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再生水概念的界定 |
2.1.2 再生水回用潜力的内涵 |
2.1.3 生态效率概念的界定 |
2.2 灰色系统理论 |
2.2.1 灰色系统理论的简介 |
2.2.2 灰色系统模型 |
2.2.3 灰色预测理论 |
2.2.4 灰色系统GM(1,1)模型 |
2.3 生态效率理论 |
2.3.1 生态效率理论的简介 |
2.3.2 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 |
2.3.3 DEA模型 |
3.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 |
3.1 西安市概况 |
3.1.1 西安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
3.1.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现状 |
3.1.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3.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
3.2.1 再生水回用于城市各种用水的水质分析 |
3.2.2 再生水回用的技术支撑 |
3.2.3 再生水回用的政策支撑 |
3.3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 |
3.3.1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需求量分析 |
3.3.2 西安市再生水需求量预测 |
3.3.3 西安市再生水可供给量分析 |
3.3.4 西安市再生水的供需平衡分析 |
4.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生态效率评价 |
4.1 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SBM-DEA模型的构建 |
4.2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4.2.1 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 |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
5.实证分析 |
5.1 西安市汉城湖景区概况 |
5.2 西安市汉城湖生态效率评价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
5.2.2 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
5.2.3 投入与产出的冗余率分析 |
5.3 西安市汉城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5.3.1 影响因素的具体选择 |
5.3.2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及分析 |
6.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二、参与项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的政府补贴对再生水回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生态环境效益的文献综述 |
1.2.2 政府补贴的文献综述 |
1.2.3 再生水回用的文献综述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再生水及其经济特性 |
2.1.1 再生水的概念 |
2.1.2 循环经济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2.1 环境经济学概念 |
2.2.2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内涵 |
2.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
2.3 博弈论的相关知识 |
2.3.1 博弈的概念 |
2.3.2 博弈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分类 |
2.3.3 Stackelberg博弈与逆向归纳法 |
2.3.4 二阶段动态博弈 |
3.促进再生水回用的政府补贴政策现状 |
3.1 我国促进再生水回用的政府补贴政策及其成效 |
3.1.1 我国促进再生水回用的政府补贴政策 |
3.1.2 再生水政策内容与流程 |
3.1.3 我国再生水政府补贴政策取得的成效 |
3.2 再生水补贴政策存在问题 |
3.2.1 补贴方式不规范影响政策效率 |
3.2.2 再生水价格和需求量与补贴额的均衡问题 |
3.3 三方主体行为界定及影响因素识别 |
3.3.1 政府行为界定 |
3.3.2 企业行为界定 |
3.3.3 消费者行为界定 |
3.3.4 各参与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界定 |
4.政府补贴对再生水回用的影响研究 |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基本假设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的符号说明 |
4.1.3 模型的相关假设 |
4.2 再生水需求函数 |
4.3 政府补贴再生水用户的二阶段动态博弈 |
4.3.1 情形I-考虑生态环境效益 |
4.3.2 情形II-不考虑生态环境效益 |
4.4 政府补贴再生水企业动态博弈 |
4.4.1 情形I-考虑生态环境效益 |
4.4.2 情形II-不考虑生态环境效益 |
5.再生水项目生态环境效益测算及数值模拟 |
5.1 再生水项目生态环境效益理论值测算方法 |
5.1.1 再生水项目生态效益理论值测算方法 |
5.1.2 再生水项目环境效益理论值测算方法 |
5.2 再生水项目生态环境效益现实值测算方法 |
5.3 案例分析 |
5.3.1 扩建项目概况 |
5.3.2 再生水项目生态环境效益理论值测算 |
5.3.3 再生水项目生态环境效益现实值测算 |
5.4 数值模拟 |
5.4.1 政府补贴再生水用户方式下的数值模拟 |
5.4.2 政府补贴再生水企业方式下的数值模拟 |
5.5 政策建议 |
6.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H公司绿色税收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框架设计及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绿色税收的研究 |
2.2 关于纳税筹划理论的研究 |
2.3 关于纳税筹划措施的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基于绿色税收的纳税筹划理论分析 |
3.1 企业纳税筹划的基础理论 |
3.1.1 有效纳税筹划理论 |
3.1.2 纳税筹划措施相关理论 |
3.1.3 纳税筹划方式的创新发展 |
3.2 基于绿色税收的纳税筹划分析 |
3.2.1 绿色税收的概念及特点 |
3.2.2 绿色税收涉及的税种及优惠政策分析 |
3.2.3 绿色纳税筹划实施的方法 |
第四章 H公司绿色纳税筹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H公司针对绿色税收的纳税现状介绍 |
4.2 H公司针对绿色税收的纳税筹划问题分析 |
4.2.1 H公司增值税绿色纳税筹划问题分析 |
4.2.2 H公司企业所得税绿色纳税筹划问题分析 |
4.2.3 H公司环境保护税绿色纳税筹划问题分析 |
第五章 H公司基于绿色税收的纳税筹划优化 |
5.1 H公司绿色纳税筹划工作流程规划 |
5.2 H公司绿色纳税筹划具体优化 |
5.2.1 H公司增值税绿色纳税筹划优化 |
5.2.2 H公司企业所得税绿色纳税筹划优化 |
5.2.3 H公司环境保护税绿色纳税筹划优化 |
第六章 H公司绿色纳税筹划优化方案预期效果与保障措施 |
6.1 H公司绿色纳税筹划优化方案预期效果分析 |
6.1.1 H公司增值税绿色纳税筹划预期效果分析 |
6.1.2 H公司企业所得税绿色纳税筹划预期效果分析 |
6.1.3 H公司环境保护税绿色纳税筹划预期效果分析 |
6.2 H公司纳税筹划风险防控与实施保障 |
6.2.1 H公司纳税筹划风险防控措施 |
6.2.2 H公司纳税筹划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回用现状特征分析及评价 |
2.1 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特征分析 |
2.1.1 污水处理现状 |
2.1.2 再生水利用现状 |
2.1.3 再生水利用途径 |
2.2 再生水利用现状评价 |
2.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
2.2.3 评价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北内陆区典型城市再生水利用供需潜力评估 |
3.1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1.1 模型构建 |
3.1.2 模型检验 |
3.2 再生水利用供需潜力评估案例和指标的确定 |
3.2.1 评估对象的确定 |
3.2.2 评估指标的确定 |
3.3 现状条件下的潜力评估 |
3.4 系统干预条件下的潜力评估 |
3.4.1 短板驱动因素判别和参数调节 |
3.4.2 干预条件下的潜力评估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生态的再生水综合利用模式优化探究 |
4.1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模式探讨 |
4.2 污水处理的技术优化 |
4.3 再生水配置的多阶段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
4.3.1 第一阶段优化模型 |
4.3.2 第二阶段优化模型 |
4.3.3 第三阶段优化模型 |
4.3.4 模型的实现 |
4.4 优化案例 |
4.4.1 研究案例城市概况 |
4.4.2 案例优化计算 |
4.4.3 案例优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优缺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再生水推广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1.1.2 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研究设计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研究变量的选择与界定 |
2.2.1 研究变量的选择 |
2.2.2 研究变量的界定 |
2.3 理论模型构建 |
2.4 研究假设提出 |
2.4.1 个体心理因素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影响的假设 |
2.4.2 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对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的假设 |
2.4.3 政策情景因素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的假设 |
2.4.4 人口统计变量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的假设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变量数据的收集与检验 |
3.1 研究变量测量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3.2 数据收集 |
3.3 量表信度、效度以及正态性检验 |
3.3.1 量表信度检验 |
3.3.2 量表效度检验 |
3.3.3 量表正态性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4 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4.1 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基本统计量描述分析 |
4.1.1 自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4.1.2 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政策情景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个体心理因素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与行为影响的路径分析 |
4.3 政策情景因素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
4.4 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个体差异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外部政策情景因素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动态干预仿真模拟 |
5.1 基于主体建模的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仿真 |
5.2 仿真模型设计 |
5.2.1 仿真研究目标与仿真流程 |
5.2.2 基于Agent的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仿真模型构建 |
5.2.3 居民Agent的属性描述 |
5.2.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结果训练 |
5.2.5 基于MATLAB的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仿真实现 |
5.3 不同政策情景因素对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的仿真分析 |
5.3.1 基准模式的设定 |
5.3.2 不同政策参数设定下的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仿真输出 |
5.3.3 不同政策参数设定下居民再生水行为的仿真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论 |
6.1.2 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的干预策略仿真模拟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个体因素对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个体因素对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的质化研究 |
2.1 质化研究方法 |
2.2 资料收集 |
2.3 编码分析 |
2.3.1 开放式编码 |
2.3.2 主轴编码 |
2.3.3 选择性编码 |
2.3.4 饱和度检验 |
2.4 模型阐释 |
2.5 研究假设 |
2.5.1 潜在用户属性 |
2.5.2 心理意识 |
2.5.3 行为能力 |
2.6 本章小结 |
3.研究量表开发与检验 |
3.1 研究量表开发 |
3.2 数据收集 |
3.3 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1 信度检验 |
3.3.2 效度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4.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个体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潜在用户属性描述性统计 |
4.1.2 心理意识因素描述性统计 |
4.1.3 行为能力因素描述性统计 |
4.1.4 再生水回用行为意向描述性统计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多元分层回归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案 |
2.1 水样调查 |
2.2 再生水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2.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处理现状 |
3.1 乌鲁木齐市概况 |
3.2 乌鲁木齐市排水工程现状 |
3.3 乌鲁木齐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
3.4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
4.1 再生水工艺概述 |
4.2 河东污水处理厂概况 |
4.3 河西污水处理厂概况 |
4.4 七道湾污水处理厂概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回用现状与对策 |
5.1 再生水回用的范围及回用水质标准 |
5.2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利用 |
5.3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利用效果 |
5.4 影响再生水回用的主要因素 |
5.5 促进再生水回用推广的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可持续发展中的再生水回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水回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耦合协调研究 ——以陕西省为河流域城市群为例[D]. 王超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生态浮床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再生水回用市场发展中的演化博弈分析[D]. 严梦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D]. 姚媛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的政府补贴对再生水回用的影响[D]. 郭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H公司绿色税收纳税筹划研究[D]. 唐杭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D]. 王玮婕. 西北大学, 2020(03)
- [8]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仿真研究[D]. 刘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9]个体因素对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影响研究[D]. 高子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10]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 朱燕荣. 石河子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