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白系叶绿体论文-程晓梅

返白系叶绿体论文-程晓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返白系叶绿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吉白茶,叶绿体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串联质谱分析

返白系叶绿体论文文献综述

程晓梅[1](2015)在《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叶绿体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吉白茶是一种自然突变的白化茶树,是我国珍稀茶树资源。安吉白茶属于低温诱导型白化突变体,其特殊性表现为春季新梢叶片的阶段性返白现象和返白期叶片较高的氨基酸含量。安吉白茶在每年春季新梢萌发时,芽叶呈嫩绿色,当叶片展开后很快白化成乳白色,白化现象在新梢一芽二叶期前后最为明显,随后叶片颜色又逐步转绿,直至完全复绿;且在返白前后新梢氨基酸含量发生显着变化,在返白期叶片中氨基酸含量是绿期叶片中氨基酸含量的2-3倍。有关学者已对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芽叶的表型性状、生化成分、色素含量、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阻碍了该材料的应用。相关研究发现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现象主要是由于返白过程中叶绿体内囊体片层膜结构受到破坏使得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而叶绿素的缺乏将影响质体向叶绿体的发育过程,从而导致阶段性返白现象的产生,叶绿体的变化是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叶绿体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以安吉白茶返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叶绿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拟从分子水平揭示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现象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光合作用、色素和生化成分的变化: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了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安吉白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返白前期到全复绿期均呈上升变化趋势,且都在返白期出现略微下降,而胞间CO2浓度一直呈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采用叶绿素仪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薄层层析法分析了各时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和脂溶性色素组分,结果表明,SPAD值在返白前期到返白期是逐渐降低的,返白期到全复绿期是上升的;整个阶段性返白过程中总色素的含量呈现上升的状态,只在返白期出现下降;薄层层析法分离得到新黄质、紫黄质、玉米黄质、叶绿素b、叶黄素、叶绿素a、p-胡萝卜素7种脂溶性色素,总脂溶性色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全复绿期,复绿中期,复绿初期,返白前期,返白中期,返白期;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得的茶多酚的含量为返白前期>全复绿期>返白期;从返白前期到全复绿期氨基酸总量,18种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均表现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但都在返白期出现骤然上升趋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果表明,儿茶素含量为8.79%-11.07%,非酯型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比值为返白前期<返白期<全复绿期。2.构建了茶树完整叶绿体分离技术体系:采用差速离心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安吉白茶返白前期、返白期和全复绿期的叶绿体,通过希尔反应得到叶绿体的完整度为73%,可以达到后续实验的要求;检测延胡索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吸光度相对变化率鉴定了叶绿体的纯度,结果表明,粗提的叶绿体中延胡索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在单位时间内光密度值变化均差异显着,纯化的叶绿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吸光值变化差异不显着,说明粗提叶绿体有这两种酶污染,纯化的叶绿体样品中基本无这两种酶的污染。3.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差异表达叶绿体蛋白质的分离:采用TCA/丙酮沉淀法分别提取了安吉白茶返白前期、返白期及全复绿期叶绿体总蛋白质,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PDQuest软件分析凝胶图谱。结果表明,每个时期样品约检测到700个叶绿体蛋白质点,其中,蛋白质丰度变化均在1.5倍以上且重复性好的蛋白质点共计59个,可分为6种表达类型:类型一,在返白前期和返白期下调表达,而在返白期和全复绿期上调表达的蛋白质点最多,共计31个;类型二,在返白前期和返白期上调表达,返白期和全复绿期下调表达的蛋白质点,共计3个;类型叁,在返白前期、返白期和全复绿期都表现为上调表达的蛋白质点,共计2个;类型四,在返白前期、返白期和全复绿期都表现为下调表达的蛋白质点,共计3个;类型五,在返白前期和全复绿期表达,而在返白期未表达的蛋白点,共计7个;类型六,只在返白期表达,返白前期和全复绿期均不表达的蛋白质点,共计13个。4.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差异表达叶绿体蛋白质的鉴定:通过MALDI TOF/TOF MS对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25个重复性好的差异叶绿体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其中成功鉴定20个蛋白质点。根据各蛋白质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可将它们分为5类,分别为:与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与光合作用相关蛋白;与RNA加工相关蛋白;与植物抗性相关蛋白;细胞防御蛋白。(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田丰,张静雅,孙得壬,陈贵松,花庆[2](2013)在《小麦返白系及其相关材料的苗期叶绿体基因组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返白系是源于冬小麦矮变1号的自然突变株系,表现为低温诱导的自心叶开始白化的现象,该性状受核基因与细胞质基因的共同调控。为了进一步揭示小麦返白系叶片白化的分子机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返白系、白化转育小麦及对照材料的苗期心叶与展开叶的叶绿体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105个小麦叶绿体基因中,有50个基因在不同小麦材料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基本一致,有55个基因的表达在材料间表现出差异。在展开叶与心叶组织间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39个,在白化材料与对照材料间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33个,在冬小麦与春小麦中国春间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36个,差异基因主要包括tRNA、核糖体大小亚基蛋白编码基因,参与光合系统组装和Cytb6f复合体的有关基因,以及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上述结果揭示叶片发育阶段、白化现象,以及小麦的冬春特性都会调控小麦叶绿体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邓李坤,李妍,俞嘉宁[3](2012)在《小麦叶绿体蛋白质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的测定及与返白现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RNA编辑是一种转录后基因加工修饰现象,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器中。已有研究表明,RNA编辑与植物发生白化或者黄化有关。通过PCR、RT-PCR及测序的方法,对具有阶段性白化特性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返白系FA85及其野生型矮变一号(Aibian 1)的叶绿体蛋白质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进行了测定,在14个基因上发现了26个编辑位点。有5个编辑位点在2个株系之间存在编辑效率的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位点均位于编码叶绿体RNA聚合酶的基因上,其中3个位点编辑前后对应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可能有差异。对2个株系叶绿体中PEP、NEP及PEP、NEP共同依赖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显示,除psbA和clpP外,其它基因在小麦返白系中的转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种转录水平的显着下降及叶绿体RNA聚合酶基因上RNA编辑位点编辑效率的改变,可能与小麦返白系叶片的返白有关。(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邓李坤[4](2012)在《小麦叶绿体蛋白质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的测定及与返白现象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RNA编辑是一种发生在转录后核苷酸特异位点的加工修饰现象,包括核苷酸的插入、删除和改变,于1986年首次发现,近年来已广泛发现于病毒、真菌、植物、昆虫和人类细胞中。高等植物中,RNA编辑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转录本中。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叶色突变体返白系于1985年发现。小麦返白系具有低温诱导的阶段性白化特性,是研究叶色突变的良好实验材料。本实验对小麦返白系及其野生型矮变一号的叶绿体蛋白质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进行了测定,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比对预测出17个小麦叶绿体蛋白质编码基因可能存在28个RNA编辑位点。运用PCR、PT-PCR和测序等方法检测出14个基因中的26个RNA编辑位点。26个编辑位点全部是C到U的转换,其中24个RNA编辑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二位。编辑事件偏向于发生在U_A类型中,大部分编辑事件增加了编码氨基酸的疏水性,有8对编辑位点可能各自由相同的反式作用因子识别。2.对返白系小麦叶绿体蛋白质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进行测定后,与野生型矮变一号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小麦返白系的RNA编辑位点与矮变一号小麦一致,但rpoA C527、rpoB C467、rpoB C545、rpoB C560和rpoC2C4031五个编辑位点的编辑效率存在差异,且在返白期和复绿期五个编辑位点的编辑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3.利用软件对上述五个编辑位点编辑前后对应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进行分析,表明rpoA C527.rpoB C467和rpoC2C4031的RNA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二级结构。4.通过半定量RT-PCR对两种小麦在返白期和复绿期叶绿体基因转录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白化期,返白系小麦中大部分基因的转录水平比矮变一号明显偏低;而复绿期,返白系小麦中所有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可恢复到野生型的水平。这些结果证明小麦返白系的阶段性白化特性与RNA编辑效率的改变有关,为探讨小麦返白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资料。(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吕科[5](2011)在《低温条件下小麦返白系中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返白系是在研究冬小麦矮变1号时发现的叶片白化自然突变体,对低温敏感,在冬春季节表现叶片白化现象,是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特殊遗传材料。目前,已从遗传学、生理生化、叶绿体发育、细胞学等方面对小麦返白系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重要结果。本研究依据前期侯典云博士等对低温条件下的返白系与亲本矮变1号叶片叶绿体蛋白质组研究结果,选取表达量有差异的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CpFBA)作为研究对象,该酶在低温胁迫下返白系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材料。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是Calvin循环的重要限速酶之一,参与叶绿体的碳,氮代谢。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盐藻和鱼腥藻的光合速率及活性明显提高。本文通过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序列比对,酶活性测定,实时定量检测、瞬时表达载体转化原生质体等,初步研究小麦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编码基因的分子特征和低温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并着重研究对低温敏感的返白系中酶的表达特异性。试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我们克隆到了返白系与矮变1号的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组DNA和cDNA,从基因序列比对来看,这两个材料的CpFBA的基因序列基本一致,与已公布的CpFBA基因(Genebank accession No. FJ625793)相比,编码多肽有叁个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存在差异。2、室温下,返白系与矮变1号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活性差异不大。低温处理后,酶活性发生明显变化,而且两个材料活性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矮变1号的酶活性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周期性变化,而返白系在低温处理第4天时CpFBA酶活性升至最高,之后酶活性逐渐降低。3、我们初步建立了植物原生质体转化体系,并将小麦返白系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eGFP融合基因的瞬时表达载体转入韭菜原生质体,观察到了eGFP在细胞质中的表达。4、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CpFBA基因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常温下,两个材料基因的表达量相差不大,矮变1号醛缩酶表达量较高。低温处理后的第4天,返白系中的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矮变1号的表达量升高,高于小麦返白系。在随后持续处理的时间中,矮变1号基因的表达量持续低于常温条件,基本稳定;而返白系中在低温处理第4天之后基因表达量开始逐渐增加,在低温处理第34天,也即处理一个月后表达量出现最高值,与低温处理后第4天矮变1号的表达量相当。(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侯典云[6](2009)在《小麦返白系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返白系是从小麦矮变1号中发现的天然突变体,后经多次选育而成。其显着特点是突变体苗期表现与野生型无差异,随着温度降低,每年早春阶段,返白系自心叶基部开始白化,并随生长自下而上白化面积加大。之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又自心叶基部开始复绿,呈现“返白--复绿”特性,前后历时约30-40天。研究表明,与常见的核基因控制的叶色突变体不同,返白系属于典型的胞质遗传类型,并受低温诱导,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色素突变体,而且能稳定遗传,复绿后其性状表现等均恢复正常,对小麦品质、产量等均无影响。国内外报道的色素突变体种类很多,但具有阶段性返白特性且属于细胞质遗传的材料不多,因此,自1985年小麦返白系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独特的胞质遗传特性,特殊的代谢特点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利用返白和复绿特性,控制小麦返白期间的无效分蘖,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具有积极意义。截止目前,已对返白系遗传学、生理生化、叶绿体发育、细胞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重要结果。但关于返白系阶段性“返白--复绿”的分子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返白系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以小麦返白系和其亲本矮变1号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返白系“返白--复绿”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利用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法对返白系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同时,在矮变1号中进行了同源扩增,研究返白系与矮变1号叶绿体基因组的差异,为确定叶绿体基因的突变位点奠定基础。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对返白系和对照矮变1号叶绿体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研究;根据鉴定的部分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在返白系中获得编码相应蛋白的基因片段或cDNA全长,为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及与返白之间的相关性奠定基础。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透射电镜观察表明:返白系“白化-复绿”过程中,随着叶片白化,叶绿体结构崩解,类囊体几乎完全降解,较大的叶绿体内部明显空化,质体内部结构模糊,处于膜降解状态。叶片复绿后,叶绿体结构逐渐恢复正常状态,与同时期对照叶绿体结构一样,叶绿体内的一系列代谢过程均恢复正常。2.通过正反交试验,再次确证了返白系胞质遗传的特性。3.首次测定返白系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35898bp,为闭合双链环状DNA分子,包括大的单拷贝区(80003bp)、小的单拷贝区(12791bp)和两个反向重复区(21552bp)。序列分析表明,返白系叶绿体基因组总长度比中国春叶绿体基因组长1354bp,而比大麦少了565bp;4.整个叶绿体基因组包括4种核糖体RNA(rRNA),30个基因编码20种转运RNA(tRNA),7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2个未知功能的开放阅读框。与中国春叶绿体基因组相比,在小麦返白系叶绿体基因组中新鉴定出3个编码基因,即psbZ、ccsA和petN。5.根据返白系与中国春叶绿体基因组差异区段设计引物,在亲本矮变1号中克隆了26个区段,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区段与返白系叶绿体基因仅有个别的单碱基的差异。6.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返白系白化临界点,返白系和对照矮变1号叶绿体蛋白的表达有很大差异,质谱鉴定其中的11种蛋白,在返白系中,有9种蛋白表达量下调,只有2种蛋白表达量上调,上述蛋白分别为叶绿体基因编码的或核编码定位于叶绿体中,并参与叶绿体内重要代谢的蛋白和酶。7.根据质谱鉴定到的蛋白质,利用RT-PCR技术,首次在返白系中扩增到6个编码相应蛋白的基因片段,其中叁个为小麦中首次报道,并将序列登录GenBank。即编码叶绿体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热休克蛋白70(GenBank登录号FJ830847)和叶绿体RNA结合蛋白的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FJ830848)。8.本研究根据返白系中已经得到的编码叶绿体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基因片段,运用RACE技术,首次在小麦返白系中克隆编码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全长cDNA序列,长度为1512bp,命名为AlDPTA,(GenBank登录号:FJ625793),该基因编码388个氨基酸,含有R85, K175和K257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底物特异结合位点,在叶绿体中参与淀粉的合成代谢,处于整个代谢网络中的重要位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杨莉,郭蔼光,关旭[7](2003)在《小麦突变体返白系返白阶段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取返白系返白前期(全绿苗)、返白中期(全白苗)和复绿苗5个不同叶龄叶片,通过电镜系统观察了各叶龄叶片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返白过程中,返白系幼叶中的幼龄质体发育停滞于前质体阶段,随着叶龄增加,已发育的质体体积虽有一定程度增大,但质体内部结构不能形成甚至退化;复绿过程中,幼叶中的质体恢复发育,叶龄较大的叶片中(如全卷叶)存在着发育程度不同的质体,小的质体可能恢复发育,最终导致叶片复绿,而较大的质体则空化。说明返白过程中幼龄质体发育停滞,或已发育的部分质体内部结构退化是叶片白化的原因,停滞发育的前质体恢复发育是复绿的主要细胞学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杨莉,范叁红,郭蔼光[8](1998)在《小麦返白系叶绿体DNA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RFLP对小麦返白系及其亲本矮变1号的叶绿体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EcoRⅠ,BamHⅠ,PstⅠ和Sal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没有差异,仅HindⅢ酶切图谱的19kb处存在差异,说明返白系叶绿体DNA和矮变1号存在差别,这可能是导致返白系返白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赵丽哲,苏小静[9](1996)在《小麦返白系返白阶段叶绿体膜光谱特性及色素蛋白质复合体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返白系在返白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叶绿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常温)逐渐减弱,全白叶片降到最低,但未见峰数目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电泳分析表明,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体各组分含量均逐渐减少,全白叶中几乎消失,但经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发现,除CPIa、CPI的多肽缺失外,其余各组分的多肽带均可见,只是含量也随之减少。复绿过程中,以上各项分析均逐渐恢复,并达到其祖先矮变1号的水平。(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李素芳,陈树尧,成浩[10](1995)在《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研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安吉白茶返白—白化—转绿过程的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返白过程中,叶绿体不断退化,其中出现大量囊状小泡,并沿着叶绿体的边缘向一端聚集,而后形成电子密度稀疏的空泡,并吞食小泡逐渐扩大。至白化持续期,叶绿体彻底解体,整个细胞都成为空泡,仅存在网格状的细胞壁结构,几乎没有其他细胞结构。在转绿过程中,叶绿体结构迅速重建,囊状空泡缩小、分散,基质网在某些区域的垛迭层数增多,形成基粒,叶绿体基本恢复正常。(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1995年01期)

返白系叶绿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返白系是源于冬小麦矮变1号的自然突变株系,表现为低温诱导的自心叶开始白化的现象,该性状受核基因与细胞质基因的共同调控。为了进一步揭示小麦返白系叶片白化的分子机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返白系、白化转育小麦及对照材料的苗期心叶与展开叶的叶绿体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105个小麦叶绿体基因中,有50个基因在不同小麦材料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基本一致,有55个基因的表达在材料间表现出差异。在展开叶与心叶组织间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39个,在白化材料与对照材料间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33个,在冬小麦与春小麦中国春间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36个,差异基因主要包括tRNA、核糖体大小亚基蛋白编码基因,参与光合系统组装和Cytb6f复合体的有关基因,以及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上述结果揭示叶片发育阶段、白化现象,以及小麦的冬春特性都会调控小麦叶绿体基因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返白系叶绿体论文参考文献

[1].程晓梅.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叶绿体蛋白质组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2].田丰,张静雅,孙得壬,陈贵松,花庆.小麦返白系及其相关材料的苗期叶绿体基因组表达谱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3

[3].邓李坤,李妍,俞嘉宁.小麦叶绿体蛋白质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的测定及与返白现象的关系[J].植物学报.2012

[4].邓李坤.小麦叶绿体蛋白质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的测定及与返白现象关系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吕科.低温条件下小麦返白系中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6].侯典云.小麦返白系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7].杨莉,郭蔼光,关旭.小麦突变体返白系返白阶段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3

[8].杨莉,范叁红,郭蔼光.小麦返白系叶绿体DNA多态性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

[9].赵丽哲,苏小静.小麦返白系返白阶段叶绿体膜光谱特性及色素蛋白质复合体的变化[J].华北农学报.1996

[10].李素芳,陈树尧,成浩.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研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J].茶叶科学.1995

标签:;  ;  ;  ;  

返白系叶绿体论文-程晓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