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筒结构论文-王俊然

分散筒结构论文-王俊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散筒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散筒,防屈曲支撑,材料损伤,地震能量耗散

分散筒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然[1](2018)在《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筒是超高层建筑核心部分,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能抵抗水平作用力产生的大部分剪力和接近一半的倾覆力矩,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地震作用下在核心筒底部墙体发生压溃破坏或剪切破坏,导致核心筒底部墙肢损伤严重,而筒体底部墙肢其在震后的修复则非常困难,且现代超高层建筑高度越来越高,一旦受到损伤破坏,就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核心筒剪力墙体进行改善,控制剪力墙的损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核心筒由于刚度过于集中而墙体产生损伤严重的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学者们关于改善核心筒剪力墙的研究思路,从体系着手提出一种新型带耗能支撑的分散核心筒结构。把核心筒离散成多个分散筒体,避免核心筒刚度过于集中;分散筒体间采用框架梁和防屈曲耗能支撑联系,在筒体角部布置钢管混凝土暗柱保证结构抗侧刚度,防屈曲支撑耗散地震能量,解决核心筒墙体过多损伤与破坏的问题,同时防屈曲支撑有利于震后快速更换,解决震后结构修复困难的问题。本文以平面布置规则的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平面布置改变,建立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从顶点位移、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核心筒材料损伤以及地震能量耗散等方面对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最后为了更全面研究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在关键参数影响下的抗震性能表现,通过改变墙肢整体系数、支撑屈服强度、抗侧刚度比等关键参数对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进行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各构件之间滞回耗能的分配规律和各构件沿高度方向的滞回耗能分布,并确定控制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的关键设计参数及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为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设计提供理据。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平面布置规则的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为基础,建立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并对普通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顶点位移、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核心筒材料损伤等方面进行抗震性能对比研究,验证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体系可行性。结果显示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在整体性能没有明显下降的基础上,改善了筒体底部墙肢的受力情况,剪力墙混凝土受压应变、钢筋材料受拉应变大幅减少,核心筒剪力墙材料损伤得到了优化,验证了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体系能有效减低原核心筒损伤。(2)为进一步研究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强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通过改变地震峰值加速度和选取频谱特性不同的长周期地震波作用对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进行分析。除了从顶点位移、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核心筒材料损伤等方面开展研究,还从地震动能量消耗及构件耗能分布情况来研究其抗震性能。结果显示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在经历超越设防烈度地震和长周期地震等强震作用下核心筒剪力墙混凝土钢筋材料均均未达到严重损伤,满足震后快速恢复的性能化设计标准。(3)为了探讨不同关键性能参数对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的抗震性能影响,以结构塑性滞回耗能为依据,通过建立不同模型对结构中的关键构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结构墙肢整体系数、核心筒与耗能支撑的刚度比和防屈曲支撑的基本性能参数对耗能支撑-分散筒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各构件间的能量传递、分配规律以及沿高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并为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给出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邓飞[2](2017)在《分散型钢混凝土柱及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巨柱截面尺寸较大时,普通型钢混凝土(SRC)组合柱往往构造复杂、焊缝较多、施工困难,而分散型钢混凝土(ISRC)组合柱中各型钢相互独立,可简化组合柱的截面构造。本论文从试验和理论两方面对ISRC柱的受力机理和设计方法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对6个1:4比例的ISRC试件进行了静力压弯试验。试件的含钢率为10%,试验中的主要变化参数为荷载的初始偏心率,分别为0、0.10和0.15。其中,每两个试件在同一个初始偏心率下加载。通过深入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ISRC试件在压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变形、截面曲率延性和刚度退化规律等特性。(2)对4个1:6比例的ISRC试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主要变化参数为荷载目标偏心率。为消除高轴力下摩擦力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上、下对称式加载装置。此外,在每级循环中轴力和水平力的峰值按比例同时增加,从而更加准确的模拟巨柱在真实地震作用下轴力和水平力同时变动的特点。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了ISRC柱的破坏机制、滞回特性、耗能能力、承载力和刚度等性质。(3)深入研究了ISRC柱中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机制,提出一种创新性的简化数值方法用来计算ISRC柱中型钢表面的相对滑移,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ISRC柱中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分布。采用精细有限元模型模拟ISRC柱的受力性能,与简化模型和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通过参数分析的手段,研究了轴压比、剪跨比、含钢率和界面抗剪能力等因素对相对滑移的影响。(4)提出抗剪连接系数的概念来量化型钢界面抗剪能力与抗剪需求之间的相对强弱,利用该系数计算在部分抗剪连接条件下ISRC柱的压弯承载力。此外,提出了考虑相对滑移效应时ISRC柱的刚度计算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对ISRC柱的构造措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对一个实际结构中的底层巨柱进行设计,对比了在不同的截面形式和含钢率下的设计结果及其特点。(5)探究了ISRC柱在整体结构中的应用。改进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并将其与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相结合。以一个270m高的平面结构为例,利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探究了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并提出一定的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蒋济同,孙斌,杜德润[3](2016)在《分散筒结构与剪力墙结构动力弹塑性性能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实际工程经验,利用ABAQUS软件对分散筒结构体系模型和剪力墙结构体系模型进行了7条不同地震记录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调整各条地震加速度峰值的方式来探究两种结构体系在不同地震记录及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对得到的两体系的结构响应进行了整理和汇总。结果显示,小震下两结构的性能相近,大震下分散筒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更优越。(本文来源于《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下)》期刊2016-10-27)

钱偲偲[4](2015)在《分散筒结构墙梁节点局部增强构造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筒结构体系是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新型结构体系。该结构将尺寸较小的筒体作为承重构件分散布置于结构的四周,再通过框架梁等连接构件将各个筒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提供抗侧力。分散筒结构体系具有空间布置灵活、面积利用率高、抗侧刚度竖向分布均匀等特点。该结构适应于现代高层结构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针对已研究构造措施的外形缺陷,即各措施均在结构内部形成凸起,对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美观以及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不影响内部空间的构造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索。本文首先应用PKPM软件对优化后的分散筒结构进行内力分析,从整体结构中截取受力较为复杂的项层梁板墙节点与电梯井转角节点进行局部加固,再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加固后的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各不同措施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相关结论与实际工程使用建议。本文首先分别对进行过优化后的顶层梁板墙节点与顶层电梯井转角处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顶层梁板墙节点墙体的平面外受弯严重,墙体裂缝宽度有贯穿墙体的趋势。顶层电梯井转角节点梁两侧受力钢筋应力有很大差异,转角处墙体出现应力集中,混凝土在局部压碎,受力情况薄弱。针对顶层梁板墙节点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采取了墙内局部增加槽钢、墙内局部增加钢板、墙内局部纵向钢筋加密叁种加强措施,每种措施采用多种钢材规格、多种布置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大量布置方案,对各节点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大量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在节点墙内设置槽钢与钢板能够会使节点的变形以及裂缝情况有所改善,但过度的钢材会产生较大的刚度导致墙体内发生应力集中,产生新的受力问题,所以在采用以上两种措施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计算后确定钢材的规格与布置方式。墙内局部钢筋加密的方法能够更好的解决墙体的开裂问题,并且施工工艺更加简便,具有工程实际意义。针对顶层电梯井转角处节点存在的问题,同样采取墙内增加钢板、墙内局部纵向钢筋加密、墙内增加槽钢叁种加固措施对节点进行加强。对叁种措施下多种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增设钢板、局部钢筋加密对节点的受力情况基本没有起到改善作用,并且钢板会致使墙体内出现严重的应力集中。墙内增设槽钢对节点的变形有一定的改善,但未能解决梁受力筋受力不平衡的问题。可以得出,对于此处节点的受力问题需要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25)

刘阳[5](2014)在《基于Pushover方法的高层分散筒结构与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筒结构体系侧向刚度大,结构构件平面布置灵活,空间整体性强,可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是具有远大应用前景的新型抗侧力体系,但其在很多方面仍需深入研究。在弹性阶段,结构的延性、耗能等诸多极为重要的信息无法得到体现,而这部分信息很有可能是结构性能的关键。由于分散筒结构构件筒体墙壁较薄,在大震作用下,当结构进入弹塑性工作状态,结构能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变形要求和其弹塑性工作性能好坏是决定分散筒结构体系能否适用于工程实际的关键。本文首先根据民用建筑中常见的建筑布置方案,采用SAP2000软件对剪力墙结构和分散筒结构主要抗侧力构件的静力弹性和静力弹塑性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破坏机制和弹塑性工作性能差异;然后对青岛某剪力墙结构体系高层住宅进行重新设计,结构方案设计为分散筒结构体系,并保证两方案混凝土用量基本相等,利用ETABS软件、PUSH&EPDA程序和SAP2000软件,对两种模型的静力弹性和静力弹塑性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两种模型在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机制;并采用STAT工程量统计软件对两模型的混凝土用量,含钢量等经济性指标进行对比,并对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相同混凝土用量前提下,筒体模型较一字型墙体模型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空间工作性能,翼缘墙体能够较好地参与结构受力。筒体模型底部墙体出现混凝土压溃时的顶点侧移值和梁端塑性铰的发展程度均大于墙体模型,构件材料利用率高,结构延性较好,能够更好地保证“强柱弱梁”的设防思想。开洞筒体模型与带翼缘墙体模型梁端塑性铰发展基本相同,抗侧性能接近,布置合理的带翼缘墙体模型能够取得接近开洞筒体的抗侧性能,剪力滞后效应并不明显,结构的空间整体性较强。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中,相同混凝土用量前提下,分散筒模型与剪力墙模型静力弹性性能接近。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分散筒模型比剪力墙模型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好的弹塑性性能,在性能点处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远小于剪力墙模型,结构有较大富裕。优化结构模型,使结构主抗侧力方向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相等且合理,在“与结构主轴成45度夹角”的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模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超限,分散筒模型满足要求且具有较大的富裕,分散筒结构抗扭刚度大的性能充分体现。在“预设偏心”情况下,两种模型的弹性和性能点处的弹塑性性能接近,但在结构达到临近破坏的极限状态时,分散筒模型的抗扭性能明显优于剪力墙模型。优化后分散筒模型的混凝土用量较剪力墙模型更省,但钢筋用量较大。分析后初步判断两模型的计算用钢量接近,分散筒结构体系按照现行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构造要求进行配筋时,大于其所需要的钢筋用量,且抗震等级越高、构造要求越严格,此差值越大。分散筒结构体系用于高层民用住宅建筑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更好地把分散筒结构体系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需针对该结构的受力特性等编制相应的规范、规程和通用软件分析模块。(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5)

金亚文[6](2014)在《分散筒结构复杂节点及其构造措施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筒结构体系是一种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新型结构体系,经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及经济性,有远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用PKPM软件SATWE模块对某实际工程的结构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先后选取了其中受力比较复杂的薄墙-梁-板节点和分散筒筒体转角节点,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数值模拟。针对两种节点的受力和破坏不合理的情况分别采取多种构造措施,并对各构造措施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首先对已研究结构的墙厚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得墙-梁-板节点在墙厚为200mm时挠度和裂缝宽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但在结构上部楼层的墙厚和墙体配筋有较大富余。为使结构方案更加合理,符合工程实际,本文对结构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取墙-梁-板节点进行数值分析,梁的受拉区裂缝宽度最大值满足《混凝土规范》中裂缝宽度限值,属于构件正常工作的裂缝。但在较高楼层节点中的无梁侧墙体中部出现了混凝土开裂的现象,墙体内的最大裂缝宽度已经接近规范规定的限值,考虑到墙体内裂缝深度几乎贯穿墙厚,裂缝范围遍及较广,墙体削弱严重,可能出现墙体在局部抗剪截面和承载能力不满足的情况;由于墙体较薄,梁端钢筋水平锚固长度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另因为新型结构体系从严考虑,需要采取构造措施加以解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及规范相关规定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并对明梁、明柱、梁延长、加腋四种构造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经过大量的对比研究得出,加腋后墙体受力不合理的问题未能解决,采取梁延长、明柱、明梁后,节点墙体内的裂缝消除,节点受力趋于合理。其中,本文针对明梁和明柱分别做了11种和6种构造方案,并采用分组对比的方式,以确定受力合理而又经济的构造措施形式,给出具有实际工程指导意义的具体解决方案。本文另从结构方案中选取受力较为复杂的分散筒筒体转角处节点进行屈服荷载作用下数值模拟分析,并得到以下结论:(1)梁上部一侧受拉钢筋在墙体内的水平段锚固长度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最小锚固长度的要求,并造成了不利影响,需采取构造措施解决。(2)当梁上部锚入墙体内的钢筋应力在刚达到屈服强度时,未在纵向墙体中锚固的右侧受拉钢筋应力值较小,钢筋强度未被有效利用,构件及节点受力状态与现行规范的设计方法不相符,故需要采取构造措解决此问题。(3)在所有受拉钢筋尚未被充分利用时,梁端下部与墙体交接处的混凝土出现了压应力集中区,混凝土的压应变已经超过极限压应变的限值,说明当梁上部部分钢筋刚达到屈服强度时,局部墙体混凝土被压溃,节点发生脆性破坏,受力不合理、延性较差且存在薄弱环节,需要采取构造措施加以解决。针对节点上述问题,本文采取墙体转角处内侧加腋、加梁头两种构造措施进行详细的数值对比分析。梁加水平腋措施后节点的受力性能有大幅改善,梁内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均可满足规范要求,梁受拉钢筋基本同时达到屈服,此时梁下墙体局压接近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加梁头后,没有锚固在剪力墙中的梁纵向钢筋锚固环境相对较差,不能很好地解决梁上部钢筋应力不同步的问题;且从使用功能考虑,由于梁头凸出墙体较多,可能会影响到电梯的正常使用。因此不推荐采取加梁头的构造措施。为进一步改善节点中墙体混凝土过早压碎破坏,本文采取将腋的高度增至右侧梁高的两倍和结构层高两种构造方案并进行对比研究,两种方案的墙体局压已经完全满足规范要求,对比其它性能发现,当腋的高度继续增加后的受力状态较两倍梁高的腋方案并无明显改善。因此,当采取加腋的构造措施时,筒体转角处节点的受力性能及锚固满足规范规定,腋的高度取右侧梁高的两倍时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工程中,可根据经济性和施工方便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需在墙体全高设置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5)

路培培[7](2013)在《分散筒结构墙—梁—板节点及构造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筒结构体系是将一系列尺寸相对较小的筒体分散至结构平面内作为竖向承重构件,通过水平构件梁与板将分散的小尺寸筒体组合起来构成结构整体,提供抗侧力的新型结构体系。该体系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结构的不足,并具有一定优势。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分散筒结构体系在设计时可以选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的SATWE模块,但节点位置受力复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应对其进行特殊研究。本文基于一个利用PKPM进行结构设计的分散筒结构模型,选取该模型中不同楼层同一位置的墙-梁-板节点,利用ANSYS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该类节点的受力性能,针对节点存在的问题提出构造处理措施,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在设计荷载下,较高楼层的墙体出现水平裂缝,影响结构安全。无梁一侧墙体与梁相接位置的混凝土竖向应力,受梁端弯矩影响在梁底部产生拉应力顶部产生压应力,较高楼层墙体的竖向应力不能抵消梁端弯矩的影响,在梁底部两侧墙体的混凝土出现拉应力,墙体拉裂。在设计荷载下,钢筋与混凝土相对滑移量很小,认为混凝土与钢筋可以共同工作。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构造解决方案,并对梁下加暗柱、在墙中加暗梁及墙上加明梁叁种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加暗柱及暗梁对结构裂缝无明显影响,加明梁后墙体上的裂缝消失,对结构有利。加暗柱使节点钢筋的拉压应力均有减小,但幅度不大;加暗梁后,节点钢筋的拉应力略有减小,压应力略有增大;加明梁后,节点钢筋的拉压应力均有明显减小,而且改善了钢筋的受力不均匀现象。加暗柱及暗梁均不能很好地改善墙体混凝土受拉出现裂缝的问题,只有加明梁才能将梁端弯矩对混凝土的影响转移至明梁范围内,且混凝土的最大竖向应力值均有减小,改善墙体受拉出现裂缝的问题。在梁下加暗柱、在墙中加暗梁及墙上加明梁叁种构造处理措施中,墙上加明梁的处理措施对于解决墙-梁-板节点受力不合理的现象相对最优,建议对较高楼层的节点选择墙上加明梁的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5-27)

武文慧[8](2012)在《分散筒结构典型墙梁节点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筒结构是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新型结构体系,初步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及经济性能。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分散筒结构中受力比较复杂的墙-梁节点的数值模拟分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以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为基础,对分散筒结构中钢筋混凝土墙-梁节点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数值模拟、数值模型的建立、数值分析的注意事项及对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所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被业界广泛采用的结构设计软件SATWE程序计算分析后的结构,对分散筒结构中受力较为复杂的墙-梁-全板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结构的变形、混凝土的开裂情况、钢筋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状态到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状态及节点的破坏形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分散筒结构是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较好的结构体系,对其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应用前景广阔,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后续研究继续深入进行;(2)对分散筒结构中受力复杂的墙-梁类局部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可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从数值模型的建立、钢筋的模拟、混凝土的模拟、粘结滑移现象的模拟到进行非线性分析的内容、参数的选择、计算的注意事项等均可采用本文所述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配合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编写有限元分析程序,提高分析效率,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3)本文对墙-梁节点中常出现的一类受力比较复杂的墙-梁-全板节点按前述方法进行比较深入的有限元分析,发现采用当今常用的通用结构设计软件计算所得的结果在此节点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6-04)

刘正伟,刘传贵,张利波[9](2009)在《高层建筑分散筒结构体系性能进一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相同使用功能的分散筒结构和框筒结构进行抗风性能、抗震性能、结构底部轴压比和经济性对比,得出分散筒结构优于框筒结构的结论,以推广分散筒结构体系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9年34期)

蒋济同,刘正伟,杨松[10](2009)在《高层建筑分散筒结构体系概念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阐述了分散筒结构体系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对某高层建筑采用分散筒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两种不同的结构方案进行抗风、抗震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致相同混凝土用量和使用面积下,分散筒体系比框筒周期短;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分散筒体系比框筒位移小。(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9年16期)

分散筒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巨柱截面尺寸较大时,普通型钢混凝土(SRC)组合柱往往构造复杂、焊缝较多、施工困难,而分散型钢混凝土(ISRC)组合柱中各型钢相互独立,可简化组合柱的截面构造。本论文从试验和理论两方面对ISRC柱的受力机理和设计方法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对6个1:4比例的ISRC试件进行了静力压弯试验。试件的含钢率为10%,试验中的主要变化参数为荷载的初始偏心率,分别为0、0.10和0.15。其中,每两个试件在同一个初始偏心率下加载。通过深入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ISRC试件在压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变形、截面曲率延性和刚度退化规律等特性。(2)对4个1:6比例的ISRC试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主要变化参数为荷载目标偏心率。为消除高轴力下摩擦力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上、下对称式加载装置。此外,在每级循环中轴力和水平力的峰值按比例同时增加,从而更加准确的模拟巨柱在真实地震作用下轴力和水平力同时变动的特点。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了ISRC柱的破坏机制、滞回特性、耗能能力、承载力和刚度等性质。(3)深入研究了ISRC柱中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机制,提出一种创新性的简化数值方法用来计算ISRC柱中型钢表面的相对滑移,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ISRC柱中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分布。采用精细有限元模型模拟ISRC柱的受力性能,与简化模型和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通过参数分析的手段,研究了轴压比、剪跨比、含钢率和界面抗剪能力等因素对相对滑移的影响。(4)提出抗剪连接系数的概念来量化型钢界面抗剪能力与抗剪需求之间的相对强弱,利用该系数计算在部分抗剪连接条件下ISRC柱的压弯承载力。此外,提出了考虑相对滑移效应时ISRC柱的刚度计算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对ISRC柱的构造措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对一个实际结构中的底层巨柱进行设计,对比了在不同的截面形式和含钢率下的设计结果及其特点。(5)探究了ISRC柱在整体结构中的应用。改进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并将其与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相结合。以一个270m高的平面结构为例,利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探究了预设屈服模式设计方法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并提出一定的设计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散筒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俊然.新型带耗能支撑—分散核心筒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邓飞.分散型钢混凝土柱及在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7

[3].蒋济同,孙斌,杜德润.分散筒结构与剪力墙结构动力弹塑性性能对比分析[C].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下).2016

[4].钱偲偲.分散筒结构墙梁节点局部增强构造措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5].刘阳.基于Pushover方法的高层分散筒结构与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对比[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金亚文.分散筒结构复杂节点及其构造措施数值模拟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

[7].路培培.分散筒结构墙—梁—板节点及构造措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8].武文慧.分散筒结构典型墙梁节点数值模拟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

[9].刘正伟,刘传贵,张利波.高层建筑分散筒结构体系性能进一步分析[J].山西建筑.2009

[10].蒋济同,刘正伟,杨松.高层建筑分散筒结构体系概念及其性能研究[J].山西建筑.2009

标签:;  ;  ;  ;  

分散筒结构论文-王俊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