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理论论文-冯晨星,杨颖,徐国卿

共振理论论文-冯晨星,杨颖,徐国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脉搏波,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共振理论

共振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冯晨星,杨颖,徐国卿[1](2019)在《脉搏波频域分析中共振理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脉搏波中含有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在脉诊客观化进程中,对脉搏波信号的分析尤为重要。本文对脉搏波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梳理了频域分析法中共振理论的研究进展,包括动脉径向振动方程、器官共振频率、物理生物实验等。通过对共振理论的分析,发现其存在动脉径向振动方程实用性差、证明脉搏波谐波-器官频率匹配的实验不充分等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了今后的研究要点,以期有助于该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赵波,别文博,王晓博,陈凡,赵重阳[2](2018)在《基于局部共振理论的超声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局部共振理论在超声加工中的应用和实现主动可控的加工制造,从局部共振现象的提出入手,分析了局部共振产生的机理,并对基于局部共振现象的非谐振理论进行介绍。分别论述了局部共振在简单和复杂振动系统中的应用以及非谐振设计理论在超声齿轮加工和超声磨削中的应用,并对基于局部共振理论的超声振动稳定性研究进行综述。基于局部共振的优势,就其在超声加工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展望,为局部共振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8年21期)

卢远添,石永麒,张乐,朱万华,张晓娟[3](2018)在《一种Mx构型氦光泵磁力仪的磁共振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亚稳态氦原子的Liouville方程和Bloch方程出发,研究了基于Mx构型的亚稳态氦原子的光磁双共振过程,建立了光探测磁共振线型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对幅值信号与相位信号的磁共振线型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测曲线与理论预测匹配较好。对共振线宽进行了估算,讨论了影响磁力仪工作灵敏度的磁力仪设计参数,这对Mx构型氦光泵磁力仪的研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导航与控制》期刊2018年05期)

王珊,王辅忠[4](2018)在《基于自适应随机共振理论的太赫兹雷达信号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赫兹雷达系统在差频信号频谱分析过程中,干扰噪声影响其测距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随机共振理论的太赫兹雷达信号检测方法,通过对含噪差频信号进行二次采样,利用自适应随机共振系统提取信号,进行尺度恢复完成测距计算.实验数据显示,不同测量距离时,相较于快速傅里叶变换法,输出信噪比的平均增益为9.684 d B,其中测量距离为1000 mm处,差频信号初始频谱值提高了64.1倍,系统信噪比增益为11.761 d B;相较于滤波法,在测量距离为1000 mm处信噪比增益最大,提高了70.56%;输入噪声强度为1—5 V之间时,输出信噪比曲线的曲率相对于滤波法降低了86.5%,其中噪声强度为5 V时信噪比增益最大,为14.018 d B.实验表明太赫兹雷达系统的测距能力大幅提高.(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朱默[5](2018)在《如何加强高校核磁共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校医学影像学等专业中,核磁共振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高校核磁共振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验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对此,高校有必要基于核磁共振教学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核磁共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联系。本文浅析了高校核磁共振理论教学现状,探究了加强高校核磁共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联系的措施,以期为高校核磁共振教学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8年07期)

孙华通[6](2018)在《基于振荡共振理论的人体触觉传感装置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人、糖尿病病人以及中风患者,因为躯体感受系统的机械感受器感受外部刺激的阈值升高,导致对触觉刺激或者身体平衡控制能力不足,这使他们易摔倒,并给生活产生诸多不便。因此,针对提高老年人和感知功能障碍病人的感知功能问题,基于振荡共振理论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人体触觉感知传感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人体神经系统生理学基础,详细分析了触觉感受器接受外部刺激的作用机理。根据振荡共振理论模型,理论证明存在最优调谐振荡幅值使系统输出信噪比最大,为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根据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装置的硬件电路。该系统选用STM32F103ZET6为中央处理器,加速度传感器MPU6050采集人体姿态特征信息,上位机通过串口模块CP2012可以实时监视采集的信息,并利用上位机软件miniMN实时显示和存储。依据采集到的姿态信息,中央处理器的定时器3和定时器4产生8路PWM信号,驱动微电机产生高频振荡作用于触觉感知部位,以提高人体的触觉感知功能。然后,基于嵌入式开发环境KEIL-MDK V5.0完成了系统程序开发。程序采用模块化编程,主要包括主控制台程序、人体姿态信息检测程序、触觉表达程序、按键控制程序,人机交互模块程序,经编译程序无误。最后,对装置进行整机调试,并对调试结果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装置可以实时显示人体姿态情况,并且在不同输入电压下能够输出不同频率的高频振荡,为振荡共振理论在人体触觉感知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9)

王玲,孟建瑶[7](2018)在《基于局部分布的贝叶斯自适应共振理论增量聚类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贝叶斯增量聚类算法需要人为设置参数,且对分布不均衡数据聚类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分布的贝叶斯自适应共振理论增量聚类算法.首先,利用数据快照读取数据;然后,在无需设置参数的情况下,考虑类簇的局部分布情况,自适应地确定新数据的所属类别,并更新获胜类簇;最后,确定相邻快照中类簇的演化关系.不同数据集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准确性和自适应性方面均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8年03期)

王东[8](2017)在《应力场中磁性多层膜铁磁共振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换偏置在巨磁电阻效应和磁随机存储器上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磁性薄膜的各方面性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层薄膜是自旋阀的基本结构,而薄膜层间的耦合和薄膜之间的界面状况、以及相关效应成为人们所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铁磁共振法,采用能量极小原理讨论了自旋阀结构体系中的铁磁共振问题。详细的研究了自旋阀结构中磁性薄膜层间耦合,和应力各向异性场对体系共振频率的影响,进而得出共振频率随外磁场强度的变化关系曲线。结论得出:本文模型中外应力场强度和方向对系统共振频率影响比较明显,在一定条件下层间耦合强度和交换各向异性场对体系影响也比较强烈;而外应力场方向对光学模共振频率的影响强于声学模;而外应力场强度对声学模共振频率的影响强于光学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5-28)

段红民[9](2017)在《基于共振理论的年级管理策略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眼界,要管理好一个年级,管理者必须在做好常规的年级管理同时,积极探索,依据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年级实际情况,制定和构建科学的年级管理架构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如何使年级制定的各项工作得到学生、教师、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物理学中的共振理论引发了我们积极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期刊2017年13期)

安淑君[10](2017)在《基于随机共振理论的机械设备故障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设备作为工业领域中的核心装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机械设备的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对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人员伤亡事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在实现机械故障诊断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即为设备故障微弱特征信号的检测和提取。本文研究了基于随机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SR)理论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并分析了其在工程故障诊断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随机共振系统理论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级联多稳随机共振方法,研究了其应用特点与优势,重点探讨了强噪声背景下经验模式分解、增强级联多稳随机共振理论方法以及低信噪比信号的多尺度级联随机共振检测方法等。本文基于朗之万方程,多稳随机共振模型,并通过福克-普朗克方程对其进行了求解。利用二次采样方法实现了多稳随机共振系统对任意频率的微弱信号的检测,并提出了一种级联多稳随机共振方法,实现了微弱特征信号的提取。仿真和实例分析均表明:级联多稳随机共振方法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高效地提取机械设备早期故障信号。提出了基于增强级联多稳随机共振的故障特征信号提取方法,研究了在级联多稳随机共振系统中加入第二个驱动信号后的随机共振效果变化。分析了第二驱动信号增强随机共振效应的基本条件,并通过实例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取微弱故障信号,在信号检测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针对早期故障微弱信号埋没在强噪声背景下而无法得到准确提取的情况,研究了一种基于级联多稳随机共振的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算法。此方法可以将高频噪声去除,减少经验模式分解的层数,并使其的物理意义更加地明确。最后通过仿真和轴承故障的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减少了基本模式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的数量,提高了运算效率,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故障特征频率。针对低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机械故障特征无法有效提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多尺度级联多稳随机共振变换的信号提取算法。这种算法利用小波变换对有噪信号进行了多尺度分解,对近似信号和各个细节噪声进行重新构造并作为级联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入,最后将各个级联多稳系统输出的信号加和求平均值,所得结果即为系统输出。将该方法应用于机械故障诊断实例中,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微弱信号并提高了输出信噪比,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共振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促进局部共振理论在超声加工中的应用和实现主动可控的加工制造,从局部共振现象的提出入手,分析了局部共振产生的机理,并对基于局部共振现象的非谐振理论进行介绍。分别论述了局部共振在简单和复杂振动系统中的应用以及非谐振设计理论在超声齿轮加工和超声磨削中的应用,并对基于局部共振理论的超声振动稳定性研究进行综述。基于局部共振的优势,就其在超声加工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展望,为局部共振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冯晨星,杨颖,徐国卿.脉搏波频域分析中共振理论的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9

[2].赵波,别文博,王晓博,陈凡,赵重阳.基于局部共振理论的超声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航空制造技术.2018

[3].卢远添,石永麒,张乐,朱万华,张晓娟.一种Mx构型氦光泵磁力仪的磁共振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J].导航与控制.2018

[4].王珊,王辅忠.基于自适应随机共振理论的太赫兹雷达信号检测方法[J].物理学报.2018

[5].朱默.如何加强高校核磁共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联系[J].名医.2018

[6].孙华通.基于振荡共振理论的人体触觉传感装置系统研究[D].青岛大学.2018

[7].王玲,孟建瑶.基于局部分布的贝叶斯自适应共振理论增量聚类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8

[8].王东.应力场中磁性多层膜铁磁共振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9].段红民.基于共振理论的年级管理策略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7

[10].安淑君.基于随机共振理论的机械设备故障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7

标签:;  ;  ;  ;  

共振理论论文-冯晨星,杨颖,徐国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