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日关系论文-张晓磊

冷战后中日关系论文-张晓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战后中日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安全战略,中日安全关系,战略自主,美日同盟

冷战后中日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磊[1](2019)在《冷战后美国学界的日本安全战略研究评析——兼论日本安全战略的走向及对中日安全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剧烈变动期,梳理冷战后美国学界的日本安全战略研究在国际关系的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冷战后美国学界相关文献,可将冷战后30年日本安全战略的演变大致分为叁个阶段——"漂流"期(1989—1999年)、共识形成期(1999—2009年)和酝酿期(2009年至今)。美国学界在这叁个时期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没有超出西方国际关系叁大主流学术流派或叁组核心命题的外延,只是随着国际关系实践进程因应现实需求而在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展望日本安全战略的未来走向,其具有可塑性、综合性和现实性叁个明显的特性。当前中日关系的改善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双方的内在战略发展需求,而非仅仅受限于美方压力,日本的战略文化思维有一定程度的转变,双方寻求共同战略利益的动力日益增强,也具备凸显共同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操作空间。(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刘淼[2](2019)在《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国际秩序格局与力量对比重划分组,中国、印度、东盟作为新兴经济体应运崛起。东南亚地处海洋瓶颈口,历来是大国关注与互动的焦点,东盟在冷战后逐步发展为具有协调步伐的共同体,确立了竞争性、独立统一的对外政策,中印以庞大的经济体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和印度纷纷将区域战略重点落足东南亚,这叁支重要力量于东南亚相遇,开始于双边互动之外初现复杂的叁方博弈互动。21世纪初,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和吴作栋都曾将中国和印度形象地比喻为东盟经济腾飞的“左右两翼”,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印东盟日益成为影响东南亚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重要叁方力量,更深刻影响着东亚一体化前景、亚洲区域秩序与格局。叁角关系作为一组重要的国家间关系概念,其最为经典的表现为冷战时期的中美苏战略叁角,上个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彰显了美国为抗衡苏联而联系中国的意图。与冷战时期颇具零和博弈性质的战略叁角关系不同,新时期的叁角关系呈现更为健康互动的态势,且分化出区域层次的叁角关系,如中巴印等,与全球层次的叁角关系,如中美日、中美俄等。通过对一组叁角关系的分析,能一定程度上解释和预测叁方行为体间的力量组合与竞合行为。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叁角关系理论与结构现实主义相关理论,分析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是否已形成区域层次意义上的叁角关系、在经济领域是否已形成如李光耀等人所言的结构,剖析不同领域互动关系的模式,分析影响互动关系的因素,进而判断互动关系可能的演进方向。同时,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经济与能源的地位日益上升、美国重返亚太,东南亚的区域环境与力量对比更为复杂的今天,分析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对于分析中印东盟叁方竞合关系、东南亚乃至亚洲区域秩序、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可以从叁方互动角度分析当下中国在东南亚面临的困境,管窥中印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互动关系,以促进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9)

吕耀东[3](2017)在《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嬗变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日益复杂化,日台关系有发生实质性提升的趋向。中国对日方屡屡允许台湾政要访日进行了严正交涉。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强调了中方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日方"重申中国只有一个"。福田康夫首相访华时亦发表对台"四不"承诺。但日本民主党执政时期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并无改观,尤其是自民党再次执政后更利用台湾岛内变局,加大日台间关系实质性提升力度,使得中日关系呈现出更为敏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特点。日本亲台势力始终企图改变日本政府在复交以来关于‘一个中国’的协议、承诺,且仍在不断扩大事态。为了尽量减少台湾问题对中日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中国政府依据中日双边政治文件不断告诫日方。日台关系的不断提升,正严重侵蚀和破坏着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必须予以严重关注。(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任洪航[4](2016)在《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之间博弈的焦点,台湾问题既影响中美关系的走向,也时刻影响着西太平洋的安全局势。在美国标注的可能发生战争的地区中,台海地区赫然在列。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开始逐步调整对台政策,频频利用台湾制造事端,以期实现其战略利益最大化。尤其是90年代中期爆发的台海危机,致使中美双方走向了军事对抗的边缘,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中美双方互不信任感逐渐增强。台湾问题的处理非一己之力也非一朝之功,其中涉及的多方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更是不容忽视。了解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不仅可以分析美国对在台湾问题中的角色定位,同时对理解美国对台策略促成的中美关系也是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6年第四期 (总第五期)》期刊2016-08-01)

冯昭奎[5](2016)在《“区分开来”原则与后冷战时代的中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工作总方针及战后日本的新情况,我国确定以"区分开来"原则处理与日本的关系。在"区分开来"原则指导下,中日双边关系以"民间外交"为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邦交正常化,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结束后,中日双边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战略竞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在处理与日本关系时仍应坚持"区分开来"原则。(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期刊2016年07期)

张星胤[6](2016)在《冷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及制约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也是世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以及中国国力的增强,中日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总体上以“政冷经热”为主要表现特征,期间穿插着转折和摩擦。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不但没有稳步向前发展,反而变得更为紧张复杂。这是由于一系列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冷战后,日本民族主义抬头,右翼势力逐步掌握政权,国内政治趋向保守化。这些因素促使日本政府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了与中国相对立的立场,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在历史问题方面,日本罔顾历史事实,否认南京大屠杀,美化侵略,领导人不顾国内外各方反对,强行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在领土问题方面,日中两国在钓鱼岛中和东海油气开发问题上交锋不断,至今仍有摩擦;在国家发展问题上,日本又采取了错误的方式,积极扩充军备,大大超出了其防卫的要求,并且逐步突破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担忧。这些分歧与冲突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使得中日关系仍旧面临着多重的考验。为了改善两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福祉,同时为世界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日两国应当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为维护双边关系创造积极的条件。同时两国政府应建立互信机制,在重大问题上及时沟通,把分歧和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战略误判。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应当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教训,向饱受痛苦的受害者真诚道歉并积极赔偿。在谋求大国地位的路径方面,日本应当采取和平的发展方式,防止国内军国主义复苏抬头。在领土分歧方面,中日两国应当搁置争议,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走共赢之路。最后,中日两国应同时做好舆论导向,尤其是要教育好下一代,把中日友好的思想代代相传,使中日关系稳步向前发展。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本章通过总结冷战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阶段,概括两国关系的特点,为论文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论文的第二章主要概括了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传统制约因素。中日关系的紧张与曲折由来已久。本章通过对这些传统因素的梳理,和第叁章相互联系,对影响两国关系制约因素的概括更加全面、准确。论文的第叁章为新时期导致中日关系紧张的原因。冷战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持续紧张,虽经多方努力,但改善效果一般,这是由于多方的现实原因造成的。通过前叁章对于中日关系制约因素的条分缕析,论文的第四章以中方视角提出了促进和改善中日两国关系的策略。本章与前叁章互为呼应,是论文的落脚点,通过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国家外交政策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5)

傅丹萍[7](2016)在《后冷战时代的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中日关系的举步维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在追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事业中所遇到的国内外阻力是何其巨大。其中,“台独”分子的分裂言行、日本右翼势力的公然挑衅以及两者间的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不仅会严重干扰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更将给亚太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带来重大的威胁。因此,在世界步入后冷战时代的今天,以台湾问题为视角来研究和剖析中日关系,对于促进中国的崛起、维护亚太的稳定、确保全球的和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历史上中日关系中的台湾因素进行阐述,力图构筑起全文的历史逻辑起点,主要涉及台湾问题的由来、日台关系的沿革以及日本介入台湾问题的动因等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了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的现状。主要涉及后冷战时代的东亚格局、后冷战时代的中日关系以及后冷战时代的日台互动等内容。第叁部分对未来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的走向进行了阐述。主要涉及对日台关系的认识、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等内容。(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张甜甜[8](2016)在《冷战后中印关系对两国跨界水资源开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中印关系朝着稳定﹑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方向发展,为中印两国跨界水资源水文信息的共享与合作提供了基础。但安全问题导致的中印政治互信的缺乏,影响了两国在跨界水资源开发上的合作,印度国内的"中国水威胁论"更是甚嚣尘上。中印在边界问题谈判上迟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水资源问题也常常因此被政治化解读。这些问题的共同影响,成为困扰两国关系和两国在跨界水资源合作上的瓶颈和障碍。(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黄军甫[9](2016)在《冷战话语下的中朝、中日关系回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任何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参与国际交往的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丛林法则至今统摄国际秩序的当今世界,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二战之后,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美国、苏联等全球性大国及中国周边野心勃勃的地区性大国,为了各自利益费尽心机,或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或舌敝耳聋,合纵连横。美国、苏联借助于冷战一跃成了共同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朝鲜、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则充分利用冷战秩序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6年02期)

胡勇[10](2015)在《冷战后中美关系定位演变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定位一波叁折,甚至大起大落。双方既达成过"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也险些从"战略伙伴"蜕变为"战略竞争者"。中美关系定位之所以不够稳定,与双方在认知和战略上的差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两国关系中其他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对如今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仍具有启示作用。首先,不能对复杂的中美关系作简单的"标签化"定位。其次,要重视两国在相互认知上的差异,做到知己知彼。再次,要运用底线思维,力争中美关系的主导权,做到有备无患。总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从冷战后中美关系定位演变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上世纪末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覆辙,力争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新常态。(本文来源于《国际展望》期刊2015年02期)

冷战后中日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冷战后,国际秩序格局与力量对比重划分组,中国、印度、东盟作为新兴经济体应运崛起。东南亚地处海洋瓶颈口,历来是大国关注与互动的焦点,东盟在冷战后逐步发展为具有协调步伐的共同体,确立了竞争性、独立统一的对外政策,中印以庞大的经济体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和印度纷纷将区域战略重点落足东南亚,这叁支重要力量于东南亚相遇,开始于双边互动之外初现复杂的叁方博弈互动。21世纪初,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和吴作栋都曾将中国和印度形象地比喻为东盟经济腾飞的“左右两翼”,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印东盟日益成为影响东南亚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重要叁方力量,更深刻影响着东亚一体化前景、亚洲区域秩序与格局。叁角关系作为一组重要的国家间关系概念,其最为经典的表现为冷战时期的中美苏战略叁角,上个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彰显了美国为抗衡苏联而联系中国的意图。与冷战时期颇具零和博弈性质的战略叁角关系不同,新时期的叁角关系呈现更为健康互动的态势,且分化出区域层次的叁角关系,如中巴印等,与全球层次的叁角关系,如中美日、中美俄等。通过对一组叁角关系的分析,能一定程度上解释和预测叁方行为体间的力量组合与竞合行为。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叁角关系理论与结构现实主义相关理论,分析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是否已形成区域层次意义上的叁角关系、在经济领域是否已形成如李光耀等人所言的结构,剖析不同领域互动关系的模式,分析影响互动关系的因素,进而判断互动关系可能的演进方向。同时,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经济与能源的地位日益上升、美国重返亚太,东南亚的区域环境与力量对比更为复杂的今天,分析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对于分析中印东盟叁方竞合关系、东南亚乃至亚洲区域秩序、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可以从叁方互动角度分析当下中国在东南亚面临的困境,管窥中印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互动关系,以促进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战后中日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磊.冷战后美国学界的日本安全战略研究评析——兼论日本安全战略的走向及对中日安全关系的影响[J].日本学刊.2019

[2].刘淼.冷战后中印东盟在东南亚的互动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吕耀东.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嬗变及影响[J].日本学刊.2017

[4].任洪航.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C].荆楚学术2016年第四期(总第五期).2016

[5].冯昭奎.“区分开来”原则与后冷战时代的中日关系[J].当代世界.2016

[6].张星胤.冷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及制约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7].傅丹萍.后冷战时代的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D].南昌大学.2016

[8].张甜甜.冷战后中印关系对两国跨界水资源开发的影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9].黄军甫.冷战话语下的中朝、中日关系回望[J].社会科学文摘.2016

[10].胡勇.冷战后中美关系定位演变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J].国际展望.2015

标签:;  ;  ;  ;  

冷战后中日关系论文-张晓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